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溫超導:從瞬態到穩態還有多遠—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本報記者 陸琦

還記得電影《阿凡達》中一座座懸浮在雲端的哈利路亞山嗎?那一座座大山之所以能夠懸空,是因為山中蘊藏著一種神奇的室溫超導礦石,它藉助母樹附近的強大磁場「託起」了哈利路亞山。

其實,自1911年發現無阻抗電力傳導理論以來,「室溫超導」之謎就一直困擾著科學家。

不過,近日傳來了一個好消息:藉助短波紅外雷射脈衝的幫助,德國馬普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製成室溫下的陶瓷超導體——儘管其維持的時間僅有百萬分之幾微秒。

仍有待證實的瞬態

德國科學家的這項工作,引起了國際物理學界的廣泛關注。

有外國學者稱,這項成果將幫助材料科學家研發具有更高臨界溫度的超導材料,並最終實現可在室溫下應用、完全無需冷卻的超導材料的夢想。

因為直到現在,超導體都必須用液氮或液氦冷卻到遠低於零度的溫度。如果複雜的冷卻設施不再需要,那超導技術就有了投入日常應用的可能。

只是,那百萬分之幾微秒的超導現象是怎麼觀察到的呢?不少物理學家對此提出了質疑。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丁洪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直言「覺得證據不足」。「根據他們在《自然》雜誌和以前發表的文章,只是說觀察到的現象可以用瞬態室溫超導去解釋,但也可能有其他解釋,這就需要更多的證據支持。」

該論文第一作者、德國馬普研究所物理學家羅曼·曼科夫斯基表示,他們使用紅外雷射脈衝照射釔鋇銅氧化物材料時,它會在室溫條件下短暫地顯示出超導性。「雷射脈衝改變了材料晶體結構中雙層氧化銅分子的耦合性。紅外脈衝不僅激發了原子振蕩,而且改變了它們在晶體中的位置。這樣的變化增加了雙層之間的耦合程度,使得這種晶體在幾皮秒內變成了室溫超導體。」

但對於「瞬態」發生的現象,可測量的手段非常少。「沒法直接測電阻和磁化率,只能通過光譜學檢驗,但光譜學特性能否確切認定是超導,這個還有爭議。」丁洪說。

英國伯明罕大學的凝聚態物理學家泰德也認為,這一結果是試探性的,有待進一步審查。

可能帶來一場革命

「如果最終被證實真是室溫超導,那麼意義很大,儘管只維持了幾個皮秒。因為給人們一個希望,可能在其他材料實現更長時間的室溫超導或獲得穩態。」在丁洪看來,室溫超導將引發人類社會的巨大革命。

超導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指的是某些材料在溫度降低到某一溫度以下時,電阻突然消失並且不能被磁場穿過的現象。

正是因為超導的特殊性,世界上很多物理學家都在為尋找更高溫度下的超導材料而工作。1911年,荷蘭科學家發現水銀在極低溫條件下的超導性,開闢了科學研究的新領域;1986年,德國科學家與瑞士科學家發現銅氧化物的超導性,形成了第一個高溫超導體家族;時隔20年後,日本科學家發現鐵砷化合物的超導性,中國科學家又發現一系列高於傳統超導體極限臨界溫度的鐵基超導體,使之成為第二個高溫超導體家族。

物理學家相信,尋找到更高超導臨界溫度的超導體,乃至室溫(300K或25℃左右)下的超導材料,勢必將對人類未來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革新。「因為它將大大節約電力傳輸和使用過程中的損耗、可以提供持續穩定的強磁場、實現安全快捷的高速磁懸浮運輸等等。」丁洪說。

據預測,2020年與超導有關的產值可以達到2000億美元。「現在看來達到這個預期還有很大距離,關鍵在於成本和需求。」中科院院士趙忠賢表示,解決這兩個問題。一是要發展和改進現有實用超導材料的製備工藝,提高製冷系統的性能以實現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目標。二是開拓和培育市場。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探索新的更適於應用的超導材料是十分必要的。

追尋從未間斷

事實上,科學家從未停止過對更高轉變溫度超導體的探索,陸續發現了許多超導新家族。

比如,最近《自然》雜誌上的另一篇報導,令固體物理學界感到比瞬態室溫超導「更加激動人心」。研究人員發現,在200萬大氣壓的高壓下,單純的硫化氫分子在溫度達到190K(-83℃左右)時可以變成超導體。而今年早些時候,吉林大學崔田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就從理論上預言了一種非常類似的材料可在200K實現超導。

