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基超導站世界最前沿 打破國際理論極限

2020-12-05 環球軍事

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研究」——

鐵基超導的中國突破

本報記者喻思孌

連續3年空缺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今年有了歸屬。以趙忠賢、陳仙輝、王楠林、聞海虎、方忠為代表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籌)(以下簡稱「物理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科大」)研究團隊因為在「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方面的貢獻摘得這一殊榮。

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突破了傳統理論的限制,將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推向世界最前沿,也有望激活超導體潛在的應用前景。

超導,全稱超導電性,是指某些材料在溫度降低到某一臨界溫度,或超導轉變溫度以下時,電阻突然消失的現象。具備這種特性的材料稱為超導體。

中科院院士、項目完成人之一的趙忠賢介紹說,超導體的兩個基本性質是零電阻和抗磁性,這些不尋常的特性使其在科學研究、信息通訊、能源存儲、交通運輸、生物醫學等領域均有重大的應用前景。

超導研究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吸引了無數科學家的目光,在超導研究百年歷史上,10人獲得了5次諾貝爾獎。「當前,擺在科學家面前的一個難題是,找到更高臨界溫度、更適於應用的超導體。」趙忠賢說。

1968年,物理學家麥克米蘭根據傳統理論計算推斷,超導體的轉變溫度一般不能超過40K(約零下233攝氏度),這個溫度也被稱為麥克米蘭極限溫度。

人類對超導的應用是否確實只能被限制在40K以下?40K的極限溫度能否被突破?為了探索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做了無數次嘗試。1986年,兩名歐洲科學家發現以銅為關鍵超導元素的銅氧化物超導體,很快包括中國科學家在內的研究團隊將銅氧化物超導體的臨界轉變溫度提高到液氮溫區以上,突破了麥克米蘭極限溫度,使其成為高溫超導體。

中科大教授、項目完成人之一的陳仙輝表示,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家族有兩個主要缺陷,作為金屬陶瓷材料加工工藝嚴苛,綜合成本高,影響廣泛應用。此外,銅基超導並沒有解決高溫超導電性機理豐富的物理內涵。

要揭開高溫超導的原理,廣泛應用,尋找到臨界溫度更高的超導體勢在必行。

2008年2月下旬,日本化學家細野在四方層狀的鐵砷化合物中發現存在轉變溫度為26K的超導電性,但因為沒有突破麥克米蘭極限溫度,還不能確定是鐵基為高溫超導體。

機遇給有準備的頭腦。基於長期的研究經驗,趙忠賢敏銳意識到,類似結構的鐵砷化合物中很可能存在系列高溫超導體。

此後,趙忠賢小組等研究團隊,在該領域全力探索。2008年3月,中科大陳仙輝研究組和物理所王楠林研究組同時在鐵基中觀測到了43K和41K的超導轉變溫度,突破了麥克米蘭極限,證明了鐵基超導體是高溫超導體;不久後,趙忠賢研究組利用高壓合成技術高效地製備了一大批不同元素構成的鐵基超導材料,轉變溫度很多達到50K以上的,並創造了55K的鐵基超導體轉變溫度紀錄。經國際物理學界公認,鐵基超導正式成為新一類高溫超導體。

再接再厲,我國科學家還對鐵基超導體若干基本物理性質進行了深入研究,確認了它的非常規性。鐵基高溫超導研究震撼科學界,《科學》雜誌專題評述指出:中國如洪流般湧現的研究結果標誌著,在凝聚態物理領域,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強國。

2013年2月,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統計顯示,世界範圍內鐵基超導研究領域被引用數排名前20的論文中,9篇來自中國,其中7篇來自該研究團隊。

「如果沒有多年的積累,我們不一定能抓住鐵基超導的機遇。」趙忠賢說,在5名獲獎科學家背後,有著一支龐大、默默奉獻的研究團隊,他們都曾在我國鐵基超導體的研究中做出過貢獻。

