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企與交大深度合作 實現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量產

2020-11-25 東方網

  編者按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程中,上海要抓住時機,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如今,上海在一些基礎科技、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了哪些成果和進展?本報記者近日走訪部分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聚焦超導材料、幹細胞研究、轉化醫學和腦科學以及人工智慧等領域,今起推出系列報導並請院士等專家點評。

  第二代高溫超導材料及其應用,是全球競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與低溫超導材料相比,這種新材料能在較高溫度下達到「零電阻」,在電力能源、高端醫療設備、軌道交通、大科學工程、軍工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本世紀第一個10年,全球只有3家第二代高溫超導材料供應商,2家在美國,賣得很貴;另一家在日本,禁止出口。

  如果材料只能靠進口,我國發展高溫超導產業就會被「卡脖子」。為此,上海超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上海交通大學深度合作,終於實現了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的量產。放眼全球,能大規模生產這種材料的企業只有四五家,上海超導是其中之一。「我們期待相關行業的企業與我們對接,加速我國高溫超導產業的興起。」上海超導公司副總裁洪智勇說。

  超導研究院教師晉升不看論文

  1911年,荷蘭科學家昂內斯意外發現,將汞冷卻到零下268.95℃時,其電阻突然消失,這種現象被稱為超導電性。1986年,IBM實驗室的柏諾茲和繆勒首次發現高溫超導材料,將臨界溫度大幅提高。從此以後,高溫超導材料成為了科技界的研究熱點。2007年,在德國、日本、美國做過超導研究的李貽傑回國,成為上海交大特聘教授。經過3年多自主研發,他帶領團隊研製出國內第一根百米級高溫超導帶材。如何將這個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產品?他和洪智勇等交大教師選擇了創辦企業。

  高溫超導材料的應用前景,也吸引了投資界的有識之士。上海超導投資方與交大洽談後作出一個決定:出資「買斷」李貽傑等人的職務發明專利,校方不再參股,上海超導成為純民營企業。然而,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並沒因此終止,而是走出了一條創新性產學研合作道路。2013年初,雙方合作成立上海超導聯合研究院。作為交大的二級學院,超導研究院顯得很特別:其基礎設施和日常運行由上海超導出資;研究院科研人員的工作緊貼企業的產業化目標,其考核晉升體系也以產業化為標準,而不是論文;在研究院產生的智慧財產權歸企業所有。

  「科創中心『22條意見』提出『鼓勵科研人員在職離崗創業』,我算是這種創業模式的先行者吧。」既做副總裁又當交大副教授的洪智勇說。目前,研究院有教師近10人、研究生20多人。由於既可以做高校教授,又能專注於產業化研發,研究院對海外華人超導專家的吸引力很大,他們中有多人表達了回國加盟的意向。

  兩條腿走路不被「卡脖子」

  上海超導之所以成為國內首家量產高溫超導帶材的企業,除了超導研究院的強大支撐,還得益於公司成立之初制定的發展路線:材料和裝備「兩條腿走路」。在創始團隊看來,我國光伏發電、半導體照明(LED)產業都遇到一個瓶頸問題:製造裝備大多需要進口,工藝水平又受裝備制約,這就被卡了脖子,導致生產成本過高。吸取這一教訓,上海超導招聘了一批電氣、機械、仿真等專業的工程師,自主研發超導生產線上的主要裝備。

  「我們公司有70多名技術人員,一半是造裝備的,另一半是用裝備的。」洪智勇說,用裝備的是材料工程師,他們在材料工藝上有什麼需求,就會和裝備工程師溝通,讓後者改進設計。就這樣,兩個團隊供需對接、密切合作,從工藝到裝備改進了上百個技術點,使帶材的成品率、性價比大幅提升。在市科委的持續支持下,上海超導如今不僅是高溫超導帶材供應商,而且是超導帶材成套生產線製造商。這在全球高溫超導材料生產企業中,是絕無僅有的。

