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固體物理的偉大夢想,開闢了一個全新視角:室溫下的超導體!

2020-12-05 騰訊網

去年八月,史丹福大學宣布了一個高溫超導的新時代:鎳時代(如下截圖「博科園」去年國內率先報導解析);研究發現,在一類特殊的材料,即所謂的鎳酸鹽中,存在著很有前景的超導體,這種超導體即使在高溫下也可以在沒有任何電阻的情況下傳導電流。然而,很快就變得明顯的是,史丹福大學這些最初令人嘆為觀止的結果,無法被其他研究小組複製重現。

維也納技術大學現在已經找到了原因:在一些鎳酸鹽中,物質結構中加入了額外的氫原子。這完全改變了材料的電學性能,在生產新的超導體時,現在必須考慮這種影響。有些材料只有在接近絕對零度附近溫度時才是超導體,這樣的超導體不適合技術應用。因此,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即使在更高的溫度下也保持超導的材料。20世紀80年代,「高溫超導體」被發現。

「氫」君側

然而,這裡所說的「高溫」仍然很冷:即使是高溫超導體,也必須經過強力冷卻才能獲得其超導性能。因此,在更高溫度下尋找新超導體的工作仍在繼續。長期以來,科學家特別關注所謂的銅酸鹽,也就是含銅的化合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也談到了銅時代。維也納技術大學固態物理研究所的卡斯滕·霍爾德教授解釋道:有了這些銅酸鹽,儘管今天高溫超導理論仍有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但還是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進展。

但現在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其他的可能性也在考慮之中,以含鐵超導體為基礎的所謂「鐵時代」已經存在。2019年夏天,來自史丹福大學的哈羅德·黃研究小組成功展示了鎳酸鹽的高溫超導電性:根據計算,在10年前就已經提出了鎳酸鹽作為超導體的理論設想,但它們與現在發現的有些不同。它們與銅酸鹽有關,但含有鎳原子,而不是銅原子。

然而,在經歷了一些最初的熱情之後,近幾個月來已經變得明顯的是,鎳酸鹽超導體生產比最初想像的要困難得多。其他研究小組報告表明:他們的鎳化合物沒有超導特性,這個明顯的矛盾現在得到了澄清。維也納技術大學梁思說:我們在超級計算機的幫助下分析了鎳酸鹽,發現它們非常容易接受材料中的氫,在某些鎳酸鹽的合成中,可以加入氫原子,這完全改變了材料的電子性質。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鎳酸鹽都會發生這種情況,計算表明,對於大多數鎳酸鹽來說,加入氫在能量上更有利,但對史丹福大學的鎳酸鹽來說就不是這樣了。即使是合成條件上的微小變化也能起到作用。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阿里安多·阿里安多周圍的小組報告顯示:他們也成功地生產出了超導鎳酸鹽,因其讓生產過程中釋放的氫氣立即逸出。

用超級計算機計算臨界溫度

在維也納技術大學,正在開發新的計算機計算方法,並用於理解和預測鎳酸鹽的性質。由於大量的量子物理粒子總是同時在這裡發揮作用,計算非常複雜,但通過結合不同的方法,現在甚至可以估計各種材料超導到的臨界溫度。這樣可靠的計算以前是不可能的。特別是,維也納技術大學的團隊,能夠計算出鎳鹽超導所允許的鍶濃度範圍,這一預測現在已經在實驗中得到證實。

高溫超導是一個極其複雜和困難的研究領域,新的鎳酸鹽超導體,加上對理論的理解和計算機計算的預測能力,為固體物理的偉大夢想開闢了一個全新視角:一種在常溫室溫下工作的超導體,因此無需任何冷卻。

