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我國大部呈增溫趨勢北方最明顯 專家解讀趨勢

2021-01-10 中國氣象局

  隨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增多,人們對氣候變化的趨勢和影響也越來越關心。日前,中國科協舉辦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中,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徐影向公眾介紹了有關氣候變化的分析和預測。

  

  我國北方增溫在過去50年更為明顯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近百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4℃,最近50年的升溫速率幾乎是過去100年的兩倍。20世紀後半葉可能是過去1300年中最暖的50年。

  「近百年我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了1.1℃,比全球平均升溫要高。」徐影稱,全球地表平均溫度變化中包含了海洋,而海水的熱容量要比陸地大得多,造成海洋表層的增溫率僅為陸地表層的1/2,且海洋面積約佔地球表面總面積的71%,所以統計得到中國(僅陸地地區)近百年氣溫的變化比全球更為明顯。

  徐影表示,「分析1961年至2009年我國年均氣溫變化幅度可發現,近50年中國大部分地區呈增溫趨勢,以北方增溫最為明顯。」

  最近幾年,「熱烘烘」的事實越來越多。2007年為我國1951年以來最暖的一年。2010年是我國1951年以來的第10個最暖年。2009年,我國年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1℃,為1951年以來第4個最暖年,也是連續第13年高於常年值。

  

  近50年我國西部降水增加,東部頻繁出現南澇北旱

  我國降水分布格局發生明顯變化。徐影稱,從1959年至2009年我國年降水量變化幅度看,西部地區降水約增加15%至50%;東部地區頻繁出現南澇北旱;華南地區降水約增加5%至10%;華北和東北大部分地區約減少10%至30%。

  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北方乾旱面積擴大迅速,尤其在黃河和海河流域,淡水資源緊缺。從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主要雨帶由華北地區逐漸南移到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使北方出現了長達30多年的長期乾旱,而南方暴雨與洪水頻繁發生。

  不僅如此,我國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變化明顯,區域性乾旱加劇。徐影舉例說,夏季高溫熱浪增多,特別是1998年以後,35℃以上的高溫日數連續顯著高於常年平均,2010年最多。特別是華北地區最近20多年中有8年發生乾旱,乾旱發生之頻繁、乾旱範圍之廣、損失之大,是1886年以來最嚴重的。

  

  我國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紀略有增加

  21世紀全球氣候仍將持續變化,影響加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組織編寫的《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09)》指出,預計到202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相對於20世紀後20年大約升高0.4℃,到21世紀末可能升高1.1℃~6.4℃,其中以陸地和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增暖最為顯著。

  根據該報告,到2020年我國平均氣溫可能比20世紀後20年升高0.5℃~0.7℃,到2050年可能升高1.2℃~2.0℃,到21世紀末可能升高2.2℃~4.2℃;北方增暖大於南方,冬春季增暖大於夏秋季。徐影稱,如果21世紀末全國平均氣溫升高3℃左右,這意味著21世紀的增暖將可能超過近千年內任何時期。

  「未來北方的降水總量增加幅度大於南方,南方大雨日數增加。」預測表明,到2020年,我國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紀略有增加,到2050年全國降水增加2%~5%,到21世紀末可能增加6%~14%。徐影同時表示,這些預測都是根據模式計算出來的結果,但由於氣候系統模式中間還有很多物理過程不是特別清楚,所以這種預測結果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只是可以看到一種趨勢。

  

  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次和強度變化將更明顯

  徐影表示,21世紀我國極端高溫事件可能更為頻繁,部分地區夏季炎熱日數可能增多;強降水事件增多、颱風和強對流天氣或增多;暖冬與熱夏次數可能增加,冬季寒潮或將繼續減少。

  最近20年是繼20世紀50年代長江和淮河流域洪水災害之後的高發期,年平均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250多億元。「暴雨洪流災害仍將是未來我國嚴重的氣象災害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黃榮輝等分析稱,這一方面由於全球氣候變暖造成極端氣候事件增加;另一方面,由於人類活動、社會發展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有時暴雨雖然降水量並不大,但其造成的損失及影響卻越來越大。

  而根據《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09)》,未來長江上遊地區強降水事件可能增加,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突發地質災害可能對三峽水庫的蓄水發電和航運產生不利影響;季節凍土凍脹和多年凍土融化下沉,不但使青藏公路、鐵路安全運營受到威脅,也是南水北調、西線調水工程面臨的突出問題。

  

  農作物受旱面積和糧食產量波動將加大

  我國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受害國。「全球氣候變暖已經並將繼續對我國產生影響,嚴重威脅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發展。」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羅勇表示。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我國農作物因旱受災面積和糧食產量波動呈加大趨勢。未來氣候變化可能導致農業產量波動幅度增大,農業布局和結構發生變化,病蟲害加重,生產成本和投資進一步增加。有專家分析稱,如不採取適當措施,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生產能力可能下降5%~10%。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降水量變化、升溫導致的蒸發量增加、工農業用水量增加以及水資源調配問題,我國六大江河的實測徑流量都呈下降趨勢,北方部分河流發生斷流,大大加劇了北方地區水資源供需失衡的矛盾。南方汛期降水增多,多次發生流域性或者區域性大洪水,因洪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較大。

