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溫超導材料問世!研究者稱「將改變我們所知道的世界」

2020-10-18 光亞星際

蘭加·迪亞斯領導的這項新研究的目標是開發室溫下的超導材料。正如迪亞斯實驗室的這張照片所展示的那樣,目前只有在極冷的環境才能實現超導性。在這張圖片中,一塊磁鐵懸浮在一個用液氮冷卻的超導體上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利用氫氣在極高的壓力下壓縮成簡單的固體分子,首次創造出了在室溫下具有超導性的材料。這項研究是由物理和機械工程助理教授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的實驗室完成的,並在近日成為《自然》(Nature)雜誌的封面故事。

超導體是指在特定溫度下電阻為0的導體,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是超導體的兩個重要特性。迪亞斯表示,開發室溫超導材料是凝聚態物質物理學的「聖杯」,研究者們已經尋找了一個多世紀,這些材料「絕對可以改變我們所知道的世界」。

為了創造新的記錄,迪亞斯和他的研究團隊將氫、碳和硫結合在一起,以光化學合成方法在一個金剛石壓腔中合成了簡單的有機衍生碳質硫氫化物。金剛石壓腔是一個用來檢測極高壓力下極微量材料的研究設備。

碳質硫氫化合物在約15攝氏度和約2670億帕的壓力下表現出超導性。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室溫下觀察到超導現象。迪亞斯說:「由於低溫的限制,具有如此優異性能的材料並沒有像許多人想像的那樣徹底改變世界。然而,我們的發現將打破這些障礙,並為許多潛在的應用提供可能。」目前,他也在參與羅徹斯特大學的材料科學和高能密度物理項目。

據介紹,這種室溫超導材料的潛在應用包括:

(1)在沒有電阻之後,電網在傳輸電能時可以減少高達2億兆瓦的能量;

(2)開發一種推動懸浮列車和其他交通工具形式的新方式;

(3)促進醫學成像和核磁共振等掃描技術,以及心磁圖掃描(magnetocardiography)的發展;

(4)開發出更快、更高效的電子數字邏輯與存儲設備技術。

這項發現的合著者、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的阿什肯·薩拉馬特(Ashkan Salamat)說:「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半導體社會,有了這種技術,我們就將進入一個超導社會,你將不再需要電池之類的東西,」。

金剛石壓腔所產生的超導材料的量是用「皮升」(picoliter,縮寫為pL)來測量的,1皮升為1升的萬億分之一,大約是印表機單個噴墨墨滴的大小。

迪亞斯表示,下一個挑戰是找到在較低壓力下製造室溫超導材料的方法,這樣就可以節省成本並提高產量。與金剛石壓腔內產生的數千億帕壓力相比,海平面上地球的大氣壓(即標準大氣壓)只有101325帕。

為什麼室溫很重要?

超導體在1911年首次被發現,具有兩個關鍵的特性:一是電阻完全消失,二是完全抗磁性,又稱邁斯納效應。磁場線無法穿過超導體,必須在超導材料周圍傳遞,使其有可能懸浮起來。這一現象這可以用於無摩擦的高速列車,即磁懸浮列車。如今,超導現象的應用已經相當廣泛,強大的超導電磁鐵已經成為磁懸浮列車、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核磁共振(NMR)機器、粒子加速器和其他先進技術的關鍵部件,包括早期的量子超級計算機。

然而,這些設備中使用的超導材料通常只能在極低的溫度下工作——比地球上任何自然溫度都低。這一限制使得維護它們的成本很高,而且難以擴展到其他潛在的應用上。「將這些材料保持在低溫下的成本太高,因此無法真正充分地利用它們,」迪亞斯說道。

在此之前,超導材料的最高溫度是2019年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的米哈伊爾·埃雷米茨(Mikhail Eremets)實驗室,以及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拉塞爾·赫姆利(Russell Hemley)的研究小組實現的。該研究團隊報告了用鑭超氫化物在零下23攝氏度左右的超導性。近年來,研究人員還探索了銅氧化物和鐵基化學物質作為高溫超導體的潛在可能性。不過,作為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氫也是一種很有前景的元素。

「要獲得高溫超導體,你需要更強的化學鍵和更輕的元素。這是兩個非常基本的標準,」迪亞斯道,「氫是最輕的材料,而氫鍵是最強的化學鍵之一。從理論上講,固體金屬氫具有很高的德拜溫度和很強的電子-聲子耦合,這是室溫超導所必需的。」

然而,僅僅是將純氫轉化為金屬狀態就需要非常高的壓力。2017年,哈佛大學教授艾薩克·西爾維拉(Isaac Silvera)和當時在其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的迪亞斯合作,在實驗室中首次實現了這一目標。

「範式轉變」

在羅徹斯特大學的實驗室裡,迪亞斯在研究方法上追求一種「範式轉變」,即使用一種替代性的富氫材料,這種材料既模擬了純氫的超導相,而且可以在更低的壓力下實現金屬化。

首先,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結合了釔和氫。由此產生的超氫化釔表現出了超導電性,當時的溫度約為零下11.1攝氏度,壓力約為1790億帕。

