最新研究揭示二維材料的高度可調諧性!

2021-01-12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最近,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Berkeley Lab)的科研團隊準確地測量出二維半導體材料二硫化鉬(MoS2)的帶隙,同時也揭示出一種強大的調諧機制,以及二維材料電子和光學特性之間的關係。

關鍵字

二維材料、傳感器、半導體

背景

二維材料已成為科學界的一個非常有前景的前沿領域。這種材料非常輕薄,而且具有優異的電氣和光學特性。典型的二維材料有石墨烯、氮化硼、過渡族金屬化合物(二硫化鉬、二硫化鎢、二硒化鎢)、黑磷等等。各國科學家們都蜂擁至這個新興領域,想辦法發掘出二維材料的卓越特性。

時下,二維材料廣泛應用於各個科技領域,例如半導體、柔性電子、可穿戴技術、太陽能、物聯網、智能硬體、印刷電子、通信等等,筆者也曾在多篇文章中介紹過。但由於其基本結構本身就非常小,所以很難進行製造和測量,以及和其它材料相匹配。所以,隨著二維材料的研發力度不斷加大,如何更好地分離、提高和操控它們的最佳特性,科學界仍然還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進一步的探索。

創新

最近,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Berkeley Lab)的科研團隊(還包括卡夫裡能源納米科學研究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準確地測量出二維半導體材料二硫化鉬(MoS2)先前模糊不清的特性:帶隙。同時,團隊也揭示出一種強大的調諧機制,及其電子和光學特性之間的關係。

(圖片來源:Marilyn Chung/Berkeley Lab)

為了將這種單層材料更好地集成到電子器件中,工程師們想要搞清楚「帶隙」。簡單說,帶隙是使電子遠離與它們耦合的原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然後,電子就可以在材料中自由移動,形成電流流過導線。吸收光線可以為電子提供足夠能量,例如,將材料轉化為導電狀態。

(圖片來源:Marilyn Chung/Berkeley Lab)

8月25日,研究人員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他們測量出單層二硫化鉬的帶隙,這在理論上非常難以精準預測。他們發現測量值比基於以往實驗的期望值要高30%。它們也量化了帶隙是如何隨著電子密度發生變化的,這種現象也稱為「帶隙重正化」。

論文的領導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伯克利實驗室的研究生 Kaiyuan Yao 稱:

「這項工作最關鍵的意義在於找到了帶隙。它為所有的光電器件工程師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他們想要指導帶隙是什麼,從而將二維材料與其它材料以及器件中的組件恰當地連接。」

技術

獲取直接帶隙的測量結果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因為,二維材料中存在所謂的「激子效應」,這種效應是由於電子與「空穴」之間的強烈配對而產生。這些空穴是在原子周圍本來電子所存在的地方留下的空位。該效應的強度可以屏蔽帶隙的測量。

伯克利實驗室分子鑄造廠的項目科學家、研究的參與者 Nicholas Borys 稱,這項研究也解決了如何調諧二維材料中光學和電子特性的問題。Borys 表示:

「我們的技術真正的強大之處在於分清光學和電子特性之間的差別,這成為了物理學界重要的基石。」

分子鑄造廠是一個向科學界開放,且專門進行納米材料創造和探索的設施。團隊使用了分子鑄造廠中的幾種工具,幫助開展這項研究。

(圖片來源:Berkeley Lab)

研究人員研究單層二硫化鉬所用到的分子鑄造技術,也稱為「光致發光激發」(PLE)光譜學。研究人員稱,它為我們身邊的材料帶來了新型應用,例如超靈敏的生物傳感器和更小的電晶體,同樣也表明在其他二維材料中,可以進行類似的精準定位和操作。

(圖片來源:Marilyn Chung/Berkeley Lab)

研究團隊測量了激子和帶隙信號,然後梳理了這些單獨的信號。科學家通過改變施加於位於單層二硫化鉬層下方的帶電矽層的電壓,調整了樣本中的電子密度,從而觀察在二硫化鉬樣本中,光線是如何被電子吸收的。

(圖片來源:Berkeley Lab)

研究人員在測量過程中注意到一種輕微的「碰撞」,他們意識到這是帶隙的直接測量,並且通過許多其他的實驗,研究如何出通過改變材料中的電子密度,簡單地調諧帶隙。

價值

在這項研究期間,分子鑄造廠納米結構成像和操作部門的主任 James Schuck 說:

「這種巨大的調諧度真正地打開了人們的眼界。」

現任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 Schuck 稱:

「因為我們同時可以看到帶隙的邊緣和激子,所以我們能夠分別地理解它們,以及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結果是所有這些特性之間都相互依賴。」

