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次落選中科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卻堅守祖國,84歲仍奮鬥科研一線

2020-08-15 侃姐癲談

偉大的人之所以偉大,在於其立世根本為大道義和大情懷。他們&34;,以&34;的胸襟,行走於天地之間,讓人不禁心生敬佩!

說起50、60年代的中國科學巨匠,就不得不提&34;錢學森,&34;鄧稼先,&34;袁隆平等時代偉人。在中國最艱難的時期,他們毅然選擇回到祖國懷抱,以不計回報的精神捨身奉己,為中華崛起而奮鬥,為中國未來而拼搏。

每每提到他們的名字,我們總是眼中常含淚水,心裡久久感懷。他們不僅在科學事業上有著巨大的貢獻,同時,他們都有一顆&34;,愛國是所有人的一致信仰。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80年代的女科學家----李愛珍,她是中國半導體材料領域的專家,為祖國科學事業默默奉獻60餘年,成功研發了分子束外延設備和量子級聯雷射器,打破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極大增強了民族自信心,讓國人非常驕傲和自豪。

巾幗不讓鬚眉

1936年,李愛珍出生在福建省石獅市的一個小村子,她是在一個華僑家庭長大。

童年時候,中國正在經歷抗日戰爭,父親被迫流落菲律賓,一家人就此分崩離析。

對於還是孩子的李愛珍來說,戰爭無疑是殘酷的,它奪走了很多人的生命。而中國的土地上滿目瘡痍,讓國人痛心不已。父親嘴裡常說的&34;,在李愛珍心裡烙下深深的印記。

小小的李愛珍,親眼見過戰爭的冷血無情,見過人命如草芥,見過悲鳴的同胞兄弟,她的心裡種下了一股隱隱的力量,她立誓要成才報效祖國。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李愛珍一家終於團聚了。9歲的她,向父親提出要求,希望進入學堂學習。父母對李愛珍的教育非常重視,他們尊重女兒的決定,也鼓勵她好好學習。

初中,她就讀於泉州市第一中學,是學校裡有名的女學霸,更是對化學產生出濃烈的興趣,對化學實驗總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平日裡,她每到休息天就醉心在化學世界裡,用家裡簡單的材料搗鼓起來,還認真寫實驗報告。老師稱她是化學界的&34;。

1954年7月,李愛珍如願考上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那個年代出個名校大學生簡直就是全村驕傲,家族榮光,由此可見,李愛珍的能力真的很強。

4年大學生活,李愛珍始終謹記自己的初衷和志向,她全心全力投入到學習中,每天三點一線:教室、圖書館和實驗室,常常做實驗到凌晨3、4點,回宿舍的時間少之又少。

22歲時,李愛珍以優異的成績從復旦大學畢業,後被分配至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從事了5年冶金方面的研究。

直到1963年,為了國家的發展需要,李愛珍積極跨學科轉戰電子、光學、半導體材料方面的研究,這一做就是60餘年。

1980年,工作出色的李愛珍被推薦公派到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做訪問學者。那時的美國,是世界舞臺的中心,物質社會的天堂。在科學研究方面,更是走在世界前列。

不和諧的聲音隨即而出,很多人認為44歲的李愛珍去往美國,很可能經受不住誘惑,而留美不歸,國家將會損失人才。在導師的極力擁護下,李愛珍順利出國了。

來到美國之後,李愛珍的思想受到極大的衝擊,這是她已經做好心理準備卻仍措不及防的感受。美國的半導體技術遙遙領先於中國幾個量級,目前中國的技術遠遠落後。

李愛珍來不及多想,她立馬換上白大褂,一頭扎進實驗室,和美國科學家積極探討,認真做記錄,快速吸收學習,力爭把所學到的技術帶回中國。

頂著巨大的壓力,李愛珍不負眾望回國了。短短時間內,她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研究團隊,先後創建了固態原分子束外延實驗室、信息功能材料等國家重點實驗室,並且在1988年-2000年期間擔任國家863計劃新材料領域電子、光子材料專題負責人。

53歲時,李愛珍被科學院任命為博士生導師,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國家新型人才,為半導體研究增加了許多新的技術力量。

時勢造英雄

李愛珍的學生曾這樣評價她,&34;。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左右,中國的半導體和雷射等各方面的科學研究還非常落後,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了技術封鎖,緊緊卡住脖子,極大影響了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

尤其是束外延設備,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分子設備,西方國家對中國禁運。為了打破技術壁壘,李愛珍帶領團隊沒日沒夜的幹,爭分奪秒搞技術,有時甚至一天只睡2小時,把實驗室就當成家。

有人問她為啥這樣急,很多技術可以花錢買,為何非要自己造呢?

