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北科研臺站:極寒之地「逐日」,給地球做「天氣預報」

2021-01-09 澎湃新聞

中國,漠河,零下30攝氏度。

52歲的李來順脫下外套,把帶有拉鏈、紐扣等衣著全部留下,並反覆確認身上不再有幹擾地磁信號的鐵製品,方才推開地磁觀測室的大門。

這裡是我國本土最北端的科研觀測野外臺站——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漠河觀測站,位於黑龍江省漠河縣北極鎮北約1公裡處,全年約三分之二時間處於冰凍狀態,屬極寒地區。

在這裡,剛燒開的熱水,在室外灑向空中即可瞬間凝結成冰,存放在牆頭的麵條,則被凍得像磚頭一樣堅硬。但就是這樣的環境,卻對我國空間環境的觀測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站在太空俯瞰我國版圖,沿著東經120度子午線,能看到漠河、北京、武漢、三亞4個站點,緯度間隔約10度均勻布局。據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研究員、空間環境探測實驗室原主任寧百齊介紹,這些站點組成了我國地球空間環境觀測的「黃金鍊」,也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子午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其中,漠河處在最北端,是監測來自北極空間環境擾動的「前哨」站點,一旦北極「擾動」向低的緯度傳播,將最快「拿到」一手資料。為此,包括李來順在內的多位科研工作者已在這裡堅守了30年。前不久,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實地探訪了這裡。

太陽「風暴」來臨電網癱瘓衛星異常並非危言聳聽

人們抬頭望向太陽,似乎總是那麼安靜,春暖花開,日出日落。但在科學家眼中,掛在天上的太陽,卻可能發生劇烈變化,進而影響著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地球與行星物理實驗室副主任劉立波說,太陽其實是一顆非常活躍的活力星球,從太空觀測太陽,可以看到持續的活動,包括光線、粒子和磁場的爆發。當然,還有太陽「發脾氣」時的「太陽耀斑爆發」。

1859年9月的一個上午,英國天文愛好者卡靈頓照例在自己的天文觀測室裡,對太陽黑子進行常規觀測。

令他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日面北側一個黑子群附近,突然出現了兩道極其明亮的白光,其亮度迅速增加,遠遠超過光球背景,但白光僅維持了幾分鐘,很快就消失了。

十多個小時之後,英國當地的地磁臺站記錄到強烈地磁擾動。第二天,世界許多地方——包括我國河北等地,都觀察到了美麗的極光。

這就是著名的「卡靈頓事件」。

在科學界,這一事件徹底否定了「太陽是個固體球」的理論,說明了太陽是個氣體球。而對於公眾,這也是人類第一次見識到「太陽風暴」的厲害。

根據歷史記錄,「卡靈頓事件」造成了長達8天的惡劣空間天氣。好在,那時的人類社會主要依靠蒸汽機和勞力,還沒有人造衛星、無線電通信和現代的電力傳輸網絡,劉立波說,「像惡魔一樣」的太陽風暴,並未給地球帶來過於嚴重的災難。

不過,在通信離不開手機網絡、出門離不開衛星導航的今天,這一切都變了——

1989年3月的一天晚上,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供電網絡全部癱瘓,全省陷入長達9個小時的黑暗和寒冷之中。與此同時,美國、日本的通信衛星出現異常,全球無線電通信信號受到極大幹擾。

事後人們才知道,這次災難的元兇是「太陽風暴」——它擾亂了地球上空的電離層,影響甚至中斷全球無線電通信。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空間環境探測實驗室主任李國主告訴記者,因此深入了解日地空間環境事件的來源和機理,及早探測和預報日地空間環境事件的發生,可以避免或減少這類事件對人類生產和生活造成的破壞性後果。

這就需要給地球做「天氣預報」。李國主說:「空間天氣預報對於地球的重要性,就如同天氣預報對於人類的重要性。」儘管,對地球上的多數人來說,這場「戰爭」安靜得幾乎不存在。

在我國最北端給地球做「天氣預報」

事實上,說起大氣,大家通常會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這其實是通過按大氣溫度隨高度分布的特徵來劃分的。

而如果按大氣電離狀況分層,即可分為中性層和電離層。後者,就是一個環繞地球的帶電粒子層,其高度一般為離地面60公裡到1000公裡。這是整個空間環境研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觀測」對象。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空間環境探測實驗室高級工程師趙秀寬告訴記者,電離層又有「空中魔鏡」之稱,既對太陽能量的「注入」有反應,同時也可受到地球上颱風等天氣的影響,因而變化莫測。

