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室溫超導體問世,為了發現它,科學家用廢了幾十顆鑽石

2020-10-15 量子位

邊策 金磊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一項新紀錄,今天轟動整個物理界。

15℃溫度下,竟然也能觀察到超導現象

這就是來自羅切斯特大學的最新研究,他們設計出了一種新型氫化物,可以在這般「高溫」下,無任何電阻地導電。

科學家發現,這種由氫-硫-碳組成的材料,在巨大的壓力(大約是地球核心的75%)下,室溫時就能轉變成超導體。

這也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室溫超導體

今天,Nature也以封面的形式對其報導,意義之重,可見一斑。

西班牙巴斯克大學凝聚態物質理論家 Ion Errea認為:

這是第一次真正聲稱發現了室溫超導現象。

劍橋大學的材料科學家Chris Pickard評價道:

這顯然是一個裡程碑。

首個室溫超導體

來自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將兩種氫化物混合在一起,然後在超高壓下讓整個混合物重新組合。

他們選擇了硫化氫(一種臭雞蛋氣味氣體)和甲烷(天然氣主要成分),將這兩種物質與鉑電極一起放在金剛石砧中。

金剛石砧是兩個「尖對尖」金剛石,在二者之間可以產生巨大的壓力,可以達到幾百萬個大氣壓。

當壓力超過4萬個大氣壓時,研究人員用綠色雷射照射數小時,破壞硫-硫鍵,從而形成硫-氫化合物。

在175萬個大氣壓下,樣品冷卻至-93°C就會發生超導轉變。如果繼續增加壓力,超導轉變的臨界溫度會不斷提高。

當到達到267萬個大氣壓時,只需把樣品降低至15°C,就能看到電阻消失。

除了電阻為零外,科學家還發現了另一些超導的證據,比如在轉變溫度下,這種物質屏蔽了磁場,這是超導體一項重要特徵。

為了尋找這種室溫超導化合物,他們用廢了幾十對金剛石砧,每一對的價格3000美元。論文通訊作者Ranga Dias說:「我們研究的最大問題就是金剛石預算。」

金剛石砧產生的超導材料數量極少,大約是單個噴墨顆粒的大小。而且這種超導材料不夠穩定,只要放置過夜就會分解。

超高壓條件以及不穩定的性質,意味著這種室溫超導體難以有實際性質,但這卻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室溫超導體,探索超導體100多年的道路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應用廣泛的超導體

超導體(superconductor),是指在低於某一溫度時,電阻為零的導體。

超導現象是在100多年前,由荷蘭物理學家昂內斯發現。他把汞降低到4.2K(約零下269度)時,發現汞的電阻突然消失,因此獲得了19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除了「零電阻」外,它還具有「完全抗磁性」「磁通量量子化」的特點。

完全抗磁性,又稱邁斯納效應,能讓超導體內部的磁感應強度為零,及超導體排斥體內的磁場。這種特性最大的用途是用來做磁懸浮。

磁通量量子化,又叫做約瑟夫森效應,指當兩層超導體之間的絕緣層薄至原子尺寸時,電子對可以穿過絕緣層產生隧道電流的現象。

超導體中的磁通量量子化可以用來製造超導計算機

除了這些高大上的設備,我們的日常生活也離不開超導體,比如醫院裡的核磁共振成像,還有手機信號基站也需要超導體來製造濾波器。

然而,超導體的低溫限制,成了它的阻礙它應用的最大局限。

直到1987年,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朱經武發現了液氮(77K)溫區的「高溫超導體」釔鋇銅氧,才讓超導體應用更加廣泛。

但科學家們希望能夠找到一種無需冷卻,在室溫下即可使用的超導體。

這也正是此次發現能夠引起如此反響的原因——是科學家們苦苦探尋了幾十年的一種超導體,提高溫度意味著不需要複雜的冷卻設備。

要知道,此次的研究要比去年的最新進展足足高出了30多攝氏度。

除了高溫這個局限性外,還有就是高壓

超導體只能在極高的壓力下存活,相當於接近地球中心的壓力,相當於馬裡亞納海溝壓力的40倍。

因此,也正如研究作者所說,這意味著它不會有任何直接的實際應用。

儘管如此,物理學家們仍然希望,這個超導體能夠為開發在較低壓力下工作的零電阻材料鋪平道路。

5年追夢成真

5年前的德國物理學家的發現為找到室溫超導體敲開了大門。

要知道為何氫-硫-碳會成為室溫超導體,我們先介紹一下超導的原理。

在正常狀態下,電子以個體形式運動,碰撞到原子就會產生電阻。

而在超導體中,兩個電子會配對形成所謂「庫珀對」(Copper pair)。一旦電子結伴,它們就會以量子液體的形式無阻礙地通過導體,讓電阻徹底消失。

庫珀對的形成可以這樣通俗理解:

當帶正電的原子被電子吸引後,就會聚集起來,這裡正電荷多一點,自然會吸引別的電子過來,這兩個電子即完成配對。

顯然原子質量越重,就越難被電子吸引,電子也就越難形成庫珀對,因此科學家把目光瞄向了最輕的原子——氫。

但問題是,常壓下固態氫中沒有自由電子。只有高壓改變固態氫的結構,讓氫釋放出電子,才有可能形成庫珀對。此時氫變成了一種金屬狀態——金屬氫

△ 木星內部可能存在金屬氫

1968年,康奈爾大學物理學家Neil Ashcroft預測,金屬氫在常溫下應該是超導體。

然而,要讓金屬氫變成超導體需要的壓力實在太大了,以現有實驗室條件難以達到,倒是木星內部有可能滿足這樣的條件。

△ 科學家用高壓製備出金屬氫

2017年,哈佛大學科學家在實驗室中製備出金屬氫,但壓力不足以讓其變成超導體。

Ashcroft將希望寄托在富含氫的化合物上,這類化合物獲取能在稍低的壓力下變成超導體。

但添加多少比例的氫是個技術活。如果添加太少,化合物就不會像金屬氫那樣超導。如果添加太多,那麼化合物超導所需壓力太大,實驗室裡難以達到。

終於在2015年,德國科學家Eremets發現,一種氫和硫的化合物在-70℃時轉變成超導體。

2018年,同樣是Eremets的團隊發現了冰箱溫度下的超導體氫化鑭,這種物質在-23℃、170萬個大氣壓下變成超導體。

作者、團隊介紹

這項研究的團隊,來自羅切斯特大學。

△Ranga Dias

Ranga Dias,是這次研究的通訊作者,本科就讀於科倫坡大學,攻讀的是物理和數學專業。

2007年, Dias搬到美國華盛頓,開始了他的博士工作,領域聚焦在極端凝聚態物理領域,專攻簡單分子系統中的超導和絕緣體金屬過渡。

△Nathan Dasenbrock-Gammon

Nathan Dasenbrock-Gammon,本科就讀於在北肯塔基大學,目前是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專業的博士一年級學生。

△Ray McBride

Ray McBride,是羅切斯特大學的一名研究生,正在攻讀機械工程碩士學位。2018年,我獲得了SUNY Geneseo的物理學學士學位,擔任過導師和實驗室講師。

超導體若是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起來,對人們的生活影響肯定是巨大的。

當然,這條路是「道阻且長」,雖然已經翻過了一座大山,但還有諸多問題待解決。

對此,作者也表示了他們研究的下一步:

製造無需高壓力、穩定的高溫超導體。

參考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2895-0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physicists-discover-first-room-temperature-superconductor-20201014/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籤約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知前沿科技動態

