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首次發現室溫超導體

2020-10-16 大魔王望天



紐約的一組物理學家發現了一種材料能在室溫下以完美效率導電。他們的研究報告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由氫、碳和硫組成的化合物能在 59 華氏度以超導體工作,比之前的高溫超導體溫度記錄高 50 度。凝聚態理論物理學家 Ion Errea 說,這是第一次我們真正能宣稱發現了室溫超導體。不過這種超導體材料還不具有實用價值,原因是它需要超高壓才能實現室溫超導。材料科學家現在面臨的挑戰是尋找一種能在室溫和日常壓力下工作的超導體。

每解決一個問題我們離超導就更進一步。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家首次發現高溫超導體,實現無損輸電將不是夢
    1911年,科學家發現了超導電性,它具有兩個關鍵的屬性,一是零電阻,二是邁斯納效應,即超導材料的磁場會被排出。前者是無損傳輸電流的關鍵,而後者是實現​「懸浮」的關鍵。在以前,超導材料的溫度是極低的,​遠低於自然界中存在的溫度。將超導材料保存在此溫度下,非常困難且非常昂貴,​這讓它們無法在實際中應用。
  • 新的室溫超導體
    在兩顆鑽石之間,一種在室溫下由氫、硫和碳超導體組成的化合物。 10月14日研究人員完成了一項長達數十年的探索,他們創造出了第一種不需要冷卻就能消除電阻的超導體。 有一個問題:新的室溫超導體只能在相當於地球中心四分之三的壓力下工作。
  • 經過一個多世紀,物理學家終於造出了第一個室溫超導體
    室溫超導體。 這是由羅切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Ranga Dias領導的研究研究團隊,公布於10月14日的《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這一新的發現將人們對室溫超導的期待再度推向新的高點。
  • 美國科學家在隕石中首次發現超導材料,點燃室溫超導體新希望
    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近日消息稱,美國科學家在兩塊不同的隕石中發現了超導材料,這是超導材料在太空中形成的第一個證據。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於它是罕見的天然形式的超導材料,還為人類尋找室溫超導材料點燃了新希望。超導材料即超導體,指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的導體。
  • 科學家發現了第一個室溫超導體
    照一隊紐約的物理學家發現了一種可以在室溫下以最佳效率導電的材料,這是一個長期的科學裡程碑。研究小組在《自然》雜誌上報導說,氫,碳和硫的化合物可在高達59華氏度的溫度下作為超導體運行 。這比去年創下的高溫超導記錄高出50度以上。西班牙巴斯克大學的凝聚態理論家埃恩·埃雷亞(Ion Errea)表示:「這是我們第一次真正可以說發現了室溫超導性。」
  • 室溫超導體,科幻還是現實?
    自1911年4月8日,第一個超導體——金屬汞被發現存在4.2K的超導電性以來,物理學家發現了大量單質和合金超導體,但是它們的超導臨界溫度都很低,此後的75年間探索到的最高臨界超導溫度為23.2K。 如此低的超導溫度意味著,實現超導應用必須依賴於昂貴的低溫液體——如液氦等來維持低溫環境。這導致超導應用的成本急劇增加,維持低溫的成本甚至遠遠超過了材料本身的價值。
  • 尋找常壓室溫超導體
    由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媒體人士共同評選出的2020年國際十大科技新聞,包括室溫超導在超高壓下首次實現。這說明在高壓和接近常溫的條件下,LaH10變成了超導體。2020年另一個美國團隊,製備出一種有機源氫化物材料,首次在高達15攝氏度的溫度下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他們發現一種含碳的硫化氫超導體C-S-H在約260萬倍大氣壓力,溫度低於15攝氏度的情況下,電阻消失了。研究小組對材料施加振蕩磁場時發現,當材料達到超導體條件時,它會將磁場從其內部排出,這是C-S-H真實具有超導性的另一個證據。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體
    英國《自然》雜誌14日發表了一項物理學研究成果,一個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告,高壓下在有機成分源的氫化物中,觀察到了室溫超導現象而超導不僅僅具有零電阻的特性,還可以完全抗磁性——這讓超導體在傳輸過程中幾乎沒有能量耗損,每平方釐米超導材料上還能承載更強的電流;而一般常規材料,在導電過程中都會消耗大量能量。
  • 室溫超導體即將問世,人類可能不再需要使用到電池?
    材料一組科學家首次創造了一種超導體材料,這種材料可以在室溫下完全暢通無阻地供電。據《麻省理工技術評論》報導,這是幾十年以來物理學家們的最想達到的目標,也一直被大家認為是不太可能實現的,但現在卻有一種超濃縮材料能夠在華氏58度也就是攝氏15℃下作為超導體的材料。
  • 美在隕石中首次發現超導材料 點燃室溫超導體新希望
