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上365天——高溫超導研究

2020-10-11 生命的真理

前言

自然界的很多過程總是傾向沿著阻力最小、能耗最低、方式最簡潔的方向進行,比如氣流或水流朝向低壓處流動,熱量朝著低溫處傳導,電流從高電位流向低電位,液滴用最少的材料形成最穩固的球形等。如果想使這些過程逆向進行,就要多消耗一部分能量。受到這些自然現象的啟示,有人設想,能不能在設計製造各種裝置時,也沿著「自然節約」的法則,儘量減少一些能耗呢?100多年來,人類對「零電阻」的追求就是明顯的一個例子。

高溫超導分子模型

超導現象

某些金屬,在很低的溫度下電阻會消失,電流可以在其中無損耗的流動,這種現象就叫做超導。超導現象是自然界最奇特的現象之一,有人對超導現象做出了解釋,他們認為,在普通狀態下,受到電場的作用,電子在導體中做定向運動時會遇到阻力,這是由於金屬晶格的不完整性、缺陷或雜質的影響,電子在金屬內的運動並不順暢,而是邊走邊跳邊碰撞地損耗著能量,這就出現了電阻。然而在超導現象出現時,電子在特殊條件下成對地結伴而行,這種電子對又叫「庫珀對」,金屬要想阻止電子的運動,就得先拆散庫珀對。然而,當溫度很低時,金屬結構不能提供足夠的能量,無力拆散電子對,於是電子得以暢通無阻地前行,此時電阻消失,即出現了超導現象。1911年4月8日,荷蘭物理學家卡莫林·昂內斯在做超低溫研究,當溫度降低到了1.04開(即零下273.12攝氏度)時,意外地發現了超導現象。

這是我見過的描畫超導的最玄幻的一幅畫


艱難的研究過程

自那以後,人們開始研究超導產生的機制。為了使超導具有實用價值,人們也開始研究在高溫下實現超導的可能。這件事想著簡單,真正實施起來卻沒那麼容易。從20世紀20年代起,有許多人投入研究,但都無果而終,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高溫超導一直處於停滯狀態,於是有人認為,超導現象存在著溫度的極限,它只能在物質低溫狀態下出現。進入20世紀80年代,有人擴大了超導材料的搜尋範圍,曙光終於出現。1986年6月1日,瑞士物理學家繆勒和德國物理學家柏諾茲共同在德國《物理》雜誌上發表論文,報導他們找到了一種特殊的氧化物(Ba-La-Cu-O)材料,獲得了33開的高溫超導。這一突破性紀錄來之不易,它是繆勒和柏諾茲堅持不懈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這一突破性進展,燃起了人們探索高溫超導的希望。

追尋高溫超導的腳步

繆勒和柏諾茲的研究進展引起了世界範圍的高溫超導研究狂潮,受到他們所選擇材料的啟發,新的成果如雪崩式地湧現。1986年12月15日,美國休斯敦大學得到了42.2開的超導轉變;1986年12月26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成功獲得的轉變溫度為48.6開;1987年2月16日,朱經武實驗組在92開處觀察到了超導轉變,人們開始向著百開大關衝刺。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趙忠賢研究組不負眾望,在1987年2月24日宣布,他們獲得了氧化物超導體100開的轉變溫度,首先衝進了百開大關。目前全世界在兩種新型銅基和鐵基超導材料的臨界溫度分別已經達到135開和138開。

趙忠賢教授

高溫超導的意義

這些成果來之不易,在實現超導的目標上,人類已經從液態氦級攀登到了液態氮級!液態氦的沸點是4開左右,而液氮的沸點則是77開,獲得液氮要比液氦容易得多,也廉價得多。這一重大的突破,說明實現可實用的高溫超導已經不遠,這一連串激動人心的成果再度激起了世界範圍內的「超導熱」。

自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卡末林·昂內斯發現了超導現象以來,人類找到的超導材料已近5000多種,超導電性的機制研究越來越精細,所發現的超導體性質也越來越豐富。所涉及的高溫超導材料,從最初的單元素汞和鉛、鋅、鈮等金屬超導材料,擴大到超導電性合金、金屬碳化物、氮化物、銅基和鐵基超導體、稀土高溫超導材料等複雜的化合物,從一元繫到二元系以至多元系。這一切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追求更高溫度的超導電現象出現,否則超導現象再奇特也不可能長期得到大規模的發展。

目前,對銅基和鐵基氧化物超導機制的研究已經成為凝聚態物理學中的前沿課題。在研究銅基和鐵基高溫超導機制中人們發現,過去用電子對解釋的超導機制對於這兩種材料不再適合,它們的超導機製成為當今凝聚態物理學中的一個巨大謎團。新老兩種高溫超導材料是否一樣?假如不一樣,那將意味著新材料發現的價值遠遠超出了材料的自身,其意義要比預想重要得多,一來從中能找到全新的、更為合理的超導機制,二來也使人們更清晰地找到新的高溫超導研究的方向和途徑。