李愛珍說:&34;

1984年,在國際會議上,李愛珍報告了用國產分子束外延設備生產的材料和物性及器件應用的論文。1989年,國產分子束外延設備通過驗收並使用至今。這一行動,也讓西方不得不取消了對中國的禁運。

李愛珍用自強不息的精神,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力量的強大,極大鼓舞了國人的氣勢。

除此之外,李愛珍還有一項技術突破,同樣令世界矚目,那就是量子級聯雷射器。在這一領域,中國落後美國20多年之久。

它是一種能夠發射光譜在中紅外和遠紅外頻段雷射的半導體雷射器,在環境監控和工業監控中可以實現高精度光譜檢測。199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在全球率先研製出了量子級聯雷射器,隨後世界上僅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了這項技術。

這項技術,西方國家也不對中國開放。一股子扭勁的李愛珍接下了這個千斤重擔,她相信所有困難只是眼前的,只要努力不放棄,中國的未來只會越來越好。

經過5年的攻堅克難,李愛珍團隊獨立研製出了中國首批波段半導體量子級聯雷射器,成為世界上極少數研製成功的國家,而亞洲國家更是首個,具有科學界裡程碑式的意義。

在此期間,李愛珍發表了256篇論文,還申請了多達28項的國家發明專利。她本人獲得中國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省級獎16項,各類科技獎20項,早已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科學家。

2010年,74歲的李愛珍,憑藉自己的國際影響力,為中國贏得&34;辛勞奔走。這項&34;一直在歐美國家舉行,代表著對國家科學技術水平的高度認可。

在李老的不懈努力下,&34;在上海成功舉辦,李愛珍是該會議中唯一的亞洲委員,不禁讓人由衷的欽佩。

吾輩之楷模

如此優秀的科學巨匠,4次參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卻最終全部落選。

李愛珍先後在1999年,2001年,2013年,2005年四次參選中國院士,最後遺憾與之失之交臂。

當然,這樣的結果並非李老不夠資格,或者不夠優秀,她的科研成果是最好的實力證明,她開拓了一項又一項裡程碑式的科技突破,不可謂不優秀。

然而,中國科學院對國家最高榮譽極為看重,評審制度相當苛刻嚴格。按規定,院士評選還是較傾向於年輕化,即超過六十歲以上的科研者需要六位院士的推薦信,六十歲以內的只需要兩位院士推薦。

李愛珍的推薦人是沒有問題的,很多的科研家都願意為其寫推薦信。當中有一位叫郭景坤的老院士,李愛珍四次參選,他四次推薦。

他很看重李愛珍,認為李愛珍能擔得起中國院士這四個字。彼時郭景坤做過喉部切除手術,沒辦法說話只能靠寫字和發聲器說話,躺在病床上的郭景坤依舊堅持要推薦李愛珍。

由於年齡上不討巧,李愛珍頻頻與中科院院士擦肩而過,比如生物科學家屠呦呦先生也是如此。

雖然多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愛珍卻表現得很平靜。有人問她:&34;

李愛珍微笑著說:&34;。

令人意外的是,2007年,美國科學院向李愛珍伸出橄欖枝,授予她&34;的稱號,並且花重金邀請李愛珍去美國做研究。

這件事引起了不小的社會討論,面對此事,李愛珍專門做了解釋。

&34;

然而,面對美國的優厚條件,李愛珍拒絕了,她毅然決定留在祖國,為這片她奮鬥一輩子的地方,繼續揮灑汗水,直至躺下那一刻。

她說:&34;。

感謝你,李愛珍先生

如今84歲的李老,仍然以抖擻的精神面貌,奮鬥在科學研究的第一線。她60年如一日,把中國科學的進步當成自己畢生的目標,永遠不停止追尋的腳步。

對待工作,李老始終不變地刻苦認真,自認為生命的時間不多了,她抓緊每時每刻搞研究,希望為中國再做些什麼,甚至有一年大年初一還在實驗室做實驗。這樣的&34;實在令人感動,也是吾輩學習之楷模。

&39;中國&34;李愛珍如是說。

如此一位有擔當,有魄力的科學家,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叫愛國。&34;,這就是李愛珍。

感謝你,李愛珍先生,祝願您身體健康,再創輝煌。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侃姐癲談,愛你哦!

