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溫超導成功了!—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一種氫、硫和碳的化合物被壓在兩顆鑽石之間,在室溫下實現超導。 圖片來源:ADAM FENSTER

近日,研究人員完成了幾十年的探索,創造了第一個不需要冷卻就能消除電阻的超導體。但這種新型室溫超導體只能在相當於地球中心壓力3/4的壓力下工作。換句話說,如果研究人員能夠將這種材料穩定在環境壓力下,超導應用的夢想就有望實現,比如用於核磁共振機器和磁懸浮列車的低損耗電線和不需要冷卻的超強超導磁體。相關論文10月14日刊登於《自然》。

「這是一個裡程碑。」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學家Chris Pickard說。但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物理學家Brian Maple認為,該實驗的極端條件意味著,儘管它「相當驚人」,但「這肯定不會對製造中的設備有用」。

無論如何,由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團隊宣布的這一消息,使「溫度計」上的漫長徵程達到一個高潮。實現室溫超導有望通過使產熱最小化,提升電導體和裝置的效率。

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Heike Kamerlingh Onnes在一根冷卻到絕對零度以上4.2攝氏度(4.2 K)的水銀線中首次發現了超導性。1957年,物理學家John Bardeen、 Leon Cooper和Robert Schrieffer解釋了這一現象:他們提出的「BCS理論」認為,一個電子快速穿過超導體會暫時改變材料的結構,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拉過來另一個電子。

1986年,兩位物理學家發現,在氧化銅陶瓷等不同材料中,超導性能設定在較高的「臨界溫度」——30 K。到1994年,研究人員在壓力下將汞氧化銅的「臨界溫度」提升到164k。

2004年,康奈爾大學理論學家Neil Ashcroft提出,將氫與另一種元素結合可能會增加一種「化學預壓縮」,從而在較低的壓力下使高溫超導成為可能。利用這一策略,2015年,德國,馬普學會化學研究所的Mikhail Eremets團隊在203 K的H3S中發現了超導電性,H3S被壓縮到155吉帕(GPa),超過地球大氣壓力的100多萬倍。在接下來的3年裡,Eremets等人將含鑭的富氫化合物的「臨界溫度」提高到了250k。但是釋放壓力後,所有的化合物就會分解。

在新研究中,Dias團隊認為,可以通過加入第三種元素——碳,將「臨界溫度」提到更高。碳能與鄰近原子形成強鍵。「我們是在盲目飛行。」團隊成員、內華達大學物理學家Ashkan Salamat說。

研究人員把碳和硫研磨在一起的微小固體顆粒裝入金剛石壓腔裡,然後用管道輸送3種氣體:氫、硫化氫和甲烷。然後他們用綠色雷射照射鑽石,引發化學反應,使混合物變成透明晶體。

當將壓力提高到148 GPa並通過電引線檢查樣品的電導率時,研究人員發現晶體在147 K時變成了超導體。通過將壓力增加到267 GPa,研究小組達到了287 K的「臨界溫度」,這是一個寒冷房間或一個理想酒窖的溫度。磁場測量也表明樣品已經變成了超導的。