趙秀寬說,太陽活動劇烈爆發時,會引起一種大尺度的電離層擾動,首先影響較高的緯度地區,然後往低的緯度地區傳播——人們所熟悉的極光,就是日地空間環境事件的光學表現,在劇烈的地磁暴中,極光帶可以從極區延伸到中高緯度地區。

在這一過程中,漠河站可能在我國本土最早「感知」到。李國主說,在越高的緯度開展空間環境監測,越有利於研究日地空間環境事件的來源和機理,就能越早地感知和預報日地空間環境事件的發生,避免這些事件對人類生產和生活造成破壞性的後果。

這也正是在祖國最北端設立觀測臺站的意義所在。

去年9月的一個晚上,一場太陽風暴事件令很多人記憶猶新,這是自2005年以來,太陽最強的一次爆發活動。

在這次事件爆發之前,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對外發布了「預警」,通報太陽耀斑爆發伴隨日冕物質拋射的「抵達」時間,並提醒這有可能引起地球磁層、電離層和高層大氣強烈的擾動,從而將可能影響到運行在其中的衛星等飛行器的性能和安全。

李國主告訴記者,這些對外發布的信息,漠河站提供了重要的觀測數據支撐。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副所長魏勇告訴記者,「打包」漠河站在內的這些臺站,子午工程建成了一個以鏈為主、鏈網結合的,運用地磁、無線電、光學和探空火箭等多種手段的監測網絡。未來,他們還將以子午工程二期推進為契機,把這裡打造為空間環境綜合觀測基地。

在極寒極熱之地將人類的認知推向極致

漠河站始建於1988年,從那一年開始,李來順就留在了這裡。這裡夏天很短,冬天很長,每年九十月開始飄雪,直到次年三四月,冰雪方始消融。對於來訪者,寒冷是巨大的考驗,但對李來順和他的同事來說,冷就是家常便飯。

寧百齊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漠河站一年經費只有兩萬多元,冬天地磁觀測房間裡沒有暖氣,儀器開機工作前,要先用電燈泡「烤一烤」。

不過,人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

寧百齊說,臺站工作人員在室外走上一圈,進來就是一身白,只能燒點柴,抱團取暖。那時,當地民眾形容他們「遠看像撿破爛的,近看像要飯的,仔細一看原來是科學院的」——他們後來也常以此自嘲。

在這裡,有一間特殊的「小屋」,房屋的建設材料全是「無磁的」,基礎材料是石灰石,房頂是鋁板,門窗是鋁合金,凡是採用的釘子,都是銅材質——「一個鐵的都沒有」。

李來順說,如果建築材料含有一丁點兒鐵的話,人工觀測記錄的數據,就不能反映地球磁場的真實變化。

這樣的一套流程,李來順幹了將近30年。從最早手抄郵寄,到如今電腦全自動化操作,設備換了一茬又一茬。不變的是他早已習慣的夥食——夏天吃方便麵,冬天吃凍水餃。

30年來,這裡誕生了「子午工程」首批重要科學成果——磁暴期間電離層與等離子體層物質交換的耦合研究。

李國主說,利用漠河地磁和電離層觀測,科學家發現,磁暴期間距地球約兩個地球半徑以外等離子體層的消減,可能是由於電離層物質供給減少造成的,這揭示了磁暴期間,電離層對等離子體層的物質調控作用——這是科學家理解和預報空間天氣的重要成果。

在高緯度、極低溫和其他極端條件下進行地質檢測,裝備研製堪稱重中之重。記者造訪期間,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技術與裝備中心高級工程師王中興正同科研團隊一起,測試我國自主研製的地面電磁探測儀器。

王中興告訴記者,之所以趕在漠河最冷的時節來工作,就是想測試其極寒狀態下的使用狀況。在此之前,該團隊已結束在內蒙古阿拉善地區所做的40攝氏度高溫測試。

他說,以往提起科研,人們想到的多是實驗室和科學重器,其實,對研究地球深部探測的科研人員來說,不管是漠河站的嚴寒觀測,還是三亞站的酷暑觀測,地點的選擇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只有在極寒、極熱之地,才更能將人類的認知推向極致。