「儘管溫度看起來並不太高,且在高壓下實現,可它依然打破了此前超導體164K的溫度紀錄,即汞氧化鋇鈣銅所創的紀錄。」丁洪認為,若證實的話,這將開闢一個新的方向,是諾貝爾獎級的一項工作。

無獨有偶,近期《自然—材料》報導的生長於鈦酸鍶襯底上的鐵硒單層薄膜的零電阻轉變溫度高達100K以上,更加激起了科學家們的濃厚興趣。這項工作由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賈金峰領銜,他們在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的工作基礎上,即利用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技術在鈦酸鍶襯底上成功製備出單個原胞厚(0.55納米)的鐵硒超導薄膜,發現了109K超導證據。這也是目前發現的最薄的高溫超導體。

有美國物理學家稱,中國科學家的這項成果一旦證實,必將非常轟動,引起世界矚目。

「找高溫超導體是一個目標,另外一個目標是解決非常規超導體的機理問題,這也是物理學家非常關注的。」丁洪表示,目前國內的超導研究,包括材料製備、物性測量、理論解釋,都走在世界相當領先的位置。「美國能源部在中美之間找平等互補的領域合作,最後選了超導,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中國能跟美國『叫板』的領域。」

《中國科學報》 (2014-12-23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室溫超導成功了!—新聞—科學網
    但這種新型室溫超導體只能在相當於地球中心壓力3/4的壓力下工作。換句話說,如果研究人員能夠將這種材料穩定在環境壓力下,超導應用的夢想就有望實現,比如用於核磁共振機器和磁懸浮列車的低損耗電線和不需要冷卻的超強超導磁體。相關論文10月14日刊登於《自然》。 「這是一個裡程碑。」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學家Chris Pickard說。
  • 室溫超導更上一層樓—新聞—科學網
    在超導研究中取得的上述成就,應該說是長期技術積累的結果。」孫力玲說。 下一個目標 超導體有兩個基本特徵: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邁斯納效應)。只有驗證了物質同時具備這兩個特徵,才能確認其是超導體。雖然Hemley等人在研究中觀測到了電阻突然下降,但並不能完全等同於零電阻。
  • 室溫超導成功了!
    但這種新型室溫超導體只能在相當於地球中心壓力3/4的壓力下工作。換句話說,如果研究人員能夠將這種材料穩定在環境壓力下,超導應用的夢想就有望實現,比如用於核磁共振機器和磁懸浮列車的低損耗電線和不需要冷卻的超強超導磁體。相關論文10月14日刊登於《自然》。 「這是一個裡程碑。」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學家Chris Pickard說。
  • 首個室溫超導體來了,超導技術的春天到了嗎?
    用昂貴鑽石打造首個室溫超導體的研究有什麼意義?走進生活,常溫常壓的超導材料還有多遠?這時候就輪到超導體登場了——理論上,超導材料不僅能做到"0電阻導電"的理想導電性能,還會具備"完全抗磁性"等特點,並由此引發出諸如"磁通量量子化"等物理學機制假設。
  • 關注| 首個室溫超導體來了,超導技術的春天到了嗎?
    溫度降低時,這種材料通過的電流電阻會明顯降低,當壓力增加到175萬個大氣壓時,材料在-93°C時就會發生超導轉變。如果將壓力慢慢增加,那麼這種材料進入超導狀態的溫度也會隨之提升。  按這一思路,羅切斯特大學研究團隊幾經嘗試最終發現,在267萬個大氣壓,這種材料只需在15°C的室溫條件下,其電流電阻就能歸零。換而言之,人類夢寐以求的室溫超導體終於來了。
  • 全球首個混合磁體掃描隧道顯微鏡「中國造」—新聞—科學網
    目前,世界上最強穩態磁場是通過混合磁體獲得的。由於混合磁體運行過程強震動的幹擾,國際上只能應用其開展如輸運、磁性、磁光等宏觀平均效果的測量。但空間原子分辨測量更接近於揭示物性的微觀量子起源,在新的電子材料和納米材料、新物性、新理論探索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 人類重返月球還有多遠—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吳季:
  • 物理新大門——人類首次發現室溫超導
    物理新大門——人類首次發現室溫超導 2020-10-16 11: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有機成分源氫化物中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
    2020-10-15 07:13:56 來源:科技日報有機成分源氫化物中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實現最優效率電力系統有望邁進一步科技日報北京10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4日發表了一項物理學研究成果
  • 大連海事大學穩態瞬態螢光磷光光譜系統採購中標公告
    大連市機電設備招標有限責任公司受大連海事大學的委託,就「大連海事大學穩態瞬態螢光磷光光譜系統採購」項目(項目編號:HDZC-2019-017)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HDZC-2019-017項目名稱
