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夢寐以求的室溫超導體終於來了!用昂貴鑽石打造首個室溫超導體的研究有什麼意義?走進生活,常溫常壓的超導材料還有多遠?
撰文/記者 王雪瑩 編輯/吉菁菁
新媒體編輯/呂冰心
採訪專家:
李濤(中國人民大學物理系教授)
幾十顆鑽石能用來做什麼?用來裝點富麗堂皇的殿堂,還是用去製作精美燦爛的珠寶?近日,一群來自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用事實告訴人們,這些造價不菲的美麗石頭不止能"錦上添花",還能"無中生有"地幫人類在室溫下製造出超導體!
▲在此次的研究中,羅切斯特大學使用了特殊的金剛砧,其主要構成則是兩顆"尖對尖"的鑽石。(圖源:羅切斯特大學)
◆◆◆
昂貴鑽石,打造首個室溫超導體
據了解,羅切斯特大學研究團隊發現的這種超導材料其實是一種碳硫氫化物。這種氫化物在巨大壓力的作用之下,能在15°C左右的室溫進入超導狀態。在很多人看來,此次的發現讓人類距離發現"常溫常壓的超導材料"又近了一步,然而事實上,羅切斯特團隊的成果更多地是一次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遠眺。
早在2015年8月,德國馬克思·普朗克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馬普所)物理學家Mikhail Eremets及其團隊就曾發現,氫硫化合物能在-70°左右的溫度下出現超導現象。四年後,這一團隊又取得了新突破,發現十氫化鑭這種物質在高壓條件下,進入超導狀態只需要-23°C。
在這些前人的基礎上,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嘗試將碳、硫、氫三種元素混合,並利用金剛石砧——此處便是前文所提"最燒錢"的實驗環節:這個金剛石砧主要由兩顆尖對尖"親密接觸"的鑽石組成,通過配合密封墊一起使用,這兩顆鑽石就能產生幾百萬個大氣壓。
溫度降低時,這種材料通過的電流電阻會明顯降低,當壓力增加到175萬個大氣壓時,材料在-93°C時就會發生超導轉變。如果將壓力慢慢增加,那麼這種材料進入超導狀態的溫度也會隨之提升。
按這一思路,羅切斯特大學研究團隊幾經嘗試最終發現,在267萬個大氣壓,這種材料只需在15°C的室溫條件下,其電流電阻就能歸零。換而言之,人類夢寐以求的室溫超導體終於來了。
▲因為具有完全抗磁性特性而懸浮於空中的超導體。(圖註:Quanta)
據了解,此次項目的主要負責人、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曾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研究過程中團隊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金剛石的預算——每對鑽石至少要3000美元,而他們僅僅是在實驗中就用廢了至少幾十顆,研究成本實在不菲。但轉念一想,就連權威國際期刊《自然》都特意為其騰出了一期封面以示慶賀,用廢這幾十顆鑽石的"代價"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自然》雜誌的室溫超導體封面。(圖源:Nature)
對此,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Chris Pickard認為此次發現"具有裡程碑意義",就連Mikhail Eremets在接受《自然》採訪時也對這一結果給與了肯定,在他看來,羅切斯特大學此次研究是"能提供令人信服數據的成果"。
◆◆◆
應用廣泛,超導材料使用場景眾多
也許有人會問,不過是發現了一種新材料,真的需要這麼興奮嗎?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超導材料本身說起。
眾所周知,根據導電性能不同,物質大致可以分為導體、半導體和絕緣體。所謂導體,就是譬如鐵、鋁等金屬這種物質,它的電流電阻很小,其中存在著大量可自由移動的帶電粒子,這些電子能在外電場的作用下"自由行走",形成明顯的電流——正也就是為什麼人們常說"導體易導電";相反的,絕緣體電阻極大,帶電粒子因為被"困"在了原子周圍不能"自由移動"因而不易導電,常見的絕緣體譬如橡膠、塑料;至於半導體,則是性能介於前二者之間的物質,例如矽、鍺、砷化鎵等。
按照焦耳定律,就算一個導體的導電性能非常好,它都無法避免因為有電阻而產生焦耳熱,進而造成能量的額外消耗。那麼如果一種物質能電阻歸零,同時還能允許電子在其中無拘無束地自由移動,豈不是兩全其美?這時候就輪到超導體登場了——理論上,超導材料不僅能做到"0電阻導電"的理想導電性能,還會具備"完全抗磁性"等特點,並由此引發出諸如"磁通量量子化"等物理學機制假設。
(圖源:羅切斯特大學)
利用超導體的特性,人們可以用來"舉起"沉重巨大的車廂——諸如日本JR線的MLX系列低溫超導磁懸浮磁浮列車測試線,也可以用來長期監測重力變化,觀測潮汐、探測地震等——諸如天文地理研究中常用的磁懸浮重力儀;至於超導體的"約瑟夫森效應"則是說,如果在兩個超導體之間夾一個絕緣層,當這個絕緣層的厚度薄到逼近原子那麼薄時,電子就能直接穿過絕緣層,產生隧道電流現象。利用這一特性,人們不僅能做出速度更快、運行耗能更小的超導計算機,還能製作出靈敏度更高、噪聲更小的超導量子幹涉儀。
◆◆◆
室溫卻高壓,新發現逃不掉"舊尷尬"