Schuck 也提到,二硫化鉬是「極度敏感於其局部環境」,這一點讓它成為一些列傳感器的候選材料。因為它對於光學和電子效應高度敏感,它可以將光線轉化為電信號,反之亦然。

Schuck 稱,團隊希望使用分子鑄造廠中的一些列技術手段,創造其它類型的單層材料和堆疊式多層二維樣本,以及最終測量它們的帶隙。他說:

「目前,還沒人知道其它一些材料的帶隙。」

團隊也具備使用納米探針的專業技能,能夠映射給定樣本的電子特性。

Borys 補充說:

「我們當然希望,這項搞研究能為未來其它二維半導體系統的研究奠定基礎。」

參考資料

【1】http://newscenter.lbl.gov/2017/08/25/new-results-reveal-high-tunability-2-d-material/

【2】http://dx.doi.org/10.1103/PhysRevLett.119.087401

相關焦點

  • 石墨烯與二維材料使電子器件超越「摩爾定律」!
    背景在石墨烯以及相關二維材料中電子自旋輸運的研究中,近期的理論和實驗進展以及現象,已經成為一個引人入勝的研發領域。,這些現象包括近鄰近實現的自旋軌道效應、自旋與光的耦合、電氣可調諧性以及二維磁性。令人特別感興趣的是定製的異質結構,也稱為「範德華異質結構」,它由二維材料以精確控制的順序堆疊而成。這篇綜述描述了石墨烯電子學這一開發領域的概況,並概述了實驗和理論的最新進展。數十億的自旋電子器件,例如傳感器和存儲器,已經被製造出來。每個硬碟驅動器都有一個使用自旋流的磁性傳感器,而且磁性隨機存儲器(MRAM)晶片變得越來越受歡迎。
  • 從二維跨越到一維世界!二維材料打開了一維物理學的大門
    二維材料,是指電子僅可在兩個維度的納米尺度(1-100nm) [1] 上自由運動(平面運動)的材料,如納米薄膜、超晶格、量子阱。
  • 武漢大學付磊教授二維材料帶隙工程研究成果在《自然-材料》刊登
    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近日以長文(Article)形式發表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付磊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Bandgap tuning of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by sphere diameter engineering」(《球徑工程調控二維材料帶隙
  • 研究提出對二維材料光譜學進行機器學習研究的方案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微納光電子功能材料實驗室在利用隨機森林算法實現二維材料層數和缺陷識別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了機器學習算法在二維材料光譜學研究領域的應用潛力
  • 進展|二維室溫鐵磁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當二維材料的厚度降低至原子級幅度時可導致很多新奇物理現象的出現,使得二維材料成為當今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研究熱點。二維鐵磁體作為二維材料家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獨特的物理特性而備受關注。通常,隨著二維鐵磁體厚度的降低,其鐵磁有序居裡溫度TC也會降低,鮮有材料會隨著厚度的降低TC反而升高。
  • 二維磁性材料非線性光學研究獲重要進展
    復旦大學物理系吳施偉課題組與華盛頓大學許曉棟課題組合作,在二維磁性材料雙層三碘化鉻中觀測到源於層間反鐵磁結構的非互易二次諧波非線性光學響應,成功揭示了三碘化鉻中層間反鐵磁耦合與範德瓦爾斯堆疊結構的關聯。該成果8月1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二維磁性材料是近年來國際上備受關注的研究熱點。
  • 徐志平等揭示二維材料奇異力學特性中的拓撲與幾何效應
    徐志平等揭示二維材料奇異力學特性中的拓撲與幾何效應  清華新聞網12月18日電 12月18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力學系、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中心徐志平研究組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期刊在線發表題為
  • 新型類石墨烯二維晶體材料——鍺烯的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曹更玉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研究組合作,在新型類石墨烯二維晶體材料——鍺烯的製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結果與中科院物理所以共同第一作者單位合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 工學院孫強教授研究組在二維多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Soc.》最近刊發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孫強教授研究組的論文「Magnetism of phthalocyanine-based organometallic single porous sheet」 (http://pubs.acs.org/doi/pdf/10.1021/ja204990j), 報導了他們在二維多孔金屬有機單原子層材料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 上海交大姜學松、張文明合作:揭示可編程二維表面褶皺圖案調控力學...