相關焦點

  • 她4次落選中國院士,意外當選美國院士後,卻主動選擇留在中國
    特別是當年那些奮鬥在科研一線的科學家,對中國國力的貢獻著實功不可沒。在該領域取得了傑出成就,將青春和熱血全都奉獻給了祖國。 按理來說,這樣一位女強人,入選中科院院士只是早晚的事。然而,李愛珍前後4次都落選了,其中到底有什麼緣由,讓這位科學家遭受如此冷遇呢?
  • 我國科學家李愛珍:4次落選中科院士,後成美國院士,堅守中國
    有這樣一位女科學家,她的一生,都在為了國家的科研事業而奮鬥,即使她曾四次申請中科院士,最終都被落選,而後來又被美國評為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縱使這般,她也是心向國家,從來沒有哪一刻是動搖的,報效祖國是他一生的志願,這人便是李愛珍女士。
  • 中國科學家李愛珍:4次落選中科院士,後成美國院士,堅守中國
    而對於這些科學家們來說,最高的榮譽就是被封為院士,這也是對自己學術研究的一種認可。而其中有一位美女院士,李愛珍女士,在中國幾次推薦院士評選,都沒有成功。可是在2007年,李愛珍女士卻被評為了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但儘管如此,她的心裡還是裝著國家,並為之奮鬥一生。
  • 中國科學家李愛珍: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堅守中國
    可是在2007年,李愛珍女士卻被評為了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但儘管如此,她的心裡還是裝著國家,並為之奮鬥一生。這個科研成果一出,美國的貝爾實驗室對李愛珍尤為讚賞。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擁有著很高的科研成績的一個人,卻四次在競選院士的時候被拒之門外。先後在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李愛珍受到6位院士的推薦競選院士,卻次次都落選。每一次的落選都讓李愛珍非常愧疚卻並不遺憾。
  • 84歲老人連續四次「意外」落選國內院士,卻被當選美國院士
    而「轟動」的時刻在於,她先後4次申請中科院的院士,先後慘遭落選。但是2007年5月,李愛珍卻被美國國家科學院評選為院士,這也相當的滑稽。李愛珍早期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尤其早在1989年就批准成為了博士生導師,而且2003年夜成功當選為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院士。
  • 李愛珍:四度因年齡大落選中國院士,後成美國院士,原因值得深思
    八十年代,李愛珍留學美國,師從國際半導體研究權威——米爾納斯教授學習。歸國以後,一直奮鬥在半導體研究前沿。曾多次取得國內外獎項,成績顯著。李愛珍曾四次入選中科院院士候選名單,但最後全都落空。2007年5月,網絡上突然傳出她當上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消息。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有人認為李愛珍在前幾次申報中科院士落選後,情急之下自己向美國申報參選院士。
  • 她是中國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均落選,無奈成為美國院士
    他們不屈不撓地選擇回到祖國的懷抱,不屈不撓地奉獻自己,為了中華的崛起而奮鬥,為了中國的未來而奮鬥,這是他們一生中最榮耀的時刻。但這些科研人員身上有著頑強的意志,堅韌的性格,無數次失敗後仍然站在實驗桌前,才有了一個又一個的發明。這種發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人類的面貌。而在中國卻有這樣一位的科學家,她為國家工作了幾十年,先後四次落選院士,最後卻得到了大洋彼岸美國院士的殊榮。這個科學家的名字叫李愛珍,今年84歲。李愛珍,她出生於福建。
  • 四次落選我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李愛珍心繫祖國,無怨無悔
    對於我國科學家而言,最大的榮譽就是獲得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頭銜。要想獲得兩院院士,就必須要在某一個科研領域有卓越的貢獻。李愛珍,一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科學家,畢業於復旦大學,本來是從事稀土金屬和金屬化學冶金方面的研究,並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 4次落選院士,卻意外當選美國院士,她的一句話讓人淚目
    ,均落選。然而,在2007年的時候,她卻意外當選了美國科學院的院士,而且是第一位獲得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榮譽的中國女科學家。李愛珍2001年就退休了,當選美國院士,也是13年前的事了,怎麼網絡上還把這個事拿出來說呢?筆者(超人爸爸說教育)想,應該跟最近的大環境有關。
  • 中科院退休研究員,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卻留在中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目前科研領域多為男性,並稱女性科學家所佔比例還比較少,可見女科學家是一個特殊而又極其罕見的存在,以至於當顏寧教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消息傳出後,網友們紛紛為這位傑出的女科學家點讚。事實上,顏寧的成就並非前無古人,早在2007年,中科院研究員、材料科學家李愛珍就曾獲此殊榮。
