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顆鑽石之間,一種在室溫下由氫、硫和碳超導體組成的化合物。
10月14日研究人員完成了一項長達數十年的探索,他們創造出了第一種不需要冷卻就能消除電阻的超導體。
有一個問題:新的室溫超導體只能在相當於地球中心四分之三的壓力下工作。但是,如果研究人員能夠將這種材料穩定在環境壓力下,那麼超導電性的應用就指日可待了,比如低損耗的電力線和無需製冷的超強力超導磁體,用於核磁共振成像機和磁懸浮列車。
「這是一個裡程碑,」劍橋大學的物理學家克裡斯·皮卡德說。但實驗的極端條件意味著,儘管實驗「相當壯觀」,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物理學家布萊恩·梅普爾(Brian Maple)說,「這在製造一個設備時肯定是沒有用的。」
由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蘭加·迪亞斯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宣布了這一消息,這一宣布標誌著向溫度計的長徵劃上了句號。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Heike Kamerlingh Onnes在冷卻至絕對零度以上4.2°或4.2 K的水銀導線中首次發現了超導性。1957年,物理學家約翰·巴丁、利昂·庫珀,羅伯特·施裡弗解釋了這一現象:他們的「BCS理論」認為,一個電子在超導體中快速移動會暫時改變材料的結構,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將另一個電子拉到後面。
1986年,兩位物理學家發現,在不同的材料中,氧化銅陶瓷的超導電性設置在更高的「臨界溫度」30 K,或Tc。其他研究小組迅速制定了相關的陶瓷配方;到1994年,他們在壓力下將汞基氧化銅的Tc提高到164 K。電子也在杯狀超導體中配對,但它們如何超導體仍然是個謎。
1968年,康奈爾大學的理論家尼爾·阿什克羅夫特(Neil Ashcroft)曾建議,一種不同類型的材料應在室溫以上表現出BCS超導性:高壓下的氫。許多研究小組聲稱,他們利用金剛石砧板電池製造出這種金屬氫,這種裝置是一種手掌大小的裝置,目標物質在兩顆鑽石尖端之間受到巨大的壓力。但這一結果仍然存在爭議,部分原因是由於超過地球中心的壓力太高,通常會使鑽石破裂。2004年,阿什克羅夫特提出,將氫與另一種元素結合可能會增加一種「化學預壓縮」,使在較低壓力下實現更高溫度的超導電性。
這個策略奏效了。2015年,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的米哈伊爾·埃雷梅茨領導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發現在壓縮到155千兆帕(GPa)的H3S中,203K的超導電性是地球大氣壓的100多萬倍。在接下來的3年裡,直立人和其他人把含鑭的富氫化合物中的Tc提高到250k。但是釋放壓力,所有這些化合物就會分解。
迪亞斯和他的同事們認為,通過添加第三種元素:碳,碳與鄰近的原子形成牢固的鍵,他們可以將Tc推得更高。「我們當時是瞎飛的,」小組成員阿什坎·薩拉馬特說,他是拉斯維加斯內華達大學的物理學家。
他們將碳和硫的微小固體顆粒磨合在一起,然後通過管道輸送到三種氣體中:氫氣、硫化氫和甲烷。然後他們用綠色雷射照射鑽石,引發化學反應,將混合物變成透明晶體。
當他們把壓力調高到148gpa並通過導線檢查樣品的導電性時,他們發現晶體在147 K時變得超導。通過將壓力增加到267 GPa,研究小組達到了287 K的溫度,這是一個寒冷的房間或理想的酒窖的溫度。迪亞斯和他的同事本周在《自然》雜誌上報導說,磁場測量也表明樣品已經變得具有超導性。
「結果看起來可信,」埃雷梅茨說。然而,他指出,羅切斯特研究小組還不能確定超導化合物的精確結構。研究人員將很快著手研究這個問題,他們也很可能開始將其他元素替換成三組分氫基混合物,以期獲得更高溫度的超導體。布法羅大學(University at Buffalo)的理論家伊娃·祖雷克(Eva Zurek)說:「這是每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