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超導,大家立刻就會想到低溫,大部分超導材料的轉變(臨界)溫度都接近絕對零度,需要用液氦冷卻,少量被稱為「高溫」超導的,轉變溫度也沒高過-173度,得用液氮冷卻。然而《自然》雜誌最新的一篇文章顛覆了這種概念,美國科學家制出了能在15℃室溫下實現超導的材料,創造了新的紀錄,也刷新了人們的認知。這是否意味著超導可以擺脫複雜沉重的冷卻裝置,以至於我們平常用的電線也可以用超導體來製造呢?
超導磁懸浮
事情沒那麼簡單,這種含碳硫化氫(C-S-H)晶體材料,只能在極高壓力下存在,而要達到室溫超導,壓力需要再次升高到267萬個大氣壓,這已經相當於木星內部的壓力。如此高壓,只能採用金剛石頂砧來實現,就是將兩塊金剛石的尖端硬懟在一起,針尖對麥芒,兩邊再一擠,由於接觸面小,壓強可以高達數百萬個大氣壓。為什麼在如此極端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室溫超導呢?我是人馬座A,科普界的包打聽,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登上Nature封面的重大突破。
金剛石頂砧
超導電性是由荷蘭科學家昂尼斯(Onnes)在1908年發現的,他實現了當時最先進的低溫技術,將氦氣液化,得到了僅比絕對零度高几度的低溫,並發現金屬汞在4.2K(-269℃)下的電阻為0,意味著如果用它來輸電,可以實現電能的零損耗。這一發現非同小可,昂尼斯因此在5年後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相比之下,2020年諾獎得主彭羅斯要哭暈在廁所,後者出成果30多年後才獲獎。
為什麼會出現超導現象呢?1957年的BCS理論告訴我們,在極低溫度下,電子通過與晶格的相互作用,形成了電子對(庫珀對),在電流傳導時,庫珀對不與晶格產生能量交換,也就沒有了電阻,但這也必須在低溫下才能實現。根據BCS理論,美國科學家麥克米蘭預言超導臨界轉變溫度不會超過-234℃,被稱為「麥克米蘭極限」。
低溫超導
電阻為零實在過於誘人,超導現象一經發現,立刻就得到廣泛應用,最大的用途就是可以實現強磁場,例如磁懸浮列車、磁懸浮軸承、粒子加速器等。谷歌量子計算機使用的約瑟夫森結也是利用了超導。不過極低的使用溫度確實限制了超導的普及,於是科學家不斷探索具有更高轉變溫度的超導材料,超導的溫度極限一路提高。1987年,我國著名科學家趙忠賢院士用釔鋇銅氧中獲得了93K(-180℃)的臨界溫度,突破了BCS理論,使我國在超導領域走到了世界前列,並因此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氧化物超導陶瓷也成為最有希望的新型超導材料。
趙忠賢院士
然而傳統的BCS理論並沒有被放棄,近年來富氫材料的出現,使傳統超導的轉變溫度又大幅反超了超導陶瓷。
富氫材料顧名思義就是含氫比較多。1968年,Neil Ashcroft指出純氫在地心、木星內部那樣的巨大壓力下,會轉變了固體金屬氫,由於強大的氫鍵存在,其晶格可在較高溫度下傳遞庫珀電子對,超導臨界溫度可以達到290K,也就是17℃,是一個開著空調就能輕鬆達到的溫度。但為了使氫鍵不斷裂,所需要的壓力過於巨大,而且金屬氫極難得到,至今在地球上也沒有獲得公認的製取記錄。於是科學家又想到了含氫量高的富氫材料。
木星內部存在金屬氫
早在2014年,吉林大學的馬琰銘和崔田團隊就分別預言了H2S(硫化氫)和H3S(硫化氫與氫的複合物)可在160GPa和200GPa下實現80K和200K左右的超導轉變溫度。2015年,德國科學家德羅茲羅夫和葉列米特在高壓下用硫化氫實現了-70℃的臨界溫度,並於2019年進一步用氫化鑭體系實現了-23℃,壓力為170GPa(170萬個大氣壓)。
而這次,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Ranga Dias等人,將碳原子引入到H3S硫化氫體系中,他們將甲烷(CH4)、硫化氫和氫混合,充入金剛石頂貼的尖端,並施加4萬個大氣壓的高壓,在這之後,用波長為532納米的綠色雷射照射了幾個小時,形成了一種C-S-H晶體,在加壓至267±10GPa(267萬個大氣壓)後,實現了15℃的超導轉變溫度最高紀錄。
C-S-H晶體的製備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267萬個大氣壓的條件過於苛刻,根本無法實際應用。但這次美國人的成功是一個質變,意義十分重大,畢竟是首次在正常室溫下實現了超導,登上了Nature的封面,至於壓力條件,可以慢慢去改善。Ranga Dias表示目前這種C-S-H晶體的精確結構實現上還不是很清楚,如果能引入其它元素,有可能實現較低壓力下的室溫超導。
Nature以此成就作為封面
假如這是真的,未來無論是輸電線路,還是家用電器,以及電子器件,將全都成為超導材料的天下。
人馬座A,科普界的包打聽,喜歡航天、軍事、宇宙、核能,歡迎光臨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