  落後他國四五年需奮起直追

  兩年前,德國埃森市建成了全球首條公裡級高溫超導電纜商業線,穩定運行至今。與傳統的銅導線電纜相比,不但節能效果顯著,而且不需要做得很粗以防止導線熔斷。在地下空間十分有限的城市,橫截面很小的超導電纜可率先取代傳統電纜。如在俄羅斯聖彼得堡,一條2公裡的超導電纜已在籌建。

  在許多高溫超導應用示範上,我國落後一些發達國家3—5年,如美國已在艦船上測試36.5兆瓦超導電機,這也是全球最大的船用電機;我國在研的超導電機功率則為1—2兆瓦等級。「在國產高溫超導材料已能量產的今天,我們需要奮起直追。」洪智勇希望在這一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有更多企業與上海超導對接,探索高溫超導材料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價值。

  近期,公司在材料應用上有了不少進展。他們與中科院、聯創光電合作,研製出全球第一臺兆瓦級超導感應加熱設備,目前處於測試階段。用於鋁加工行業的傳統感應加熱設備,採用銅導線電磁線圈,由於有電阻,通電後就會發熱,損耗能量。而採用超導電磁線圈的新型設備沒有電阻,加熱效率比傳統設備高一倍左右。東北一家鋁加工企業算了一筆帳:今後如改用超導感應加熱設備,按當地電價,每臺設備每年可節省電費400萬至500萬元,兩年即可收回購買成本。

  他們的帶材產品還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看中,有望用於籌建中的大科學工程——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超級質子對撞機。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院士介紹,超級質子對撞機的核心部件是超導磁鐵,需要性價比很高的高溫超導材料。「質子對撞機預計20年後開建,我希望那時上海超導的產品能完全滿足工程要求,助力我國科學家在粒子物理學領域取得新的發現。」

  專家點評

  達到國際先進,性價比再提升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

  第二代高溫超導材料的應用非常廣泛,對國民經濟和大科學工程將產生重要影響。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牽頭籌建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超級質子對撞機,高溫超導材料的性能和造價,將決定質子對撞機的建設是否可行。為此,我們正在培養國內技術力量和超導材料供應商。

  上海超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較短時間內,做出了高溫超導材料和導線,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很了不起。該公司有優秀的團隊和技術基礎,我對他們的未來充滿信心。

  目前國產高溫超導帶材的性價比,還遠未達到超級質子對撞機的工程要求。建設質子對撞機是一項數十年的工程,我們會和上海超導等企業密切合作,用大科學工程促進工業界技術水平的提高,讓性價比更高的高溫超導材料加快應用到各個領域。

