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人之所以偉大,在於其立世根本為大道義和大情懷。他們&34;,以&34;的胸襟,行走於天地之間,讓人不禁心生敬佩!
說起50、60年代的中國科學巨匠,就不得不提&34;錢學森,&34;鄧稼先,&34;袁隆平等時代偉人。在中國最艱難的時期,他們毅然選擇回到祖國懷抱,以不計回報的精神捨身奉己,為中華崛起而奮鬥,為中國未來而拼搏。
每每提到他們的名字,我們總是眼中常含淚水,心裡久久感懷。他們不僅在科學事業上有著巨大的貢獻,同時,他們都有一顆&34;,愛國是所有人的一致信仰。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80年代的女科學家----李愛珍,她是中國半導體材料領域的專家,為祖國科學事業默默奉獻60餘年,成功研發了分子束外延設備和量子級聯雷射器,打破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極大增強了民族自信心,讓國人非常驕傲和自豪。
1936年,李愛珍出生在福建省石獅市的一個小村子,她是在一個華僑家庭長大。
童年時候,中國正在經歷抗日戰爭,父親被迫流落菲律賓,一家人就此分崩離析。
對於還是孩子的李愛珍來說,戰爭無疑是殘酷的,它奪走了很多人的生命。而中國的土地上滿目瘡痍,讓國人痛心不已。父親嘴裡常說的&34;,在李愛珍心裡烙下深深的印記。
小小的李愛珍,親眼見過戰爭的冷血無情,見過人命如草芥,見過悲鳴的同胞兄弟,她的心裡種下了一股隱隱的力量,她立誓要成才報效祖國。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李愛珍一家終於團聚了。9歲的她,向父親提出要求,希望進入學堂學習。父母對李愛珍的教育非常重視,他們尊重女兒的決定,也鼓勵她好好學習。
初中,她就讀於泉州市第一中學,是學校裡有名的女學霸,更是對化學產生出濃烈的興趣,對化學實驗總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平日裡,她每到休息天就醉心在化學世界裡,用家裡簡單的材料搗鼓起來,還認真寫實驗報告。老師稱她是化學界的&34;。
1954年7月,李愛珍如願考上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那個年代出個名校大學生簡直就是全村驕傲,家族榮光,由此可見,李愛珍的能力真的很強。
4年大學生活,李愛珍始終謹記自己的初衷和志向,她全心全力投入到學習中,每天三點一線:教室、圖書館和實驗室,常常做實驗到凌晨3、4點,回宿舍的時間少之又少。
22歲時,李愛珍以優異的成績從復旦大學畢業,後被分配至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從事了5年冶金方面的研究。
直到1963年,為了國家的發展需要,李愛珍積極跨學科轉戰電子、光學、半導體材料方面的研究,這一做就是60餘年。
1980年,工作出色的李愛珍被推薦公派到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做訪問學者。那時的美國,是世界舞臺的中心,物質社會的天堂。在科學研究方面,更是走在世界前列。
不和諧的聲音隨即而出,很多人認為44歲的李愛珍去往美國,很可能經受不住誘惑,而留美不歸,國家將會損失人才。在導師的極力擁護下,李愛珍順利出國了。
來到美國之後,李愛珍的思想受到極大的衝擊,這是她已經做好心理準備卻仍措不及防的感受。美國的半導體技術遙遙領先於中國幾個量級,目前中國的技術遠遠落後。
李愛珍來不及多想,她立馬換上白大褂,一頭扎進實驗室,和美國科學家積極探討,認真做記錄,快速吸收學習,力爭把所學到的技術帶回中國。
頂著巨大的壓力,李愛珍不負眾望回國了。短短時間內,她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研究團隊,先後創建了固態原分子束外延實驗室、信息功能材料等國家重點實驗室,並且在1988年-2000年期間擔任國家863計劃新材料領域電子、光子材料專題負責人。
53歲時,李愛珍被科學院任命為博士生導師,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國家新型人才,為半導體研究增加了許多新的技術力量。
李愛珍的學生曾這樣評價她,&34;。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左右,中國的半導體和雷射等各方面的科學研究還非常落後,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了技術封鎖,緊緊卡住脖子,極大影響了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
尤其是束外延設備,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分子設備,西方國家對中國禁運。為了打破技術壁壘,李愛珍帶領團隊沒日沒夜的幹,爭分奪秒搞技術,有時甚至一天只睡2小時,把實驗室就當成家。
有人問她為啥這樣急,很多技術可以花錢買,為何非要自己造呢?
