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極限,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領跑世界 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0-11-26 新華網客戶端

  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超導研究團隊除了收看國慶70周年慶典外,每天依然到實驗室裡工作。

  「下一個可以用來劃分時代的材料,可能就是室溫超導體。」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吳濤眼裡,他們所從事的超導研究充滿魅力。「如果發現室溫超導體,我們出門可以坐上懸浮的超導車,甚至手機、手提電腦充一次電,就能用上好幾個月。」正是帶著這樣的夢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超導研究團隊在這一領域裡已經堅守了20餘年。

  突破超導研究的禁區

  超導,是指某些材料在溫度降低到某一臨界溫度,或超導轉變溫度以下時,電阻突然消失的現象。在超導研究的歷史上,已經有10人獲得了5次諾貝爾獎,其科學重要性不言而喻。

  1911年,荷蘭科學家發現水銀在極低溫條件下的超導性,開闢了科學研究的新領域。1986年,德國科學家與瑞士科學家發現了臨界轉變溫度為35K的銅氧化物超導體。

  令科學家困擾的是,超導體的轉變溫度不能超過40K(約零下233攝氏度),這個溫度也被稱為麥克米蘭極限溫度。

  40K的極限溫度能否被突破?在兩名歐洲科學家發現以銅為關鍵超導元素的銅氧化物超導體後不久,包括中國科學家在內的研究團隊將銅氧化物超導體的臨界轉變溫度提高到液氮溫區以上,突破了麥克米蘭極限溫度,使其成為高溫超導體。

  「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家族有兩個主要缺陷,作為金屬陶瓷材料加工工藝嚴苛,綜合成本高,影響廣泛應用。此外,銅基超導並沒有解決高溫超導電性機理豐富的物理內涵。」吳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要揭開高溫超導的原理,廣泛應用,尋找到臨界溫度更高的超導體勢在必行。

  鐵基化合物由於其磁性因素,曾一度幾乎被國際物理學界斷言為探索高溫超導體的禁區。

  2008年3月,中科大陳仙輝研究組和中科院物理所王楠林研究組同時在鐵基中觀測到了43K和41K的超導轉變溫度,突破了麥克米蘭極限,證明了鐵基超導體是高溫超導體。緊接著,中國科學家團隊不僅率先使轉變溫度突破了50K,並發現了一系列50K以上的超導體,也創造了55K的鐵基超導體轉變溫度紀錄,被國際物理學界公認為第二個高溫超導家族。

  尋找更高轉變溫度的超導材料

  突破了麥克米蘭極限之後,全世界科學家對超導材料的探索又一次陷入了迷茫,在高影響因子的期刊上發表高溫超導論文變得愈發困難。

  中科大的超導團隊卻一直堅守著這塊陣地,無數次地製備、觀察、放棄、重新開始……為了撥開超導研究的迷霧,他們提出了「新型二維層狀非常規超導材料」這個新的研究方向。

  吳濤告訴記者,由於銅氧和鐵基超導體均為層狀結構,承載超導電性的關鍵結構單元分別是CuO2面和FeAs/Se層,被稱作「超導基元」,目前確認的非常規超導體大都表現出此種結構特點。

  「這些材料與通常的超導體在超導機理上有所不同,傳統超導體的機理主要是基於電—聲子相互作用的BCS理論,二維層狀非常規超導材料的超導機理一般被認為不能用BCS理論解釋。」吳濤認為,對銅氧化合物超導體及鐵基超導體的微觀機理的了解,會極大推動凝聚態物理學的新發展;同時,一旦發現更適於應用或具有更高臨界溫度的超導體,便可能像集成電路那樣成為帶動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增長點。

  目前,比較公認的超導研究核心重點有兩個:第一個是新型(高轉變溫度)非常規超導材料,第二個是高溫超導(以及非常規超導)的機理問題。

  「我們依據二維結構單元與超導電性之間的普適關聯性,以構築二維層狀超導單元為基礎,通過塊層、異質結設計等研究思路來探索非常規超導電性。」吳濤告訴記者,作為國家重大專項,在實施兩年多的時間裡,已經利用電化學插層法成功合成出兩種新的鐵硒基高溫超導材料,並且發現這些新的超導材料具有與銅基高溫超導體相似的超導預配對現象,還發現了二維結構對鐵硒基超導體中高溫超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這些新的發現將為建立普適的高溫超導機理提供關鍵的實驗證據。」吳濤表示,在新的研究方向上,可能有助於發現新的具有超高臨界場和臨界電流密度的實用型超導體。

