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祖國最北端:中科院漠河臺站科研人員堅守觀測一線

2021-01-07 人民網

原標題:我在祖國最北端(關注)

漠河臺站的科研人員在討論流星雷達接收天線的維護情況。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在漠河縣北極村雪地上,科研人員使用自主研發的地面電磁探測系統探測地下結構,在低溫中調試設備。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漠河臺站,是我國最北的空間環境野外觀測臺站。在這裡,每天的觀測數據不間斷地傳回1500公裡外的北京。這些數據經過科學家的實時分析,可能被寫進報告中、用到論文裡,並向全世界共享。劇烈太陽活動對地球空間環境的影響,通常從高緯度地區向低緯度地區傳遞和滲透,地處最北端的漠河臺站是我國本土開展空間環境觀測的絕佳場所,科學家尤為看重它所採集的數據。

有研究價值的觀測數據,需要長期持續的觀測。隆冬2月是漠河的極寒時節,氣溫最低達零下40多攝氏度。記者近日走進漠河臺站時,科學家和臺站工作人員還在為保障數據傳輸緊張忙碌著。

建在北極村的觀測臺站,24小時不間斷傳輸數據

北京、哈爾濱、漠河,一路向北,終於到達漠河縣的盡頭——我國最北的村落北極村,再往北約1公裡則是漠河臺站。不遠處即是中俄邊界,蜿蜒而過的黑龍江已是三尺冰封。皚皚白雪、朗朗晴空的映襯下,幾棟紅黃、紅白相間的屋子分外顯眼。

自1988年漠河臺站啟動建設以來,李來順就在這裡工作。將近30年的時間,他見證了臺站從一棟簡易小平房變成功能完備的觀測臺站的全過程。如今,他的身份是漠河臺站負責人,也是臺站長期值守的3個工作人員之一。

記者來到漠河臺站時,李來順正在地磁觀測室工作。每周兩次,上午10點到11點是雷打不動的觀測時間。觀測儀器固定在高約1米、直徑約40釐米的矩形柱體上,記錄下地球磁場的長期變化。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空間環境探測實驗室主任李國主介紹,早在1984年,老一輩科學家就籌劃在漠河縣建站觀測地球磁場。選址北極村,看重的是這裡得天獨厚的空間環境監測位置。

這是因為,地球時刻受太陽活動的影響。在地球兩極,磁力線是開放的,太陽活動劇烈時,來自太陽的能量和物質通過極區開放的磁力線與地球交互。這時,拋射的帶電粒子流進入地球大氣層就可以產生美麗的極光。這些能量可由高緯度向低緯度地區傳遞和滲透,在高緯度地區開展觀測,能儘早感知日地空間環境事件的發生,理解日地空間環境事件的來源和機理,從而避免給人類帶來破壞性的後果。

走出地磁觀測室,一座30多米高的銀白色天線塔與雪地相映成趣。這是用於電離層觀測的測高儀發射天線,在它的附近有4根呈三角形分布的接收天線。通過垂直向上發射掃頻的無線電波、接收電離層反射回波信號,科學家可以由此推斷出電離層的參數信息。

電離層在離地面約60千米—1000千米的高空,但它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個環繞地球的帶電粒子層,對衛星通信和導航定位等有著重要的影響,科學家了解電離層變化規律,進而對緊急情況做出預警,對保障無線電通信等意義重大。

漠河臺站還能監測流星。流星雷達天線陣列包含一根發射天線,以及5根呈十字叉分布的接收天線,它們零星點綴在雪地中,接收的流星回波信號實時傳向後臺。在監測機房,記者看到,電腦畫面上呈現的不同大小和亮度的柱狀結構,就是流星進入地球大氣層後產生的等離子體尾跡反射無線電波造成的。根據這些觀測,科學家能揭示出流星出現高度的風場、溫度和密度等背景大氣狀態。

這裡最初只有地磁觀測,一年傳一次數據;現在成為集合地磁、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等綜合觀測的野外臺站,24小時不間斷地傳輸數據。李來順感慨:「有了國家的支持,這個邊陲小站才有機會快速成長。」

臺站選址遠離城鎮和公路,觀測工作最考驗耐心和細心

如今的北極村,已經是小有名氣的雪鄉,成為來東北旅行的熱門目的地之一。時下,不少人正從全國各地來到這裡,體驗酷寒天氣,到我國最北端「找北」。但相比日漸熱鬧的北極村,1公裡外的漠河臺站依舊「高冷」。