氧超導模型

關於超導的未來

2010年和2012年,先後在北京和加州聖巴巴拉召開了「中美新超導體探索雙邊會議」,這次會議為中美科學家的合作提供了平臺,旨在研究新型超導材料的同時研究相關的理論,如界面效應、機制研究,沿著這個方向,有可能促進人類對超導材料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掌握。

高溫超導研究成果對人類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一旦實現了超導「室溫化」,就意味著實現超導「實用化」和「工業化」已經不遠了,超導對人類文明社會的影響將是深刻而長遠的。

目前超導的應用前景包括:超導大容量發電機、超導輸電、超導電信傳輸、超導核磁共振。超導計算機、超導磁力懸浮與超導核聚變反應的磁約束等,這些都涉及大型技術工程。此外在超導器件上,有高溫超導塗層,高溫超導纜線、帶材、塊材及薄膜,高溫超導儲能磁體等。在理論上有高溫超導機制研究、摻雜研究、電子結構與能帶結構研究等。儘管百年來在高溫超導研究上取得了一波又一波的重大進展,超導開始進入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但是,真正實現人們所企盼的、按照自然法則的超導節能生存,還將有很長的路要走。

位於上海的超導磁懸浮列車

#科普一下##科技史上的今天#


希望你從知識中獲得能力,做真正的自己。——謝飛博士

相關焦點

  • 高溫超導研究面臨的挑戰
    在超導相,電子形成了超導長程序,由於超導電子的物理性質與電子形成庫珀對的過程沒有太大關係,因此這部分理論無論是在金屬超導體中,還是在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中都成立。只要知道能隙函數的對稱性及其在費米面上隨動量變化的函數形式,就可以根據BCS理論,對超導體的性質做非常準確的預測。高溫超導發現後,理論上很快就預測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電子的配對具有d 波對稱性。
  • 高溫超導研究領軍人
    趙忠賢院士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超導專家。長期從事低溫與超導研究,探索高溫超導電性研究,是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主要倡導者、推動者和踐行者。 【正文】 40多年前,我國的高溫超導研究剛剛起步,與國際發達國家差距甚遠;而今,我國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隊伍,高溫超導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從追趕到領跑,趙忠賢功勳卓越。
  • 清華高溫超導研究取得突破 發現最薄高溫超導材料
    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朱賢佳) 據清華新聞網21日報導 近日美國《科學》雜誌以「一個非常薄的超導材料」為題,介紹了由清華大學物理系在界面誘導的高溫超導研究方面取得進展。這標誌著該研究團隊在界面誘導/增強的高溫超導研究上取得突破。該體系是目前已發現的最薄的高溫超導材料。
  • 科學史上365天——貝克勒爾發現放射性
    在科學史中,科學世家並不多見,比較著名的有原子物理學家玻爾父子、飛機發明者萊特兄弟、提出新災變論的物理學家阿爾瓦雷斯父子等,而亨利·貝克勒爾的祖父安東尼·西加爾·貝克勒爾、父親亞歷山大·埃蒙德·貝克勒爾和他的兒子傑恩·貝克勒爾和他自己,祖孫4代都是著名的物理學家,都是法國科學院會員,這一壯景與瑞士的
  • 突破極限,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領跑世界
    「如果發現室溫超導體,我們出門可以坐上懸浮的超導車,甚至手機、手提電腦充一次電,就能用上好幾個月。」正是帶著這樣的夢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超導研究團隊在這一領域裡已經堅守了20餘年。突破超導研究的禁區超導,是指某些材料在溫度降低到某一臨界溫度,或超導轉變溫度以下時,電阻突然消失的現象。在超導研究的歷史上,已經有10人獲得了5次諾貝爾獎,其科學重要性不言而喻。
  • 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領跑世界 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吳濤眼裡,他們所從事的超導研究充滿魅力。「如果發現室溫超導體,我們出門可以坐上懸浮的超導車,甚至手機、手提電腦充一次電,就能用上好幾個月。」正是帶著這樣的夢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超導研究團隊在這一領域裡已經堅守了20餘年。
  • 高溫超導相變研究的新思路
    銅氧化物高溫超導的機理一直是凝聚態物理領域非常重要的科學問題,其相圖的典型特徵是通過陽離子替換引入的電荷摻雜使其從反鐵磁莫特絕緣態過渡到超導相。Pr2CuO4是電子型銅氧化物超導體Pr2 xCexCuO4(PCCO)的母體,由於同位庫倫排斥作用,銅的dx2 y2軌道劈裂為上下Hubbard能帶,使得其半填充時展示絕緣性。
  • 新型高溫低壓超導材料探索和超導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光子信息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在新型高溫低壓超導材料研究領域獲新進展。理論預言指出鈹摻雜的甲烷分子在低壓下是一種金屬並且具有超導電性,基於大量的計算數據揭示了鈹摻雜的甲烷分子的超導電性規律。
  •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實驗室陳仙輝、吳濤等人組成的超導研究團隊近日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單晶氧化鎂高溫超導基片CMP工藝的研究
