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姜學松、張文明合作:揭示可編程二維表面褶皺圖案調控力學...

2020-12-05 騰訊網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姜學松研究員聯合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張文明教授團隊開展交叉學科研究,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發表了題為「Regulating surface wrinkles using light」的研究論文。研究構建了二維褶皺形貌與表面應力局部可控釋放之間的關聯關係,釐清了薄膜模量增強效應、應力不對稱馳豫與正交釋放三者之間競爭機制,提出了一種可編程式光控表面褶皺結構的新策略。該策略可實現二維有序表面褶皺的全特徵調控。化工學院博士研究生周良圍和機械動力學院博士後胡開明為該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姜學松研究員張文明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a) 程序化光控表面褶皺結構的策略;(b) 多重曝光下褶皺形貌演化規律;(c-d) 二維有序褶皺形貌與表面薄膜應力之間的關聯關係

褶皺作為自然界和工程界中最普遍的表面結構,人工引入的有序褶皺可以在材料物性表徵、微納製造、智能表面、柔性器件構築等領域發揮作用。控制褶皺的表面不穩定性,實現參數可控的有序褶皺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也是褶皺領域的重要挑戰。

周良圍等人以可逆二聚交聯的聚合物網絡與彈性體聚二甲基矽氧烷構建了雙層褶皺體系。該體系中,上層材料可以在紫外光照射下發生可逆的二聚化,從而產生褶皺。調控兩次連續曝光的時間、夾角、熱處理溫度,即可實現對體系表面應力的精確調控與二次重構,對褶皺結構任意按需調節。

連續曝光下褶皺精準局部可控擦除和方向調節

為了揭示上述局部調控方法的力學成因,通過考慮雙向泊松效應和軟邊界效應,胡開明等人提出了一種二維應力可控馳豫的修正剪力滯後模型,構建了多重曝光下表面應力局部馳豫與曝光特徵之間的關聯關係,闡明了二重曝光區域褶皺先消失後觸發的演化規律,揭示了二維表面褶皺光學調控的力學機理:曝光構築物理邊界約束效應誘導了薄膜表面在二維方向上不對稱馳豫,保證了二維表面褶皺的有序性;雙向泊松效應會引起二重曝光區域應力正交釋放,抑制了高楊氏模量的二重曝光區褶皺生成。研究表明,上述連續曝光策略的力學內因為軟邊界導致的不對稱馳豫現象、雙向泊松效應下應力正交釋放和多重曝光的模量增強效應三者複雜競爭的結果。

利用該策略,可以製備複雜的動態光柵結構,並能使各類功能層材料的結構有序化。這種功能化的可調褶皺模具平臺可用於快速、低成本地製備微納米周期性結構,在柔性電子、微加工、傳感和微/納米通道等方面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

紅外驅動動態光柵和功能化褶皺模具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上海市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和博士後創新人才計劃等項目的資助。

附: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簡介

《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影響因子:16.693)由中國科學院主管,是中國第一份國家級英文版科技學術綜合性期刊,定位於報導國家重大研究計劃、重要科研項目、重點支持領域的研究進展,對科學前沿的進展進行總結和前瞻,旨在展示我國前沿研究和熱點研究的最新進展和代表性成果,引領學科發展,促進學術交流。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93/nsr/nwaa052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相關焦點