由於觀測臺站要儘量避免人類活動的幹擾,選址時臺站有意遠離城鎮和公路。李來順說,雖然是土生土長的北極村村民,可這30年,自己一年差不多有1/3的時間都待在站上,有時候感覺「自己不太像村裡人了」。

大約半個月前,漠河縣下了一場大雪,氣溫持續走低,雪停後氣溫有所回升,可低溫還是零下40多攝氏度。掛在屋外的紅辣椒凍得像硬塑料一樣。夜間,空氣因寒冷顯得凝重、安靜。隻身待在臺站,遙望村中燈火人家,感到渾身孤寂、寒涼。

臺站要做的工作看起來並不複雜,但很考驗耐心和細心。每天早上7點,工作人員第一件事是檢查觀測儀器,查看它們工作是否正常,數據採集是否連續,網絡傳輸有無異常。接著,在日記本和電子文檔中,記錄下每套儀器的狀態。這樣的檢查,每天至少要做4次。

「數據寫錯了,或者不詳細都不行。它們是給科學家做研究用的,要非常嚴謹。」李來順說。

由於地處偏遠的極寒區域,漠河臺站觀測工作也曾面臨不少挑戰。觀測數據需要實時傳輸,漠河臺站離村中心比較遠,網絡沒有鋪過去,只是拉了一根電話線。隨著數據量越來越大,傳輸有時就會發生「擁堵」,造成延時。直到2016年,臺站接上了光纖,傳輸問題才得到解決。

李來順最擔心的,則是斷電造成的數據傳輸中斷。2015年3月,一場連日的暴雪,壓斷了輸電電線。為保障數據傳輸,李來順和工作人員啟動了備用的柴油發電機。大雪漫漫,數日不絕,電力線路要三四天後才能恢復,而備用的柴油只夠支撐一天,他挨家挨戶地向村民借柴油,才挺了過來。那些天,臺站的3位工作人員時刻盯著柴油機,生怕再出故障,整整3天沒怎麼休息。

在工作人員的精心維護下,漠河臺站觀測設備近些年持續保持穩定運行,多種設備連續多年被「子午工程」評為優秀設備。觀測的數據還支撐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比如,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研究團隊利用漠河站觀測數據,揭示了磁暴期間電離層對等離子體層的物質調控作用,是「子午工程」首批重要成果。

近期,利用漠河臺站流星雷達等多臺雷達觀測,中國科技大學團隊等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地磁暴能顯著影響極區和高緯中層大氣密度,影響中層背景大氣動力學過程。

未來,漠河臺站還將配備一系列觀測「利器」

從10月到次年5月,漠河臺站都是漫長的冬季。5月,雪水融化,草長魚肥,漫山遍野點綴著土生土長的野花——達達香,就來到一年最美的季節。然而夏季往往也是工作人員最忙的日子。一些兄弟單位的科學家和學生有時也會來考察交流,做研究。

目前,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沿著東經120度子午線建成了四站多點的空間環境觀測鏈。從北到南,緯度間隔約10度均勻布局,依次為漠河站、北京站、武漢站、三亞站,此外還在南北極設有觀測站點。這些觀測站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項目「子午工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子午工程」二期規劃建設中,作為我國北部的重點觀測區域,漠河臺站將配備一系列神通廣大的觀測「利器」,包括雙通道光學幹涉儀、全天空氣輝成像儀和增強型雷射雷達等。

在漠河臺站附近一處開闊的雪地上,來自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技術與裝備研發中心的科研人員正在測試自主研發的地面電磁探測系統。藉助探求地下電磁信號的「火眼金睛」,這套裝備能看清地下礦物電性結構。

這是這些設備首次迎接極寒環境的挑戰。過去,此類設備被國外品牌壟斷,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技術與裝備研發中心副主任王中興說,在漠河極寒的環境下設備驗證有效,以及前期大量對比試驗與工程實踐,增強了國產化的信心。

測試人員已經在極寒條件下工作了一個多星期。王中興告訴記者,未來將把國產的地面地磁探測系統布設到漠河等臺站,開展地球深部電性構造長期觀測,為地球深部科學研究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數據。

漠河臺站是我國本土開展空間環境監測的最北站點,是監測來自北極空間環境擾動的前哨站。科學家認為,了解和儘早感知日地空間環境的變化還需要更多觀測支撐,這就需要在漠河部署新一代雷達,用更先進的無線電和光學手段,增強對更高緯度電離層動力學過程探測能力,進而掌握日地空間環境更多有價值的一手數據。