(原標題:探訪我國境內最北科研臺站——極寒之地「逐日」記)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探訪中國最北科研臺站:極寒之地「逐日」記
    探訪我國境內最北科研臺站——  極寒之地「逐日」記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中國,漠河,零下30攝氏度。  這裡是我國本土最北端的科研觀測野外臺站——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漠河觀測站,位於黑龍江省漠河縣北極鎮北約1公裡處,全年約三分之二時間處於冰凍狀態,屬極寒地區。  在這裡,剛燒開的熱水,在室外灑向空中即可瞬間凝結成冰,存放在牆頭的麵條,則被凍得像磚頭一樣堅硬。但就是這樣的環境,卻對我國空間環境的觀測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 【中國青年報】極寒之地「逐日」記---中國科學院
    這裡是我國本土最北端的科研觀測野外臺站——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漠河觀測站,位於黑龍江省漠河縣北極鎮北約1公裡處,全年約三分之二時間處於冰凍狀態,屬極寒地區。  在這裡,剛燒開的熱水,在室外灑向空中即可瞬間凝結成冰,存放在牆頭的麵條,則被凍得像磚頭一樣堅硬。但就是這樣的環境,卻對我國空間環境的觀測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 走進祖國最北端:中科院漠河臺站科研人員堅守觀測一線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漠河臺站,是我國最北的空間環境野外觀測臺站。在這裡,每天的觀測數據不間斷地傳回1500公裡外的北京。這些數據經過科學家的實時分析,可能被寫進報告中、用到論文裡,並向全世界共享。
  • 極寒天氣依然堅守 暴風雪中穿梭如常
    冬季冷空氣頻繁,也經常帶來大風和強降雪,為了保證天氣預報的準確性,氣象觀測員們風雪無阻,奮鬥在一線採集氣象數據。近日,東北地區遭遇暴風雪,氣象觀測員在風雪中釋放探空氣球,險些被大風吹走。  近日,冷空氣來襲致東北強降雪。黑龍江哈爾濱的氣象觀測員在風雪中施放探空氣球。
  • 我在祖國最北端:中科院漠河臺站科研人員零下40多度堅守觀測一線
    漠河臺站的科研人員在討論流星雷達接收天線的維護情況。記者金立旺攝在漠河縣北極村雪地上,科研人員使用自主研發的地面電磁探測系統探測地下結構,在低溫中調試設備。記者金立旺攝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漠河臺站,是我國最北的空間環境野外觀測臺站。在這裡,每天的觀測數據不間斷地傳回1500公裡外的北京。
  • 首個地下雲圖網監測站在映秀落成:嘗試像天氣預報般預報地震
    首個地下雲圖網監測站在映秀落成:嘗試像天氣預報般預報地震 近年來,地震預警概念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視野。
  • 天氣預報離不開他的算法,曾慶存走出一條中國式科研道路
    1961年在蘇聯科學院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獲副博士學位。回國後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大氣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理事長。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氣象專家為您詳細解釋:啥叫「數值天氣預報」
    對一周以上的天氣預報如何釋用,需要對氣象知識,特別是氣象預報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否則就容易產生誤讀和曲解、甚至斷章取義。一般來說,氣象臺發布的逐日天氣預報,一周以上的是由計算機計算的數值天氣預報。什麼是數值天氣預報?數值預報與人工預報有何區別聯繫?咱老百姓該如何看待數值預報?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昨日專訪了蘇州市氣象臺相關專家。
  • 中國推進地震臺站改革 構建四級監測預報業務架構
    中新社北京4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7日從中國地震局獲悉,該局將用3至5年時間,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構建「國家地震臺—省地震臺—中心站—一般監測站」四級監測預報業務架構,實現地震臺站業務全面轉型升級,有力支撐地震監測預報業務現代化建設。
  • 十問極寒天氣(二)
    NO. 1 氣溫低成什麼樣才能稱之為極寒?極寒天氣的定義到底是什麼?中國天氣網的首席氣象專家李小泉表示,極寒天氣在氣象上沒有明確的定義,因為不同地區氣候條件不一樣。例如廣東沿海氣溫在0 左右的時候,人們會感到極度寒冷,可稱為極寒;但在北方,0 是常有的事,就算不上極寒了。
  • 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原標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 題:曾慶存:勇攀氣象科學之巔,他讓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董瑞豐 海報: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曾慶存 新華社發 在科學界,曾慶存成名很早。