李愛珍說:&34;
1984年,在國際會議上,李愛珍報告了用國產分子束外延設備生產的材料和物性及器件應用的論文。1989年,國產分子束外延設備通過驗收並使用至今。這一行動,也讓西方不得不取消了對中國的禁運。
李愛珍用自強不息的精神,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力量的強大,極大鼓舞了國人的氣勢。
除此之外,李愛珍還有一項技術突破,同樣令世界矚目,那就是量子級聯雷射器。在這一領域,中國落後美國20多年之久。
它是一種能夠發射光譜在中紅外和遠紅外頻段雷射的半導體雷射器,在環境監控和工業監控中可以實現高精度光譜檢測。199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在全球率先研製出了量子級聯雷射器,隨後世界上僅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了這項技術。
這項技術,西方國家也不對中國開放。一股子扭勁的李愛珍接下了這個千斤重擔,她相信所有困難只是眼前的,只要努力不放棄,中國的未來只會越來越好。
經過5年的攻堅克難,李愛珍團隊獨立研製出了中國首批波段半導體量子級聯雷射器,成為世界上極少數研製成功的國家,而亞洲國家更是首個,具有科學界裡程碑式的意義。
在此期間,李愛珍發表了256篇論文,還申請了多達28項的國家發明專利。她本人獲得中國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省級獎16項,各類科技獎20項,早已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科學家。
2010年,74歲的李愛珍,憑藉自己的國際影響力,為中國贏得&34;辛勞奔走。這項&34;一直在歐美國家舉行,代表著對國家科學技術水平的高度認可。
在李老的不懈努力下,&34;在上海成功舉辦,李愛珍是該會議中唯一的亞洲委員,不禁讓人由衷的欽佩。
如此優秀的科學巨匠,4次參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卻最終全部落選。
李愛珍先後在1999年,2001年,2013年,2005年四次參選中國院士,最後遺憾與之失之交臂。
當然,這樣的結果並非李老不夠資格,或者不夠優秀,她的科研成果是最好的實力證明,她開拓了一項又一項裡程碑式的科技突破,不可謂不優秀。
然而,中國科學院對國家最高榮譽極為看重,評審制度相當苛刻嚴格。按規定,院士評選還是較傾向於年輕化,即超過六十歲以上的科研者需要六位院士的推薦信,六十歲以內的只需要兩位院士推薦。
李愛珍的推薦人是沒有問題的,很多的科研家都願意為其寫推薦信。當中有一位叫郭景坤的老院士,李愛珍四次參選,他四次推薦。
他很看重李愛珍,認為李愛珍能擔得起中國院士這四個字。彼時郭景坤做過喉部切除手術,沒辦法說話只能靠寫字和發聲器說話,躺在病床上的郭景坤依舊堅持要推薦李愛珍。
由於年齡上不討巧,李愛珍頻頻與中科院院士擦肩而過,比如生物科學家屠呦呦先生也是如此。
雖然多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愛珍卻表現得很平靜。有人問她:&34;
李愛珍微笑著說:&34;。
令人意外的是,2007年,美國科學院向李愛珍伸出橄欖枝,授予她&34;的稱號,並且花重金邀請李愛珍去美國做研究。
這件事引起了不小的社會討論,面對此事,李愛珍專門做了解釋。
&34;
然而,面對美國的優厚條件,李愛珍拒絕了,她毅然決定留在祖國,為這片她奮鬥一輩子的地方,繼續揮灑汗水,直至躺下那一刻。
她說:&34;。
如今84歲的李老,仍然以抖擻的精神面貌,奮鬥在科學研究的第一線。她60年如一日,把中國科學的進步當成自己畢生的目標,永遠不停止追尋的腳步。
對待工作,李老始終不變地刻苦認真,自認為生命的時間不多了,她抓緊每時每刻搞研究,希望為中國再做些什麼,甚至有一年大年初一還在實驗室做實驗。這樣的&34;實在令人感動,也是吾輩學習之楷模。
&39;中國&34;李愛珍如是說。
如此一位有擔當,有魄力的科學家,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叫愛國。&34;,這就是李愛珍。
感謝你,李愛珍先生,祝願您身體健康,再創輝煌。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侃姐癲談,愛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