相關焦點

  • 我國首臺基於國產YBCO超導帶材的高溫超導發電機研發成功—新聞...
  • 打響上海科創品牌丨上海超導打破國外壟斷,開啟材料未來之門
    上海超導成立於2011年,註冊資金5.17億元人民幣,為上海市「十二五」期間特別培育的戰略性高科技企業。成立以來,上海超導與上海交通大學持續深度合作,並建有聯合研究院。此外,上海超導生產的二代高溫超導帶材還擁有自場電流密度(77K、自場下,帶材最高性能可達600A/cm)、極高的磁體繞製成功率和一流的耐過流衝擊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超導還自主研發了先進的「超低阻帶材接頭技術」,實現了全球最低的工業接頭電阻,使二代高溫超導帶材的產業化和應用進程得以進一步加速。
  • 超導及高溫超導:永鼎股份、西部超導迎著風 擁抱彩虹
    一、國內首條35千伏高溫超導電纜試拉試驗成功,用於上海徐匯自從人類發現「火」的威力後,對能源的追逐就從來沒有停息過。發現能源、利用能源、節約能源、控制能源。五、第一代和第二代超導體習慣上將稀土氧化物超導材料稱為高溫超導材料。第一代高溫超導帶可以鉍系(鉍—鍶—鈣—銅—氧)高溫超導材料為主。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就是採用各種鍍膜手段在很薄(40~100微米)的傳統金屬基帶(鎳基合金或不鏽鋼等合金)上鍍一層大約1到幾個微米厚的稀土氧化物高溫超導薄膜,以實現超大電流的傳輸。
  • 俄開發出新型高溫超導帶材
    創新連線·俄羅斯 俄羅斯國立核能研究大學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開發出一種新型高溫超導帶材。有關專家認為,該研究成果將拓寬高溫超導體的應用領域,如新型發動機、軸承和動能存儲器等。此外,超導體會把內部磁場排擠出去。這就意味著,如果在超導體上方放置一塊磁體,磁體不會掉落下來,會懸浮在一定的高度。由於超導狀態的這種量子性質,不管彼此如何移動,磁體和超導體將「相互捆綁」。這種現象被稱為「磁懸浮」。由此,可開發出一種新型高溫超導帶材。
  • 超導磁懸浮列車能比飛機快 理論時速達3000公裡
    上海超導公司市場總監彭楚堯表示,超導磁懸浮列車利用超導材料的完全抗磁性(「邁斯納效應」)與地面磁體產生相互排斥實現列車的懸浮,然後利用高溫超導材料量子鎖定的特性,將列車鎖定在軌道之內。如此,加速完成之後列車前行基本無需動力,在真空下更可做到完全無動力行駛。
  • 高溫超導感應加熱技術及應用淺談
    高溫超導技術在近年來得到很大的發展,第2代超導帶材先後得到了商業化生產,但是高溫超導技術及應用的實用化進展並不是很快,佔據全球市場主要份額的仍然是低溫超導,特別是超導核磁共振成像(MRI),根據歐洲Conectus的調查數據,2012年全球超導市場中,低溫超導佔據了約52億歐元的份額,MRI一項即佔據41億歐元市場份額,而高溫超導市場大小為3 000萬歐元
  • 走向「高溫超導」新境界(砥礪奮進的5年·中國溫度)
    與我們所熟知的上海磁懸浮列車和長沙磁懸浮列車通過電實現車體懸浮運行不同,航天科工正在研製的「高速飛行列車」和西南交大的「高溫超導磁懸浮列車」是採用高溫超導技術實現懸浮的,這為其最大限度減輕摩擦力,實現高速運行奠定了前提。因此,高溫超導技術的發展水平制約著「高速飛行列車」和「高溫超導磁懸浮列車」研製和應用。
  • 科創板鳴槍,超導材料迎商業化新機遇
    上海超導副總裁洪智勇稱,中國超導行業正在進入產業化的初期階段,超導帶材基本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我們正在加大投入提升產能,讓超導材料在更多領域實現商業化應用,比如電網和磁浮列車等。」聯創光電與上海超導研製成功的兆瓦級高溫超導直流感應加熱設備系列化產品的產業化將為上海超導的材料供應打開一個新的市場,也是超導技術在工業領域應用的一個實例,未來設備將推廣運用到鋁合金、鈦合金、鎂合金、鎂鋁合金等高端型材加工預加熱領域,降低電能消耗,提升高端型材加工品質。
  • 科創板鳴槍 超導材料迎商業化新機遇
    江西電子集團董事長伍銳表示:「大功率超導加熱技術的應用前景廣泛,我們和上海超導以及北京交通大學經過6年的研發,做到了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的轉移轉化,這有助於聯創實現向高端製造裝備轉型的目標,同時也符合國家提倡的節能環保的戰略目標。」  上海超導副總裁洪智勇稱,中國超導行業正在進入產業化的初期階段,超導帶材基本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 中國稀土用來製造高溫超導材料!創造未來生活
    其實,我們所謂的高溫超導材料,並不是說溫度很高,25K(即-248℃)以上就算高溫超導材料了,而77K以上的液氮溫區超導材料,簡直就是理想中的高溫超導材料了。它並不能做成傳統的電線樣式,而是地做成一種夾心條帶的形式,超導材料做成細長的薄片加在中間,上下需要覆蓋多層保護材料。這類帶材的生產工藝特別複雜,生產成本也很高。目前這種帶材只能做到一千多米的長度,美日俄韓德的公司和中國公司都可以生產了。但是,生產成本很高,生產效率很低,限制了它的推廣使用。已經量產的帶材,雖然可以在液氮中實現超導,但還不能在液態甲烷中實現超導,距離我的設想還有一段距離。