  徐影稱,近30年來,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約0.09米,平均上升2.6毫米/年,高於全球平均水平(1.8毫米/年),加之颱風和風暴潮災害頻發,沿海地區遭受不利影響增大。海水溫度升高和海表酸化導致近海生態系統退化。

  

  名詞解釋

  天氣、氣候與氣候變化

  天氣是指短時間(幾分鐘到幾天)發生的氣象現象,如雷雨、冰雹、颱風、寒潮、大風等。

  氣候是指長時期內(月、季、年、數年、數十年和數百年以上)天氣的平均或統計狀況,通常由某一時段內的平均值以及距平均值的離差(距平值)表徵,主要反映一個地區的冷、暖、幹、溼等基本特徵。

  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值和氣候離差值出現了統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氣候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氣候平均狀態的變化;氣候離差值增大,表明氣候狀態不穩定性增加,氣候異常愈明顯。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蘇傑西)

相關焦點

  • 全國天氣預報:我國大部呈回暖趨勢 北方降雪有所增多
    預計,今天(1月12日)開始,我國西南地區雨雪將逐漸減弱,北方降雪有所增多。氣溫方面,今明兩天,我國大部地區氣溫呈回升態勢,但本周冷空氣仍然較活躍,多地氣溫起伏明顯,公眾需根據氣溫變化合理調整衣物。
  • 研究表明近百年來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增0.74℃ 專家今向市民解讀氣候...
    去年上海市年平均氣溫17.6℃,是有氣象記錄134年以來歷史最高值,由於去年10月平均氣溫創歷史最高值,造成本市氣象意義上的入秋比常年偏晚一個月,為歷史最晚記錄。近20年上海呈現明顯的溫度升高趨勢。  這不僅僅是上海的個別現象。觀測表明,近100年來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增加了0.74℃,百年來14個最暖的年份均出現在1983年以後。
  • 全球海表溫度上升趨勢明顯 我國沿海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趨勢
    1979—2019年,北極海冰範圍呈顯著減小趨勢,3月和9月減小速率分別約為4萬平方千米/年和8萬平方千米/年;南極海冰範圍變化趨勢總體不顯著,2016年以來海冰範圍持續偏小。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1993—2011年平均值高72毫米《藍皮書》顯示,1980—2019年,中國沿海海表溫度平均每十年升高0.25℃,其中2015—2019年連續五年處於高位。2019年,中國沿海海表溫度為1980年以來最高,黃海冷水團8月最低溫度為近十年同期最高。1980—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趨勢,上升速率為3.4毫米/年。
  • 我國沿海海平面呈波動上升趨勢 2016年為1980年以來最高位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記者 劉詩平)國家海洋局22日發布的《2016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我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2016年為1980年以來的最高位。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眾多,為易受海平面上升影響的脆弱區。其中,濱海城市和濱海低地尤其應制定海平面上升應對策略。
  • 專家解讀多地氣溫偏低原因及發展趨勢 拉尼娜與北極海冰偏少是重要...
    近期,無論身處南方還是北方的公眾均感受到寒意,「跨年或將遭遇大寒潮」等新聞見諸網絡,更讓人們擔憂:未來還會這麼冷嗎?什麼原因導致這麼冷?生產生活會不會受到更大影響?中央氣象臺和國家氣候中心專家對此進行了回應。你覺得冷,是因為真的冷!氣象部門監測數據顯示,12月以來,全國很多地區氣溫確實低於往年同期。
  • 內蒙古草原氣候近50年出現明顯暖幹化趨勢
    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27日電(記者 勿日汗)記者從中國氣象局主辦的「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大型科學考察與科普活動上了解到,近50年來內蒙古草原地區氣候呈現明顯暖幹化趨勢,草原產草量下降,單位草原面積上的牲畜載畜量明顯下降,給牧民生活帶來影響。
  • 中國氣溫升溫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20世紀初以來近20年最暖
    3日,中國氣象局在京發布2018年《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結果顯示,1901—2017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近20年是20世紀初以來的最暖時期。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介紹,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顯著區。
  • 氣候變化致三江源地區凍土呈退化趨勢
    我國三江源地區凍土分布廣泛,近日,青海省氣候中心發布《氣候變化監測評估專題報告》,報告分析了1961年至2017年三江源地區的凍土變化特徵。結果顯示,當前三江源地區氣溫顯著升高,對當地凍土產生了明顯影響,致使三江源多年凍土區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 權威發布:2020年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預測