    單晶氧化鎂(氧化鎂)在高溫下具有較好的化學穩定性、熱傳導性和絕緣性,在高頻時具有很小的介電常數和損耗,是一種可產業化的重要的高溫超導薄膜單晶基片。由於基片的加工表面質量嚴重地影響在其表面所生長的高溫超導(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HTS)薄膜的性能,所以如何獲得超光滑無損傷的基片表面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單晶氧化鎂是典型的硬脆材料,目前實際生產所採用的機械拋光工藝存在拋光效率低、加工質量不穩定、碎片率高等問題。
  • 突破極限,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領跑世界 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果發現室溫超導體,我們出門可以坐上懸浮的超導車,甚至手機、手提電腦充一次電,就能用上好幾個月。」正是帶著這樣的夢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超導研究團隊在這一領域裡已經堅守了20餘年。  突破超導研究的禁區  超導,是指某些材料在溫度降低到某一臨界溫度,或超導轉變溫度以下時,電阻突然消失的現象。
  • 科學史上365天——虛擬人研究
    為什麼研究虛擬人在過去,做人體醫學或生理學研究時,常用動物做實驗,獲得安全效用後,再用真人受試。現在有了「虛擬人」,它可以成為醫學研究的直接受試者。例如,研究人的生命與水的關係,水對人體各器官的作用,一天飲多少水為宜?維持生命可以多長時間不飲水?飲什麼樣的水會有什麼樣的反應等,就可以用虛擬人充當受試者。
  • 「魔角」石墨烯織造「高溫」超導
    他們將兩層石墨烯堆以1°左右的「魔角」差異疊在一起,並通過門電壓調控載流子濃度,成功實現了能帶半滿填充狀態下的絕緣體,繼而實現1.7 K的超導電性(圖1)。該實驗完美再現了銅氧化物高溫超導中的物理現象——準二維材料體系中載流子濃度調控下的莫特絕緣體,也是第一次在純碳基二維材料中實現超導電性,對高溫超導機理研究乃至量子自旋液體的探索等強關聯電子材料中前沿問題有著重要的啟示[3]。
  • 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超導配對機理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高臨界超導溫度及d波配對對稱性等奇異特性,對傳統的BCS超導理論提出了挑戰。經過近三十年的大量理論和實驗研究,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超導機理仍然沒有形成共識。由於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具有強烈各向異性的電子結構和d波超導能隙,依靠傳統的隧道能譜實驗來獲取超導配對關聯譜函數的方法不再簡單適用。
  • 高溫超導磁懸浮 時速三千是誤讀
    目前該技術研究情況究竟如何?   解答:   「早在1992年,科研人員就已經依據高速旋轉實驗推論出高溫超導磁懸浮的實驗速度可達3600公裡/小時,但這只是理論上的,要做出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對於我們實驗室來說,目標是首先突破600公裡/小時,但前提是需要國家支持和投入。」
  • 物理所鐵基高溫超導機理的中子散射研究取得進展
    高溫超導機理一直是凝聚態物理前沿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在目前已發現的銅氧化物和鐵砷化物兩大高溫超導家族中,母體均具有長程反鐵磁序,隨著空穴/電子摻雜的引入而壓制靜態反鐵磁序並出現高溫超導電性,而動態的反鐵磁漲落則存在於整個相圖區域。這一圖像促使人們相信反鐵磁漲落在高溫超導微觀機理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如何理解磁激發與超導電性之間的關係卻存在許多疑問。
  • 超導及高溫超導:永鼎股份、西部超導迎著風 擁抱彩虹
    低溫研究的突破,為超導體的發現奠定了基礎。三、超導體基本特性1.完全導電性完全導電性又稱零電阻效應,指溫度降低至某一溫度以下,電阻突然消失的現象。想像一下:遊泳如果沒了水的阻力,遊泳者能飛起來!供電線路如果沒了阻力,能源利用率將達到100%。
  • 北京大學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高溫超導材料與機理研究...
    該項目負責人為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楠林教授,並聯合來自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復旦大學等三家單位的優秀科學家,共同形成了在高溫超導前沿研究領域具有國際領跑水平的研究團隊。物理學院國際量子材料中心王恩哥院士、江穎教授、王健教授為核心成員。
  • 科學史上365天——形形色色的數字「0」
    在一個正整數的後面多加一個0,這個數立刻增長到原來的10倍;一個正數無論多麼大,在它的指數位置上放上一個0,這個數瞬間變為1;一個很大的數,只要與0相乘,頃刻化為烏有;一個數無論多麼合理,用它除以0,立刻失去意義!
  • 高溫超導感應加熱技術及應用淺談
    二、超導及高溫超導感應加熱技術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通過用液氦冷卻水銀,意外發現當溫度下降到-268.95℃(4.2K)時,水銀的電阻完全消失,這種現象也稱為超導電性,之後各國科學家開展了超導技術及應用研究。超導材料,目前有低溫超導材料和高溫超導材料。低溫超導是指在-269℃(4K)的液氦環境中,超導所具有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