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等待,物理學家終於創造出了第一個室溫超導體。
這是由羅切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Ranga Dias領導的研究研究團隊,公布於10月14日的《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這一新的發現將人們對室溫超導的期待再度推向新的高點。
一直以來,所有超導體的運作前提都是必須確保超導材料被冷卻到很低的溫度,甚至是極低的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這使得在大多數情況,它們都無法被應用。而新的突破是一項裡程碑式的結果,它喚起了人類對未來科技的無限遐想。
超導性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海克·卡末林·昂內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在對水銀進行實驗時,首次發現當水銀被冷卻到4.2K(約-269℃)時,其電阻會突然下降到0,這種情況下的電流可以在沒有任何熱損耗的情況下不間斷地流動。
1957年,物理學家約翰·巴丁(John Bardeen)、利昂·庫珀(Leon Cooper)和約翰·施裡弗(Robert Schrieffer)提出的BCS理論解釋了這一現象:在低溫環境下,移動的電子在超導體中會形成一對一對的電子對,即所謂的「庫珀對」,這些庫珀對在晶格中可以無損耗運動,形成超導電流。
1986年,兩位物理學家在銅氧化物材料中發現,超導性出現的「臨界溫度」(Tc)可以稍微再高一些,大約30K(約-243℃)左右。很快,其他小組也製造出了相關材料。到了1994年,科學家已經可以在高壓之下,將水銀基的銅氧化物的臨界溫度提升到164K(約-109℃)。自1994年以來,這種銅氧化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維持著最高的臨界溫度記錄,其溫度值在大氣壓強和高壓下分別為133K(約-140℃)和164K。
故事說到這裡,就已經到了室溫超導的盡頭嗎?等等,讓我們把時間往回倒退一點,回到上世紀60年代。
1968年,康奈爾大學的物理學家尼爾·阿希克夫(Neil Ashcroft)根據BCS理論預測出,有一種不同類型的材料應該能在室溫環境下表現出超導性,這種材料就是高壓下形成的固態氫(1935年,理論物理學家尤金·維格納預言,在超過地球表面大氣壓的400萬倍高壓下,固態氫可以表現出導體性質)。
2004年,阿希克夫提出,或許可以將氫與另一種元素結合,以此可以產生一種「化學預壓縮」,從而使得有可能在較低的壓力實現高溫超導。這個提議似乎是可行的。
2015年,由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的物理學家Mikhail Eremets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壓縮氫和硫,在203K(約-70℃)的溫度下,在H S中發現了超導性。在實驗中,他們所使用的壓強是155 GPa,是地球大氣壓的100萬倍。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Eremets研究人員又和其他團隊一起,將含鑭的富氫化合物的超導臨界溫度提高到了250K(約-23℃),在其中的一些樣品中,這一溫度甚至有可能高達280K(約7℃)。但這一切的前提條件都是必須對物質施與高壓,一旦撤去高壓,所有的化合物就會分解,無法穩定存在。
在新的研究中,Dias和他的同事想,是否可以通過加入第三種元素來進一步提升臨界溫度?
他們選用的這第三種元素是碳,碳會與鄰近原子形成強鍵。實驗是通過一種名為金剛石壓砧室的裝置完成的,這是一種只有手掌大小的裝置,目標物質會被置於兩顆金剛石的頂端之間,並被施與巨大的壓力。
在實驗中,他們把用碳和硫研磨而成的微小固體顆粒置於金剛石壓砧室中,然後用輸入三種氣體——氫氣、硫化氫和甲烷,再然後,他們用綠色的雷射照射金剛石,引發化學反應,使碳、氫、硫混合物變成一種透明晶體。
當他們將壓力提高到148GPa時,發現合成的晶體可以在147K(約-126℃)時變成超導材料;通過將壓強增加到267GPa,超導的臨界溫度甚至達到了288K(約15℃),這個溫度是一個寒冷房間或一個理想酒窖就可以輕易達到的溫度。
當研究人員最初看見這一幕時,他們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實。他們對這種材料的其他樣本進行了分析,並研究了它們的磁性。我們知道,超導體和磁場會發生碰撞,強磁場會抑制超導性。在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當將這種材料置於磁場中時,需要更低的溫度才能使其具有超導性。這些磁場測量結果表明,這些材料的確已經表現出了可靠的超導性。
很顯然,在這項最新研究中,關於壓力的問題仍然存在:雖然他們發現了首個可在低於15℃的溫度下就能展現出超導性的材料,但這種新型超導材料仍然只能在極高的壓力下才能運作。這種極端條件意味著,目前它還無法被應用於實踐。
此外,研究人員目前還無法確定這種新的超導材料的精確結構。他們表示,這正是他們接下來將著手研究的,以便更完整地對這種材料進行描述。並且他們還可能會開始使用其他元素來替代這個氫基化合物中的成分,看是否有可能產生溫度更高的超導體。
儘管問題和未知仍然存在,但是科學家們的目標非常清晰。他們的最終願望就是要找到一種可以在無需高壓擠壓的情況下運作的室溫超導體。一旦做到這一點,那麼室溫超導的應用夢想就有望實現,人類的科技和生活也可能因此徹底改變,人類或許將從此進入一個「超導社會」。
對此,很多物理學家樂觀地認為這一切是有可能的,他們認為創造出完全的室溫超導體是遲早的事,因為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而且新的發現再次表明,超導中的室溫障礙是可以被突破的。只是在那天真正到來之前,科學家或許還有一段艱苦的道路要走。
參考來源:
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physics-first-room-temperature-superconductor-discovery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10/after-decades-room-temperature-superconductivity-achieved
封面圖來源:J. Adam Fenster / University of Roch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