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發表在這裡的讀者來信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本報去年9至11月間為紀念刊發10000期向讀者徵集形象口號;二是本報去年底開始為紀念創刊50周年向讀者徵集報徽。令我們想不到的是,這兩項具體簡單的徵集活動,竟然像打開了千千萬萬讀者心頭的情感閘門似的,有多少熱情向我們傾瀉,有多少鄭重的督責,有多少閱讀的歡欣、追求的痛苦。有幸接觸到這些來信的編輯,誰都會感到盈胸的火熱。與我們報紙結緣的,不僅是一位又一位讀者,而是多麼豐富的情感人生啊!
一位名叫王志英的陝西老讀者,不僅寄來填好的徵集表格,而寄來了數千言長信,還有他留下來的本報60年代對他有深刻影響的報紙剪報的複印件。另一位名叫龔雪沈的武漢老讀者,在數千言來信中密密麻麻地寫下了十條意見和建議,其中就有詳細註明日期、版面、標題的錯別字,我們把「好話」刪掉,「壞話」留下,不能盡刊,謹表謝忱。
在許多來信中,熱情的人們都在署名前加上「忠實的讀者」。其實,在一個消費自由、選擇自由的市場經濟社會,消費者是否應該對某一文化產品保持「忠實」,我們不論,但所有新聞紙對讀者的忠實,卻是我們的立身之本。賀喜之日,好聽的話多,刊發這些來信,不為「自醉」,只為加壓。
從創刊到1958年,我曾經一份不缺
自豪地說,我是一位與《中國青年報》同時成長起來的患難之友。你在創刊伊始,我還戴著紅領巾的時候,你我就結識了,而且成了我半個世紀以來形影不離的良師益友。
如果聯想到50餘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風風雨雨,尤其共青團員和每個青年人的成長,《中國青年報》所擁有的那一份輝煌的歷史,我作為一位忠實的讀者更有理由為她驕傲。
始終深切地關注共和國的前途和命運,始終堅信青年是共和國的未來和希望,始終如一地呼喚年輕一代為共和國的崛起與振興而奮鬥———是《中國青年報》迎著改革的大潮,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原因所在。熟知《中國青年報》的每一個讀者,都能體會辛勤耕耘的幾代青年報人的酸、甜、苦、辣……
所以,我說咱《中國青年報》———是一份摺疊起來的呼喚時代永遠面向未來輝煌的圖書館。這不,現在我都退休了,還每天把第一時間,放在一睹《中國青年報》上,以感受當代青年的風採。
從年輕氣盛到年逾花甲,你我心心相印。我讀著《中國青年報》心中不禁升騰起一股崇敬與親切之情。說起崇敬,是因為字裡行間發表了許多熟識而敬重的模範團員、先進青年、英雄人物的事跡。「誰是最可愛的人」———把我從古城西安一個舒適的工作崗位,呼喚到軍營。「向雷鋒同志學習」震憾著我的心靈,化入我的血液,變成行動的血肉,使我成為一名「雷鋒式的好班長」,日漸豐滿,日漸成熟。說到親切,是因為刊發在《中國青年報》上的先烈、英模事跡是我的人生「亮點」,有的甚至是我的戰友、同事,朝夕相處過一段難忘的時日。這熟知來自《中國青年報》。青少年時,正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之際,讀《中國青年報》連續報導有關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羅盛教,自然而然產生一種與「誰是最可愛的人」心心相印的親切感。
鄧小平同志號召我們「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朱伯儒、張子祥、嚴力賓、辛福強……這些「雷鋒不老」的軍內外英雄人物,還有「英雄少年」賴寧,才14歲的他,為我這個曾在林海雪原工作的人所感動、敬佩。當代的劉志豔、老知青樊寶發、為人師表的劉玉安、大山之子楊志貴、「希望之星」蘇明娟,舉不勝舉。《中國青年報》50年社慶快到了,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些親人,不是別人,都是一些小人物、普通一兵,《中國青年報》,不惜版面地把他們的事跡獻給了讀者。
