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極寒之地「逐日」記---中國科學院

2020-11-26 中國科學院

  2015年11月5日,NASA發布為藝術家所繪的概念圖,圖片顯示了太陽風暴擊中火星,並使火星上層大氣分子或原子電離,產生極光的場景。視覺中國供圖(資料圖片)

  中國,漠河,零下30攝氏度。

  52歲的李來順脫下外套,把帶有拉鏈、紐扣等衣著全部留下,並反覆確認身上不再有幹擾地磁信號的鐵製品,方才推開地磁觀測室的大門。

  這裡是我國本土最北端的科研觀測野外臺站——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漠河觀測站,位於黑龍江省漠河縣北極鎮北約1公裡處,全年約三分之二時間處於冰凍狀態,屬極寒地區。

  在這裡,剛燒開的熱水,在室外灑向空中即可瞬間凝結成冰,存放在牆頭的麵條,則被凍得像磚頭一樣堅硬。但就是這樣的環境,卻對我國空間環境的觀測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站在太空俯瞰我國版圖,沿著東經120度子午線,能看到漠河、北京、武漢、三亞4個站點,緯度間隔約10度均勻布局。據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研究員、空間環境探測實驗室原主任寧百齊介紹,這些站點組成了我國地球空間環境觀測的「黃金鍊」,也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子午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其中,漠河處在最北端,是監測來自北極空間環境擾動的「前哨」站點,一旦北極「擾動」向低的緯度傳播,將最快「拿到」一手資料。為此,包括李來順在內的多位科研工作者已在這裡堅守了30年。前不久,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實地探訪了這裡。

  太陽「風暴」來臨電網癱瘓衛星異常並非危言聳聽

  人們抬頭望向太陽,似乎總是那麼安靜,春暖花開,日出日落。但在科學家眼中,掛在天上的太陽,卻可能發生劇烈變化,進而影響著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地球與行星物理實驗室副主任劉立波說,太陽其實是一顆非常活躍的活力星球,從太空觀測太陽,可以看到持續的活動,包括光線、粒子和磁場的爆發。當然,還有太陽「發脾氣」時的「太陽耀斑爆發」。

  1859年9月的一個上午,英國天文愛好者卡靈頓照例在自己的天文觀測室裡,對太陽黑子進行常規觀測。

  令他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日面北側一個黑子群附近,突然出現了兩道極其明亮的白光,其亮度迅速增加,遠遠超過光球背景,但白光僅維持了幾分鐘,很快就消失了。

  十多個小時之後,英國當地的地磁臺站記錄到強烈地磁擾動。第二天,世界許多地方——包括我國河北等地,都觀察到了美麗的極光。

  這就是著名的「卡靈頓事件」。

  在科學界,這一事件徹底否定了「太陽是個固體球」的理論,說明了太陽是個氣體球。而對於公眾,這也是人類第一次見識到「太陽風暴」的厲害。

  根據歷史記錄,「卡靈頓事件」造成了長達8天的惡劣空間天氣。好在,那時的人類社會主要依靠蒸汽機和勞力,還沒有人造衛星、無線電通信和現代的電力傳輸網絡,劉立波說,「像惡魔一樣」的太陽風暴,並未給地球帶來過於嚴重的災難。

  不過,在通信離不開手機網絡、出門離不開衛星導航的今天,這一切都變了——

  1989年3月的一天晚上,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供電網絡全部癱瘓,全省陷入長達9個小時的黑暗和寒冷之中。與此同時,美國、日本的通信衛星出現異常,全球無線電通信信號受到極大幹擾。

  事後人們才知道,這次災難的元兇是「太陽風暴」——它擾亂了地球上空的電離層,影響甚至中斷全球無線電通信。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空間環境探測實驗室主任李國主告訴記者,因此深入了解日地空間環境事件的來源和機理,及早探測和預報日地空間環境事件的發生,可以避免或減少這類事件對人類生產和生活造成的破壞性後果。

  這就需要給地球做「天氣預報」。李國主說:「空間天氣預報對於地球的重要性,就如同天氣預報對於人類的重要性。」儘管,對地球上的多數人來說,這場「戰爭」安靜得幾乎不存在。

  在我國最北端給地球做「天氣預報」

  事實上,說起大氣,大家通常會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這其實是通過按大氣溫度隨高度分布的特徵來劃分的。

