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新超導體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向最前沿 以老帶新坐熱基礎...

2021-01-12 中國科大新聞網

  1月10日,以趙忠賢、陳仙輝、王楠林、聞海虎、方忠為代表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稱物理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稱中科大)團隊,憑藉「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這是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

  此前,這一科學成果早已在國際學界名聲斐然。國際知名科學刊物《科學》刊發了「新超導體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最前沿」的專題評述,其中評價道:「中國如洪流般湧現的研究結果標誌著,在凝聚態物理領域,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強國。」

  這對基礎研究相對薄弱的中國來說十分不易。更讓人感慨的是,這樣一個巨大的科學成果,其9位主要完成人平均年齡只有49歲,倒推到實驗完成時的2008年,這一數字還要減去5歲,這還未把平均年齡20多歲的博士生算進去。可以說,在金融管理等實用專業火爆、基礎研究專業相對被忽視的今天,仍有很多年輕人堅守在科學路上。

  然而,另一個細節告訴我們,在鐵基超導研究登上領獎臺之前,自然科學一等獎已經連續3年空缺。這更值得深思:如今的基礎研究環境,還能否給年輕人帶來嚮往和激情;對將選專業、找工作作為頭等大事的年輕人來說,這還是一個坐冷板凳的時代嗎?

 

   鍥而不捨才能突破「失敗」

  董靖決定了,重新再燒一個樣本。

  這是她一個月來做的第15個決定,幾乎兩天一個。眼前的這個實驗讓她「抓狂」。朋友開玩笑說,原來,還真有能把這位物理所女博士難住的時候。

  對2008年那段關於鐵基超導研究的經歷,董靖記憶猶新,當時她只有27歲。

  超導,全稱超導電性,是指某些材料降低到某一臨界溫度,電阻突然消失的現象。具備這種特性的材料稱為超導體。

  科學家麥克米蘭根據傳統理論計算推斷,超導體的轉變溫度不能超過40K(約零下233攝氏度)。然而,是否人類對超導的應用確實只能被限制在40K以下,還是麥克米蘭使用的傳統理論本身存在缺陷?40K麥克米蘭極限溫度是否可能被突破?人們不得而知。

  物理學家要做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實驗中去證實或證偽這個問題。

  1986年,兩名歐洲科學家發現以銅為關鍵超導元素的35K銅氧化物超導體,很快包括中國科學家在內的研究團隊將銅氧化物超導體的臨界轉變溫度提升到液氮溫區以上,突破了麥克米蘭極限溫度,使其成為高溫超導體。

  2007年10月以來,物理所研究員王楠林、陳根富研究組也加入這個研究的序列。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在讀博士的董靖開始零距離接觸了超導。

  此前,在董靖心目中,科學家是一出手就解決問題的「大牛」。但當她燒過幾十次樣本仍無所獲時,她才發現,並非如此。

  打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最終成型的鐵基樣本比作月餅,鐵就是燒月餅所要的面料,而為了讓鐵基樣本達到「超導」的效果,董靖還要在其中摻雜一些諸如砷在內的金屬元素,這就好比是燒月餅添加的餡料和水以符合某種味道,但其比例如何調配,則是實驗中不確定的因素,而這還包括需要掌控的火候,燒烤的天數,等等。

  其結果是,在董靖無數次實驗裡,大部分做出來的都是「豆腐渣式的月餅」。這些看不出形狀的樣本,一度讓她無奈,「怎麼會這樣?」

  但是,這恰恰是符合科學的。

  任治安是鐵基超導研究帶頭人、中科院院士趙忠賢研究組的主要成員之一。2008年,還沒過30歲生日的他,是鐵基超導研究9個主要完成人中最年輕的一位。

  相比董靖,他更有一線實驗操作經驗。他告訴記者,在基礎研究中,除了最後出成果的,之前的研究都有一個名字,叫「失敗」。

   為愛科學的青年鋪條路

  今年已經73歲的趙忠賢雖然是整個團隊中年齡最長者,但他卻習慣站在年輕人的視角去考慮問題。

  當團隊裡的年輕科研人員和學生在以做樣本的次數和天數為單位,來談論「失敗」時,趙忠賢卻常常用「年」來衡量這個問題,給年輕人鼓勁。

  科學家對高溫超導探索的第一次高潮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1986年,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被發現。隨後,由於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屬於陶瓷性材料,複雜的製作工藝使其大規模應用難以實現。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高溫超導研究隨即被「打入冷宮」,相關研究人員紛紛轉到其他領域。