接下來,研究人員對共價富氫有機物衍生材料進行了探索。他們認為,通過加入第三種元素——碳,可以使臨界溫度提得更高,因為碳能與鄰近原子形成很強的化學鍵。最終,這項工作的成果便是一種簡單的碳質硫氫化物,可以將實現超導的溫度提高到15攝氏度。研究人員在報告中稱:「碳的存在在這裡也同樣重要。」他們還表示,對這一元素組合進行進一步的「成分調整」,可能是在更高溫度下實現超導性的關鍵。

不過,也有研究者認為,迪亞斯的實驗條件十分極端,意味著距離實際應用還非常遙遠。目前,迪亞斯和薩拉馬特已經創建了一家名為「非凡材料」(Unearthly Materials)的公司,希望能找到一種在日常壓力環境下可大規模生產的室溫超導材料。在他們的這篇論文發表之後,相信世界各地也會有許多理論和實驗小組加入到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當中。

相關焦點

  • 室溫超導材料問世:研究者稱 「將改變我們所知道的世界」
    迪亞斯表示,開發室溫超導材料是凝聚態物質物理學的 「聖杯」,研究者們已經尋找了一個多世紀,這些材料 「絕對可以改變我們所知道的世界」。為了創造新的記錄,迪亞斯和他的研究團隊將氫、碳和硫結合在一起,以光化學合成方法在一個金剛石壓腔中合成了簡單的有機衍生碳質硫氫化物。金剛石壓腔是一個用來檢測極高壓力下極微量材料的研究設備。
  • 世界首個室溫超導材料問世!
    一個多世紀以來,開發室溫超導材料一直是凝聚態物理學的「聖杯」。據羅徹斯特大學物理和機械工程助理教授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所言,這些材料一旦問世,甚至可以徹底改變當今世界的面貌。 為什麼室溫超導材料會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超導體有兩個特性: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
  • 世界首個室溫超導材料問世!會對電力產生哪些影響?
    據羅徹斯特大學物理和機械工程助理教授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所言,這些材料一旦問世,甚至可以徹底改變當今世界的面貌。為什麼室溫超導材料會有如此大的威力呢?超導體有兩個特性: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Nature》重磅:15℃室溫超導材料問世,刷新世界紀錄
    超導材料和超導技術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超導現象中的邁斯納效應使人們可以用此原理製造超導列車和超導船,由於這些交通工具將在懸浮無摩擦狀態下運行,這將大大提高它們的速度和安靜性,並有效減少機械磨損。利用超導懸浮可製造無磨損軸承,將軸承轉速提高到每分鐘10萬轉以上。超導列車已於70年代成功地進行了載人可行性試驗,1987年開始,日本開始試運行,但經常出現失效現象,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是由於高速行駛產生的顛簸造成的。超導船已於1992年1月27日下水試航,目前尚未進入實用化階段。利用超導材料製造交通工具在技術上還存在一定的障礙,但它勢必會引發交通工具革命的一次浪潮。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創造出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
    理論上,金屬氫具有較高的德拜溫度和強的電子-聲子耦合,這是室溫超導所必需的。但是需要極高的壓力,才能使純氫變成金屬態。於是,迪亞斯的實驗室一直在尋求方法上的突破。最終,他們選擇用富氫材料來模仿純氫的超導相態,而不是直接使用純氫。要使得這種富氫材料金屬化,並不需要太高的壓力。
  • 《Nature》重磅:15℃室溫超導材料問世,刷新世界紀錄!
    為了使超導材料有實用性,人們開始了探索高溫超導的歷程,從1911年至1986年,超導溫度由水銀的4.2K提高到23.22K(0K=-273.15℃;K開爾文溫標,起點為絕對零度)。1986年1月發現鋇鑭銅氧化物超導溫度是30K,12月30日,又將這一紀錄刷新為40.2K,1987年1月升至43K,不久又升至46K和53K,現了98K超導體。
  • 研究人員合成室溫超導材料
    迪亞斯說,開發超導材料(在室溫下沒有電阻和磁場的排斥)是凝聚態物理的「聖杯」。經過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探索,這種材料「絕對可以改變我們所知道的世界,」迪亞斯說。為了創造新的記錄,迪亞斯和他的研究團隊將氫與碳和硫結合在一起,以光化學方法在金剛石砧座中合成了簡單的有機衍生的碳氫化物。
  • 凝聚態物理學界的聖杯——室溫超導材料,被科學家找到了嗎?
    超導材料的作用是很大的,其特性之一是電阻消失。中學物理的告訴我們,電流通過電阻會發熱,這樣一來,大量的能源就會變成熱能損失了,而這個路程越長,損失電能就越多。以我國為例,每年消耗7萬億瓦電能,加上國土遼闊,有15%的電能浪費在輸電線路上,如果輸送線路變成無電阻的超導電纜,這將節省大量能源。
  • 超導材料取得重大突破,科學家實現室溫下超導
    最近,物理學家在超導領域達成了一個重要的新裡程碑,實現了第一次室溫下電流的無電阻流動,試驗溫度僅為15攝氏度。要知道與之最近的記錄是零下23度實現超導,並意味著超導材料的應用前景向前邁了一大步。研究人員,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興奮地表示:「由於低溫的限制,具有卓越性能的超導體並未像許多人想像的那樣完全改變了世界。但是,我們的發現將打破溫度的障礙,並為許多潛在的應用打開大門。」
