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個室溫超導材料問世!

2020-11-25 騰訊網

近年來,隨著電網規模的快速增長,為減小電網建設成本和改造費用,同時,提高供電安全性和可靠性,國家電網公司也在高溫超導領域開展了積極研究與應用。

北京時間10月14日,最新一期《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物理學界的重磅研究成果: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在氫化物材料中,首次觀察到了288開(約15攝氏度)的溫度下的室溫超導現象。

這一發現刷新了高溫超導材料最高臨界溫度的歷史紀錄,也代表著人類向著創造出具有最優效率電力系統的目標又邁出了重要一步。一個多世紀以來,開發室溫超導材料一直是凝聚態物理學的「聖杯」。據羅徹斯特大學物理和機械工程助理教授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所言,這些材料一旦問世,甚至可以徹底改變當今世界的面貌。

為什麼室溫超導材料會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超導體有兩個特性: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

中學物理的歐姆定律告訴我們,電流通過電阻會發熱,從而導致大量的能源轉化成熱能損失了。而在特定溫度下,電能可以在超導材料中零電阻通過。

除了零電阻的特性以外,超導材料還具有完全抗磁性——指在磁場強度低於臨界值的情況下,磁力線無法穿過超導體,超導體內部磁場為零的現象。

這兩個特性使得超導體在電流傳輸過程中幾乎沒有能量耗損,每平方釐米超導材料上還能承載更強的電流,可以實現最優效率;而一般常規材料,在導電過程中都會消耗大量能量。

既然超導材料功能如此強大,為什麼一直沒有投入實際應用呢?

目前,絕大多數超導體僅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下才能實現超導狀態。這意味著實際應用中需要依賴昂貴的低溫液體,如液氦,來維持低溫環境。因此,超導應用的成本急劇增加,甚至維持低溫的成本,都要遠超材料本身的價值。

自1911年超導體首次被發現以來,尋找室溫超導材料一直是科學家們競相追求的目標。

中國科學家在高溫超導領域收穫頗豐,趙忠賢院士就曾因在這一領域的突出貢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也是國際上最早認識到銅氧化合物超導體重要意義的少數科學家之一。1987年,他的團隊在釔鋇銅氧(Ba-Y-Cu-O)中發現了臨界溫度為93k的超導轉變。

2008年,國內幾個研究團隊又各自獨立在鐵基高溫超導上實現了突破,堪稱中國鐵基超導「奇蹟」。

近年來,隨著電網規模的快速增長,為減小電網建設成本和改造費用,同時,提高供電安全性和可靠性,國家電網公司也在高溫超導領域開展了積極研究與應用。2019年,由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主導,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特變電工瀋陽變壓器集團有限公司和清華大學合作開發的磁偏置高溫超導限流器樣機經驗證具備10千伏併網能力。高溫超導故障限流器( SFCL) 具有響應快、損耗低、載流能力強和自觸發能力強等優點,可在極短時間內逐級限制電網故障電流,降低斷路器配置容量,具有較好的技術經濟性。2020年8月份,該磁偏置超導限流器長期掛網試點示範應用被納入國網遼寧省電力公司2021年科技項目規劃中。

此次,羅徹斯特大學研究團隊將可以實現零電阻的溫度提高到了15 攝氏度。然而,這種室溫超導是在金剛石「砧板」製造的267吉帕(Gpa)高壓下實現的,相當於200多萬倍標準大氣壓,很難談得上實際應用。金剛石頂砧高壓裝置下實現室溫超導

但是,研究團隊也在論文結尾處指出,通過微調化學成分等技術手段來降低所需壓力,未來有可能會實現大氣壓下穩定或亞穩定的室溫超導體。

如果未來真的實現了常溫常壓超導,會為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哪些應用?

首先,電網不會再因為電線中的電阻而造成電的損失和浪費,全球化電力供應也有可能實現;

其次,有可能開發出速度比飛機還要快的磁懸浮列車;

另外,也可以對磁共振成像(MRI)和核磁共振(NMR)機器、量子計算機等運用超導電磁元件的機器進行進一步的技術升級,為醫療、信息技術等領域的發展做出貢獻。

未來,人類可能會進入「超導社會」,到那時,人類社會在能源、交通、高精度儀器和生物醫學等各個方面可能都將發生深刻變化。

參考資料:

[2]http://www.chinapower.com.cn/tech/20191218/1293344.html

[3]諸嘉慧,張會明,陳盼盼,張宏傑,丘明.10kV混合式磁偏置高溫超導限流器性能實驗研究[J].低溫與超導,2020,48(09):36-41.

