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導材料取得重大突破,科學家實現室溫下超導

2020-10-16 GET資訊

最近,物理學家在超導領域達成了一個重要的新裡程碑,實現了第一次室溫下電流的無電阻流動,試驗溫度僅為15攝氏度。要知道與之最近的記錄是零下23度實現超導,並意味著超導材料的應用前景向前邁了一大步。

研究人員,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興奮地表示:「由於低溫的限制,具有卓越性能的超導體並未像許多人想像的那樣完全改變了世界。但是,我們的發現將打破溫度的障礙,並為許多潛在的應用打開大門。」

超導電性於1911年首次發現,自那以後便成為物理學最為熱門的一個實現目標。在高中我們簡單地接觸過超導的概念,除了廣為人知的零電阻,超導材料還有一個重要性質——邁斯納效應,當一種材料從一般狀態相變至超導態時,會對磁場產生排斥現象,此時把超導材料放在磁鐵上,在一定限度內,超導體可以懸浮在磁體上方。

這兩個性質在現實中都有著無限的應用前景,零電阻意味著電網不再有額外損耗,邁斯納效應可用於磁懸浮領域等等,但超導體的應用一直以來都有個大問題,那就是溫度。

超導材料通常僅在極低的溫度下產生和維持,遠低於自然界存在的溫度(超過零下100度),最起碼也要用液氮來維持。將材料保持在這樣的溫度下既困難又昂貴,一直影響超導材料的應用。

最近,物理學家發現在提高輕質元素的溫度可以維持超導態。而氫是自然界中最輕的元素,也是最常見的元素。但是氫作為氫氣時是絕緣體。為了使其超導,需要在巨大的壓力下對其進行金屬化。

Dias表示:「想要合成高溫超導體,就需要更牢固的鍵和更輕的元素。氫是最輕的材料的同時,氫鍵也是牢固的化學鍵之一,所以金屬氫是最理想的超導材料。」

由於純金屬氫只能在極高的壓力下產生,因此很難達到正確的條件。近年來,有兩個團隊報告了創建它的成功。

2017年的研究表明,金屬氫的形成壓力介於465至495 GPa之間(1GPa等於10000個大氣壓),溫度為-267.65°C。2019年,物理學家再次把條件放寬,在425GPa,-193°C的條件下製成金屬氫。但是這點提升約等於沒有,要知道地球核心的壓力也只是在330至360GPa左右,使用純淨的金屬氫目前還無法實現。

因此,由羅切斯特大學的Elliot Snider嘗試將氫氣與釔混合以生成超氫化釔。這種材料在180GPa的壓力下在-11°C就表現出超導性。接下來,Snider和他的團隊嘗試將碳,硫和氫結合起來,生成碳質氫化硫。他們在金剛石砧中生成了一個很小的樣品,並測量了其超導性。他們發現它的壓力為270GPa,溫度為15°C。