  • :「剛柔並濟」構建氧化物鐵電褶皺結構
    褶皺的形成主要利用硬質膜/彈性基體中薄膜與基體存在的熱膨脹差異,當膜/基複合體系受到外界影響(如力、溫度、溶劑等),可在表面形成壓應力,當應力達到臨界值後材料表面產生力學失穩而形成褶皺。基於褶皺的形成機理,薄膜層應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因此目前褶皺薄膜層主要以高分子和金屬材料為主。然而很少有功能氧化物薄膜被應用於褶皺結構中,這極大限制了微納米尺度褶皺的應用範圍。
  • 西安交大在柔性鐵電領域取得新進展
    褶皺的形成主要利用硬質膜/彈性基體中薄膜與基體存在的熱膨脹差異,當膜/基複合體系受到外界影響(如力、溫度、溶劑等),可在表面形成壓應力,當應力達到臨界值後材料表面產生力學失穩而形成褶皺。基於褶皺的形成機理,薄膜層應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因此目前褶皺薄膜層主要以高分子和金屬材料為主。很少有功能氧化物薄膜被應用於褶皺結構中,這極大限制了微納米尺度褶皺的應用範圍。
  • 「上海交大特色」社會服務合作體系愈發完善
    在上海交通大學黨委領導下,學校社會服務明確了指導思想,不斷發展完善服務工作體系,提升了服務成果質量,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應。學校相關部門深入貫徹實踐「國家有戰略、地方有需求、學校有能力」發展方針,形成了面向國家戰略,服務區域創新發展,展現交大特色的社會服務合作體系,使「國家任務、戰略支撐和專項合作」的社會服務內容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
  • 交大科技力!
    (A)刃位錯的反傅立葉變換掃描透射暗場像(IFT-DF-STEM);(B-C)掃描電鏡(SEM)下原位壓縮實驗,揭示了層間滑動與跨層滑移;(D)常見六方結構二維材料的面內楊氏模量;(E)滑移能與解理能;(F)差分電荷密度與(G)晶體軌道哈密頓分布密度(COHP),間接佐證了層間長程作用力的存在。
  • 西安交大又一最新研究成果登頂《科學》!
    二維結構範德華半導體InSe在單晶塊體形態下,具有超常規的塑性和巨大的變形能力。既擁有傳統無機非金屬半導體的優異物理性能,又能像金屬一樣進行塑性變形和機械加工,在柔性和可變形熱電能量轉換,在光電傳感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 進展 | 二維精雕,遊刃有餘:一種二維材料圖案化的直寫加工技術
    二維材料具有原子級厚度和非常高的比表面積,並且由於所有原子處於表面導致其表面對表面吸附和外界環境十分敏感。二維半導體材料在電子學與光電子學器件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有望取代矽成為下一代小型化電子器件的核心材料。為了實現此類應用,首先需要對材料進行剪裁。
  • 北航合作在二維晶體材料噴墨列印製備技術方面取得新成果
    近期,Science advances雜誌在線全文刊發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張夢副教授與劍橋大學Tawfique Hasan博士等團隊合作在二維晶體材料噴墨列印製備技術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A general ink formulation of 2d crystals for wafer-scale
  • 空間分辨雷射實現寫入/讀取/擦除石墨烯表面的二維共價化學信息
    在石墨烯表面原位生成自由基的工藝並不困難,典型的還原分解反應可採用重氮鹽、碘鹽、芳基和滷代烷,也可通過鹼金屬(金屬插層)與石墨或基底上的石墨烯進行還原反應。最後用丙酮洗滌去除殘留的DBPO結晶層即可完成二維共價圖案化的石墨烯製備。
  • 交大科技力!
    其核心理論為在線醫療社區相關研究引入了一種新的在線醫療模式,通過開發一個概念框架,揭示了醫生主導的在線醫療社區在慢性病管理中作用的理論機制。在實踐上為如何加強患者-醫生合作關係、緩解慢性病管理負擔和改善醫患關係提供了重要建議。 文章作者 西安交通大學為論文通訊作者單位。
  • 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成立 暗物質實驗室等合作平臺持續推進
    統籌上海交大在川合作  「形象來說,研究院就是一個總平臺,將統籌上海交大在四川各地開展的校地合作。」省人才辦相關負責人說。  去年7月,四川與上海交大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戰略決策諮詢、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等教育、人才交流、幹部交流、幹部教育培訓、醫學醫療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
  • 上海交大@中船集團 | 又一場重磅合作籤約,開啟新徵程!
    上海交大@中船集團 | 又一場重磅合作籤約,開啟新徵程!在中船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雷凡培和上海交大校長、黨委副書記林忠欽的見證下,中船集團副總經理杜剛與上海交大副校長奚立峰代表雙方籤署《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學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由中船集團副總經理孫偉主持。
  • 上海交大瑞金醫院揭示NKTCL的基因組和轉錄組學表徵
    上海交大瑞金醫院揭示NKTCL的基因組和轉錄組學表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8 20:57:43 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趙維蒞、陳賽娟以及黃金豔課題組合作取得一項新成果。