  • 氣象衛星在天氣分析和預報業務中的應用
    如今,氣象衛星已廣泛地應用於我國的天氣預報業務中。  氣象衛星雲圖在我國天氣分析和預報業務中的應用開始於70年代初。當時的中央氣象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聯合衛星雲圖接收和分析小組,最早開始研究探索衛星雲圖在業務中的應用。以後,很快就在全國進行應用培訓和推廣。
  •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曾慶存:中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開創者
    天氣影響人們日常活動,氣象預報是災害預警的重要手段。隨著科技發展,人們獲取天氣信息越來越便利,天氣預報的準確性也越來越高。我國氣象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一個名字——曾慶存,他是中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的開創者,帶領中國氣象學科發展位於世界前列。被國家派往國外學習氣象專業1935年5月,曾慶存出生在廣東陽江。
  • 氣象控第三期: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他們統一製作了測雨器,並且令直隸地區(相當於今天的省),逐日記錄晴雨,觀測雨、雪、風、雷等天氣現象。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地面氣象觀測網。  靠這個觀測網,京都(即北京)積累了從清雍正二年(1724年)至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連續180年的觀測記錄——《晴雨錄》。這成為中國現存檔案中,年代連續最長的雨量觀測資料,可以說是中國氣象走向定量化的一個標誌。
  • 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 專家:四大原因引發偏差
    由於大氣運動的複雜性,科學家們還不能真實地描述大氣運動的細微結構。  其次,氣象觀測網絡還做不到「疏而不漏」。氣象探測已發展成為覆蓋地基、空基、天基的立體觀測系統,地面觀測站、高空觀測站、自動氣象站、雷達觀測站、氣象星組成了時刻監視大氣運動和變化的觀測網。但這個網絡對中小尺度的天氣系統會有疏漏,就像大網撈小魚,容易漏掉。
  • 中國北方大部降溫明顯 極端天氣發生可能性增大
    千年極寒不來 極端天氣仍有  「千年極寒」說從科學上講是站不住腳的,不過,在全球變暖的情況下,極端天氣發生的可能性在增大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帥蓉 實習記者秦逸發自北京 「天氣真冷,聽說今年冬天特別冷,比去年還冷。」由於最近冷空氣「扎堆」造訪,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降溫明顯,內蒙古、黑龍江等地已經有雪花飄落。
  • 極寒天氣的解釋需要時間驗證特約
    中國有295個氣象站出現極端低值,霸王級寒潮席捲全國24個省份,全球則進入速凍模式,北美、歐洲、東南亞等部分地區迎來強烈的寒潮。全球變暖與極寒天氣看起來很矛盾,也似乎是在全球變暖之說打臉。為此,專家紛紛出來答疑解惑。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大類觀點。一是局部與全局、短期與長期的關係並不影響全球變暖的趨勢,二是正是全球變暖才導致了極寒天氣。對於第一種觀點,公眾可能比較好理解。
  • 天氣預報怎樣做出來?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如何?人民日報解讀
    天氣預報是怎樣做出來的,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怎麼樣,怎樣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最近,記者採訪了多名預測天氣發展變化、預判暴雨落區的天氣預報員們。 科技進步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 數值天氣預報是「國之重器」,我國自主研發的數值預報體系表現越來越出色清晨6點,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腳步匆匆地到崗。
  • 天氣預報是如何預測的?
    我們觀看或收聽了這麼多年的天氣預報,但你不一定知道天氣預報是怎麼來的。首先,我們要搞明白什麼是天氣預報?天氣預報(測)或氣象預報(測)是使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未來某一地點地球大氣層的狀態進行預測。當今的天氣預報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數據(氣溫、溼度、風向和風速、氣壓等),然後使用目前對大氣過程的認識(氣象學)來確定未來空氣變化。
  • 今天多地天氣預報出大錯了!中央氣象臺:電話已被打炸...
    @中國天氣:13個省份出現天氣預報異常今天早上,多地網友被天氣預報嚇壞了,部分地區氣溫將飆升或驟降!比如下面這是濟南的天氣預報,顯示濟南氣溫將飆升,春節最高將近30度?再比如,下面這是網友曬出的石家莊的天氣預報,也是過年秒入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