  探索更適於應用的超導體

  其實,超導已經開始走進我們的生活。如高溫超導濾波器已被應用於手機和衛星通訊,並明顯改善了通信質量;超導量子幹涉器件(SQUID)裝備在醫療設備上使用,則大大加強了對人體心腦探測檢查的精確度和靈敏度;世界上首個超導示範變電站也已在我國投入電網使用……

  在吳濤看來,他們的研究對於國家重點發展的超導量子計算領域或將有推動作用。「它有可能應用到新型低能耗、自糾錯的拓撲量子計算領域。」吳濤說。

  目前,超導體還沒有達到所期望的廣泛應用,主要原因是仍有兩個重要問題亟待解決:一是超導應用的經濟性;二是常溫常壓下的超導材料仍未被發現。

  「因此突破現有超導材料轉變溫度的限制,發現具有更高轉變溫度的新型超導,蘊含著重大科學意義。」吳濤對中國超導研究的未來充滿希望,「超導研究已經紮根於中國,我們期望通過努力,獲得二維非常規超導體新材料探索和機理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繼續保持我們在高溫超導材料探索和相關研究的國際領先地位。」(記者 吳長鋒)

相關焦點

  • 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領跑世界 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
    突破極限,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領跑世界  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報記者 吳長鋒  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超導研究團隊除了收看國慶70周年慶典外,每天依然到實驗室裡工作。  令科學家困擾的是,超導體的轉變溫度不能超過40K(約零下233攝氏度),這個溫度也被稱為麥克米蘭極限溫度。  40K的極限溫度能否被突破?在兩名歐洲科學家發現以銅為關鍵超導元素的銅氧化物超導體後不久,包括中國科學家在內的研究團隊將銅氧化物超導體的臨界轉變溫度提高到液氮溫區以上,突破了麥克米蘭極限溫度,使其成為高溫超導體。
  • 突破極限,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領跑世界
    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本報記者 吳長鋒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超導研究團隊除了收看國慶70周年慶典外,每天依然到實驗室裡工作。「下一個可以用來劃分時代的材料,可能就是室溫超導體。」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吳濤眼裡,他們所從事的超導研究充滿魅力。
  • 高溫超導研究領軍人
    長期從事低溫與超導研究,探索高溫超導電性研究,是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主要倡導者、推動者和踐行者。 【正文】 40多年前,我國的高溫超導研究剛剛起步,與國際發達國家差距甚遠;而今,我國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隊伍,高溫超導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從追趕到領跑,趙忠賢功勳卓越。
  • 中國在高溫超導體領域發力,繼續領跑全球!
    如今科技研究,特別是前沿科學研究,成為各國爭分奪秒研究的重點,只有掌握了最新的科學技術,我們才能領跑世界,如今國際科學前沿熱點中,室溫超導體一直是一個想突破卻一直沒有突破的目標。我國相關的科研工作者,也在抓緊時間,完成這項科研項目。
  • 後來居上 中國高溫超導重大突破令世界震驚
    據科技日報10月1日報導,9月初,來自西南交通大學軌道交通實驗室的高溫超導磁懸浮車亮相四川國際科技博覽會,引發廣泛關注。 高溫超導是世界上最前沿的研究之一,它是具有相對較高臨界溫度的物質在液態氮環境下產生的超導現象。醫院裡的核磁共振成像、高能加速器、磁約束核聚變裝置等都是超導的重要應用。
  • 中國高溫超導重大突破令世界震驚 磁懸浮電廠可應用
    中國高溫超導重大突破令世界震驚 磁懸浮電廠可應用 原標題:中國高溫超導重大突破令世界震驚,磁懸浮、電廠均可應用
  • 後來居上 高溫超導重大突破令世界震驚
    後來居上 高溫超導重大突破令世界震驚  科技創新70年·歷程  9月初,來自西南交通大學軌道交通實驗室的高溫超導磁懸浮車亮相四川國際科技博覽會,引發廣泛關注。  高溫超導是世界上最前沿的研究之一,它是具有相對較高臨界溫度的物質在液態氮環境下產生的超導現象。
  • 後來居上,我國高溫超導重大突破令世界震驚
    據科技日報1日消息,9月初,來自西南交通大學軌道交通實驗室的高溫超導磁懸浮車亮相四川國際科技博覽會,引發廣泛關注。高溫超導是世界上最前沿的研究之一,它是具有相對較高臨界溫度的物質在液態氮環境下產生的超導現象。醫院裡的核磁共振成像、高能加速器、磁約束核聚變裝置等都是超導的重要應用。
  • 清華高溫超導研究取得突破 發現最薄高溫超導材料
    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朱賢佳) 據清華新聞網21日報導 近日美國《科學》雜誌以「一個非常薄的超導材料」為題,介紹了由清華大學物理系在界面誘導的高溫超導研究方面取得進展。這標誌著該研究團隊在界面誘導/增強的高溫超導研究上取得突破。該體系是目前已發現的最薄的高溫超導材料。
  • 科學史上365天——高溫超導研究
    為了使超導具有實用價值,人們也開始研究在高溫下實現超導的可能。這件事想著簡單,真正實施起來卻沒那麼容易。從20世紀20年代起,有許多人投入研究,但都無果而終,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高溫超導一直處於停滯狀態,於是有人認為,超導現象存在著溫度的極限,它只能在物質低溫狀態下出現。進入20世紀80年代,有人擴大了超導材料的搜尋範圍,曙光終於出現。