當然這個材料距離實用也還有非常遠的距離,首先是壓力依然很恐怖,難以大規模實現,其次是目前的樣本僅能生成微小的顆粒,介於25到35微米之間,超導材料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因此研究的下一步將是嘗試通過調整樣品的化學成分來降低所需的高壓。研究人員相信,室溫下,低壓的超導體最終將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實現短時室溫超導
    科學家實現短時室溫超導 2014-12-06 科技日報 常麗君 【字體:大 中 小】 這一發現有助於開發新型高溫超導材料,並發現這些材料的新用途。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雜誌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4日報導,馬克斯·普朗克研究員安德烈·卡弗拉裡與來自法國、瑞士等國家的科學家合作,發現用紅外雷射脈衝照射一種叫做釔鋇銅氧化物(YBCO)的晶體時,它在室溫下(300K)短暫地顯出了超導性。他們認為,是雷射脈衝使晶格中的原子出現了暫時改變,從而提高了材料的超導性。
  • 重大突破 人類首次製造室溫超導現象
    研究人員在石墨顆粒中發現室溫超導性 德國科學家宣布發現了室溫超導體——聽起來難以置信——實際上,他們發現的超導性只是一種「表面效應」。 室溫超導體是指能在300K左右溫度下工作的超導體,絕大多數超導材料需要在極低的溫度下才能實現零電阻,因此實際應用有限。
  • 高壓下人類終實現室溫超導,材料曾被中國學者預言
    終於,北京時間10月14日晚間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跨過了273K(約0℃)這個節點,一舉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含碳硫化氫超導。這種室溫超導是在金剛石「砧板」製造的267Gpa高壓下實現的,相當於200多萬倍標準大氣壓,很難談得上實際應用。
  • 美研究人員在超高壓下實現室溫超導
    2020-10-17 17:25:23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倫敦10月16日電(記者張家偉)美國的一個科研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的研究成果說,該團隊在超高壓下的一種氫化物材料中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這一新突破讓研究人員朝著創造出具有極優效率的電力系統邁進了一步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創造出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
    中國航空報訊:近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260萬個大氣壓下,成功創造出了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加入甲烷(CH)後,混合物中會發生分子交換,構成一個特殊系統,而在極端條件下會形成超導化合物。而正是這種超導化合物突破了室溫的界限。這樣聽起來似乎並不太難,但迪亞斯坦言,富氫材料的製造過程就非常繁瑣,大部分合成材料需要在低壓下製造,而有一些卻需要高溫高壓的不可控制造條件來合成。而如何引入恰到好處的硫化氫和甲烷也是實驗成功的關鍵,也是最困難的一步。
  • 超高壓下可實現室溫超導
    研究人員表示,該團隊在超高壓下的一種氫化物材料中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這一新突破讓研究人員朝著創造出具有極優效率的電力系統邁進了一步。 部分電能會因普通導體存在電阻而轉變為熱量並白白損耗。超導現象指電能可在導體中零電阻通過,這種效應首先是在接近絕對零度(約等於零下273.15攝氏度)的溫度下觀察到。溫度的限制一直影響著超導材料應用,實現室溫超導有望使電能極少轉變為熱量,從而提升導體和裝置的效率。
  • 美研究發現可在超高壓下實現室溫超導
    美國的一個科研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的研究成果說,該團隊在超高壓下的一種氫化物材料中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這一新突破讓研究人員朝著創造出具有極優效率的電力系統邁進了一步。 部分電能會因普通導體存在電阻而轉變為熱量並白白損耗。
  • 突破!美國造出15℃室溫超導材料,家裡電線也能用上超導體?
    然而《自然》雜誌最新的一篇文章顛覆了這種概念,美國科學家制出了能在15℃室溫下實現超導的材料,創造了新的紀錄,也刷新了人們的認知。這是否意味著超導可以擺脫複雜沉重的冷卻裝置,以至於我們平常用的電線也可以用超導體來製造呢?
  • 室溫超導首次實現
    作者 |辛雨 唐鳳 室溫下實現碳圖片來源:ADAM FENSTER 10月14日,《自然》報導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碳—硫—氫體系超導。 但這種新型室溫超導體只能在267GPa(相當於地球中心壓力3/4)的壓力下工作。
  • 室溫超導首次實現
    作者 |辛雨 唐鳳室溫下實現碳—硫—氫體系超導。圖片來源:ADAM FENSTER10月14日,《自然》報導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碳—硫—氫體系超導。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超導材料的重大發現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傑健談,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超導材料的重大發現。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昂納斯在研究水銀低溫電阻時發現:當溫度降到4.2K時,水銀的電阻急劇下降,以至完全消失(即零電阻)。
  • Nature:世界首個室溫(高壓)超導材料出現
    截止今年,超導相關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頒發多次,如最開始的1913年頒發給對低溫下物體性質的研究,尤其是液態氦的製成做出傑出貢獻的海克·卡末林·昂內斯;1972年頒發給對超導微觀理論,即常說的BCS理論做出貢獻的約翰·巴丁、利昂·庫珀、約翰·施裡弗;1973年頒發給發現半導體和超導體的隧道效應的江崎玲於奈和伊瓦爾·賈埃弗;1987年頒發給發現陶瓷材料的超導性方面突破的約翰內斯
  • 《自然》: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
    超導現象通常在極低溫狀態下出現,超導體有一個特性臨界溫度,低於這個臨界溫度後,導體的電阻就會突然降到零,變為「超導體」。1911年,荷蘭科學家海克·昂內斯(Heike Onnes)等人發現汞在接近絕對零度(約-273.15攝氏度)的極低溫下,電阻會消失,從而呈現超導狀態。在沒有電源的情況下,通過一圈超導導線的電流可以無限期地持續下去。
  • 深度解讀「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思路並無突破,中國並不落後
    「最終總有一天,我們有希望在這一類材料裡面達到室溫下就是把臨界溫度紀錄又提高了。「最終總有一天,我們有希望在這一類材料裡面達到室溫下穩定的超導材料,而不再需要這麼高的壓力條件,那個時候超導研究的歷史性突破就真的實現了。」
  • 深度解讀「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思路並無突破,中國並不落後
    「最終總有一天,我們有希望在這一類材料裡面達到室溫下穩定的超導材料,而不再需要這麼高的壓力條件,那個時候超導研究的歷史性突破就真的實現了。」室溫超導體材料能夠在無需冷卻的條件下零電阻導電,一旦實現,將對我們的電網基礎設施、高精尖物理科研設備、量子計算、通信設備等諸多領域產生革命性影響。
  • 科學家實現高壓室溫超導 人類離完美材料又近了一步
    科學家實現高壓室溫超導,人類離完美材料又近了一步   上周,美國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室溫超高壓狀態下實現了超導。這一消息迅速引發了媒體的爭相報導,《自然》雜誌甚至將其作為封面文章,足見其重大意。
  • 世界首個室溫超導材料問世!
    北京時間10月14日,最新一期《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物理學界的重磅研究成果: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在氫化物材料中,首次觀察到了288開(約15攝氏度)的溫度下的室溫超導現象。 這一發現刷新了高溫超導材料最高臨界溫度的歷史紀錄,也代表著人類向著創造出具有最優效率電力系統的目標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 科學家實現高壓室溫超導,人類離完美材料又近了一步
    上周,美國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室溫超高壓狀態下實現了超導。從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高溫超導材料相繼問世,超導臨界溫度也不斷提高。1986年繆兩名物理學家發現了鋇、鑭、銅、氧的陶瓷性金屬氧化物,其臨界溫度約為-238.15 攝氏度,這兩人也因此獲得了198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發現也使得科學家製造出了臨界溫度約183.15 攝氏度的超導材料釔鋇銅氧超導體,第一次突破了液氮溫度(-196.15 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