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溫低壓超導材料探索和超導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2020-11-26 騰訊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光子信息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在新型高溫低壓超導材料研究領域獲新進展。理論預言指出鈹摻雜的甲烷分子在低壓下是一種金屬並且具有超導電性,基於大量的計算數據揭示了鈹摻雜的甲烷分子的超導電性規律。相關成果以Metallization and superconductivity in methane doped by beryllium at low pressure(《低壓下鈹摻雜甲烷的金屬化和超導性》)為題發表在期刊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2019,DOI:10.1039/C9CP06008A)上。

甲烷(CH4)作為最簡單的有機材料之一,在超導體的研究中具有巨大的潛力。甲烷是由非常輕的元素組成的,根據BCS理論,如果它能轉化成金屬,將是一種潛在的高溫超導體。然而,純CH4在常壓下是氣體,且為寬帶隙半導體,即使對其加壓到500萬個大氣壓,理論預測其仍不是金屬態。這表明通過簡單的加壓使純CH4轉變為金屬面臨巨大的挑戰。

為解決上述問題,深圳先進院博士鍾國華與其合作者基於粒子群優化、密度泛函理論和密度泛函微擾理論,提出了一種實現絕緣體到金屬轉變的新思路,即通過在甲烷分子中摻雜金屬鈹。研究人員考慮了鈹摻雜甲烷分子的晶體結構、電子態和動力學性質以及電子-聲子相互作用。結果顯示,具有P-1空間群結構的BeCH4在常壓下就可以轉變為金屬態,並發生超導轉變,隨著壓力的增加最高超導臨界溫度可以提高近30K。這說明電子摻雜的CH4有希望成為一種兼具低壓和高臨界溫度的新型超導體。相關研究結果系統地揭示了這種新型超導體在不同壓強下空間結構、金屬環和超導電性的變化規律,對於探索新型高溫低壓超導體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該研究得到深圳市基礎研究布局項目、孔雀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基金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項目等的資助。