他說,超導要實現規模化的商業應用,還需改進現有實用超導材料的製備工藝,提高製冷系統的性能,提高可靠性,降低成本,這些方面還有很多工作值得研究。

「令人欣慰的是,超導研究已經在中國扎了根,如果有一天超導又有新的突破,我相信一定有我們中國人。」趙忠賢說。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者創造55K鐵基超導體轉變溫度世界紀錄
    2008年3月,鐵基超導研究競爭全面鋪開,王楠林和他的同事經常要過著這樣的生活:在實驗室工作到凌晨,回家衝個澡,休息幾個小時甚至個把鐘頭,便又回到實驗室開始新一天的工作。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卡麥林·昂尼斯發現超導之後,已經有10人因超導研究獲得諾貝爾獎。因此,對超導機理以及全新超導體的探索,是當今物理學界最重要的前沿問題之一,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
  • 【人民網】他們,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世界最前沿
    2014年1月10日,以趙忠賢、陳仙輝、王楠林、聞海虎、方忠為代表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籌)(以下簡稱「物理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憑藉在「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 科學家發現鐵基超導體大同位素效應
    中科大陳仙輝小組最新成果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  本報訊 日前,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陳仙輝教授小組在鐵基超導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大陳仙輝小組發現鐵基超導體大同位素效應
    新華網合肥5月10日電 記者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陳仙輝教授小組在鐵基超導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鐵基超導體中的大同位素效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5月7日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傳統的BCS理論(解釋常規超導體的超導電性的微觀理論)預言,超導體的最高溫度不會超過麥克米蘭極限的39K(-234攝氏度)。
  • 鐵基超導又是什麼?
    截止到2013 年2 月,全世界在鐵基超導研究領域被引用數排名前20 的論文中,9 篇來自中國。鐵基超導至今仍然是凝聚態物理基礎研究的前沿科學之一,吸引了世界上諸多優秀科學家的目光。為什麼鐵基超導如此特別?它的發現對基礎物理研究有著什麼樣的重要影響?中國人在鐵基超導洪流中起到了什麼樣的角色?本文將為您逐一揭曉鐵基超導的前世今生。
  • 中國成功掌握鐵基超導技術,打破世界紀錄,日本終究成了過去式
    真的能夠為人類提供改變世界的力量,讓人類可以得到更快更強的發展嗎? 如今人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進入到了電力時代,電在世界各國中的需求量是非常強大的,可是如果利用傳統的輸電方式,那麼損失的電力是非常可惜的,而這時如果能夠應用超導體材料的話,傳統材料輸電的弊端就會被打破,從而更好的去發展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變革。
  • 《科學》:新超導體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最前沿
    新華社北京5月10日電(記者 孫聞)「新超導體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最前沿」——4月25日,美國《科學》雜誌以此為題發表評述,報導了我國物理學家在新型鐵基超導體研究中所開展的富有重要影響的領先性工作。在新超導體研究領域,中國人獨領風騷。    成果井噴源於自由探索和跨界關注    超導是物理世界中最奇妙的現象之一。
  • [中國青年報]新超導體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向最前沿 以老帶新坐熱基礎...
    1月10日,以趙忠賢、陳仙輝、王楠林、聞海虎、方忠為代表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稱物理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稱中科大)團隊,憑藉「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這是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  此前,這一科學成果早已在國際學界名聲斐然。
  • 新超導體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世界最前沿
    新華網北京5月10日電(記者 孫聞)「新超導體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最前沿」――4月25日,美國《科學》雜誌以此為題發表評述,報導了中國物理學家在新型鐵基超導體研究中所開展的富有重要影響的領先性工作。這表明,在新超導體研究領域,中國人獨領風騷。
  • 突破極限,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領跑世界
    此外,銅基超導並沒有解決高溫超導電性機理豐富的物理內涵。」吳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要揭開高溫超導的原理,廣泛應用,尋找到臨界溫度更高的超導體勢在必行。鐵基化合物由於其磁性因素,曾一度幾乎被國際物理學界斷言為探索高溫超導體的禁區。