  趙忠賢記得,那時想要在各種學術期刊,特別是那些影響大的期刊上發表高溫超導論文變得愈發困難。

  「沒有好文章」,對於搞基礎研究的人似乎是致命的,但趙忠賢卻仍然堅守著「冷板凳」。他說,要把這個「冷板凳」坐熱了,至少為熱愛科學的年輕人鋪一條路。

  直到2007年年底,年僅37歲的陳根富從國外回到物理所,並做了個「外人不解」的決定——投入到鑭氧鐵砷非摻雜單晶體的製備中,這個拗口的專業用詞,曾一度被無數國際頂尖物理學家斷言為超導體研究的禁區。

  2008年2月下旬,日本化學家細野在四方層狀的鐵砷化合物中發現存在轉變溫度為26K的超導電性,但因為沒有突破麥克米蘭極限溫度,還不能確定鐵基超導體為高溫超導體。

  於是,王楠林和陳根富「敏銳」地利用這一研究方法,衝擊鐵基超導的最終結果。

  2008年3月,中科大陳仙輝研究組和物理所王楠林研究組分別獨立在摻F的SmOFeAs和CeOFeAs中觀測到了43K和41K的超導轉變溫度,突破了麥克米蘭極限,率先證明了鐵基超導體是高溫超導體。

  就像是一次爆發。整個實驗做出來,竟不超過3個月。

  不過,沒有人比董靖更理解這一過程是何其「艱難」。她說,如果非要從嚴格意義上來計算整個研究的時間,3個月是遠遠不夠的,且不說她之前為此所作的實驗準備,最應該加上的是她的老師王楠林和陳根富在這方面的研究時間,「那就是十幾年了」。

  這種說法雖然誇張,卻也有一定的道理。

  在董靖眼中,不少科學家就像一個藝術家,他們憑藉多年的積累,很快能發現問題所在,並在不經意間就找到「出口」。

  趕上一個水漲船高的時代

  目前來看,中國物理研究尤其是超導研究似乎已進入一個水漲船高的時代。

  2013年2月,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統計顯示,世界範圍內鐵基超導研究領域被引用數排名前20的論文中,8篇來自該研究團隊。這似乎表明,該團隊在鐵基超導方面的研究,毫無疑問已走在世界最前沿。

  事實上,這已不是趙忠賢團隊第一次摘得中國自然科學的最高獎。1987年,以他為代表的物理所研究團隊獨立發現了起始轉變溫度在100K以上的Y-Ba-Cu-O新型超導體。這一成果榮獲了1989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趙忠賢曾告訴記者,今年的「獲獎作品」,正是上次獲獎研究成果的積累和人才培養。「如果未來國際上在超導研究又有新突破,我相信一定有中國人的身影。」

  遠的不說,2008年這次研究就培養了不少年輕人。

  比如,那時的吳濤還是中科大一位博士生,26歲的他跟著導師陳仙輝做著這項研究。如今,他已是該校一位年輕的80後教授。當時只是一名副研究員的任治安,5年過去,也已成為一名研究員。

  事實上,鼓勵年輕人堅持下去,或與年輕人一起坐冷板凳,也是中科院這兩大單位多年來形成的文化。物理所副所長文亞告訴記者,在該所,優秀副研究員就可以做博士生導師,中科院人才計劃的年輕人一回國就能夠做課題組長,這在其他地方是很難實現的。這一點在鐵基高溫超導這個工作的老中青結合上體現得非常充分。

  有人問趙忠賢:「整個過程中的困難是怎麼克服的?」

  他並未將其中的過程一一說出,而是專門談了整個團隊中年輕人的重要性。他說:「這些70後、80後的年輕人,只要給了他們機會,就一定能做出東西來。在我眼中,他們就是一支有激情、肯吃苦、能戰鬥、可信賴的隊伍。」 