  而如果按大氣電離狀況分層,即可分為中性層和電離層。後者,就是一個環繞地球的帶電粒子層,其高度一般為離地面60公裡到1000公裡。這是整個空間環境研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觀測」對象。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空間環境探測實驗室高級工程師趙秀寬告訴記者,電離層又有「空中魔鏡」之稱,既對太陽能量的「注入」有反應,同時也可受到地球上颱風等天氣的影響,因而變化莫測。

  趙秀寬說,太陽活動劇烈爆發時,會引起一種大尺度的電離層擾動,首先影響較高的緯度地區,然後往低的緯度地區傳播——人們所熟悉的極光,就是日地空間環境事件的光學表現,在劇烈的地磁暴中,極光帶可以從極區延伸到中高緯度地區。

  在這一過程中,漠河站可能在我國本土最早「感知」到。李國主說,在越高的緯度開展空間環境監測,越有利於研究日地空間環境事件的來源和機理,就能越早地感知和預報日地空間環境事件的發生,避免這些事件對人類生產和生活造成破壞性的後果。

  這也正是在祖國最北端設立觀測臺站的意義所在。

  去年9月的一個晚上,一場太陽風暴事件令很多人記憶猶新,這是自2005年以來,太陽最強的一次爆發活動。

  在這次事件爆發之前,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對外發布了「預警」,通報太陽耀斑爆發伴隨日冕物質拋射的「抵達」時間,並提醒這有可能引起地球磁層、電離層和高層大氣強烈的擾動,從而將可能影響到運行在其中的衛星等飛行器的性能和安全。

  李國主告訴記者,這些對外發布的信息,漠河站提供了重要的觀測數據支撐。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副所長魏勇告訴記者,「打包」漠河站在內的這些臺站,子午工程建成了一個以鏈為主、鏈網結合的,運用地磁、無線電、光學和探空火箭等多種手段的監測網絡。未來,他們還將以子午工程二期推進為契機,把這裡打造為空間環境綜合觀測基地。

  在極寒極熱之地將人類的認知推向極致

  漠河站始建於1988年,從那一年開始,李來順就留在了這裡。這裡夏天很短,冬天很長,每年九十月開始飄雪,直到次年三四月,冰雪方始消融。對於來訪者,寒冷是巨大的考驗,但對李來順和他的同事來說,冷就是家常便飯。

  寧百齊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漠河站一年經費只有兩萬多元,冬天地磁觀測房間裡沒有暖氣,儀器開機工作前,要先用電燈泡「烤一烤」。

  不過,人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

  寧百齊說,臺站工作人員在室外走上一圈,進來就是一身白,只能燒點柴,抱團取暖。那時,當地民眾形容他們「遠看像撿破爛的,近看像要飯的,仔細一看原來是科學院的」——他們後來也常以此自嘲。

  在這裡,有一間特殊的「小屋」,房屋的建設材料全是「無磁的」,基礎材料是石灰石,房頂是鋁板,門窗是鋁合金,凡是採用的釘子,都是銅材質——「一個鐵的都沒有」。

  李來順說,如果建築材料含有一丁點兒鐵的話,人工觀測記錄的數據,就不能反映地球磁場的真實變化。

  這樣的一套流程,李來順幹了將近30年。從最早手抄郵寄,到如今電腦全自動化操作,設備換了一茬又一茬。不變的是他早已習慣的夥食——夏天吃方便麵,冬天吃凍水餃。

  30年來,這裡誕生了「子午工程」首批重要科學成果——磁暴期間電離層與等離子體層物質交換的耦合研究。

  李國主說,利用漠河地磁和電離層觀測,科學家發現,磁暴期間距地球約兩個地球半徑以外等離子體層的消減,可能是由於電離層物質供給減少造成的,這揭示了磁暴期間,電離層對等離子體層的物質調控作用——這是科學家理解和預報空間天氣的重要成果。

  在高緯度、極低溫和其他極端條件下進行地質檢測,裝備研製堪稱重中之重。記者造訪期間,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技術與裝備中心高級工程師王中興正同科研團隊一起,測試我國自主研製的地面電磁探測儀器。

  王中興告訴記者,之所以趕在漠河最冷的時節來工作,就是想測試其極寒狀態下的使用狀況。在此之前,該團隊已結束在內蒙古阿拉善地區所做的40攝氏度高溫測試。

  他說,以往提起科研,人們想到的多是實驗室和科學重器,其實,對研究地球深部探測的科研人員來說,不管是漠河站的嚴寒觀測,還是三亞站的酷暑觀測,地點的選擇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只有在極寒、極熱之地,才更能將人類的認知推向極致。