博科園|研究/來自:維也納技術大學

參考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首個室溫超導體登上 Nature 封面!15°C 刷新紀錄,超高壓下展現...
    「室溫超導」有何意義?首先回答一個問題:15°C 的溫度下出現超導現象,這意味著什麼?實際上,這是物理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上述所說的超導,是指超級導電——超導體或超導材料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但嚴格來講,只有同時具有上述零電阻效應和完全抗磁性兩種特性的物質,才是科學意義上真正的超導體。
  • 室溫超導體,科幻還是現實?
    為什麼科學家對室溫超導體的發現,會反映如此冷淡呢? 超導到底是個啥 要說室溫超導是啥,先得回答什麼是超導。從字面意思上,超導就是超級導電之意。 超導體導電能力有多強?在一定溫度(定義為超導臨界溫度)之下,超導體電阻為零。
  • 首個室溫超導體登上 Nature 封面!15°C 刷新紀錄,超高壓下展現超導特性
    上述所說的超導,是指超級導電——超導體或超導材料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但嚴格來講,只有同時具有上述零電阻效應和完全抗磁性兩種特性的物質,才是科學意義上真正的超導體。在實驗物理學中,一個長期存在的挑戰便是室溫超導,能真正發現「室溫超導體」的科研團隊可以說是諾獎級別的人物了。
  • 室溫超導:從瞬態到穩態還有多遠—新聞—科學網
    那一座座大山之所以能夠懸空,是因為山中蘊藏著一種神奇的室溫超導礦石,它藉助母樹附近的強大磁場「託起」了哈利路亞山。 其實,自1911年發現無阻抗電力傳導理論以來,「室溫超導」之謎就一直困擾著科學家。 不過,近日傳來了一個好消息:藉助短波紅外雷射脈衝的幫助,德國馬普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製成室溫下的陶瓷超導體——儘管其維持的時間僅有百萬分之幾微秒。
  • 經過一個多世紀,物理學家終於造出了第一個室溫超導體
    室溫超導體。自1994年以來,這種銅氧化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維持著最高的臨界溫度記錄,其溫度值在大氣壓強和高壓下分別為133K(約-140℃)和164K。 故事說到這裡,就已經到了室溫超導的盡頭嗎?等等,讓我們把時間往回倒退一點,回到上世紀60年代。
  • 室溫超導問世 常溫常壓的超導體還會遠嗎?
    當存在外磁場時,由於完全抗磁性,超導體內部會產生一個相反的磁場,使超導體內部的總磁感應強度為零。由此產生的斥力可以使沉重的列車懸浮在空中。通過改變軌道上磁場的取向,可以使列車保持向前運動。當然是一個電子吸引來的晶格粒子越多越好啦!而其中最輕的粒子,也就是元素周期表的第一位:氫(H),成為最佳候選人。固體氫的熔點為14K(約-259℃),而且低溫並不超導。科學家們預測,在高壓下,固體氫會由絕緣態變為金屬態。由於H原子很輕,因此金屬氫形成Cooper對的溫度,即超導轉變溫度也應該很高,更可能接近室溫,但所需的高壓也非常高——高到現有的設備難以滿足。
  • 室溫超導問世,常溫常壓的超導體還會遠嗎?
    當存在外磁場時,由於完全抗磁性,超導體內部會產生一個相反的磁場,使超導體內部的總磁感應強度為零。由此產生的斥力可以使沉重的列車懸浮在空中。通過改變軌道上磁場的取向,可以使列車保持向前運動。當然是一個電子吸引來的晶格粒子越多越好啦!而其中最輕的粒子,也就是元素周期表的第一位:氫(H),成為最佳候選人。固體氫的熔點為14K(約-259℃),而且低溫並不超導。科學家們預測,在高壓下,固體氫會由絕緣態變為金屬態。由於H原子很輕,因此金屬氫形成Cooper對的溫度,即超導轉變溫度也應該很高,更可能接近室溫,但所需的高壓也非常高——高到現有的設備難以滿足。
  • 新的室溫超導體
    在兩顆鑽石之間,一種在室溫下由氫、硫和碳超導體組成的化合物。 10月14日研究人員完成了一項長達數十年的探索,他們創造出了第一種不需要冷卻就能消除電阻的超導體。 有一個問題:新的室溫超導體只能在相當於地球中心四分之三的壓力下工作。
  • 《物理世界》今年十大科學突破評出:首獲室溫超導體等入選
    在以單個鍶離子為對象展開的實驗中,該團隊拍攝了一系列「快照」。結果表明,測量並非瞬間、而是逐步把量子疊加態變成經典狀態。從原理上說,「弱」測量過程能做到在不破壞這些量子態的前提下,探測到其中的誤差,所以這項工作或許有助於改善量子計算機的勘誤能力。
  • 超導體:電阻抵抗是徒勞的!室溫超導體將成為固態物理學的聖杯!