觀測設備越來越多,李來順沒有一點畏難。「我把漠河臺站當家,看到家裡功能更齊全,自然高興。搞研究、寫論文我不懂,但能為科學服務,做出我們的貢獻,我感到很高興。別看我們只是把數據傳回去,沒有直接參與研究,但時常想論文裡還有我們的功勞呢。」李來順自豪地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12日 20 版)

(責編:馮人綦、吳亞雄)

相關焦點

  • 我在祖國最北端:中科院漠河臺站科研人員零下40多度堅守觀測一線
    漠河臺站的科研人員在討論流星雷達接收天線的維護情況。記者金立旺攝在漠河縣北極村雪地上,科研人員使用自主研發的地面電磁探測系統探測地下結構,在低溫中調試設備。記者金立旺攝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漠河臺站,是我國最北的空間環境野外觀測臺站。在這裡,每天的觀測數據不間斷地傳回1500公裡外的北京。
  • 祖國最北端:雷射雷達助力中科院漠河臺站觀測工作
    漠河臺站的科研人員在討論流星雷達接收天線的維護情況。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在漠河縣北極村雪地上,科研人員使用自主研發的地面電磁探測系統探測地下結構,在低溫中調試設備。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漠河臺站,是我國最北的空間環境野外觀測臺站。
  • 【人民日報】我在祖國最北端---中國科學院
    在漠河縣北極村雪地上,科研人員使用自主研發的地面電磁探測系統探測地下結構,在低溫中調試設備。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漠河臺站,是我國最北的空間環境野外觀測臺站。在這裡,每天的觀測數據不間斷地傳回1500公裡外的北京。這些數據經過科學家的實時分析,可能被寫進報告中、用到論文裡,並向全世界共享。劇烈太陽活動對地球空間環境的影響,通常從高緯度地區向低緯度地區傳遞和滲透,地處最北端的漠河臺站是我國本土開展空間環境觀測的絕佳場所,科學家尤為看重它所採集的數據。  有研究價值的觀測數據,需要長期持續的觀測。
  • 探訪中國最北科研臺站:極寒之地「逐日」記
    52歲的李來順脫下外套,把帶有拉鏈、紐扣等衣著全部留下,並反覆確認身上不再有幹擾地磁信號的鐵製品,方才推開地磁觀測室的大門。  這裡是我國本土最北端的科研觀測野外臺站——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漠河觀測站,位於黑龍江省漠河縣北極鎮北約1公裡處,全年約三分之二時間處於冰凍狀態,屬極寒地區。
  • 中國最北科研臺站:極寒之地「逐日」,給地球做「天氣預報」
    52歲的李來順脫下外套,把帶有拉鏈、紐扣等衣著全部留下,並反覆確認身上不再有幹擾地磁信號的鐵製品,方才推開地磁觀測室的大門。這裡是我國本土最北端的科研觀測野外臺站——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漠河觀測站,位於黑龍江省漠河縣北極鎮北約1公裡處,全年約三分之二時間處於冰凍狀態,屬極寒地區。
  • 訪中科院西北高原所科研人員:有一種科研在路上—新聞—科學網
    幾位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每隔14天就必須在這條路上往返一次,冬季的往返周期也長不過20天,而這樣的循環往復已經持續了9年。 從西寧到果洛藏族自治州有440公裡的路,因為要翻過11座山,原來駕車需要14個小時。前些年修通了公路,時間能省出一半,但要是遇上雪災、泥石流、低溫翻漿之類就難說了。
  • 院士說丨曾慶存:深耕科研六十餘載,一切為了祖國氣象事業
    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曾慶存院士代表全體獲獎人員發言為了國家需要,毅然改學氣象專業,開啟氣象科研人生攻克氣象學難關,奠定當今數值天氣預報業務模式的動力框架基礎在蘇聯留學時的曾慶存(右)踏上歸國路,勇攀氣象科學領域最高峰曾慶存所著的
  • 吉林通化中學生走進氣象觀測站
    吉林通化中學生走進氣象觀測站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2年11月23日16:07
  • 【組圖】節日裡的堅守——走近一線氣象人
    駐守在黑河、齊齊哈爾飛機增雨基地的外場作業人員堅守在森林防火作業第一線,適時地開展增雨作業,為呼瑪、北安、遜克等地帶來陣性降雨並解除了前期的火險預警,並使大、小興安嶺等高火險等級的林區增加了一定量的降水,降低了火險等級。
  • 遙感地球所科研人員走進首師大附中永定分校---中國科學院
    遙感地球所科研人員走進首師大附中永定分校 2017-03-15 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字體其次,她具體介紹了遙感技術廣泛應用的各個領域,包括旅遊、軍事偵察、國土測繪、地質勘探、海洋監視、氣象觀測、農業調查、環保監測和災害應急等,帶領同學們認識遙感科學與技術、我國科學家在遙感研究領域所付出的艱辛努力以及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此外,孫源還結合近期熱點話題薩德反導系統進行科學普及,通過圖片講解薩德反導系統的運作原理,以及其探測範圍與攻擊防禦能力。
