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磅:研究人員創造的15℃室溫超導材料,有何神奇之處?

2020-11-26 電子工程專輯

1911年,荷蘭萊頓大學的卡末林-昂內斯意外地發現,將汞冷卻到-268.98℃時,汞的電阻突然消失;後來他又發現許多金屬和合金都具有與上述汞相類似的低溫下失去電阻的特性,由於它的特殊導電性能,卡末林稱之為超導態。卡茂林由於他的這一發現獲得了1913年諾貝爾獎。人們把處於超導狀態的導體稱之為「超導體」。超導體的直流電阻率在一定的低溫下突然消失,被稱作零電阻效應。導體沒有了電阻,電流流經超導體時就不發生熱損耗,電流可以毫無阻力地在導線中形成強大的電流,從而產生超強磁場。2MSEETC-電子工程專輯

為了使超導材料有實用性,人們開始了探索高溫超導的歷程,從1911年至1986年,超導溫度由水銀的4.2K提高到23.22K(0K=-273.15℃;K開爾文溫標,起點為絕對零度)。1986年1月發現鋇鑭銅氧化物超導溫度是30K,12月30日,又將這一紀錄刷新為40.2K,1987年1月升至43K,不久又升至46K和53K,現了98K超導體。之前報導最高為250K,即-23攝氏度。2MSEETC-電子工程專輯

超導材料和超導技術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超導現象中的邁斯納效應使人們可以用此原理製造超導列車和超導船,由於這些交通工具將在懸浮無摩擦狀態下運行,這將大大提高它們的速度和安靜性,並有效減少機械磨損。利用超導懸浮可製造無磨損軸承,將軸承轉速提高到每分鐘10萬轉以上。超導列車已於70年代成功地進行了載人可行性試驗,1987年開始,日本開始試運行,但經常出現失效現象,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是由於高速行駛產生的顛簸造成的。超導船已於1992年1月27日下水試航,目前尚未進入實用化階段。利用超導材料製造交通工具在技術上還存在一定的障礙,但它勢必會引發交通工具革命的一次浪潮。但是目前超導材料實現的溫度都很低,難以實現室溫超導,因此其應用也受到了極大限制,但科學家們從未停止探索!2MSEETC-電子工程專輯

近日,美國羅徹斯特大學Ranga P. Dias教授團隊報導了光化學轉變的碳質硫氫化物體系中的超導性,壓力為267 GPa時,最高超導轉變溫度為287.7K(約15攝氏度)。在金剛石砧槽中,在較寬的壓力範圍內觀察到了超導狀態(壓力從140~275 GPa變化時,轉變溫度在220 GPa以上急劇上升)。雖然實現該室溫超導需要高壓,但研究人員表示,通過在三元體系中引入化學調諧可以在較低的壓力下保持室溫超導性能。這項研究工作以「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in a carbonaceous sulfur hydride」為題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                   2MSEETC-電子工程專輯

論文連結:2MSEETC-電子工程專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01-z2MSEETC-電子工程專輯

2MSEETC-電子工程專輯

圖1. 高壓下C–S-H體系中的超導性測試2MSEETC-電子工程專輯

圖2. 在外部磁場下的磁化率和超導轉變表徵2MSEETC-電子工程專輯

圖3 壓力誘導下C+S+H2混合物的光化學產物的拉曼變化2MSEETC-電子工程專輯

室溫超導材料一直是百年來科學家在不斷攀登的珠穆朗瑪峰,其具有極大的潛在應用價值,超導材料的零電阻特性可以用來輸電和製造大型磁體。超高壓輸電會有很大的損耗,而利用超導體則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損耗,但由於臨界溫度較高的超導體還未進入實用階段,從而限制了超導輸電的採用。隨著技術的發展,新超導材料的不斷湧現,超導輸電的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得以實現。這項研究刷新了室溫超導材料的世界紀錄,極大推動了室溫超導材料的研究進程!(文:one end)2MSEETC-電子工程專輯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2MSEETC-電子工程專輯