「結果看起來是可信的。」Eremets說。然而,他指出,Dias小組還不能確定超導化合物的精確結構。

Dias等人表示很快就會著手解決這個問題,而且他們可能也會開始用其他元素來替代氫的3組分混合物,希望能產生溫度更高的超導體。布法羅大學理論家Eva Zurek說:「這是每個人接下來都要做的事。」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801-z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室溫超導成功了!
    一種氫、硫和碳的化合物被壓在兩顆鑽石之間,在室溫下實現超導。
  • 室溫超導更上一層樓—新聞—科學網
    因此只有將超導體的轉變溫度提升至室溫,才意味著超導體有望實現廣泛應用。 現在,已經有科學家讓超導體轉變溫度提升至近室溫。來自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Russell Hemley在2018年8月公開的研究顯示,其團隊合成的氫化鑭(LaH10)超導轉變溫度為260K(約-13.15℃),相關論文即將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
  • 室溫超導:從瞬態到穩態還有多遠—新聞—科學網
    那一座座大山之所以能夠懸空,是因為山中蘊藏著一種神奇的室溫超導礦石,它藉助母樹附近的強大磁場「託起」了哈利路亞山。 其實,自1911年發現無阻抗電力傳導理論以來,「室溫超導」之謎就一直困擾著科學家。 不過,近日傳來了一個好消息:藉助短波紅外雷射脈衝的幫助,德國馬普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製成室溫下的陶瓷超導體——儘管其維持的時間僅有百萬分之幾微秒。
  • 國產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加速器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近日發布消息,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加速器順利引出200兆電子伏特的質子束流,實現高能量級超導回旋加速器技術的關鍵突破
  • 中科院電工所成功研製世界最高磁場超導磁體—新聞—科學網
    )(電工所供圖) 高低溫混合超導磁體測試曲線(電工所供圖) 12月6日,中科院電工所對外發布消息,該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王秋良團隊成功研製出了中心磁場高達32.35特斯拉(T)的全超導磁體。為提高超導磁體的中心磁場強度,獲得更高磁場,團隊採用高低溫混合超導磁體的方式建造磁體,即在低溫超導磁體的同軸結構內部插入高溫超導磁體,利用高溫超導帶材抗拉伸強度高、高磁場下載流密度大的優點,從而產生23.0T以上的中心磁場。
  • 我國加速器超導高頻腔技術取得創新性成果—新聞—科學網
    12月17日,記者從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獲悉,該所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高品質因數9腔室(9-cell)超導腔的中溫退火工藝,且成功完成了小批量(6隻)超導腔的首次試製
  • 物理新大門——人類首次發現室溫超導
    物理新大門——人類首次發現室溫超導 2020-10-16 11: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家實現短時室溫超導
    科學家實現短時室溫超導 2014-12-06 科技日報 常麗君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創造出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
    中國航空報訊:近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260萬個大氣壓下,成功創造出了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加入甲烷(CH)後,混合物中會發生分子交換,構成一個特殊系統,而在極端條件下會形成超導化合物。而正是這種超導化合物突破了室溫的界限。這樣聽起來似乎並不太難,但迪亞斯坦言,富氫材料的製造過程就非常繁瑣,大部分合成材料需要在低壓下製造,而有一些卻需要高溫高壓的不可控制造條件來合成。而如何引入恰到好處的硫化氫和甲烷也是實驗成功的關鍵,也是最困難的一步。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全球首個混合磁體掃描隧道顯微鏡「中國造」—新聞—科學網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陸輕鈾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研製成功混合磁體極端條件下原子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為利用混合磁體搭配STM開展原子分辨成像研究鋪平道路
  • 科學家成功製備重堆疊的二硫化鉭超導薄膜材料—新聞—科學網
    重新組裝的二硫化鉭薄膜打破了原母體的晶體結構,形成了豐富的均質界面,並獲得了比母體材料更高的超導轉變溫度和更大的上臨界場。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雜誌》。 自1911年超導被發現以來,超導的研究成為凝聚態物理皇冠上一顆最璀璨的明珠。目前超導材料已應用在包括超導電線,醫院使用的超導核磁共振成像儀以及磁懸浮列車等各個方面。
  • 可調控室溫磷光材料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將動態共價化學與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相結合,通過可逆狄爾斯—阿爾德反應,將熱可逆的動態共價鍵引入發光基團,構建了發光可調控的智能純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   室溫磷光材料可以應用於光電、信息處理和生物成像等領域,近年來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傳統的含貴金屬元素的無機化合物或者金屬有機配合物的磷光材料相比,純有機磷光材料具有毒性低、易於合成和修飾的優點。然而,如何拓展有機功能染料分子等發光母體更為豐富的發光性能以及功能調控、降低材料合成成本、提高分子材料構建過程的經濟性,仍然是面臨的重要挑戰。
  • 室溫超導出爐了
    室溫下實現碳—硫—氫體系超導。圖片來源:ADAM FENSTER10月14日,《自然》報導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碳—硫—氫體系超導。
  • 超導材料取得重大突破,科學家實現室溫下超導
    最近,物理學家在超導領域達成了一個重要的新裡程碑,實現了第一次室溫下電流的無電阻流動,試驗溫度僅為15攝氏度。要知道與之最近的記錄是零下23度實現超導,並意味著超導材料的應用前景向前邁了一大步。在高中我們簡單地接觸過超導的概念,除了廣為人知的零電阻,超導材料還有一個重要性質——邁斯納效應,當一種材料從一般狀態相變至超導態時,會對磁場產生排斥現象,此時把超導材料放在磁鐵上,在一定限度內,超導體可以懸浮在磁體上方。
  • 室溫超導首次實現
    —硫—氫體系超導。圖片來源:ADAM FENSTER 10月14日,《自然》報導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碳—硫—氫體系超導。 但這種新型室溫超導體只能在267GPa(相當於地球中心壓力3/4)的壓力下工作。
  • 室溫超導首次實現
    作者 |辛雨 唐鳳室溫下實現碳—硫—氫體系超導。圖片來源:ADAM FENSTER10月14日,《自然》報導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碳—硫—氫體系超導。
  • 新型微納光子晶體雷射器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通過設計矽基量子點光子晶體雷射器外延結構,採用分子束外延方式在矽襯底上直接生長高質量的InAs量子點作為雷射器增益介質(發光材料),依託深圳市半導體雷射器重點實驗室平臺,成功製備了亞波長尺寸的超低閾值矽基光泵浦光子晶體雷射器晶片。該雷射器實現了室溫連續光泵浦激射,並在1310nm光通訊波段實現單模輸出。在實現光電子與微電子的大規模單片集成上向前推進一大步。
  • 研究人員合成室溫超導材料
    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首次在極高的壓力下用氫氣壓縮簡單的分子固體,首次創造出在室溫下超導的材料。這項工作由物理學和機械工程學助理教授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的實驗室進行。迪亞斯說,開發超導材料(在室溫下沒有電阻和磁場的排斥)是凝聚態物理的「聖杯」。經過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探索,這種材料「絕對可以改變我們所知道的世界,」迪亞斯說。為了創造新的記錄,迪亞斯和他的研究團隊將氫與碳和硫結合在一起,以光化學方法在金剛石砧座中合成了簡單的有機衍生的碳氫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