  (原載於《中國青年報》 2018-02-26 12版)

相關焦點

  • 探訪中國最北科研臺站:極寒之地「逐日」記
    探訪我國境內最北科研臺站——  極寒之地「逐日」記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中國,漠河,零下30攝氏度。  這裡是我國本土最北端的科研觀測野外臺站——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漠河觀測站,位於黑龍江省漠河縣北極鎮北約1公裡處,全年約三分之二時間處於冰凍狀態,屬極寒地區。  在這裡,剛燒開的熱水,在室外灑向空中即可瞬間凝結成冰,存放在牆頭的麵條,則被凍得像磚頭一樣堅硬。但就是這樣的環境,卻對我國空間環境的觀測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 中國最北科研臺站:極寒之地「逐日」,給地球做「天氣預報」
    中國,漠河,零下30攝氏度。52歲的李來順脫下外套,把帶有拉鏈、紐扣等衣著全部留下,並反覆確認身上不再有幹擾地磁信號的鐵製品,方才推開地磁觀測室的大門。這裡是我國本土最北端的科研觀測野外臺站——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漠河觀測站,位於黑龍江省漠河縣北極鎮北約1公裡處,全年約三分之二時間處於冰凍狀態,屬極寒地區。在這裡,剛燒開的熱水,在室外灑向空中即可瞬間凝結成冰,存放在牆頭的麵條,則被凍得像磚頭一樣堅硬。
  • 中國青年報
    從創刊到1958年,我曾經一份不缺   自豪地說,我是一位與《中國青年報》同時成長起來的患難之友。你在創刊伊始,我還戴著紅領巾的時候,你我就結識了,而且成了我半個世紀以來形影不離的良師益友。
  • 《地下城堡2》極寒之地融冰藥劑在哪使用
    導 讀 地下城堡2融冰藥劑是進入極寒之地的重要道具,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獲得地下城堡2融冰藥劑呢?
  • 中國青年報2019年度照片
    去年,《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的報導《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在社會上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也讓雲南省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這所運用網絡直播教學的中學廣受關注。2016年9月,中國青年報視覺中心3名記者通過攝影、文字、視頻等方式報導了上少寨紅軍橋的現狀,在攝影版刊發專題《寨子有座紅軍橋》,在微信公號「守候微光」為紅軍橋旁的孩子發起募捐。報導引起了廣泛關注。2017年,中國青年報社攜手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和中石化集團決定為上少寨新建公路橋。兩年後的今天,上少寨當地村民幾十年的架橋夢終於實現了。
  • 地下城堡2融冰藥劑怎麼得 極寒之地融冰藥劑在哪使用
    地下城堡2融冰藥劑是進入極寒之地的重要道具,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獲得地下城堡2融冰藥劑呢?下面小編就告訴大家融冰藥劑怎麼獲得,以及極寒之地的位置坐標,希望對各位玩家有所幫助! 地下城堡2融冰藥劑是進入極寒之地的重要道具,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獲得地下城堡2融冰藥劑呢?
  • 中國青年報社會責任報告(2019年度)
    2019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當晚,中國青年報第一時間組織採寫《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各界團員青年熱議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被全網推送。5月1日,全媒體推送團中央書記處關於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評論文章《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光輝指南》。
  • 夸父為何逐日,學者研究之後感慨:夸父是中國最早的天文學家!
    相傳黃帝時期,夸父族的一個首領,想要把太陽摘下,放到人們的心裏面,於是就開始逐日,最終被渴死。這一傳說比喻人有大志,或自不量力(山海經中有評價這麼說)。然而,有學者研究了之後卻感慨:夸父逐日,不是為了抓住太陽,而是在觀測太陽影子,他是中國最早的天文學家!
  • 【中國青年報】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第一本英文期刊正式上線
    【中國青年報】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第一本英文期刊正式上線 2020-01-21 中國青年報 邱晨輝   該期刊由中國衛星導航年會科學委員會、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學出版社)、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共同支持、發起創立,採用國際同行評議、完全開放獲取的辦刊模式。
  • 【中國青年報】深潛海底10909