    2019年全國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總體發生平穩,輕於近年。據初步統計,全國主要病蟲害發生面積43億畝次,防治面積60億畝次。 草地貪夜蛾首次入侵,在我國華南、江南等地玉米產區發生1,620萬畝,防治面積2,271萬畝次,沒有造成明顯危害。
  • 專家回應:今冬真的冷!其背後原因是什麼?未來趨勢如何?
    不管在南方還是北方,公眾對於入冬以來的「冷」都有相同感受。12月23日,全國多地又迎來新一輪冷空氣,讓剛暖和了兩天的天氣又冷了下來。同時,「跨年或將遭遇大寒潮」等新聞見諸網絡,更讓人們擔憂:未來還會這麼冷嗎?什麼原因造成這麼冷的?生產生活會不會受到更大影響?中央氣象臺和國家氣候中心專家就有關問題進行了回應——你覺得冷,是因為真的冷!
  • 中國氣象局發布今冬明春全國氣候趨勢預測
    據中國氣象局微信公眾號11月4日消息 近日,國家氣候中心聯合水利部信息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今冬明春(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全國氣候趨勢預測聯合會商會。
  • 全球二氧化碳施肥效應40年來呈下降趨勢
    研究發現,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二氧化碳(CO2)施肥效應近40年來呈現顯著的下降趨勢,而養分和土壤水分供應狀況的變化可能是CO2施肥效應下降的原因之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造成大氣中CO2的濃度持續上升。CO2濃度的不斷增加,在通過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的同時,也提高了植被的光合作用速率(即CO2施肥效應),增加了陸地生態系統吸收大氣CO2的能力(即碳匯能力),從而減緩全球變暖的速率。
  • 中國沿海海平面呈波動上升趨勢 央視:必須高度重視
    近日,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19年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1980—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4毫米/年,高於同時段全球平均水平。從10年平均來看,1980—1989年平均海平面處於近40年最低位;2010—2019年平均海平面處於近40年最高位,比1980—1989年平均海平面高約100毫米。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將1993—2011年定為常年時段,簡稱常年)高72毫米,比2018年高24毫米,為1980年以來第三高。
  • 農業部發布2007年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
    根據農業部組織有關專家綜合分析和會商,預計2007年小麥條銹病、小麥蚜蟲、稻飛蝨、稻縱卷葉螟、水稻螟蟲、玉米螟仍將嚴重或偏重發生,小麥赤黴病、稻瘟病、稻曲病呈嚴重流行態勢,小麥吸漿蟲、水稻條紋葉枯病、粘蟲、棉鈴蟲在部分地區呈加重發生趨勢,蝗蟲、草地螟仍將中等發生,全年重大病蟲發生面積60億畝次,需要防治面積70億畝次以上。
  • 青海三江源地區凍土呈明顯退化趨勢
    新華社西寧11月22日電(記者張大川)青海省氣候中心日前分析了1961年至2017年三江源地區的凍土變化特徵,結果顯示,三江源地區年平均最大凍土深度總體呈減小趨勢,1983年以來退化趨勢尤為明顯,平均每10年減小6.5釐米。
  • 2014全球史上最熱一年 我國六大區域氣溫均偏高
    中國天氣網訊 從國家氣候中心獲悉,2014年除中亞中部、北美中部和東南部、南美西南部等地氣溫偏低1~2℃外,全球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或偏高。同時,在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另外,全球氣候變化以平均氣溫波動式變化、呈升溫趨勢為特徵,並沒有因某個時段個別地區出現氣候「冷事件」而改變,未來氣候變暖的趨勢不會改變。
  • 中國沿海氣溫和海溫近30年來均呈上升趨勢(圖)
    中國沿海氣溫和海溫近30年來均呈上升趨勢(圖)   中新網7月4日電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國家海洋局日前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了《2011年中國海平面公報》,公報指出,中國沿海氣溫和海溫近30年來均呈上升趨勢,升速分別為0.04℃/年和0.02℃/年。
  • 黃河各支流年輸沙量呈下降趨勢 大氣環境明顯改善
    據陝西省氣象局發布的「陝西2000-2014年生態環境監測評估報告」顯示,我省2000-2014年,近14年來生態環境整體向良性發展,其中植被覆蓋率呈現大幅度增加的趨勢,大氣環境明顯改善,降水量也有所增加。
  • 中國沿海海平面呈波動上升趨勢 導致上升的因素有哪些?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19年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1980—2019 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 3.4 毫米/年,高於同時段全球平均水平。
  • 專家釋疑強降雪原因 中高緯大氣環流明顯調整
    繼北方多省暴雪成災後我國南方亦將有大雪至暴雪  氣候專家表示全球大部天氣正常部分地區天氣極端  厄爾尼諾現象雖為中度仍對我國天氣劇變推波助瀾  中央氣象臺14日最新預報顯示,受冷空氣東移南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