  • 國產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加速器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近日發布消息,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加速器順利引出200兆電子伏特的質子束流,實現高能量級超導回旋加速器技術的關鍵突破
  • 可調控室溫磷光材料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將動態共價化學與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相結合,通過可逆狄爾斯—阿爾德反應,將熱可逆的動態共價鍵引入發光基團,構建了發光可調控的智能純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   室溫磷光材料可以應用於光電、信息處理和生物成像等領域,近年來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傳統的含貴金屬元素的無機化合物或者金屬有機配合物的磷光材料相比,純有機磷光材料具有毒性低、易於合成和修飾的優點。然而,如何拓展有機功能染料分子等發光母體更為豐富的發光性能以及功能調控、降低材料合成成本、提高分子材料構建過程的經濟性,仍然是面臨的重要挑戰。
  • 室溫超導出爐了
    室溫下實現碳—硫—氫體系超導。圖片來源:ADAM FENSTER10月14日,《自然》報導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碳—硫—氫體系超導。
  • 我國加速器超導高頻腔技術取得創新性成果—新聞—科學網
    12月17日,記者從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獲悉,該所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高品質因數9腔室(9-cell)超導腔的中溫退火工藝,且成功完成了小批量(6隻)超導腔的首次試製
  • 高壓下在有機成分源的氫化物中,觀察到了室溫超導現象
    英國《自然》雜誌14日發表了一項物理學研究成果,一個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告,高壓下在有機成分源的氫化物中,觀察到了室溫超導現象。這代表人類向長久以來的目標——創造出具有最優效率的電力系統,邁出了重要一步。超導現象指電能可以在材料中零電阻通過。但嚴格來說,是指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
  • 《自然》: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
    超導顧名思義就是「超級導電」的能力,導體具有什麼樣的導電性才可以在科學上被稱為「超級導電」?就是當電流通過的時候,沒有因為受到任何阻力而導致損失,即該導體的電阻為零。超導現象通常在極低溫狀態下出現,超導體有一個特性臨界溫度,低於這個臨界溫度後,導體的電阻就會突然降到零,變為「超導體」。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創造出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
    中國航空報訊:近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260萬個大氣壓下,成功創造出了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現有的超導材料大都需要在極低溫下才能工作,這大大限制了它們的大規模應用。因此,找到一種室溫超導材料,是物理學家長久以來的夢想。而今,我們迎來了人類探索超導之路上的裡程碑事件。讓電阻消失其實,現在距離首次發現超導現象足足有100多年了。
  • 《自然》最新論文:高壓條件下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
    中新網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著名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的一篇物理研究論文稱,科研人員報告了高壓下在有機成分源的氫化物中觀察到的室溫超導現象,這代表著向長久以來希望創造出具有最優效率的電力系統的目標又邁近了一步。
  • 科學家實現短時室溫超導
    科學家實現短時室溫超導 2014-12-06 科技日報 常麗君 【字體:大 中 小】   最初,超導只是在接近絕對零度(-273℃)時少數金屬中出現的現象,到上世紀80年代,物理學家發現了一類新的基於陶瓷的材料,能在零下200℃左右無阻導電,稱之為高溫超導體。其中YBCO在技術應用上最有前景,有望用在超導電纜、發動機、發電機等方面。  YBCO晶體的結構很特殊:薄的氧化銅雙層和厚的含鋇銅氧層交替層疊。
  • 室溫超導首次實現
    —硫—氫體系超導。圖片來源:ADAM FENSTER 10月14日,《自然》報導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碳—硫—氫體系超導。 但這種新型室溫超導體只能在267GPa(相當於地球中心壓力3/4)的壓力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