"對於(羅切斯特大學的)發現,我們業界其實並沒有覺得太驚訝",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超導材料業內人士在接受本報採訪時透露。作為專業從事超導材料研究超12年的內行,他指出:"因為早在10多年前,咱們中國的物理學家就預言過,富含氫的材料理論上是可以做到室溫超導的,只是當時我們受到實驗設備等硬體所限,沒辦法親自驗證。"
▲科學家利用液氦降溫使金屬進入超導狀態。(圖源:Quanta)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物理系教授李濤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根據以往既有的理論,近年來已經有實驗把超導臨界溫度做到非常逼近室溫,甚至比室溫高很多的也有,只是沒有被廣泛關注和正式發表而已",他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次的實驗報導確實不是很讓人意外,(羅切斯特大學團隊的結果)只是正好超過了室溫而已。"在李濤看來,雖然這些相關研究對於驗證既有理論機制、對於推動超導高壓研究有一定意義,但是對於新的超導機理研究和超導應用"基本沒有價值"。
與此同時,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物理學家Brian Maple也對"室溫超導"的實用性表達了質疑。"實驗條件實在是太特殊了", 他說:"顯然,(根據這一理論)根本不可能製造出能實際應用的設備"——室溫超導的前提是需要267GPa高壓,但這一壓力幾乎是地球地心處壓力的3/4,別說是難以普及,放之於全世界,也只有少數實驗室才能達到。
▲267Gpa的高壓相當於標準大氣壓的200多萬倍,在地球上4500公裡的深度才可能達到這樣的壓力環境,而地球的平均半徑僅6371公裡。(圖源:視覺中國)
那麼,室溫超導材料的發現又有什麼意義呢?有業內專家認為,相比於實用意義,此次成果再次成功印證了以往科學家對超導機理的推導,為人類摸索超導理論的漫漫長路,又鋪墊了一塊堅實的基石。
事實上,人類探索超導體的歷史本身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在黑暗中不斷摸索的過程: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H.K. Onnes發現,汞在-268.98°C時電阻會消失,進入超導狀態。隨後,他在許多其他金屬和合金上都發現了類似特性。儘管其條件極為苛刻——需要以接近常壓氦的液化溫度,但卻開啟了人類研究超導材料的歷史。
六十多年後,人們在1973年又發現了鈮鍺合金。這種材料進入超導狀態所需的溫度雖然比汞要高一點,但還遠談不上"平易近人"。在隨後的幾十年裡,鑭鋇銅氧化物、鉈鋇鈣銅氧化物等新型超導材料先後出現,經過數十年的不斷探索,2015年馬普發表研究報告稱,他們發現的氫硫化合物終於將傳統超導體的臨界溫度提高到了203K。然而不得不說的是,雖然每一次科學家的發現都讓超導臨界溫度有所升高,但人們始終無法讓超導材料的轉變溫度實現質的飛越,這也導致時至今日,"常溫常壓的超導材料"依然還是人們的一個美好夢想。
▲核磁共振譜儀生產線。(圖源:西門子)
◆◆◆
走進生活,常溫常壓的超導材料還有多遠?
事實上,儘管時不時有新的發現,但從總體上看,近十年來全球超導材料研究始終處於一個尷尬的瓶頸期,究其原因,"市場化"也許是最難跨越的一個阻礙——如何將實驗室中的新發現,實際應用到講求成本、看重效率、生產條件有限的商用市場?這個問題似乎很難回答
"雖然實驗室陸陸續續找到了一些臨界溫度更高的新材料,但是受限於價格和性能等因素,這些新材料始終打不開商業市場,沒辦法投入實際應用",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知情人說。
現如今,超導技術對於多數普通人而言還是非常神秘,甚至常常引發人們的"誤解":一提到超導技術,大家總會想到磁懸浮列車,但實際上,現實生活中多數磁懸浮列車使用的是常規導體,像德國的和國內上海的磁懸浮,這些列車跟超導技術並沒有太大關係。相比之下,反而是醫院裡使用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尤其是1.5T以上的核磁共振,才是跟普通人距離最近的超導技術。
相比於CT成像等技術,MRI不僅沒有輻射,而且能為醫生提供內容更加豐富、影響更加清晰的對比影像,尤其對於諸如腦補、脊髓等不同軟組織或是中樞神經系統等部位的對比成像也更加好。如今,9.4T超高場MRI不僅在理論上能幫助人類檢查糖尿病以及心臟病,甚至還有望能夠幫助早期檢測阿茲海默症,為人類解決"難以治療只能預防"的頑疾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持。
探尋適用於民用市場的超導材料並不容易,儘管路漫漫其修遠兮,但人類尋找超導材料的腳步卻從未停下。從能承載大量電能卻幾乎不產生額外能耗的超導發電機、超導直流輸電線,再到信號覆蓋更廣、抗幹擾力更強的信號通訊基站……一步步的探索中,超導技術正在等待下一個春天。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
請發郵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違者必究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