  • 師徒兩人相繼落選院士,施一公辭去清華副校長,顏寧當選美國院士
    哈嘍大家好,我是老王談教育99我們都知道現在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傳播的速度很快,我們奮鬥在一線的「白衣天使」醫生護士們都在盡職盡責地為人民服務,他們不僅僅沒有假期,而且還不怕危險困難,他們艱難而上,努力研製解藥出來。
  • 李愛珍4次落選中科院院士,一次評上美國院士,她說的話讓人動容
    —— 培根 美國貝爾實驗室,在通信系統、產品、元件和網絡軟體方面一直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這個實驗室先後獲得了8項諾貝爾獎,兩萬五千多項專利,在2007年,貝爾實驗室破天荒給上海半導體材料學家李愛珍發來的賀電,並恭喜她當選美國外籍院士。
  • 四次落選中國院士的女科學家,71歲時卻被選為美國院士
    因為李愛珍競選院士時,在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接連四次落選,最後卻在2007年被美國科學院選上了。,她1999年第一次參加評選時是63歲,當時中科院評選有限制條件,60歲以下的需要2個推薦人,60歲以上的需要6個,而李愛珍年齡已經超過了60歲,最後落選基本都是因為推薦人不夠。
  • 她4次落選中國院士,卻被美國選入外籍院士,她:做人不能忘本
    雖然科研人員不一定看重「院士」這一稱號,但從客觀上來講,導師帶學生申請課題經費、分房津貼等等都與「院士」緊密聯繫在一起,如果沒有院士點頭,這些是根本沒有辦法實行。根據中科院的有關規定,65歲以上的人沒有資格作為單位的推薦人,65歲以上只能由老院士來推薦,而且需要6個院士以上。
  • 她申請國內院士4次被拒,卻當選美國院士,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她申請國內院士4次被拒,卻當選美國院士,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一心在搞科研的人已經是少之又少,多數人從事科研項目都是為了名和利。但我國就有這麼一位女科學家,不在乎名利的重要性,曾4次申請國內院士被拒,最終成為了美國院士後,但依舊在背後默默地支持祖國的發展,她就是李愛珍。
  • 她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卻入選美國科學院,稱:這是中國驕傲
    在這一點上,現在的年輕人真的應該好好向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學習,他們才華橫溢、學富五車,把大好的青春年華全都貢獻在祖國建設上,一生不求名利,默默無聞。著名材料學家、現年84歲的李愛珍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一生致力於我國新型材料研發,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卻成為了中國第十一位入選美國科學院的外籍但是,當記者問她有何感想時?
  • 我國卓越女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士均落選,反被美國「看好」
    李愛珍自小是個上進之人,發奮學習的她在十八歲的時候而在雷射器研製領域上,她在困難重重下帶著團隊不斷地進行研究,終於掌握了核心技術,成功為祖國在高難度的雷射器領域製造出了高端儀器。李愛珍還曾發表過論文200多篇,為我國的科研領域做出了豐富的重要貢獻,在半導體的研究上實現了重大突破,取得了不凡的研究成果。
  • 她為中國貢獻巨大,申請中科院院士四次被拒,最後卻當選美國院士
    引言我國著名的材料研究專家李愛珍,在國內參加了1999年、2001年、2003年和2005年的院士選舉,然而這四次的院士選舉卻與李愛珍擦肩而過。隨後,李愛珍就被選入了美國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信息科學領域的半導體量子納米結構和器件, 44歲時曾被公派留美學習。
  • 她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遭拒,最後成為美國院士,卻一直堅守中國
    但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卻是一位一直在默默無私奉獻的科研院士,她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遭拒,最後成為美國院士,卻一直堅守中國,她就是 李愛珍。 一、李愛珍院士 李愛珍,一九三六年福建 人。她的前半生和許多學習成績優異的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
  • 清華教授顏寧中國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為何?
    對於科研、學術工作者而言,院士這個頭銜是大家努力奮鬥的目標,不僅象徵著地位、身份,更多的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認可,為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於是,每年的院士評選都是聚集了國內一流的科研學術工作者,優中選優。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能當選,其中部分人難免經歷落選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