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各位朋友們來到星石空間站,本次星際知識之旅將為您簡單介紹來自太空的天然室溫超導體——Munbrabilla鐵隕石。
Munbrabilla鐵隕石或許對收藏隕石的朋友並不陌生,是國內隕石市場中常見但稀有的鐵隕石。那麼它又能為人類提供了哪些更有科學價值的信息呢?一起了解一下吧!
超導體,指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的導體。
在實驗中,若導體電阻的測量值低於10Ω,可以認為電阻為零。而超導體不僅具有零電阻的特性,還可以完全抗磁性。
一、【隕石分析研究】
2020年初,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為尋找太空樣品中的超導現象,利用一種叫做磁場調製微波光譜的技術(MFMMS,一種主要用於尋找超導現象的高靈敏度技術),對來自15種不同隕石的碎片進行了詳細研究。根據研究團隊的測量結果,其中兩塊隕石內,都含有微量的來自外太空的超導微粒。
進一步分析得出,超導現象可能源自其中鉛、銦和錫的合金。
其中之一是1911年在澳大利亞發現的鐵隕石Munbrabilla,該隕石總重量達22噸,是迄今發現最大的隕石之一。
另一個樣本是25年前在南極洲被發現的罕見隕石GRA 95205。

二、【Munbrabilla鐵隕石簡介】
Mundrabilla鐵隕石於1911年在澳大利亞的納勒博平被發現。目前這些鐵隕石被陳列在西澳大利亞博物館,是整個博物館的亮點之一。

Mundrabilla鐵隕石的內部結構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所有鐵隕石中最為獨特的一個,化學分類為中晶八面體鐵隕石(IAB-ung),它內部普遍存在一種叫「前鎳紋石結晶」的天然結晶,內部有鐵紋石、合紋石、隕磷鐵、隕硫鐵、石墨等礦物,這些礦物在酸蝕過的切面上呈現為「梳子型」排列的鐵紋石結晶。

以及短小、細直的交錯狀紐曼線,高倍顯微鏡下觀察還可見點簇狀的石墨顆粒沉澱於鎳紋石中的奇妙景象。
在大塊的標本切面上可以看到隕硫鐵-石墨的合金礦物與「前結晶」均勻的相間分布的現象。
這一切的奇妙現象的產生原因都與Mundrabilla鐵隕石在其母體行星內部的冷卻速度有關。

三、【結束語】
人類最初發現超導體是在1911年,如今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科學家還在探索低壓、高溫下實現材料超導性的方法並將其用於生活中。
如今這一結果還僅僅是初步階段,但已經足以表明隕石不僅僅是從天而降的太空碎片。
隕石攜帶了人類從未見過的、可能比太陽系本身還古老的物質。這些隕石當初在極端溫度和壓力下形成,這種條件遠遠超越了地球上任何實驗室所具備的條件。
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於它是罕見的天然形式的超導材料,還為人類尋找室溫超導材料點燃了新希望。
因此,隕石是人類未來尋找新化合物的理想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