    這是闊別一個多月之久,他的雙腳再一次踩在大地上。  從10月10日起,劉燁瑤和其他上百名科研試驗人員一起,分兩批乘坐科考船前往已知地球海洋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在那裡,他們坐進「奮鬥者」號潛水器,13次下潛大海深淵,其中8次突破1萬米,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 地下城堡教你如何獲得極寒之地史詩級獎勵(2)
    地下城堡每張地圖中雖然建築物是隨機的,但是有固定的支線任務,完成支線任務收集任務品便可以兌換該圖的獎勵,本篇攻略帶來的是極寒之地史詩級獎勵,一起來看看如何完成吧。   首先地圖的探索肯定要全部走一遍,多多少少都能夠拿到一兩個任務品,至於你缺少什麼任務品就往下看看吧。
  • 【中國青年報】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仙逝
    今天,中國量子化學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唐敖慶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舉行。告別儀式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沒有主持人,願意來的人就三鞠躬送別先生。93歲的唐敖慶院士穿著他最喜歡的中山裝,靜靜地躺在白色的菊花叢中,仿佛剛剛睡著一般。
  • 釣魚須小心 《抗戰》巨龍逐日海島之迷
    《抗戰》新資料片「巨龍逐日」全新推出新地圖釣魚島,數萬戰士即將展開搶灘登陸,參與保釣計劃。 甲午戰爭血未乾,黃海海戰的慘烈記憶永遠銘刻在國人的心中。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愛國精神的召喚下,中華志士多次登島或試圖登上釣魚島以具體行動宣示主權,稱為「保釣運動」。而今,抗戰玩家們強行登陸釣魚島,又將碰到什麼危險呢?
  • 《怪物獵人:世界》「冰原」DLC冰牙龍中字短片 君臨極寒之地的飛龍
    《怪物獵人:世界》「冰原」DLC冰牙龍中字短片 君臨極寒之地的飛龍 2019
  • 【中國青年報】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命名「墨子號」
    8月15日,我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已正式命名為「墨子號」。這是量子衛星的名字首次公開。潘建偉說:「衛星之名取自於我國科學家先賢,體現了我們的文化自信。」
  • 極寒中的「中國最冷小鎮」氣象人「組圖」
    有著「中國最冷小鎮」之稱的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呼中區,今年1月以來連續多日最低氣溫在零下40攝氏度以下。呼中區氣象局工作人員在極寒天氣中堅守崗位,做好設備維護和氣象監測工作,為政府部門和百姓提供精準的氣象服務。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黑龍江省呼中區氣象局工作人員對呼中國家基本氣象站設備進行檢查維護(1月10日攝)。
  • 《怪物獵人》君臨極寒之地的純白飛龍——冰牙龍
    冰牙龍冰牙龍-ベリオロス冰牙龍是生活在極寒之地的【四足步行飛龍】,使用可怕的利齒作為武器進行狩獵,可以製造冰暴在地面生成龍捲。在《怪獵世界》冰原中加入了利用地形地攻擊。它可以利用腳部的鋸齒停止滑行,從而在冰面上靈活衝刺。由於其佇立於冰原之上的身姿據說與某個傳說中登場的騎士十分相似,因此也有著【迅捷騎士】、【零下的白騎士】等別名。
  • 【中國青年報】2020大國科技
    因此,上述四大科學發現,奠定了我國乃至世界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科學基礎,也是中國科學家為世界控制新冠肺炎疫情作出的最重要的貢獻。  在吳尊友看來,在這場必須打贏的抗疫戰鬥中,中國科學家跑出了中國速度。在武漢疫情得到控制以後,我國又陸續出現了幾起聚集性的疫情,比如北京新發地市場、大連、青島、新疆喀什等地。  「在控制這一系列疫情的過程當中,我們採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四個方面。
  • 【中國青年報】「蝙蝠女俠」團隊找出SARS病毒源頭
    軟體開始運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胡犇,獨自坐在實驗室的電腦前等待。幾分鐘後,一連串高低起伏的線條出現在電腦屏幕上。  這些線條意味著,15株病毒中某幾株病毒的基因組序列,在經過了一系列的重新組合之後,與曾經造成「非典型性肺炎」疫情的SARS病毒,基因序列高度一致。  這15株病毒,全部來自中國雲南的一個蝙蝠洞。
  • 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
    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昨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選出初步候選人181位。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181名初步候選人中,數學物理學部29人、化學部28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2人、地學部27人、信息技術科學部26人、技術科學部3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