  • 超導領域的「中國符號」:2016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趙忠賢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40多年前,中國的高溫超導研究剛剛起步,與國際發達國家差距甚遠;而今,中國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隊伍,高溫超導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從追趕到領跑,趙忠賢功勳卓越。
  • 「中國造」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在川啟用
    四川在線記者 朱雪黎1月13日,我國自主研發設計、自主製造的世界首臺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世界首條高溫超導高速磁浮真車試驗線在四川啟用,標誌著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實現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高速磁浮是當前世界軌道交通技術的一大「制高點」。
  • 中國鐵基超導站世界最前沿 打破國際理論極限
    以趙忠賢、陳仙輝、王楠林、聞海虎、方忠為代表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籌)(以下簡稱「物理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科大」)研究團隊因為在「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方面的貢獻摘得這一殊榮。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突破了傳統理論的限制,將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推向世界最前沿,也有望激活超導體潛在的應用前景。
  • 設計時速620千米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下線
    繼時速200公裡的國產第七代磁浮列車下線之後,國內現在高速磁浮列車上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今天在成都下線了全球首臺首臺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時速達到了620千米。 據新華社報導,由我國自主研發設計、自主製造的世界首臺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13日在成都下線啟用,標誌著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
  • 中國人的故事|強國脊梁:「超導鬥士」趙忠賢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高溫超導研究實現了從「起步」「追趕」到「領跑」的跨越,這一切成績,都離不開一個人——趙忠賢。作為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先驅之一,他在我國最早提出要探索高溫超導體,最早建議成立國家超導實驗室,兩次帶領團隊斬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引領我國高溫超導研究躋身世界前列。今天,讓我們走進趙忠賢的超導人生。
  • 走向「高溫超導」新境界(砥礪奮進的5年·中國溫度)
    但由於早期的超導體存在於液氦極低溫度條件下,極大地限制了超導材料的應用。人們一直在探索高溫超導體。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趙忠賢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加入到國際高溫超導競爭,他帶領實驗團隊在釔鋇銅氧中發現了臨界轉變溫度93K(-180攝氏度)的液氮溫區超導體,實現了一個世界級突破,從-268.8攝氏度的液氦溫區提高到-196攝氏度的液氮溫區,意味著製冷難度和成本的大幅度降低。
  • 北京大學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高溫超導材料與機理研究...
    該項目負責人為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楠林教授,並聯合來自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復旦大學等三家單位的優秀科學家,共同形成了在高溫超導前沿研究領域具有國際領跑水平的研究團隊。物理學院國際量子材料中心王恩哥院士、江穎教授、王健教授為核心成員。
  • 亟待突破的超導時代
    但是在1986年,IBM蘇黎世研究所的Bednorz和Muller在一類銅氧化物中發現了超越上述極限的可能。在之後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人們通過元素替代將這類銅氧化物的超導臨界溫度提升到135K(目前常壓下的臨界溫度記錄)。其中,中科院物理所趙忠賢先生和Huston大學朱經武先生各自領導的研究組首先突破了液氮溫度極限(77K)。
  • 我國首條公裡級高溫超導電纜工程開工
    我國首條公裡級高溫超導電纜工程開工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2020-11-11
  • 高溫超導研究面臨的挑戰
    20 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這項發現不僅為超導的應用開闢了新的方向,同時也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新的微觀量子世界,向傳統的固體量子理論提出了挑戰。高溫超導自1986 年發現以來,經過三十多年的研究,我們對它的性質已經有了非常好的了解,但高溫超導的機理這個最重要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可以說,高溫超導材料是我們研究的最清楚的,但也是最不清楚的一類材料。高溫超導研究中最為清楚的就是超導電子配對的對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