  • [公告]聯創光電:關於兆瓦級超導磁體感應加熱裝置及該裝置用的大...
    (5)技術創新對推動行業科技進步和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的作用: MW 級超導感應加熱技術的突破和裝置的成功研製,為工業熱處理提供了一種比傳統設備更加節能且透熱深度更高的加熱方式。能夠為金屬壓延成型行業降低能耗、節約成本、提升品質、增加產能提供保障,加快實現我國高溫超導電工裝備的產業化應用和推廣。
  • 國內首條10千伏三相同軸高溫交流超導電纜型式試驗成功
    30米三相同軸超導電纜型式試驗現場(深圳供電局供圖)高溫超導輸電技術被譽為下一代電力傳輸戰略性技術,在電力傳輸過程中,能夠實現低電壓等級的大容量輸電,好比電力領域的高速高載荷磁懸浮列車。「過去超導需要在超低溫度下工作,約零下270攝氏度。所謂高溫超導,也是在接近零下200攝氏度的液氮環境下,發揮超導材料的導電特性,使得電力傳輸介質接近於零電阻,電能傳輸接近於零損耗。」
  • 世界首條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試驗線在西南交大啟用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成都1月13日電西南交通大學今天宣布,應用原創技術的世界首條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在該校正式啟用。研究人員表示,這標誌著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從無到有的突破,具備了工程化試驗示範條件。
  • 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三相同軸高溫交流超導電纜型式試驗成功
    近日,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宣布,國內首條10千伏三相同軸高溫交流超導電纜型式試驗成功,這標誌著深圳即將建成全球首個應用於高負荷密度供電區域的超導電纜示範工程。據悉,該工程是南方電網公司重大科技專項,預計今年內建成投產。▲超導電纜生產線。
  • 中國首條10千伏三相同軸高溫交流超導電纜型式試驗成功
    舉報   新華社深圳1月13日電(記者王豐)由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研製的國內首條10千伏三相同軸高溫交流超導電纜近日通過全部型式試驗
  •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高溫超導磁浮交通關鍵技術...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高溫超導磁浮交通關鍵技術研究及試驗系統研製項目採購合同公開招標公告 公告信息:
  • 上海交大校友馬駿榮獲全球超導領域博士研究生最高獎!
    上海交大校友馬駿榮獲全球超導領域博士研究生最高獎!高溫超導磁體及其非接觸充電技術能夠使超導磁體系統更加緊湊,同時更輕便、更經濟,甚至可移動。其研究旨在讓更多用戶受益於超導電性的紅利。校友簡介>馬 駿劍橋大學工程系博士,主要從事高溫超導應用研究。2013年保送至上海交大電院電氣工程系攻讀碩士研究生,師從金之儉、洪智勇兩位導師,2016年碩士畢業獲全額獎學金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碩士求學期間曾獲上海交通大學學業優秀一等獎學金、三好學生、優秀畢業生等榮譽獎項。
  • 聯創光電:高溫超導斬獲鋁業龍頭訂單 將成重要利潤增長點
    據介紹,聯創超導已與中鋁集團東北輕合金有限公司(一鋁)籤訂合作協議,已啟動為其鍛造產線配備首臺產品;與南山鋁業集團已籤署合作協議,為其生產線配備的首臺產品即將完成;除此以外,還與國內多家大型鋁合金、鈦合金加工企業進行了深度接洽,各企業均有意向合作。公司同時披露,目前高溫超導產業已正式進入到產業化階段,未來將會成為上市公司一個重要的利潤增長點。
  • 科學史上365天——高溫超導研究
    為了使超導具有實用價值,人們也開始研究在高溫下實現超導的可能。這件事想著簡單,真正實施起來卻沒那麼容易。從20世紀20年代起,有許多人投入研究,但都無果而終,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高溫超導一直處於停滯狀態,於是有人認為,超導現象存在著溫度的極限,它只能在物質低溫狀態下出現。進入20世紀80年代,有人擴大了超導材料的搜尋範圍,曙光終於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