可惜我把從創刊到1958年當兵前8年一份不缺的《中國青年報》摺疊得整整齊齊珍藏在農村老家,「文革」時被紅衛兵視為「四舊」付之一炬,化為灰燼。我雖讀報、集報、評報、用報的決心沒有改變,但失去的再也覓求不到了。對此,我建議,待到《中國青年報》紀念社慶50周年時,出一期獨特的「五十年五十報」的「報中報」。把《中國青年報》中一幅幅值得珍藏的畫卷,原汁原味地獻給新老讀者。
陝西第一航天技工學校 王志英
當年刨根問底,與你們信箱有緣
當年我還是一個毛頭小夥子,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心,總愛刨根問底探索個究竟,自然也就遇到了許多翻來覆去想也想不通的問題。
可喜的是,那時中國青年報的《青年信箱》是有信必復的。不論你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只要提出來,人家總會給你一一作答。這就為青年們的生活增添了極大的樂趣。誠然,我給人家提出來的問題,有時不免有乖僻之嫌。可那些《青年信箱》的服務員們,卻是古道熱腸,不厭其煩。我問道,為什麼有姑娘在場的時候,小夥子的興致總是特別好呢?人家就旁徵博引地講出一番生物學的理論。我又問,《沙家浜》裡,沙奶奶喊阿慶嫂是阿慶嫂,可阿慶嫂又稱沙奶奶是沙奶奶,這不亂了輩分了嗎?人家便從日常待人接物敬人三分的角度講出一番生活的道理。
如今,這些信件已成了我倍加珍愛的「文物」。仔細想來,正是因為當初結交了這位「良師益友」,也就更加激勵了自己那種好學上進,不恥下問的精神。
山西陽泉人民廣播電臺 葛棟玉
猶記當年「管報員」
認識《中國青年報》的具體時間已朦朦朧朧記不清,追溯相伴而走過的日子,想必也有30多年的時光了。在上初中的時候,我是學校閱覽室的常客,《中國青年報》是師生中最搶手的。在我的倡導下,班上訂上了貴報。我有幸成為管報員,課餘時常埋頭在書報中,貴報陪我度過了中學階段的每一天,使我的閱歷、知識日漸長進,作文水平大有提高,學校的黑板報上幾乎期期都有我的詩歌、短文。跨進大學校門,在圖書館我們又有緣相逢,經常見面,每次都依依不捨。步入社會,依然情有獨鍾,不管是在當園丁之時,還是在搞新聞之日,我們更是相約在崗位。至今,我的桌上仍然擺著《中國青年報》。昨日,訂報員問我明年訂什麼報,我拿起筆毫不猶豫地圈上了《中國青年報》。
貴報欄目眾多,內容豐富,緊貼讀者。當年的「紅辣椒」,今日的「青年話題」、「冰點時評」抨擊時弊,鞭笞腐敗,或使人深省,或使人警悟;「求實篇」、「經濟時評」等給人以啟迪,常讓讀者茅塞頓開,明達事理。
貴報如能關注大中學生的政治時事學習,科技知識學習,使他們邊讀報邊學習,並鞏固有關知識,便會成為更多青年人的良師益友。希望貴報能加大科技知識的宣傳,特別是趣味科技知識,與生活、生產、工作緊密結合的科技知識,使貴報成為青年人邁入科技殿堂的啟蒙老師,成為普及科技知識的陣地。
陝西省榆林市電視臺 王德澤
老年讀者「不客氣」
徵集活動見報當天,我就填好表格,寫好信封,不管對不對路,總想說點什麼,拖到最後一天,也還沒有理清思路。有幾點膚淺建議和苦衷,雜亂陳述於後,不知當否。
第一個苦衷是訂報後的投遞接收問題。
本地報紙多是自己發行,專人投遞到戶,不代辦他報的發行,零售報點日見稀少且報種不全。居委會或單位收發室與個人間雙方都怕麻煩,怕不落實,因責權不明晰,發生少報的情況也無人負責。這恐怕不是我一個人或一個地方的問題,可否敦促各地有關方面組織好報刊投遞到戶工作。今年全年《中國青年報》我是看老伴單位訂的公家報,收發室也常有缺少,無人查問也無法查詢索補,這一問題看似小,卻較大地影響了非上班族對報紙的訂閱。投遞確係貴報發行的薄弱環節。
《中國青年報》版面疏漏相對較少,但也不是沒有,為鼓勵讀者,可否設一小獎項,專事挑錯捉漏。