    研究構建了二維褶皺形貌與表面應力局部可控釋放之間的關聯關係,釐清了薄膜模量增強效應、應力不對稱馳豫與正交釋放三者之間競爭機制,提出了一種可編程式光控表面褶皺結構的新策略。該策略可實現二維有序表面褶皺的全特徵調控。
  • 研究提出對二維材料光譜學進行機器學習研究的方案—論文—科學網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微納光電子功能材料實驗室在利用隨機森林算法實現二維材料層數和缺陷識別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了機器學習算法在二維材料光譜學研究領域的應用潛力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研究人員利用GW-BSE方法計算了單層黑磷、氟化石墨烯、氮化硼等一系列二維材料的激子結合能,並揭示出此類材料的激子結合能與其準粒子能隙之間存在顯著的線性標度關係。該研究成果發表在8月7日的《物理評論快報》上,實驗室的博士後Jinho Choi與博士崔萍為共同第一作者。
  • 二維材料的應變工程研究
    相比於由矽、鍺、銦、鎵、砷等製成的半導體電晶體而言,基於過渡金屬硫硒族化合物的二維半導體材料可以使電晶體尺寸進一步縮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二維材料半導體器件研究的發展。相比於傳統半導體工業中的應變工程,二維材料原子級厚度特徵使其應變工程更為有趣:(1)二維材料有著更強的變形能力。不少實驗研究已經表明二維材料(如石墨烯、二硫化鉬等)有著遠高於其宏觀塊體和傳統矽的斷裂應變,更有趣的是缺陷甚至可以進一步提升二維材料的斷裂應變。(2)二維材料有著更多樣的變形方式。
  • 神奇的二維材料能讓世界怎麼變
    如果能把原子平鋪為一層,那麼這種物質便是當之無愧的二維材料。    我們通常所說的二維材料,是指電子僅可在兩個維度的非納米尺度(1-100nm)上自由運動的平面材料。不同於一般納米材料、三維材料、一維材料。    2004年,兩名英國物理學家成功地將只有單個原子厚的石墨烯,從石墨中剝離出來,即最初的二維材料,兩人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 上海光機所提出對二維材料光譜學進行機器學習研究的方案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微納光電子功能材料實驗室在利用隨機森林算法實現二維材料層數和缺陷識別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了機器學習算法在二維材料光譜學研究領域的應用潛力。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以數據驅動的機器學習算法在材料研究領域蓬勃興起。二維材料的Raman光譜對分子鍵合及樣品的結構較敏感,可用來進行化學鑑別、形態與相、內壓力/應力及組成成份等的研究和分析。儘管Raman光譜提供了較豐富的信息,但如何挖掘信息深度、利用多種信息進行綜合決策,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 張晗教授綜述:二維熱電材料研究進展
    2 綜述了基於微納器件的單層/少層二維材料本徵熱電性能測試方法及研究進展。3 討論了基於二維材料的光-熱電效應在自供電光電器件中的應用進展及機制。對基於二維材料的塊體、薄膜熱電材料的應用進行了闡述,探討了二維材料作為填充劑在無機和有機熱電材料中的性能優化機制和應用進展,討論了二維材料本徵熱電性能的研究方法,探討了基於二維材料的光-熱電效應的光電探測器的研究進展。文章最後對二維材料在熱電領域的一些潛在問題和發展思路進行了總結。
  • Science: 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器在二維磁性材料研究中的突破性應用...
    導讀:  自2017年來,二維磁性在單層材料中的實現使得二維磁性材料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範德瓦爾斯磁體讓我們對二維極限下的磁性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不同磁結構的範德瓦爾斯磁體使得實驗上探究二維下的磁學模型成為可能。
  • 材料特性的新能力,最新研究揭示:三維納米陀螺儀複雜的磁結構!
    來自多國的研究小組揭示了納米級陀螺體的磁性狀態,即三維手性網狀納米結構。這些發現為研究與自旋電子學相關的非傳統信息處理和緊急現象增加了一個新的候選系統。相互作用的納米結構陣列,提供了實現前所未有的材料特性能力,因為相互作用可以產生新的「新興」現象。在磁學中,到目前為止,這種突現現象只在二維、人造自旋和磁晶體中被證明。
  • 中國團隊今日《Nature》連發3篇,二維材料研究誰與爭鋒
    自石墨烯以來,二維材料逐漸在科研圈佔據主要地位。各種二維材料相繼被開發出來,為我們帶來了和體相材料截然不同的新性能。 2020年9月22日,Nature Nanotechnology和Nature Materials連續發表3篇二維材料有關研究成果。
  • 物理學家發現新的二維材料
    阿肯色大學的科學家是一個國際團隊的一部分,他們發現了一種只有兩個原子厚的二維鐵電材料 二維材料是超薄膜,具有新型的光電子、熱和機械應用前景,包括可摺疊和信息密集的超薄數據存儲設備。 巴拉扎-洛佩斯說,鐵電材料是那些具有內在偶極子電位(一種正電荷和負電荷分離的度量的測量材料)的材料,可以通過電場進行切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