相關焦點

  • 《Nature》重磅:15℃室溫超導材料問世,刷新世界紀錄
    為了使超導材料有實用性,人們開始了探索高溫超導的歷程,從1911年至1986年,超導溫度由水銀的4.2K提高到23.22K(0K=-273.15℃;K開爾文溫標,起點為但是目前超導材料實現的溫度都很低,難以實現室溫超導,因此其應用也受到了極大限制,但科學家們從未停止探索!近日,美國羅徹斯特大學Ranga P.
  • 《Nature》重磅:15℃室溫超導材料問世,刷新世界紀錄!
    為了使超導材料有實用性,人們開始了探索高溫超導的歷程,從1911年至1986年,超導溫度由水銀的4.2K提高到23.22K(0K=-273.15℃;K開爾文溫標,起點為絕對零度)。1986年1月發現鋇鑭銅氧化物超導溫度是30K,12月30日,又將這一紀錄刷新為40.2K,1987年1月升至43K,不久又升至46K和53K,現了98K超導體。
  • 研究人員合成室溫超導材料
    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首次在極高的壓力下用氫氣壓縮簡單的分子固體,首次創造出在室溫下超導的材料。這項工作由物理學和機械工程學助理教授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的實驗室進行。迪亞斯說,開發超導材料(在室溫下沒有電阻和磁場的排斥)是凝聚態物理的「聖杯」。經過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探索,這種材料「絕對可以改變我們所知道的世界,」迪亞斯說。為了創造新的記錄,迪亞斯和他的研究團隊將氫與碳和硫結合在一起,以光化學方法在金剛石砧座中合成了簡單的有機衍生的碳氫化物。
  • 首個室溫超導體登上 Nature 封面!15°C 刷新紀錄,超高壓下展現超導特性
    室溫超導之路,漫漫其修遠兮。近年來,儘管已經陸續有不少科學家聲稱實現了「室溫超導體」,但國內外絕大多數的超導科研者往往都持如上態度。但如今,這種態度應該要轉變了——美國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氫化物材料,它竟然能在 15°C 的溫度下無電阻地導電!
  • 15℃!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15℃,差不多是這幾天北京的溫度。「室溫超導有可能實現嗎?」這個問題困惑了人們許多年。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超導現象是指材料在低於某一溫度時,電阻變為零的現象,而這一溫度稱為超導轉變溫度(Tc)。
  • 15℃!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15℃,差不多是這幾天北京的溫度。「室溫超導有可能實現嗎?」這個問題困惑了人們許多年。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創造出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
    中國航空報訊:近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260萬個大氣壓下,成功創造出了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現有的超導材料大都需要在極低溫下才能工作,這大大限制了它們的大規模應用。因此,找到一種室溫超導材料,是物理學家長久以來的夢想。而今,我們迎來了人類探索超導之路上的裡程碑事件。讓電阻消失其實,現在距離首次發現超導現象足足有100多年了。
  • 世界首個室溫超導材料問世!
    北京時間10月14日,最新一期《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物理學界的重磅研究成果: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在氫化物材料中,首次觀察到了288開(約15攝氏度)的溫度下的室溫超導現象。 這一發現刷新了高溫超導材料最高臨界溫度的歷史紀錄,也代表著人類向著創造出具有最優效率電力系統的目標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 【微特稿·科技與新知】研究人員發現室溫超導材料
    【新華社微特稿】美國研究人員宣布,發現一種新型超導材料,能在室溫下電阻為零。 英國廣播公司16日報導,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和內華達大學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載文報告上述發現。他們觀察發現,一種含碳、硫、氫的化合物在15攝氏度下表現出超導性能,成為電阻為零的超導體。
  • 美研究人員在超高壓下實現室溫超導
    2020-10-17 17:25:23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倫敦10月16日電(記者張家偉)美國的一個科研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的研究成果說,該團隊在超高壓下的一種氫化物材料中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這一新突破讓研究人員朝著創造出具有極優效率的電力系統邁進了一步