來源 :電網頭條 作者:郝怡柯

相關焦點

  • 世界首個室溫超導材料問世!會對電力產生哪些影響?
    北京時間10月14日,最新一期《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物理學界的重磅研究成果: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在氫化物材料中,首次觀察到了288開(約15攝氏度)的溫度下的室溫超導現象。據羅徹斯特大學物理和機械工程助理教授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所言,這些材料一旦問世,甚至可以徹底改變當今世界的面貌。為什麼室溫超導材料會有如此大的威力呢?超導體有兩個特性: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
  • Nature:世界首個室溫(高壓)超導材料出現
    截止今年,超導相關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頒發多次,如最開始的1913年頒發給對低溫下物體性質的研究,尤其是液態氦的製成做出傑出貢獻的海克·卡末林·昂內斯;1972年頒發給對超導微觀理論,即常說的BCS理論做出貢獻的約翰·巴丁、利昂·庫珀、約翰·施裡弗;1973年頒發給發現半導體和超導體的隧道效應的江崎玲於奈和伊瓦爾·賈埃弗;1987年頒發給發現陶瓷材料的超導性方面突破的約翰內斯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Nature》重磅:15℃室溫超導材料問世,刷新世界紀錄
    但是目前超導材料實現的溫度都很低,難以實現室溫超導,因此其應用也受到了極大限制,但科學家們從未停止探索!近日,美國羅徹斯特大學Ranga P.雖然實現該室溫超導需要高壓,但研究人員表示,通過在三元體系中引入化學調諧可以在較低的壓力下保持室溫超導性能。這項研究工作以「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in a carbonaceous sulfur hydride」為題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
  • 《Nature》重磅:15℃室溫超導材料問世,刷新世界紀錄!
    超導材料和超導技術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超導現象中的邁斯納效應使人們可以用此原理製造超導列車和超導船,由於這些交通工具將在懸浮無摩擦狀態下運行,這將大大提高它們的速度和安靜性,並有效減少機械磨損。利用超導懸浮可製造無磨損軸承,將軸承轉速提高到每分鐘10萬轉以上。
  • 陳根:大力出奇蹟,人類首個室溫超導問世
    文/陳根 1911年,荷蘭科學家海克·卡末林·昂內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等人發現,汞在極低的溫度下,其電阻消失,呈超導狀態,打開了超導世界的大門。 其後,超導材料也被更多研究和應用。
  • 室溫超導材料問世!研究者稱「將改變我們所知道的世界」
    蘭加·迪亞斯領導的這項新研究的目標是開發室溫下的超導材料。正如迪亞斯實驗室的這張照片所展示的那樣,目前只有在極冷的環境才能實現超導性。迪亞斯表示,開發室溫超導材料是凝聚態物質物理學的「聖杯」,研究者們已經尋找了一個多世紀,這些材料「絕對可以改變我們所知道的世界」。 為了創造新的記錄,迪亞斯和他的研究團隊將氫、碳和硫結合在一起,以光化學合成方法在一個金剛石壓腔中合成了簡單的有機衍生碳質硫氫化物。金剛石壓腔是一個用來檢測極高壓力下極微量材料的研究設備。
  • 室溫超導材料問世:研究者稱 「將改變我們所知道的世界」
    迪亞斯表示,開發室溫超導材料是凝聚態物質物理學的 「聖杯」,研究者們已經尋找了一個多世紀,這些材料 「絕對可以改變我們所知道的世界」。為了創造新的記錄,迪亞斯和他的研究團隊將氫、碳和硫結合在一起,以光化學合成方法在一個金剛石壓腔中合成了簡單的有機衍生碳質硫氫化物。金剛石壓腔是一個用來檢測極高壓力下極微量材料的研究設備。
  • 自然:世界首個室溫(高壓)超導材料出現!投稿接收僅10天
    截止今年,超導相關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頒發多次,如最開始的1913年頒發給對低溫下物體性質的研究,尤其是液態氦的製成做出傑出貢獻的海克·卡末林·昂內斯;1972年頒發給對超導微觀理論,即常說的BCS理論做出貢獻的約翰·巴丁、利昂·庫珀、約翰·施裡弗;1973年頒發給發現半導體和超導體的隧道效應的江崎玲於奈和伊瓦爾·賈埃弗;1987年頒發給發現陶瓷材料的超導性方面突破的約翰內斯·
  • Nature雜誌封面:世界上首個室溫超導體問世
    在15℃溫度下,竟然也能觀察到超導現象! 這就是來自羅切斯特大學的最新研究,他們設計出了一種新型氫化物,可以在這般「高溫」下,無任何電阻地導電。 科學家發現,這種由氫-硫-碳組成的材料,在巨大的壓力(大約是地球核心的75%)下,室溫時就能轉變成超導體。
  • 首個室溫超導體來了,超導技術的春天到了嗎?