《中國青年報》主要是面對各個學歷層的年輕人,未必皆通曉古文,版面刊登的雜文中若引用生僻古文句子,似應加古文釋義載於文下或中縫等處。我是近70歲的人,除中學語文書中的文言文外,過去僅泛泛瀏覽過《古文觀止》,看到貴報雜文中引用的古文往往也不知所云。
《中國青年報》主要對象是年輕人。高學歷群中注重數理化和高新尖科技而人文學科素養差,中低學歷群中受流行、平庸歌曲影響多。年輕人若不能及時受到高雅、積極、向上、健康、正確的思想和各種形式藝術的薰陶,那麼,平庸、消極、無病呻吟、無聊,甚至低級的各種負面影響就會悄悄襲來佔據。負面影響一旦不經意間在一段時間不幸成了流行,那就會使更多的中間層造成價值取向的錯誤判斷,就會隨大流。
我沒有時間多寫,簡潔地說,就是希望《中國青年報》為活躍8小時以外年輕人業餘生活闢一藝術角,介紹交響樂欣賞,推薦優秀民樂、民歌、文學作品、繪畫舞蹈等等。最便利抒發情懷的是歌唱,我年近七旬尚每日哼哼50年代的蘇聯歌曲和我國民歌,常看歌曲大賽,一場不漏,想學一些比賽中的歌曲,卻無從尋覓歌譜(習慣照簡譜自學)。可否在藝術角登載一點大賽中和同一首歌演唱會中的優秀歌曲。
最後,可否由《中國青年報》自身和廣大讀者中之軟體行家合作開發一軟體,由電腦每日通讀各種報刊(含自身),定出各種考核指標且量化,後列表比較得出自身疏漏、錯誤,送總編室參考改進工作。
應闢一不定期的讀者信箱欄。
我從讀報中獲取了很多新信息和知識,諸如納米技術、高能粒子天文學等,我有6本讀報記載和大量剪報。很多只有初中水平的人經過自己頑強拼搏最後學有所成,我僅為個人興趣,想窺探量子力學之奧秘,不知其間階梯有多少(我是1954年大專機電專業畢業),有哪些書籍、哪些著名教授可請教,倘若有讀者信箱欄目,我就可以求教指點了,我相信各個讀者想求助的事一定多多,這也是加強聯繫的紐帶。
有一堆家務事在等我,郵局也快收班了,我想寫的話,也寫出了近一半,也只是個提綱,我在擠時間在衝刺,就算是重在參與吧。
武漢煤炭設計院退休人員 龔雪沈
一篇文章改變命運
偶然接觸《中國青年報》是在70年代。那時高招取消,情緒曾一度消沉。後來,是《中國青年報》上的一篇文章,改變了我的命運。
「朋友,從今天起就拿起書本吧。不要因為科學的高峰而猶豫,也不要因為ABC的起點而羞恥。學習會使你生活充實,會使你透過困難看到光明……讓我們用下面的詩句來共勉吧:
「不要再惋惜已經流逝的年華。
不要再嘆惜被扼殺了的青春,
青春怎麼會死呢?
她姓勇敢,名叫鬥爭!」
(摘自1979年《中國青年報》2月24日《青春從何還?》)
從此,我鼓起了生活的風帆,奮力拼搏,與命運抗爭。第二年參加全國高考(榜上無名);1982年參加了黑龍江大學中文函授,1987年參加高教自學考試,1992年取得中文畢業證,並在報刊上發表文章10餘萬字。1993年參加教育工作,多次被評為市、縣優秀教育工作者。能有今天,我衷心感謝《中國青年報》給我的精神鼓舞和幫助。
30多年來,我從沒間斷對它的訂閱,它已經成為我生活中的組成部分。特別是1989年(大約,實在記不清了)的一件事,更使我加深了對《中國青年報》的全面認識。因投遞員的懶散,在8個月內竟少給《中國青年報》和其他報刊400餘份而居然不認錯,被我一怒之下反映到了咱們報社。報社以《一個山鄉青年給郵電局長的信》為題刊出,引起省、市、縣三級領導重視,因而得到了解決。刊出後,我激動得一夜沒合眼,沒想到我們報社對一個山鄉青年的來信竟如此重視。
30多年的接觸怎能用這幾句話概括。我衷心期望,《中國青年報》成為人民心中的報紙。
河南省林州市河順鎮黃家坡中學 黃火林
曾嚼「辣椒」味難忘,而今暢快說「不同」
閱讀《中國青年報》已成為我生活中必須要做的事。從18歲開始,我已經與《中國青年報》結下20多年的情誼。至今印象最深的是80年代初期的「辣椒」版。那個時候的「辣椒」版砭時弊,呼民聲、陳民瘼,比現在的很多報紙的同類版面都深刻。那樣的文章讓百姓們暢快。建議現任編輯老師們,查閱一下那個版面的有關資料,可否借鑑一下當年的大膽潑辣、當年的嫉惡如仇?