  • Nature 封面: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超導材料
    文丨學術頭條10 月 14 日,本周最新一期《自然》封面,介紹了羅徹斯特大學發表的一篇重磅論文,研究人員創造出一種氫化物材料,首次在高達 15 攝氏度的溫度下,觀察到常溫超導現象。而這次為了創造新的記錄,Dias 在羅徹斯特大學的實驗室將氫、碳和硫元素,在一個金剛石壓腔中(用於在極高壓下極微量材料的實驗裝置)通過光化學合成簡單的碳質硫氫化物,將可以實現零電阻的溫度提高到了 15 攝氏度。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在室溫下觀察到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
  • Nature:世界首個室溫(高壓)超導材料出現
    室溫超導體一直是物理學懸而未決的課題之一,也是超導界遙不可及的聖杯,一旦解決,將會對人類的生活有巨大的改變。 截止今年,超導相關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頒發多次,如最開始的1913年頒發給對低溫下物體性質的研究,尤其是液態氦的製成做出傑出貢獻的海克·卡末林·昂內斯;1972年頒發給對超導微觀理論,即常說的BCS理論做出貢獻的約翰·巴丁、利昂·庫珀、約翰·施裡弗;1973年頒發給發現半導體和超導體的隧道效應的江崎玲於奈和伊瓦爾·賈埃弗;1987年頒發給發現陶瓷材料的超導性方面突破的約翰內斯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人類終於突破了室溫超導技術!重磅研究被《自然》火速收錄
    來自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大學和羅切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們發表《自然》封面文章,展示了他們室溫超導(他們稱之為能源效率的「聖杯」)實驗的成功結果,震動了整個物理學界。他們使用了光化學合成方式,在硫化氫體系中摻雜碳元素,實現了在287K(約15℃)溫度下的含碳硫化氫超導。這代表人類向長久以來的目標——創造出具有最優效率的電力系統,邁出了重要一步。
  • 世界首個室溫超導材料問世!會對電力產生哪些影響?
    北京時間10月14日,最新一期《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物理學界的重磅研究成果: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在氫化物材料中,首次觀察到了288開(約15攝氏度)的溫度下的室溫超導現象。這一發現刷新了高溫超導材料最高臨界溫度的歷史紀錄,也代表著人類向著創造出具有最優效率電力系統的目標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 首個室溫超導體登上 Nature 封面!15°C 刷新紀錄,超高壓下展現...
    近年來,儘管已經陸續有不少科學家聲稱實現了「室溫超導體」,但國內外絕大多數的超導科研者往往都持如上態度。但如今,這種態度應該要轉變了——美國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氫化物材料,它竟然能在 15°C 的溫度下無電阻地導電!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研究登上《自然》封面
    據最新一期《自然》的封面文章,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260萬個大氣壓下,成功創造出了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現有的超導材料大都需要在極低溫下才能工作,這大大限制了它們的大規模應用。因此,找到一種室溫超導材料,是物理學家長久以來的夢想。而今,我們迎來了人類探索超導之路上的裡程碑事件。讓電阻消失其實,現在距離首次發現超導現象足足有100多年了。
  • Nature 封面: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超導材料
    文丨學術頭條 10 月 14 日,本周最新一期《自然》封面,介紹了羅徹斯特大學發表的一篇重磅論文,研究人員創造出一種氫化物材料,首次在高達 15 攝氏度的溫度下,觀察到常溫超導現象。
  • 封神之作!15℃室溫超導問世,10位諾獎得主的夢更近了
    人在路上奔跑,總會有阻力;同樣,電子在材料裡奔跑,也會有阻力。對於絕緣體材料而言,電阻隨溫度下降而上升,對於導體而言,電阻隨溫度下降而下降科學家總是天馬行空,他們想,如果把材料的溫度降低到接近絕對零度(-273.15 ℃),電阻會發生什麼變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