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溫超導體一直是物理學懸而未決的課題之一,也是超導界遙不可及的聖杯,一旦解決,將會對人類的生活有巨大的改變。
截止今年,超導相關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頒發多次,如最開始的1913年頒發給對低溫下物體性質的研究,尤其是液態氦的製成做出傑出貢獻的海克·卡末林·昂內斯;1972年頒發給對超導微觀理論,即常說的BCS理論做出貢獻的約翰·巴丁、利昂·庫珀、約翰·施裡弗;1973年頒發給發現半導體和超導體的隧道效應的江崎玲於奈和伊瓦爾·賈埃弗;1987年頒發給發現陶瓷材料的超導性方面突破的約翰內斯·貝德諾爾茨和卡爾·米勒;以及2003年頒發給對超導體和超流體理論做出的先驅性貢獻的阿列克謝·阿布裡科索夫、維塔利·金茲堡、安東尼·萊格特。
下一個會是何時?肯定是常壓室溫超導了!
這不,北京時間10月14日深夜,《Nature》發布了一項重要研究,使得離常壓室溫超導的目標越來越近,該文章從投稿8月31日到接收9月8日僅僅只用了10天不到,除去周末也就8個工作日,基本算是史上最快,足見該成果的重大意義。Nature也同期在三個不同的版塊進行了詳細報導,分別是articles、news、和nature podcast,具體可參考文末連結。
該成果來自美國羅徹斯特大學、英特爾公司和內華達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先是在硫化氫體系中以1:1的摩爾比例摻雜碳,將其包裹在金剛石頂砧中,施加一定的壓強,然後通過溫度變化下的電阻、磁化率、壓力誘導下拉曼光譜等各種測量,團隊認為該含碳硫化氫材料在267±10Gpa下取得了約288K的超導臨界溫度,從而實現了室溫超導。
該文雖實現了288K(約15℃)溫度下的含碳硫化氫超導, 但這種室溫超導是在267Gpa高壓下實現的,相當於200多萬倍標準大氣壓,目前還很難談得上實際應用,但還是給大家提供了接近室溫超導的希望,比如通過和有機物的結合,即可以實現室溫超導,說不定又能實現有機超導(一個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提出的概念)。
相信不久的將來,常壓下的室溫超導即將實現。
連結:
3:
本文轉載自 「材料科訊」 微信公眾號。
由於微信公眾號試行亂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準時收到墨子沙龍的推送。為了不與小墨失散, 請將「墨子沙龍」設為星標帳號,以及常點文末右下角的「在看」。
墨子沙龍是以中國先賢「墨子」命名的大型公益性科普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主辦,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育基金會、浦東新區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及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等協辦。
墨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其思想和成就是我國早期科學萌芽的體現,「墨子沙龍」的建立,旨在傳承、發揚科學傳統,建設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倡導、弘揚科學精神。科普對象為熱愛科學、有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普通公眾,我們希望能讓具有中學及以上學力的公眾了解、欣賞到當下全球最尖端的科學進展、科學思想。
關於「墨子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