相關焦點

  • 首個室溫超導體問世,為它廢了數十顆金剛石
    首個室溫超導體 來自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將兩種氫化物混合在一起,然後在超高壓下讓整個混合物重新組合。 為了尋找這種室溫超導化合物,他們用廢了幾十對金剛石砧,每一對的價格3000美元。
  • 首個室溫超導體來了,超導技術的春天到了嗎?
    用昂貴鑽石打造首個室溫超導體的研究有什麼意義?走進生活,常溫常壓的超導材料還有多遠?,打造首個室溫超導體,通過配合密封墊一起使用,這兩顆鑽石就能產生幾百萬個大氣壓。3000美元,而他們僅僅是在實驗中就用廢了至少幾十顆,研究成本實在不菲。
  • 關注| 首個室溫超導體來了,超導技術的春天到了嗎?
    幾十顆鑽石能用來做什麼?用來裝點富麗堂皇的殿堂,還是用去製作精美燦爛的珠寶?近日,一群來自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用事實告訴人們,這些造價不菲的美麗石頭不止能"錦上添花",還能"無中生有"地幫人類在室溫下製造出超導體!  ▲在此次的研究中,羅切斯特大學使用了特殊的金剛砧,其主要構成則是兩顆"尖對尖"的鑽石。
  • Nature雜誌封面:世界上首個室溫超導體問世
    首個室溫超導體 來自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將兩種氫化物混合在一起,然後在超高壓下讓整個混合物重新組合。 他們選擇了硫化氫(一種臭雞蛋氣味氣體)和甲烷(天然氣主要成分),將這兩種物質與鉑電極一起放在金剛石砧中。
  • 首個室溫超導體登上 Nature 封面!15°C 刷新紀錄,超高壓下展現...
    在實驗物理學中,一個長期存在的挑戰便是室溫超導,能真正發現「室溫超導體」的科研團隊可以說是諾獎級別的人物了。2.首個室溫超導體來具體看看人類發現的首個室溫超導體。這一登上 Nature 封面的成果,來自於羅徹斯特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機械工程系、羅徹斯特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和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化學與生物化學系、物理與天文學系)兩所美國名校與英特爾公司。
  • 首個室溫超導體登上 Nature 封面!15°C 刷新紀錄,超高壓下展現超導特性
    室溫超導之路,漫漫其修遠兮。近年來,儘管已經陸續有不少科學家聲稱實現了「室溫超導體」,但國內外絕大多數的超導科研者往往都持如上態度。但如今,這種態度應該要轉變了——美國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氫化物材料,它竟然能在 15°C 的溫度下無電阻地導電!
  • 室溫超導體即將問世,人類可能不再需要使用到電池?
    材料一組科學家首次創造了一種超導體材料,這種材料可以在室溫下完全暢通無阻地供電。,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攝氏15℃ 出現超導特性。根據該團隊在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中表示,這種超導體是碳、硫和氫的混合物,羅徹斯特大學物理與機械工程學助理教授Ranga Dias 領導的團隊,將氫與碳、硫結合在一起、於鑽石鑽(diamond anvil cell)上合成簡單的碳氫化硫,發現該材料在溫度15℃ 、壓力39,000,000
  • 科學家「玩壞」了幾十顆鑽石之後,造出來了什麼怪物?
    首個室溫超導體來自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將兩種氫化物混合在一起,然後在超高壓下讓整個混合物重新組合。,他們用廢了幾十對金剛石砧,每一對的價格3000美元。超高壓條件以及不穩定的性質,意味著這種室溫超導體難以有實際性質,但這卻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室溫超導體,探索超導體100多年的道路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 世界首個室溫超導材料問世!
    北京時間10月14日,最新一期《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物理學界的重磅研究成果: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在氫化物材料中,首次觀察到了288開(約15攝氏度)的溫度下的室溫超導現象。 這一發現刷新了高溫超導材料最高臨界溫度的歷史紀錄,也代表著人類向著創造出具有最優效率電力系統的目標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 科學家發現了第一個室溫超導體
