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瑞士聖莫裡茨的一對夫婦在雪中散步,這是當地今冬降下的第一場雪。
千年極寒不來 極端天氣仍有
「千年極寒」說從科學上講是站不住腳的,不過,在全球變暖的情況下,極端天氣發生的可能性在增大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帥蓉 實習記者秦逸發自北京 「天氣真冷,聽說今年冬天特別冷,比去年還冷。」由於最近冷空氣「扎堆」造訪,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降溫明顯,內蒙古、黑龍江等地已經有雪花飄落。而據英國氣象局稱,蘇格蘭地區出現了30年來最寒冷的九月,測得最低氣溫零下4.4攝氏度。
這種並不常見的「瞬間入冬」現象,讓天氣成了熱門話題。「千年極寒」論隨之登場。
極寒消息「內熱外冷」
9月16日,俄羅斯列格努姆通訊社刊出《氣象學家稱歐洲將迎來千年一遇的嚴冬》的消息,稱:「波蘭氣象學家日前表示,歐洲將迎來一千年以來最冷的冬天。根據波蘭氣象學家掌握的數據,溫暖的墨西哥灣流正在變弱,將停止為歐洲提供抵禦北極嚴寒的屏障。」
該消息10月7日被《揚子晚報》引用後,引起軒然大波。《揚子晚報》的消息稱,「拉尼娜」擾亂暖流活動,歐洲或現千年一遇寒冬。並引述波蘭科學家的說法,「一旦墨西哥灣暖流完全停止活動,歐洲將進入新的冰河世紀。」報導還進一步延伸,提示中國也需警惕低溫天氣。
隨後,該消息被廣泛轉載,頻繁見諸國內報端。
不過,有點奇怪的是,波蘭科學家「千年極寒」說更多的是出現在波蘭、俄羅斯、東歐等國的媒體上。當記者在諸多搜尋引擎中鍵入相關英文詞條時,並未發現有西歐和美國的主流媒體對這位波蘭科學家的言論做跟蹤報導。
俄羅斯也有官員和專家表示,並不同意這位名叫米哈伊爾·科瓦爾沃斯基的波蘭科學家的言論,俄國氣象局專家否認了俄國將經歷「千年最冷」的冬天,並指出墨西哥灣暖流仍然強勁,俄羅斯將迎來一個正常的冬天,且有可能比去年稍暖。
「千年嚴寒」沒有依據
今年冬天,歐洲真的會遭遇千年一遇的嚴寒嗎?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波蘭學者關於「千年極寒」的觀點從科學上來講是站不住腳的。
首先,從預報手段上來看,對「千年極寒」這種極端氣候進行預測已經超出了目前人類的科學發展水平。國際上對極端氣候的預測才剛剛起步,在沒有可信賴的預報手段下做出預測顯然是不科學的。
其次,氣候預測不僅複雜,而且難度很大,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任福民介紹說,氣候預測不同於天氣預報,二者在技術手段上有很大差別。天氣預報就像看圖說話一樣,通過觀察雲的變化比較容易測得,7天以內的天氣預報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信賴的。但氣候預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從大氣現在的狀態很難預測一個月以後的天氣情況。不僅需要了解大氣以外的信息,如海洋活動信息、兩極的冰雪變化、高原的冰雪變化、地表狀況的變化,甚至還需要了解地球以外的變化,如太陽活動等,作為氣候預測的考慮因素。而所有這些因素之間又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並存在很大的不穩定性。就算從大量的歷史數據中分析得出了一定的關係,這種關係在未來能不能持續也很難保障。
「氣候預報難就難在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工程,其準確率離公眾的要求還很有距離。」任福民嘆道。
據了解,著名的英國哈德利氣候中心就曾因為錯誤預測了2009年至2010年的冬天,最終迫於公眾壓力從今年2月起停止發布季節性氣候預測結果。哈德利中心是全球頂尖的氣候研究和預測機構之一,其口號是「保持第一,從不第二」,氣候預測之難可見一斑。
「波蘭科學家僅憑『拉尼娜』現象單一因素得出『千年極寒』的預報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是沒有可信度的。」任福民說。