    博科園-科學科普:本文材料科學類每一根標準電纜,每一根電線,每一個電子設備都有一定的電阻。然而有一種超導材料能夠在電阻為零的情況下傳導電流——至少在非常低的溫度下。找到一種在室溫下表現得像超導體的材料,將是一項具有難以置信的概念和技術重要性的科學突破。它可能會帶來廣泛的新應用,從懸浮列車到醫學的新成像技術。尋找高溫超導體極其困難,因為許多與超導有關的量子效應還沒有被很好地理解。固體物理學教授Bariic用銅酸鹽進行實驗,一個類材料的行為作為一個超導體在記錄溫度高達140 k在環境壓力。
  • 首個室溫超導體問世,為它廢了數十顆金剛石
    科學家發現,這種由氫-硫-碳組成的材料,在巨大的壓力(大約是地球核心的75%)下,室溫時就能轉變成超導體。 劍橋大學的材料科學家Chris Pickard評價道: 這顯然是一個裡程碑。 首個室溫超導體 來自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將兩種氫化物混合在一起,然後在超高壓下讓整個混合物重新組合。
  • 《物理世界》今年十大科學突破評出:首獲室溫超導體等入選
    第一個室溫超導體面世但超導體在工作時必須冷卻到極低的溫度,成本高且要使用氦,因此,凝聚態物理學家一直期望開發出能在室溫下工作的超導材料。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製作的碳硫氫化材料將此前的超導溫度紀錄提升了大約35攝氏度,首次在室溫下觀測到了超導現象
  • 轉變溫度387K 室溫超導體已經實現了?
    作者Ivan Zahariev Kostadinov在arxiv.org上張貼了一篇題為「373 K Superconductors」的論文稿,宣稱製作了一種全新的室溫超導體材料。該新材料的超導轉變溫度在超高壓條件下達到了史無前例的387K,中間態轉變溫度為242k。如果這一臨界溫度真的實現的話,那將意味著科學家可以把我們的室溫超導電纜鋪設到非洲大陸去了。
  • 英媒:室溫超導體問世或引發能源革命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0月14日發表題為《第一種室溫超導體可能引發能源革命》的報導,全文摘編如下:幾十年來,室溫超導一直是材料科學領域的熱門詞。現在,它或許終於成為現實,有可能徹底改變我們的用電方式。我們生產出來的大量能源因電阻而浪費,電阻能生熱。但在超導材料中,電流遇到的阻礙幾乎為零,因而不會造成這些損失。
  • 物理學家首次發現室溫超導體
    >紐約的一組物理學家發現了一種材料能在室溫下以完美效率導電由氫、碳和硫組成的化合物能在 59 華氏度以超導體工作,比之前的高溫超導體溫度記錄高 50 度。凝聚態理論物理學家 Ion Errea 說,這是第一次我們真正能宣稱發現了室溫超導體。不過這種超導體材料還不具有實用價值,原因是它需要超高壓才能實現室溫超導。材料科學家現在面臨的挑戰是尋找一種能在室溫和日常壓力下工作的超導體。每解決一個問題我們離超導就更進一步。
  • 尋找常壓室溫超導體
    由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媒體人士共同評選出的2020年國際十大科技新聞,包括室溫超導在超高壓下首次實現。這說明在高壓和接近常溫的條件下,LaH10變成了超導體。2020年另一個美國團隊,製備出一種有機源氫化物材料,首次在高達15攝氏度的溫度下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他們發現一種含碳的硫化氫超導體C-S-H在約260萬倍大氣壓力,溫度低於15攝氏度的情況下,電阻消失了。研究小組對材料施加振蕩磁場時發現,當材料達到超導體條件時,它會將磁場從其內部排出,這是C-S-H真實具有超導性的另一個證據。
  • 中國在高溫超導體領域發力,繼續領跑全球!
    如今科技研究,特別是前沿科學研究,成為各國爭分奪秒研究的重點,只有掌握了最新的科學技術,我們才能領跑世界,如今國際科學前沿熱點中,室溫超導體一直是一個想突破卻一直沒有突破的目標。我國相關的科研工作者,也在抓緊時間,完成這項科研項目。
  • Nature雜誌封面:世界上首個室溫超導體問世
    在15℃溫度下,竟然也能觀察到超導現象! 這就是來自羅切斯特大學的最新研究,他們設計出了一種新型氫化物,可以在這般「高溫」下,無任何電阻地導電。 科學家發現,這種由氫-硫-碳組成的材料,在巨大的壓力(大約是地球核心的75%)下,室溫時就能轉變成超導體。
  • 室溫超導體來了?新方法能在超導材料中獲得更高的過渡溫度!
    找到在室溫或室溫附近工作的超導體(電流超導體需要使用冷卻劑)可以讓公用事業公司在不增加所需燃料數量、減少碳足跡、提高電網可靠性和效率的情況下提供更多電力。博科園-科學科普:對於使用新方法測試的材料,儘管過渡溫度保持在室溫以下,但卻呈指數增長。德克薩斯大學超導中心首席科學家、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Paul 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