  • 諾貝爾獎得主預言:室溫超導材料一定存在!呼籲政府持續支持基礎研究
    宇宙暗物質、室溫超導材料、分子運動成像、大腦的結構與運作機制……記者發現,多位科學家預測或期待的科技突破領域有所重合,體現出全球「最強大腦」的某些共識。在他看來,探測星系中心的重粒子和輕粒子既有巨大的科學價值,也有潛在的實用價值,將對材料科學等領域產生影響,進而改變人類的生活。 預言存在室溫超導材料 談及材料科學,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蓋姆和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特凡·黑爾都認為,室溫超導材料已處於科技突破的前夜,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誕生。
  • 15℃室溫超導問世,10位諾獎得主的夢更近了
    1911年,首次實現超導的溫度是4K,也就是零下269℃,這需要使用液氦這種昂貴的材料以及配套設備,根本無法實用。隨著越來越多的超導體被發現,實現超導所需要的最高臨界溫度的已經逐步朝著室溫邁進。顛覆:15℃室溫超導問世在科學的世界,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2020年10月15日,美國科學家Ranga P. Dias等人在Nature封面發表重磅論文,實現了15℃的室溫超導。
  • Nature:世界首個室溫(高壓)超導材料出現
    室溫超導體一直是物理學懸而未決的課題之一,也是超導界遙不可及的聖杯,一旦解決,將會對人類的生活有巨大的改變。肯定是常壓室溫超導了! 這不,北京時間10月14日深夜,《Nature》發布了一項重要研究,使得離常壓室溫超導的目標越來越近,該文章從投稿8月31日到接收9月8日僅僅只用了10天不到,除去周末也就8個工作日,基本算是史上最快,足見該成果的重大意義。
  • 證明存在常溫超導(室溫超導)材料
    證明存在常溫超導(室溫超導)材料作者:馮美良1什麼是超導超導體(英文名:superconductor),又稱為超導材料,指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的導體。完全抗磁性的原因是,超導體表面能夠產生一個無損耗的抗磁超導電流,這一電流產生的磁場,抵消了超導體內部的磁場。超導體電阻為零的特性為人們所熟知,但超導體並不等同於理想導體。從電磁理論出發,可以推導出如下結論:若先將理想導體冷卻至低溫,再置於磁場中,理想導體內部磁場為零;但若先將理想導體置於磁場中,再冷卻至低溫,理想導體內部磁場不為零。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超導現象是指材料在低於某一溫度時,電阻變為零的現象,而這一溫度稱為超導轉變溫度(Tc)。超導現象的特徵是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這一特徵也使得超導在現實中得以應用,但它對溫度有較為嚴格的要求。那麼,在非低溫條件下,能否實現超導呢?最近,來自美國羅切斯特大學、英特爾、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的研究者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 室溫超導問世 常溫常壓的超導體還會遠嗎?
    我們熟悉的磁懸浮列車就利用了這個特性。超導線圈可以承載很大的電流,形成強大的超導磁體。列車和軌道上分別裝備有超導磁體。當存在外磁場時,由於完全抗磁性,超導體內部會產生一個相反的磁場,使超導體內部的總磁感應強度為零。由此產生的斥力可以使沉重的列車懸浮在空中。通過改變軌道上磁場的取向,可以使列車保持向前運動。
  • 室溫超導問世,常溫常壓的超導體還會遠嗎?
    我們熟悉的磁懸浮列車就利用了這個特性。超導線圈可以承載很大的電流,形成強大的超導磁體。列車和軌道上分別裝備有超導磁體。當存在外磁場時,由於完全抗磁性,超導體內部會產生一個相反的磁場,使超導體內部的總磁感應強度為零。由此產生的斥力可以使沉重的列車懸浮在空中。通過改變軌道上磁場的取向,可以使列車保持向前運動。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室溫超導問題」經過了數十年的探索,本周來自羅切斯特大學等機構的研究者稱他們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不過新的室溫超導體只能在相當於地心壓力四分之三的環境下工作。但是如果研究者能夠讓材料在環境壓力下保持穩定,那麼理想的超導電性應用就能夠實現,例如用於核磁共振儀和磁懸浮列車的低損耗電力線以及不需要製冷的超功率超導磁體。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同行們為何評價不一?
    論文通訊作者、羅切斯特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 Ranga Dias 在回復《知識分子》郵件時表示,「我們相信它會打開預測高溫超導材料研究的新途徑。」 多位同行對於這一發現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室溫超導現象,是 「一個裡程碑」。亦有專家表示,該實驗仍是在約3/4地心壓力的超高壓條件下實現,實際應用意義不大,而研究本身創新性亦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