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有點冷!近期,無論身處南方還是北方的公眾均感受到寒意,「跨年或將遭遇大寒潮」等新聞見諸網絡,更讓人們擔憂:未來還會這麼冷嗎?什麼原因導致這麼冷?生產生活會不會受到更大影響?
中央氣象臺和國家氣候中心專家對此進行了回應。
你覺得冷,是因為真的冷!
氣象部門監測數據顯示,12月以來,全國很多地區氣溫確實低於往年同期。
12月1日至22日,除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西部和北部、西藏、青海大部、四川西部、雲南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外,我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低,省份數量佔到全國的80%左右。其中新疆北部、西北地區北部、內蒙古大部、華北北部和西部、西南地區東南部、江南西部、華南西部等地氣溫偏低2℃至4℃。
偏低2℃至4℃只是平均狀態,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牛若芸介紹,12月以來,多地氣溫隨冷空氣勢力的影響上下波動,比如9日至13日,全國大部地區平均氣溫較往年略偏高。一旦到了冷的時候,公眾對寒意的感受會更強烈。
以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為例,該市近10天平均氣溫為-22.5℃,比常年偏低7.5℃,12月15日最低氣溫達-36.4℃,創1968年以來12月同期極值。通遼霍林郭勒氣象站10日平均氣溫達-20.8℃,突破該站歷史同期平均氣溫最低極值(-20.5℃)。在貴州省貴陽市,12月中旬全市氣溫普遍較常年同期偏低3.4℃至4.8℃。尤其是14日至17日出現的低溫雪凝天氣,導致貴陽部分鄉鎮最低氣溫降至-6℃,多條路段出現道路結冰,輸電線導線積冰。
由此看來,12月以來偏冷,在很多地區確是事實。
拉尼娜與北極海冰偏少是偏冷的重要背景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研究員袁媛認為,造成12月以來多地氣溫偏低的主要原因,在於「四強」——12月歐亞中高緯呈較強的經向環流,烏拉爾山高壓脊偏強,巴爾喀什湖、貝加爾湖寬廣的低壓槽偏強,在海平面氣壓場上西伯利亞高壓也明顯偏強。這些都是使冷空氣總體從偏西北方向自北向南影響我國的有利因素。
從大的氣候背景看,拉尼娜的發展和北極海冰異常偏少是兩個主要外強迫因子。「在多數拉尼娜年盛期的冬季,歐亞中高緯環流經向度都比較大,冷空氣活動也偏強,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的氣溫都容易偏低。」袁媛說。
今年秋季,北極海冰異常偏少,9月北極海冰達歷史第二少,10月、11月也分別是歷史最少和第二少。「海冰偏少也有利於冬季烏拉爾山高壓脊和東亞冬季風加強,導致我國中東部大部氣溫易較常年同期偏低。」袁媛同時指出,在目前全球變暖背景下,影響我國冬季氣候異常的因素更加複雜,具體到某個偏冷階段或者某個強降溫過程,主要是大氣環流異常導致,很難說是由哪個或哪幾個因子起作用。
目前,拉尼娜仍處於發展狀態,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可能在本月底達到峰值,強度可能是中等強度。北極的海冰偏少狀態,也不易改變。因此,從近期來看,我國氣溫總體偏冷的狀態還將持續。
冷空氣勢力還將增強,需嚴防低溫不利影響
牛若芸介紹,今年12月下旬後期,冷空氣勢力明顯增強,26日至28日以及30日前後,還將有兩股冷空氣入侵我國。
根據中央氣象臺最新發布的中期預報,27日前後,將有一股強冷空氣影響新疆,氣溫下降4℃至6℃;28日至30日,冷空氣繼續東移南下影響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因此,從天氣趨勢看,流傳較多的冷空氣「跨年」說法並非不可能,但具體溫度還要以臨近預報為準。
此外,公眾還要嚴防低溫帶來的各種不便。今年冬季冷空氣活動較為頻繁,氣溫波動大,更需嚴加防範,謹防感冒等疾病。從生產角度看,後冬時期(2021年1月至2月),新疆北部、內蒙古西部和東北部、西北地區中東部、東北地區中北部等地可能出現階段性強降溫、強降雪過程,要做好雪災和低溫防禦工作;西南地區東部和江南西部可能出現階段性低溫和雨雪冰凍天氣過程,需防範其對交通出行、電力和農業春耕產生不利影響。
(石奎、張婷婷、王天巍、餘亞慶、趙宇、阿思、高亞敏、董春燕、柳向詠對本文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