    照一隊紐約的物理學家發現了一種可以在室溫下以最佳效率導電的材料,這是一個長期的科學裡程碑。研究小組在《自然》雜誌上報導說,氫,碳和硫的化合物可在高達59華氏度的溫度下作為超導體運行 。這比去年創下的高溫超導記錄高出50度以上。西班牙巴斯克大學的凝聚態理論家埃恩·埃雷亞(Ion Errea)表示:「這是我們第一次真正可以說發現了室溫超導性。」
  • 新的室溫超導體
    在兩顆鑽石之間,一種在室溫下由氫、硫和碳超導體組成的化合物。 10月14日研究人員完成了一項長達數十年的探索,他們創造出了第一種不需要冷卻就能消除電阻的超導體。 有一個問題:新的室溫超導體只能在相當於地球中心四分之三的壓力下工作。
  • 英媒:室溫超導體問世或引發能源革命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0月14日發表題為《第一種室溫超導體可能引發能源革命》的報導,全文摘編如下:幾十年來,室溫超導一直是材料科學領域的熱門詞。現在,它或許終於成為現實,有可能徹底改變我們的用電方式。我們生產出來的大量能源因電阻而浪費,電阻能生熱。但在超導材料中,電流遇到的阻礙幾乎為零,因而不會造成這些損失。
  • 室溫超導問世,常溫常壓的超導體還會遠嗎?
    科學三分鐘-全國科普微視頻大賽投稿今晚24:00截止最近,物理界發生了一件震驚眾人的大事。這個臨界溫度非常低,往往為幾十開爾文(大約零下二百多度!),這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難達到,阻止了超導材料的大規模應用。所以大家應該明白,為什麼室溫超導能讓那麼多人心中振奮了吧!
  • 世界首個室溫超導材料問世!會對電力產生哪些影響?
    據羅徹斯特大學物理和機械工程助理教授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所言,這些材料一旦問世,甚至可以徹底改變當今世界的面貌。為什麼室溫超導材料會有如此大的威力呢?超導體有兩個特性: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
  • 物理學家首次發現室溫超導體
    紐約的一組物理學家發現了一種材料能在室溫下以完美效率導電由氫、碳和硫組成的化合物能在 59 華氏度以超導體工作,比之前的高溫超導體溫度記錄高 50 度。凝聚態理論物理學家 Ion Errea 說,這是第一次我們真正能宣稱發現了室溫超導體。不過這種超導體材料還不具有實用價值,原因是它需要超高壓才能實現室溫超導。材料科學家現在面臨的挑戰是尋找一種能在室溫和日常壓力下工作的超導體。每解決一個問題我們離超導就更進一步。
  • 室溫超導體,科幻還是現實?
    有人對室溫超導體的發現歡呼雀躍,然而科學家們反映卻異常冷淡。 在科幻電影《阿凡達》裡,人們為了開發潘多拉星球上的寶貴資源不惜一切代價大老遠跑到外星球去,究竟挖什麼寶貝呢?電影裡揭秘道,它是一種地球上沒有的神奇室溫超導礦石。這室溫超導體具有異常強大的力量,以至於依賴潘多拉星磁場就足以懸浮起含有這類礦石的一座座「哈利路亞」大山,其經濟價值無可估量。
  • 室溫超導問世 常溫常壓的超導體還會遠嗎?
    這要從超導體的應用說起。所以電阻會消失的對嗎?超導體:是的。這個臨界溫度非常低,往往為幾十開爾文(大約零下二百多度!),這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難達到,阻止了超導材料的大規模應用。所以大家應該明白,為什麼室溫超導能讓那麼多人心中振奮了吧!高壓室溫超導是如何實現的?回到這個舉世矚目的成果。
  • 超導體:電阻抵抗是徒勞的!室溫超導體將成為固態物理學的聖杯!
    找到一種在室溫下表現得像超導體的材料,將是一項具有難以置信的概念和技術重要性的科學突破。它可能會帶來廣泛的新應用,從懸浮列車到醫學的新成像技術。尋找高溫超導體極其困難,因為許多與超導有關的量子效應還沒有被很好地理解。固體物理學教授Bariic用銅酸鹽進行實驗,一個類材料的行為作為一個超導體在記錄溫度高達140 k在環境壓力。
  • 全球首顆,俄羅斯發現鑽石包鑽石,形成於八億年前!
    薩哈共和國現在是俄羅斯境內最大的行政區,世界上最大的省級行政區,這裡有非常豐富的礦石資源,共和國境內已經發現1,500多個不同種類的礦藏,其中包括150個金伯利巖管、約600個金礦、44個錫礦和同樣數量的煤礦、34個石油天然氣礦藏、26個雲母礦、7個鐵礦,還有一系列銻礦、沸石礦、磷灰石礦等礦藏
  • 室溫超導體——Munbrabilla鐵隕石
    歡迎各位朋友們來到星石空間站,本次星際知識之旅將為您簡單介紹來自太空的天然室溫超導體——Munbrabilla鐵隕石。Munbrabilla鐵隕石或許對收藏隕石的朋友並不陌生,是國內隕石市場中常見但稀有的鐵隕石。那麼它又能為人類提供了哪些更有科學價值的信息呢?一起了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