  • 突破極限,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領跑世界 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
    此外,銅基超導並沒有解決高溫超導電性機理豐富的物理內涵。」吳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要揭開高溫超導的原理,廣泛應用,尋找到臨界溫度更高的超導體勢在必行。  鐵基化合物由於其磁性因素,曾一度幾乎被國際物理學界斷言為探索高溫超導體的禁區。
  • 機會在另一個賽場,押注碳基晶片,中國能擺脫光刻機的限制嗎?
    實現由中國主導晶片技術的直道超車,就是碳基電子的定位和使命。碳基電子的終極使命就是在現有優勢下揚長避短,從材料開始,全面突破現有的主流半導體技術,研製出中國完全自主可控的晶片技術,在主流晶片領域產生重要影響。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院士趙忠賢:一輩子只做超導一件事
    其中,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連續三年空缺之後首次授獎,它離不開趙忠賢科研團隊20多年的堅持與積累,經歷一次次失敗,終於發現轉變溫度40K以上,也就是高於-233℃的鐵基超導體(0K為絕對零度,是宇宙中低溫極限的-273℃。K與℃的換算公式為K的數值減273所得值,如40K=40-273即-233℃),從而打破了傳統理論計算斷定的超導體臨界溫度極值。
  • 新超導體研究國際領先
    本報北京5月13日電(記者齊芳)我國物理學家在新超導材料――鐵基超導體研究中開展了有重要影響的領先性工作,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的3個研究小組和中國科技大學的1個研究小組不僅分別製備出了鐵基超導材料,同時物理所對這一新材料的超導機理進行了探究。
  • 進展 | 在鐵磷基超導家族中發現馬約拉納零能模平臺
    近幾年來,在拓撲非平庸的鐵基超導材料中研究馬約拉納零能模是凝聚態物理學家關注的前沿問題之一。理論證明,馬約拉納零能模滿足非阿貝爾任意子統計規律,對多個馬約拉納零能模進行交換編織操作能夠形成量子比特,是實現容錯拓撲量子計算的最可行方案之一。近十幾年來,物理學家設計了多種產生馬約拉納零能模的方案,如5/2填充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Pfaffian state)、手性p波超導體、BCS超導體/非平庸能帶異質結 (半導體納米線、拓撲絕緣體、磁性原子鏈等等)。
  • 進展|在鐵磷基超導家族中發現馬約拉納零能模平臺
    近幾年來,在拓撲非平庸的鐵基超導材料中研究馬約拉納零能模是凝聚態物理學家關注的前沿問題之一。理論證明,馬約拉納零能模滿足非阿貝爾任意子統計規律,對多個馬約拉納零能模進行交換編織操作能夠形成量子比特,是實現容錯拓撲量子計算的最可行方案之一。近十幾年來,物理學家設計了多種產生馬約拉納零能模的方案,如5/2填充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Pfaffian state)、手性p波超導體、BCS超導體/非平庸能帶異質結 (半導體納米線、拓撲絕緣體、磁性原子鏈等等)。
  • 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領跑世界 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
    突破極限,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領跑世界  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報記者 吳長鋒  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超導研究團隊除了收看國慶70周年慶典外,每天依然到實驗室裡工作。此外,銅基超導並沒有解決高溫超導電性機理豐富的物理內涵。」吳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要揭開高溫超導的原理,廣泛應用,尋找到臨界溫度更高的超導體勢在必行。  鐵基化合物由於其磁性因素,曾一度幾乎被國際物理學界斷言為探索高溫超導體的禁區。
  • 國際物理學家談中國對撞機:「將成為世界最前沿」
    原標題:國際物理學家談中國對撞機:「將成為世界最前沿」 國際合作意義重大 粒子物理研究是一個十分開放的科學領域,並且擁有良好的國際合作傳統。 「高能物理領域的國際合作非常廣泛,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傳統。」
  • 凝心聚力 築強國之基|重點實驗室巡禮
    就在3年前,趙忠賢等人因在鐵基高溫超導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斬獲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科學》雜誌在《新超導體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最前沿》專題中如是評述:「中國如洪流般湧現的研究結果標誌著,在凝聚態物理領域,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強國。」推動這股「洪流」的,正是來自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
  • 機會也許在另一個賽場,押注碳基晶片,能擺脫光刻機的限制嗎?
    實現由中國主導晶片技術的直道超車,就是碳基電子的定位和使命。碳基電子的終極使命就是在現有優勢下揚長避短,從材料開始,全面突破現有的主流半導體技術,研製出中國完全自主可控的晶片技術,在主流晶片領域產生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