  坐在他旁邊的獲獎者代表之一、物理所研究員方忠補充道:「科學研究有時跳躍,有時曲折,很難想像一步到位,只有團隊基於興趣,才能為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而埋頭科研。」

  本報北京1月11日電

相關焦點

  • 新超導體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世界最前沿
    新華網北京5月10日電(記者 孫聞)「新超導體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最前沿」――4月25日,美國《科學》雜誌以此為題發表評述,報導了中國物理學家在新型鐵基超導體研究中所開展的富有重要影響的領先性工作。這表明,在新超導體研究領域,中國人獨領風騷。
  • 《科學》:新超導體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最前沿
    新華社北京5月10日電(記者 孫聞)「新超導體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最前沿」——4月25日,美國《科學》雜誌以此為題發表評述,報導了我國物理學家在新型鐵基超導體研究中所開展的富有重要影響的領先性工作。在新超導體研究領域,中國人獨領風騷。    成果井噴源於自由探索和跨界關注    超導是物理世界中最奇妙的現象之一。
  • 【人民網】他們,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世界最前沿
    2014年1月10日,以趙忠賢、陳仙輝、王楠林、聞海虎、方忠為代表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籌)(以下簡稱「物理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憑藉在「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 新超導體研究國際領先
    本報北京5月13日電(記者齊芳)我國物理學家在新超導材料――鐵基超導體研究中開展了有重要影響的領先性工作,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的3個研究小組和中國科技大學的1個研究小組不僅分別製備出了鐵基超導材料,同時物理所對這一新材料的超導機理進行了探究。
  • 中國鐵基超導站世界最前沿 打破國際理論極限
    以趙忠賢、陳仙輝、王楠林、聞海虎、方忠為代表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籌)(以下簡稱「物理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科大」)研究團隊因為在「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方面的貢獻摘得這一殊榮。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突破了傳統理論的限制,將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推向世界最前沿,也有望激活超導體潛在的應用前景。
  • 國際物理學家談中國對撞機:「將成為世界最前沿」
    原標題:國際物理學家談中國對撞機:「將成為世界最前沿」 國際合作意義重大 粒子物理研究是一個十分開放的科學領域,並且擁有良好的國際合作傳統。 「高能物理領域的國際合作非常廣泛,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傳統。」
  • 二維高溫超導體研究取得新進展-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合肥11月7日電(記者常河)中國科技大學陳仙輝院士與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合作,在揭示高溫超導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
  • 中國學者創造55K鐵基超導體轉變溫度世界紀錄
    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卡麥林·昂尼斯發現超導之後,已經有10人因超導研究獲得諾貝爾獎。因此,對超導機理以及全新超導體的探索,是當今物理學界最重要的前沿問題之一,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如此重要的領域,中國科學家自然不能缺席。自2008年以來,他們將目光逐步對準了鐵基高溫超導體。
  • 中國青年報
    「誰是最可愛的人」———把我從古城西安一個舒適的工作崗位,呼喚到軍營。「向雷鋒同志學習」震憾著我的心靈,化入我的血液,變成行動的血肉,使我成為一名「雷鋒式的好班長」,日漸豐滿,日漸成熟。說到親切,是因為刊發在《中國青年報》上的先烈、英模事跡是我的人生「亮點」,有的甚至是我的戰友、同事,朝夕相處過一段難忘的時日。這熟知來自《中國青年報》。