多位專家還向本報記者介紹,「拉尼娜」並不直接影響墨西哥灣暖流。「把『拉尼娜』和墨西哥灣暖流扯到一起有『風馬牛不相及』的感覺。」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解釋說,目前國內外研究還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來證明「拉尼娜」與墨西哥灣暖流有直接關係。
任福民舉例說,自1986年以來,歐洲地區發生過4次「拉尼娜」事件,其中只有兩次出現了冷冬。
極端天氣或將造訪
如此一個在氣象界人士眼裡根本站不住腳的「千年極寒」說,是如何流傳開的呢?近日,《新快報》記者輾轉聯繫上了這位神秘的「波蘭科學家」——波蘭氣象與水務管理研究所的氣候學家科瓦爾沃斯基。
面對記者的詢問,科瓦爾沃斯基一頭霧水,大聲喊冤。9月初,他曾接受波蘭一個廣播電臺的訪問。不過,他否認說過「歐洲將會遭遇千年一遇之冬的字眼,是媒體斷章取義,才有了上述說法」。
在該廣播電臺的網站上,確實刊登了訪問科瓦爾沃斯基的新聞,其內文對「千年極寒」說隻字未提,但新聞標題上卻赫然出現了「千年寒冬」的字眼,並被波蘭多家網站轉載。
儘管是以訛傳訛,但仍行之萬裡,民眾對於今年冬天是不是會很冷的關注程度倒是可見一斑。
任福民表示,總體上氣候變暖是個大的背景,是「主旋律」。「拉尼娜」現象的出現可能會在總體上產生降溫作用,但從全國來看,降溫只是主旋律上的小波動。
宋連春解釋說,影響我國冬季氣溫異常的因子,除了「拉尼娜」現象外,歐亞中高緯度的環流形勢對我國冬季氣候也有重要影響。其中,西伯利亞高壓及東亞冬季風活動與我國冬季氣溫密切相關。
就目前幾股「勢力」的活躍程度綜合分析,今年冬季我國冷暖變化幅度較大,部分地區氣溫可能較常年同期偏低,也可能出現階段性的強降溫過程。
「在全球變暖的情況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在增大。」宋連春說。
冷冬對經濟影響不小
儘管 「千年極寒」的冬天是不太可能光臨歐亞大陸了,但中國股市卻因為這一消息而著實「火」了一把。10月13日,與煤炭、燃氣、取暖等有關的諸多股票價格飆升。證券業專家表示,這也體現出可能出現的寒冷冬季會對經濟產生不小的影響。
冷冬對於經濟的影響並不鮮見。2010年2月,德國工商協會發言人特萊爾就表示,嚴冬給德國帶來約20億歐元的經濟損失。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金柏松提醒道,面對可能到來的冷冬,應該有風險防範意識並建立風險管理機制。他舉例指出,2008年的冰災幾乎讓中國的經濟增長減少了一個百分點。他建議,儲備充足的能源、原材料及初級產品,確保電力、暖氣、糧食供應,在交通設施和緊急救助等方面都應該做好充足準備。
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介紹,冷冬對於交通、農業和能源方面的影響非常大。比如糧食、蔬菜及其他各種食品都可能出現供給不足的情況,價格會大幅上漲。「除了煤炭的庫存在量上要做足以外,還要注意地域的分散性儲存。」魯政委補充道,如果糧食儲備充足但過於集中,那麼受惡劣天氣影響而造成交通阻斷的地區還是會面臨缺糧問題。
「不過冷害天氣只是有可能,不要過於恐慌。」金柏松提醒道。
連結:「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是一種自然現象,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會出現,它是西班牙文「聖女」的音譯,指的是熱帶海洋溫度異常和持續變冷。
「厄爾尼諾」(聖嬰)現象則與之截然相反,是指熱帶海洋溫度異常和持續變暖。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第二年,一般會出現「拉尼娜」現象,有時「拉尼娜」現象會持續兩三年。
「拉尼娜」現象的影響包括,美國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變得異常乾燥,而澳大利亞和東南亞地區出現偏多降水,非洲西岸及東南岸和東北亞地區異常寒冷。
在中國,一般來說,「拉尼娜」現象在秋冬季會使華南的東北季候風較強,冬季氣溫比正常情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