  • 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回訪記 | 第二站: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看望一線科技人員,考察科技創新情況,仔細聽取有關我國深海科學研究和探測情況介紹,通過視頻短片了解我國首次在馬裡亞納海溝開展萬米級海底探測情況,並興致勃勃地走進深海探測裝備展示區察看各種深海深潛高技術裝備,對海南更好地向深藍進發提出殷切希望。
  • 2019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天目湖流域生態觀測站科研秘書...
    2019全國事業單位輔導課程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流域地理學重點實驗室天目湖流域生態觀測研究站因日常管理工作需要,擬招聘科研秘書1名(勞務派遣),具體要求及內容如下:一、主要職責1.日常事務管理在站長的領導下,協助處理臺站的日常運行事務,包括臺站費用報銷、材料歸檔、新聞宣傳以及交辦的其他工作。2. 數據整編與歸檔配合科研人員進行科研設備的運行管理,定期整編歸檔各項監測數據。3. 協助樣品分析與報告編制協助科研人員開展樣品分析與測試工作,編制水環境方面分析測試報告。
  • 4次落選中科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卻堅守祖國,84歲仍奮鬥科研一線
    在中國最艱難的時期,他們毅然選擇回到祖國懷抱,以不計回報的精神捨身奉己,為中華崛起而奮鬥,為中國未來而拼搏。4年大學生活,李愛珍始終謹記自己的初衷和志向,她全心全力投入到學習中,每天三點一線:教室、圖書館和實驗室,常常做實驗到凌晨3、4點,回宿舍的時間少之又少。22歲時,李愛珍以優異的成績從復旦大學畢業,後被分配至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從事了5年冶金方面的研究。
  • 中國女科學家黃令儀,84歲仍奮戰在科研一線,成功造出國產晶片
    有一位耋耄老人,她儘管已經是84歲的高齡,但仍然奮戰在科研一線,帶領團隊不斷研究新事物,最終成功造出國產晶片。,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在那次展覽會上,黃令儀看到了世界上最先進、最完美的晶片,這無疑對黃令儀的思想有著巨大的衝擊。黃令儀將無數個展覽臺一一端詳,仔細比對了各種晶片的不同,但令黃令儀遺憾的是,在眾多展覽臺中,沒有一個是屬於中國的。
  • 中科院院士孫鴻烈考察北京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
    6月7日,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對依託於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建設的中科院北京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以下簡稱「北京森林站」)進行了考察。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戴爾阜、植物所研究員韓興國、北京森林站副站長劉玲莉等陪同考察。  孫鴻烈實地考察了長期監測樣地等實驗平臺。
  • 天之涯、海之角,星空相伴過春節--來自國家天文臺6個臺站的守望故事
    南美國家智利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文觀測條件,聞名世界的阿塔卡馬沙漠曾因熱門電視劇《來自星星的你》而廣為我國觀眾所知。現實生活中,南美天文研究中心是中科院「走出去」戰略支持下首個在海外揭牌成立的境外機構,國內依託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同時也是中智天文聯合研究中心。這才是真正吸引和培育從事科研工作的「都教授」們的第一線科學觀測實驗基地,也是我國發展未來天文臺站的前哨。
  • 中科院90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是什麼激怒了「老實人」?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出走」
    本報記者 郝嘉奇 合肥報導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這在中科院系統內引起廣泛關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坐落在一個美麗的半島上,得名「科學島」。在這裡,數千名科研人員創造出「人造小太陽」等實驗成果,屢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他們為什麼辭職?
  • ...中科院團隊研究揭秘「張衡一號」衛星如何觀測到地磁脈動...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介紹,Pc1地磁脈動是指頻率在0.2—5赫茲(Hz)的低頻波動,與地磁活動密切相關,最易發生在磁暴恢復相期間,與空間的電磁離子迴旋波(EMIC)相對應。  在2018年8月27日磁暴恢復相期間,「張衡一號」衛星在電離層內依次飛越南北共軛區域時,觀測到Pc1波動。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苟曉晨、李磊、張藝騰、周斌等科研人員,利用「張衡一號」高精度磁強計、電場儀數據,並結合蜂群(Swarm)衛星和地磁臺站觀測,對波動的特性和產生機制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