  • 新的室溫超導體
    10月14日研究人員完成了一項長達數十年的探索,他們創造出了第一種不需要冷卻就能消除電阻的超導體。 有一個問題:新的室溫超導體只能在相當於地球中心四分之三的壓力下工作。
  • 物理學家首次發現高溫超導體,實現無損輸電將不是夢
    將超導材料保存在此溫度下,非常困難且非常昂貴,​這讓它們無法在實際中應用。普通的低溫超導電性的基礎是系統首先形成費米液體這個低溫超導電性理論是由美國物理學家巴丁-庫珀-施裡夫於1957年創立,根據它們名稱簡寫為BCS理論​。BCS理論是第一個成功的微觀超導理論,它很好地解釋了大多數元素的超導性質​。但高溫超導體的奇異行為,使BCS理論遇到了挑戰。傳統材料中,佔主導力量的相互作用較單一,使理論​求解大大簡化。
  • 中國在高溫超導體領域發力,繼續領跑全球!
    如今科技研究,特別是前沿科學研究,成為各國爭分奪秒研究的重點,只有掌握了最新的科學技術,我們才能領跑世界,如今國際科學前沿熱點中,室溫超導體一直是一個想突破卻一直沒有突破的目標。我國相關的科研工作者,也在抓緊時間,完成這項科研項目。
  • 走向「高溫超導」新境界(砥礪奮進的5年·中國溫度)
    超導全稱超導電性,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指的是某些材料在溫度降低到某一臨界溫度,或超導轉變溫度以下時,電阻突然消失的現象。具備這種特性的材料稱為超導體。超導體得天獨厚的特性,使它可能在各種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但由於早期的超導體存在於液氦極低溫度條件下,極大地限制了超導材料的應用。人們一直在探索高溫超導體。
  • 世界十大傑出物理學家 阿基米德將數學物理推向了新高度
    我幾天前開始思考關於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我試圖挑選最有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來實現科學的目的,我將其粗略地定義為增加我們對宇宙行為及其所包含的一切的理解的活動。我還考慮到了他們的工作對其他科學家的影響。以下是世界十大傑出物理學家排名。
  • 美國珀杜大學物理學家拉斐爾·朗:中國走上尋找暗物質的「最前沿」
    新華網華盛頓11月13日電專訪:中國走上尋找暗物質的「最前沿」——訪美國珀杜大學物理學家拉斐爾·朗    記者林小春    由清華大學主導的中國暗物質實驗合作組近日在美國《物理評論D》上發表最新實驗結果稱,獲得了點電極高純鍺探測器在10吉電子伏特以下能區裡最靈敏的暗物質實驗結果
  • 中國青年報2019年度照片
    中國青年報 曲俊燕/攝新紅軍橋7月7日,貴州黎平上少寨,47歲的吳長書在新紅軍橋上刷漆。他全程參與了新橋修建,家裡十幾畝田地都靠妻子打理。中國青年報 李雋輝/攝帶不走的畢業季6月19日晚,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季跳蚤市場上,一名女生坐在行李箱上,她的攤位主要售賣二手服飾。
  • 室溫超導體,科幻還是現實?
    超導還具有許多複雜有趣的微觀量子效應,利用超導電流的量子幹涉效應製備的超導量子幹涉儀,對外磁場感應極其敏感,是目前世界上最靈敏的磁測量儀器。基於超導量子幹涉儀製備超導量子比特,是未來量子計算中最重要的量子單元,基於量子力學原理實現的高性能計算,將掀起一場新的信息革命。
  • 科學家發現常溫超導體 一個屬於超導體的新時代即將開啟
    就在不久前,美國一位材料科學家拉塞爾·海姆利在美國物理學會的月度會議上高調的宣布,他們發現了新的超導體,有望開啟一個超導體的新時代。會議上,海姆利通過大屏幕演示了新的超導體演變的全過程。但是超導體不同。引入超導線圈的電流將永遠循環,不會有任何損失。同時超導體具有完全的抗磁性,磁力線無法通過超導體。它們的這些特性在高速計算和其他技術應用中具有獨特優勢,但現在的問題是,由於超導體通常工作的溫度極低以至於它們不能得到普遍使用。
  • 經過一個多世紀,物理學家終於造出了第一個室溫超導體
    室溫超導體。 這是由羅切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Ranga Dias領導的研究研究團隊,公布於10月14日的《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這一新的發現將人們對室溫超導的期待再度推向新的高點。
  • 石墨烯扭轉「角度」可變超導體 新發現將打開非常規超導體研究大門
    科技日報北京3月2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日前連發兩篇物理學重磅論文,報告了麻省理工學院(MIT)科學家對非常規超導材料的行為的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