    用昂貴鑽石打造首個室溫超導體的研究有什麼意義?走進生活,常溫常壓的超導材料還有多遠?昂貴鑽石,打造首個室溫超導體,當壓力增加到175萬個大氣壓時,材料在-93°C時就會發生超導轉變。,這種材料只需在15°C的室溫條件下,其電流電阻就能歸零。
  • 研究人員合成室溫超導材料
    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首次在極高的壓力下用氫氣壓縮簡單的分子固體,首次創造出在室溫下超導的材料。這項工作由物理學和機械工程學助理教授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的實驗室進行。迪亞斯說,開發超導材料(在室溫下沒有電阻和磁場的排斥)是凝聚態物理的「聖杯」。經過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探索,這種材料「絕對可以改變我們所知道的世界,」迪亞斯說。為了創造新的記錄,迪亞斯和他的研究團隊將氫與碳和硫結合在一起,以光化學方法在金剛石砧座中合成了簡單的有機衍生的碳氫化物。
  • 關注| 首個室溫超導體來了,超導技術的春天到了嗎?
    (圖源:羅切斯特大學)  昂貴鑽石,打造首個室溫超導體  據了解,羅切斯特大學研究團隊發現的這種超導材料其實是一種碳硫氫化物。這種氫化物在巨大壓力的作用之下,能在15°C左右的室溫進入超導狀態。在很多人看來,此次的發現讓人類距離發現"常溫常壓的超導材料"又近了一步,然而事實上,羅切斯特團隊的成果更多地是一次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遠眺。
  • 15℃室溫超導問世,10位諾獎得主的夢更近了
    9秒58,這是人類百米賽跑的世界紀錄。室溫超導,難於上青天即便是斬獲無數殊榮,超導依然存在許多問題懸而未決。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實現超導的溫度太低了!1911年,首次實現超導的溫度是4K,也就是零下269℃,這需要使用液氦這種昂貴的材料以及配套設備,根本無法實用。隨著越來越多的超導體被發現,實現超導所需要的最高臨界溫度的已經逐步朝著室溫邁進。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創造出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
    中國航空報訊:近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260萬個大氣壓下,成功創造出了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當然,儘管這次研究中的C-S-H實現了室溫超導,但其所需要的壓力仍然不小,這或許在生產中直接使用是不太現實的。而接下來的挑戰,便是尋找在較低壓力下製造室溫超導材料的方法,從而使大批量生產更加經濟。
  • 凝聚態物理學界的聖杯——室溫超導材料,被科學家找到了嗎?
    據最新消息,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首次在極高的壓力下用氫氣壓縮簡單的分子固體,首次創造了在室溫下超導的材料。研究成果於10月15日發表於《自然》雜誌上。高溫超導材料包括銅氧類化合物,鐵基超導和一部分金屬間化合物,由於它的獨特結構和高溫工作環境(這裡高溫是相對於絕對零度的,之前是零下73最近有個零下23攝氏度打破了這個記錄)使得其內部電子運動所受阻力很小;而絕大多數是低溫超導材料,原理就是當溫度降到極低(一般大於零下200攝氏度)時,原子熱運動減弱,與電子的碰撞機率減小,使電子運動的阻力突然變為零。
  • 超導材料取得重大突破,科學家實現室溫下超導
    最近,物理學家在超導領域達成了一個重要的新裡程碑,實現了第一次室溫下電流的無電阻流動,試驗溫度僅為15攝氏度。要知道與之最近的記錄是零下23度實現超導,並意味著超導材料的應用前景向前邁了一大步。在高中我們簡單地接觸過超導的概念,除了廣為人知的零電阻,超導材料還有一個重要性質——邁斯納效應,當一種材料從一般狀態相變至超導態時,會對磁場產生排斥現象,此時把超導材料放在磁鐵上,在一定限度內,超導體可以懸浮在磁體上方。
  • 室溫超導問世,常溫常壓的超導體還會遠嗎?
    利用約瑟夫森效應可以製作超導量子幹涉儀,用於測量非常微小的磁信號。既然處於超導態的材料有這麼多用途,為何沒有廣泛應用於生活中呢?因為只有在特定溫度之下,材料才會進入超導狀態。這個臨界溫度非常低,往往為幾十開爾文(大約零下二百多度!),這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難達到,阻止了超導材料的大規模應用。所以大家應該明白,為什麼室溫超導能讓那麼多人心中振奮了吧!
  • 室溫超導問世 常溫常壓的超導體還會遠嗎?
    利用約瑟夫森效應可以製作超導量子幹涉儀,用於測量非常微小的磁信號。既然處於超導態的材料有這麼多用途,為何沒有廣泛應用於生活中呢?因為只有在特定溫度之下,材料才會進入超導狀態。這個臨界溫度非常低,往往為幾十開爾文(大約零下二百多度!),這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難達到,阻止了超導材料的大規模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