預測的不同相BeCH4的超導臨界溫度Tc隨壓強的變化

來源: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相關焦點

  •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實驗室陳仙輝、吳濤等人組成的超導研究團隊近日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北京大學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高溫超導材料與機理研究...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正式批准資助以北京大學為依託單位的「高溫超導材料與機理研究」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獲批直接經費1.875億元,資助期限五年。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型非常規超導材料的探索和機理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型非常規超導材料的探索和機理研究」啟動會召開 3月12日,由我校陳仙輝教授任項目負責人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型非常規超導材料的探索和機理研究
  • 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超導配對機理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BCS超導理論對金屬或合金等傳統超導體的超導機理給出了完美的解釋。對BCS超導理論決定性的實驗驗證,特別是揭示傳統超導體中電子配對是通過交換聲子作為媒介而實現,則來自於隧道能譜實驗對超導配對關聯譜函數的確定。超導配對關聯譜函數提供了指認導致電子配對的相互作用或媒介的關鍵指紋特徵,其實驗確定成為理解超導機理的關鍵。
  • 清華高溫超導研究取得突破 發現最薄高溫超導材料
    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朱賢佳) 據清華新聞網21日報導 近日美國《科學》雜誌以「一個非常薄的超導材料」為題,介紹了由清華大學物理系在界面誘導的高溫超導研究方面取得進展。這標誌著該研究團隊在界面誘導/增強的高溫超導研究上取得突破。該體系是目前已發現的最薄的高溫超導材料。
  • 科學史上365天——高溫超導研究
    1986年6月1日,瑞士物理學家繆勒和德國物理學家柏諾茲共同在德國《物理》雜誌上發表論文,報導他們找到了一種特殊的氧化物(Ba-La-Cu-O)材料,獲得了33開的高溫超導。這一突破性紀錄來之不易,它是繆勒和柏諾茲堅持不懈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這一突破性進展,燃起了人們探索高溫超導的希望。
  • 物理所鐵基高溫超導機理的中子散射研究取得進展
    高溫超導機理一直是凝聚態物理前沿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在目前已發現的銅氧化物和鐵砷化物兩大高溫超導家族中,母體均具有長程反鐵磁序,隨著空穴/電子摻雜的引入而壓制靜態反鐵磁序並出現高溫超導電性,而動態的反鐵磁漲落則存在於整個相圖區域。這一圖像促使人們相信反鐵磁漲落在高溫超導微觀機理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如何理解磁激發與超導電性之間的關係卻存在許多疑問。
  • 突破極限,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領跑世界
    吳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要揭開高溫超導的原理,廣泛應用,尋找到臨界溫度更高的超導體勢在必行。鐵基化合物由於其磁性因素,曾一度幾乎被國際物理學界斷言為探索高溫超導體的禁區。2008年3月,中科大陳仙輝研究組和中科院物理所王楠林研究組同時在鐵基中觀測到了43K和41K的超導轉變溫度,突破了麥克米蘭極限,證明了鐵基超導體是高溫超導體。
  • 高溫超導研究面臨的挑戰
    高溫超導自1986 年發現以來,經過三十多年的研究,我們對它的性質已經有了非常好的了解,但高溫超導的機理這個最重要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可以說,高溫超導材料是我們研究的最清楚的,但也是最不清楚的一類材料。高溫超導研究中最為清楚的就是超導電子配對的對稱性。
  • 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領跑世界 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科大的超導團隊卻一直堅守著這塊陣地,無數次地製備、觀察、放棄、重新開始……為了撥開超導研究的迷霧,他們提出了「新型二維層狀非常規超導材料」這個新的研究方向。  吳濤告訴記者,由於銅氧和鐵基超導體均為層狀結構,承載超導電性的關鍵結構單元分別是CuO2面和FeAs/Se層,被稱作「超導基元」,目前確認的非常規超導體大都表現出此種結構特點。
  • 高溫超導研究領軍人
    趙忠賢院士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超導專家。長期從事低溫與超導研究,探索高溫超導電性研究,是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主要倡導者、推動者和踐行者。 【正文】 40多年前,我國的高溫超導研究剛剛起步,與國際發達國家差距甚遠;而今,我國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隊伍,高溫超導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從追趕到領跑,趙忠賢功勳卓越。
  • 物理所鐵基高溫超導體電子結構與超導能隙研究取得新進展
    2008年發現的鐵基超導體其超導轉變溫度最高可達55K,是繼1986年發現的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之後發現的第二類新的高溫超導體系。它的發現,為高溫超導電性的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與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研究類似,鐵基超導體研究的核心問題是理解其高溫超導電性產生的機理。對材料電子結構的研究是理解材料的宏觀物理性質尤其是超導電性的關鍵。
  • 突破極限,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領跑世界 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科大的超導團隊卻一直堅守著這塊陣地,無數次地製備、觀察、放棄、重新開始……為了撥開超導研究的迷霧,他們提出了「新型二維層狀非常規超導材料」這個新的研究方向。  吳濤告訴記者,由於銅氧和鐵基超導體均為層狀結構,承載超導電性的關鍵結構單元分別是CuO2面和FeAs/Se層,被稱作「超導基元」,目前確認的非常規超導體大都表現出此種結構特點。
  • 應用型超導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2013年09月12日 06:10  稿源:中安在線-安徽日報   分享到:   將超導材料應用於電力傳輸系統,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學家們一個夢想。
  • 國際超導材料大會開幕超導研究領先企業引關注
    第12屆國際超導材料與機理大會20日在北京開幕。這是時隔21年後,國際超導研究領域這一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泛的學術盛會再度在中國舉辦。超導材料是指具有將其所處環境溫度降到某一低溫下呈現出零電阻以及排斥磁力線的性質的材料,被世界公認為21世界最具戰略意義的高新技術之一。
  • 國際超導材料大會開幕,超導研究領先企業引關注
    第12屆國際超導材料與機理大會20日在北京開幕。這是時隔21年後,國際超導研究領域這一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泛的學術盛會再度在中國舉辦。超導材料是指具有將其所處環境溫度降到某一低溫下呈現出零電阻以及排斥磁力線的性質的材料,被世界公認為21世界最具戰略意義的高新技術之一。
  • 進展|基於標準四電極法研究籠型富氫化物LaH的高溫超導電性
    上世紀80年代發現的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為實現室溫超導帶來了希望,但經過30多年的研究,最高Tc(常壓下~134K,高壓下~164K)很難進一步提高,而且非常規超導機理至今仍懸而未決。另一方面,根據BCS理論,人們預期如果在高壓下獲得金屬氫或高度富氫材料可能會實現高溫甚至室溫超導。
  • 中國科學家發現新型超導材料特性 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英國《自然》雜誌北京時間29日發表浙江大學物理系教授袁輝球及其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具有二維層狀晶體結構的鐵基超導體中發現超導態的「各向同性」,這是首次在二維層狀的超導材料中報導三維的超導特性。《自然》雜誌評審專家一致認為,這是超  導研究領域一項非常獨特而重要的發現,將對研究鐵基高溫超導形成機理具有重要意義。
  • 進展 | 基於標準四電極法研究籠型富氫化物LaH₁₀的高溫超導電性
    自從1911年超導現象被發現以來,室溫超導一直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目標。然而,基於電-聲耦合機制的常規超導體,其超導臨界溫度(Tc)通常很難超過麥克米蘭極限~40K。上世紀80年代發現的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為實現室溫超導帶來了希望,但經過30多年的研究,最高Tc(常壓下~134K,高壓下~164K)很難進一步提高,而且非常規超導機理至今仍懸而未決。
  • 二維高溫超導體研究取得新進展-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合肥11月7日電(記者常河)中國科技大學陳仙輝院士與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合作,在揭示高溫超導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