    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近日消息稱,美國科學家在兩塊不同的隕石中發現了超導材料,這是超導材料在太空中形成的第一個證據。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於它是罕見的天然形式的超導材料,還為人類尋找室溫超導材料點燃了新希望。
  • 首個室溫超導體問世,為了發現它,科學家用廢了幾十顆鑽石
    科學家發現,這種由氫-硫-碳組成的材料,在巨大的壓力(大約是地球核心的75%)下,室溫時就能轉變成超導體。第一種室溫超導體。超高壓條件以及不穩定的性質,意味著這種室溫超導體難以有實際性質,但這卻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室溫超導體,探索超導體100多年的道路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 重大突破 人類首次製造室溫超導現象
    研究人員在石墨顆粒中發現室溫超導性 德國科學家宣布發現了室溫超導體——聽起來難以置信——實際上,他們發現的超導性只是一種「表面效應」。 室溫超導體是指能在300K左右溫度下工作的超導體,絕大多數超導材料需要在極低的溫度下才能實現零電阻,因此實際應用有限。
  • Nature雜誌封面:世界上首個室溫超導體問世
    科學家發現,這種由氫-硫-碳組成的材料,在巨大的壓力(大約是地球核心的75%)下,室溫時就能轉變成超導體。 這也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室溫超導體。 超高壓條件以及不穩定的性質,意味著這種室溫超導體難以有實際性質,但這卻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室溫超導體,探索超導體100多年的道路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應用廣泛的超導體 超導體(superconductor),是指在低於某一溫度時,電阻為零的導體。 超導現象是在100多年前,由荷蘭物理學家昂內斯發現。
  • 首個室溫超導體登上 Nature 封面!15°C 刷新紀錄,超高壓下展現...
    完全抗磁性通俗來講就是對磁場的排斥現象,於 1933 年由 Walter Meissner 和 Robert Ochsenfeld 兩位物理學家對錫單晶球超導體做磁場分布測量時發現,這種現象在科學界有個專業的名字——邁斯納效應(Meissner effect)。究其歷史,科學家們最初發現超導體是在近一個世紀前。
  • 首個室溫超導體登上 Nature 封面!15°C 刷新紀錄,超高壓下展現超導特性
    完全抗磁性通俗來講就是對磁場的排斥現象,於 1933 年由 Walter Meissner 和 Robert Ochsenfeld 兩位物理學家對錫單晶球超導體做磁場分布測量時發現,這種現象在科學界有個專業的名字——邁斯納效應(Meissner effect)。究其歷史,科學家們最初發現超導體是在近一個世紀前。
  • 首個室溫超導體來了,超導技術的春天到了嗎?
    用昂貴鑽石打造首個室溫超導體的研究有什麼意義?走進生活,常溫常壓的超導材料還有多遠?這種氫化物在巨大壓力的作用之下,能在15°C左右的室溫進入超導狀態。在很多人看來,此次的發現讓人類距離發現"常溫常壓的超導材料"又近了一步,然而事實上,羅切斯特團隊的成果更多地是一次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遠眺。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室溫超導有可能實現嗎?」這個問題困惑了人們許多年。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
  • 首個室溫超導體問世,為它廢了數十顆金剛石
    科學家發現,這種由氫-硫-碳組成的材料,在巨大的壓力(大約是地球核心的75%)下,室溫時就能轉變成超導體。 超高壓條件以及不穩定的性質,意味著這種室溫超導體難以有實際性質,但這卻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室溫超導體,探索超導體100多年的道路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應用廣泛的超導體 超導體(superconductor),是指在低於某一溫度時,電阻為零的導體。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室溫超導問題」經過了數十年的探索,本周來自羅切斯特大學等機構的研究者稱他們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不過新的室溫超導體只能在相當於地心壓力四分之三的環境下工作。
  • 《自然》: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
    超導現象通常在極低溫狀態下出現,超導體有一個特性臨界溫度,低於這個臨界溫度後,導體的電阻就會突然降到零,變為「超導體」。1911年,荷蘭科學家海克·昂內斯(Heike Onnes)等人發現汞在接近絕對零度(約-273.15攝氏度)的極低溫下,電阻會消失,從而呈現超導狀態。在沒有電源的情況下,通過一圈超導導線的電流可以無限期地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