  •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合作研究成果登上Science!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單智偉教授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合作研究成果在Science刊發!在柔性和可變形熱電能量轉換,光電傳感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當前,柔性電子領域蓬勃發展,推動著社會的信息化和智能化進程。作為柔性電子器件的核心,半導體材料期望具有良好的電學性能與優異的可加工和變形能力。
  • 安泰MBA校友會受邀參訪上海交大國家大學科技園,探討合作交流
    2020年10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學安泰MBA校友會(以下簡稱「校友會」)受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以下簡稱「交大科技園」)盛情邀請,由校友會副會長周國來帶隊,秘書長蔣悅煒、副秘書長楊怡、常務理事孫崇理、高翔以及秘書處辦公室吳璟怡、羅湘一行前往科技園閔行園區—創想600座談交流。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二維自旋玻璃中發現大的磁滯效應
    自2004年石墨烯被分離以來,二維材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並且在磁、電、力和光學等領域展現了許多奇異的特性。然而,二維磁性材料的合成與分離主要困難在於設計配體形成層內磁相互作用,同時阻隔層間磁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具有特定拓撲結構和自旋阻錯特性的二維材料一般會表現出奇異的磁學性質,如基於六邊形衍生的Kagomé格子或蜂窩格子。
  • 莫爾晶格能控制光 交大科研成果刊登《自然》
    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葉芳偉課題組與陳險峰課題組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經過3年實驗,他們率先發現並揭示:基於莫爾晶格的極平帶結構可以實現對光的精準控制,甚至能夠完全鎖定光波,阻止它的擴散。這一發現具有重要的物理意義和廣泛的適用性。
  • 上海民企與交大深度合作 實現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量產
    為此,上海超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上海交通大學深度合作,終於實現了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的量產。放眼全球,能大規模生產這種材料的企業只有四五家,上海超導是其中之一。「我們期待相關行業的企業與我們對接,加速我國高溫超導產業的興起。」上海超導公司副總裁洪智勇說。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1日記者獲悉,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科研成果登上國際化學領域權威期刊。腫瘤的發生、發展等進程是涉及多水平的複雜分子事件,與多種RNA、蛋白的異常表達密切相關。 同時,獲取多元組分的準確信息,並探究其潛在關聯對理解細胞功能、解析致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利用自組裝結構調控表界面化學反應構建納米材料圖案方面取得進展
    金屬及金屬氧化物的圖案化製備為構築納米催化系統以及構建光學和電子學器件提供基礎。因此,利用表界面化學反應引導金屬及金屬氧化物的定位生長以及複雜圖案化定製具有重要意義。 DNA納米結構由於其強大的可編程性,可以製備得到可設計的二維以及三維的納米結構,編碼了大量物理和化學信息的自組裝DNA納米結構,為揭示和調控表面化學過程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平臺。
  • 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兄弟牽手!加強合作貢獻交大人的智慧與力量
    在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盧建軍上任兩周後,迎來了一位重量級的嘉賓——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印象中,這是交通大學兩位書記第一次正式會面,也是近年來兩校少有的「聯姻」,預計將開啟兩校合作的新篇章。西安交通大學先後合併了西安動力學院、陝西財經大學、西安醫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則合併了上海農學院、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等高校。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都是雙一流高校,九校聯盟(C9)的成員之一。據2019年中國高校排名顯示,上海交大位居全國第六位,西安交大則位列第十五位。在第四輪教學評估中,上海交大共有25個專業排名進入了A類,西安交大則有14個專業進入了A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