現在,我最喜歡讀的是「青年話題」版,這個版面最大的特色是允許發表「不同觀點」。筆者有幸在去年10月23日的版面上發表了一篇「不同觀點」。話題,應當是暢所欲言,允許發表不同觀點,希望保持這個版面的風格。
「法治社會」,我讀得最細,從中學到了不少法律知識,也看到社會世相,對指導自己的人生、趨利避害,認識和對付陰暗面很有教益,但希望對一些「弱者」遭遇,最好全程報導,讓讀者知道最終結果,而不是僅僅提供一件新聞。強求報紙幫助人未免太過,但對一些「弱者」,您應當自始至終地給予關注。
貴報還有很多好版,不一一例述。筆者對您報新聞消息的信任度最高。為此,我向自己讀高中的兒子特別推薦:「一定要抽時間多讀《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報是我自費訂閱的惟一的一份「國家級」日報。
我讀中國青年報最大的體會是可以抗衰老!當然不是生命的衰老,而是思想、觀念、知識的衰老。這是我作為一名40多歲的讀者由衷的體會。
祝中國青年報永遠年輕!
山東鄒城市鮑店煤礦選煤廠調度室 馬桂森
少年時代相識,「下崗」之後緣深
下崗了,單位不發工資,分文沒有的我,在萬念俱灰的無助中,拿起筆來寫了一篇文章寄到編輯部。不久,我的文章發表了。我收到了樣報並有了我的第一筆稿費———56元。從此後,我更加讀書不止,練筆不停。10元、15元、18元、20元、30元、70元、80元、100元的稿費我都得過。錢雖然不多,可那都是我一筆一畫兒的奮鬥所得,每一點一滴都是我生命的結晶啊!
要問我的這些勇氣和成績是如何取得的,那還要得益於《中國青年報》的鼓舞。少年時代《中國青年報》就成了我的良師益友。幾十年來《中國青年報》一直伴隨我。我雖然沒有大學學歷,但我作出了比有大學學歷的人加倍的努力。
我現在經過努力,已經光榮地成為天津人民廣播電臺的「評播員」。我每年都能榮獲全國、全市「徵文獎」。1997年我獲天津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徵文「一等獎」。1998年獲「熱心聽眾獎」。1999年在天津人民廣播電臺經濟頻道獲徵文「優秀獎」。2000年獲新聞頻道「節目之友獎」。還兩次在全國千字徵文中獲「佳作獎」。1996年我參加魯迅文學院創作班。1997年獲得「研修證書」。
熱愛《中國青年報》的天津讀者 王安霞
寢室留下整兩箱,來報還與男生搶
大學學會計專業,屬管理類學生。但我對許多東西都有興趣,除了熱愛我所學專業外,我輔修了法學。我還對新聞、哲學、教育學、計算機、文學、音樂、生物、服裝設計、室內裝飾、插花藝術等都有興趣。我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然的東西。
記得我第一次看《中國青年報》是在高中一年級,我被報紙中豐富的內容所吸引,特別是那些與我們青少年成長相關的內容。從那時起,我只要有空,就會把班上訂的《中國青年報》拿來閱讀。上大學後,我和同寢室一女生都對《中國青年報》一往情深,幾乎每天都看,還與男生搶報紙。看過後的報紙,也是捨不得丟的,都把它們放在紙箱裡。寢室內已有滿滿兩箱報紙。遇到寫論文,我就會把它們拿出來翻找。這些最新的資料對於論文是最好的論據。而其中豐富的內容,可以說是包羅萬象的,開拓了我的知識面,使我在與人交談時言之有物。在無形中,也提高了我的閱讀理解能力。
在此我感謝各位「老師們」,為你們對中國新聞事業的貢獻,你們為中國青年成長而付出的艱辛……
武漢理工大學三年級 宋俊麗
報社的叔叔阿姨們:
你們好!我們是安徽省界首市朝陽高級中學高二文科班的學生。4月27日是《中國青年報》的50歲的生日,我們全班同學向你們表示祝賀,並感謝你們的辛勤工作。
在我們緊張的高中學習生活中,是《中國青年報》給我們豐富了課外生活。由於時間緊張,所以我們看電視和聽廣播的時間極少,於是班裡僅有的一份《中國青年報》便成了同學們的寶貝。可以說是《中國青年報》給我們帶來了不可少的一套課餘大餐,從各種時事新聞到一些文化知識等,極大地滿足了我們的需要。所以說真得謝謝《中國青年報》,謝謝叔叔阿姨們的辛勤的勞動。
再祝《中國青年報》50歲生日快樂,越辦越火,擁有更多更多的讀者。並祝叔叔阿姨們身體健康,工作順利,萬事如意!
安徽省界首市朝陽高級中學高二文科班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