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二氧化碳施肥效應40年來呈下降趨勢

2020-12-14 光明科普

本報訊(記者秦志偉、溫才妃)12月11日,《科學》在線發表了南京大學研究團隊聯合國外科學家在全球變化和陸地碳循環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研究發現,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二氧化碳(CO2)施肥效應近40年來呈現顯著的下降趨勢,而養分和土壤水分供應狀況的變化可能是CO2施肥效應下降的原因之一。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造成大氣中CO2的濃度持續上升。CO2濃度的不斷增加,在通過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的同時,也提高了植被的光合作用速率(即CO2施肥效應),增加了陸地生態系統吸收大氣CO2的能力(即碳匯能力),從而減緩全球變暖的速率。在全球尺度定量評估CO2施肥效應,並分析其時空變化格局,有助於準確評估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及其變化趨勢。

論文通訊作者、南京大學國際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教授張永光介紹,該研究首先基於系列衛星傳感器的觀測數據,得到了1982~2015年全球新型植被指數數據,驗證其作為全球植被總初級生產力(GPP)指示器的可行性。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利用全球植被CO2施肥效應的檢測—歸因模型,揭示了近40年全球CO2施肥效應的時空變化特徵。研究人員還結合歐洲地區葉片氮磷觀測和全球陸地水儲量等遙感數據,總結出了導致這些變化的可能原因。

研究表明,全球CO2施肥效應在近40年呈現顯著的下降趨勢,2001~2015年的全球CO2施肥效應比1982~1996年顯著降低。而且,全球超過70%~80%的陸地植被區域CO2施肥效應呈現下降趨勢,歐洲、西伯利亞、南美洲、非洲大部以及澳大利亞西部地區尤為明顯,但少部分地區CO2施肥效應存在上升趨勢,例如東南亞部分地區和澳大利亞東部地區。

進一步研究發現,歐洲植被葉片氮和磷濃度有顯著的下降趨勢,葉片氮和磷濃度的變化顯著影響CO2施肥效應的變化趨勢。

同時,遙感GPP對水分供應的敏感性顯著增強,表明植被對水分脅迫的響應更為敏感,水分供應狀況的變化也可能是CO2施肥效應下降的原因之一。

專家認為,該研究成果對深入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陸地生態系統的響應機制、更準確估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及預測未來氣候變暖速率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關焦點

  • 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含量呈持續上升趨勢
    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含量呈持續上升趨勢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時間:2020-11-26 14:28:46 當地時間11月23日,總部位於日內瓦的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最新《溫室氣體公報》指出,2019年二氧化碳含量又出現了突飛猛進增長,全球年度平均值突破了百萬分之410的重要門檻。
  • 二氧化碳濃度越高,植物加速生長越快?南大一項研究登上《科學》
    二氧化碳(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二氧化碳濃度越高,植物的加速生長是否得越快?有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在全球範圍內植被的二氧化碳的「施肥效應」有下降趨勢。研究表明,大氣CO2施肥效應是造成近幾十年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匯顯著增加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全球變綠的主要驅動因子之一。研究基於團隊多年的不斷積澱,將植被遙感與全球變化生態學研究相結合,首次對近四十年全球二氧化碳施肥效應的時空變化格局進行了定量化評估。
  •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放緩但仍未下降
    近日,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發布的報告顯示,21世紀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過3%;2010年以來增加趨勢有所放緩,增長率保持在年均0.9%;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增幅為0.6%,低於2017年的1.5%、2018年的2.1%,增速趨緩。
  • 二氧化碳濃度再創新高,其實地質史上它的濃度總趨勢是下降
    在大的時間尺度上,大氣中二氧化碳就越來越少。在多細胞動物和植物發育之初的寒武紀時期(約5億年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為6000ppm。植物登陸以後,隨著光合作用愈發強烈,二氧化碳含量的總體變化趨勢是不斷下降,到恐龍時代(約1億年前)已經下降到2000ppm。
  • 南京大學再發全球頂級期刊Science,聚焦全球變暖!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CO2)的濃度持續上升。CO2濃度的不斷增加,在通過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的同時,也提高了植被的光合作用速率(即CO2施肥效應),增加陸地生態系統吸收大氣CO2的能力(即碳匯能力),從而減緩全球變暖的速率。研究表明,大氣CO2施肥效應是造成近幾十年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匯顯著增加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全球變綠的主要驅動因子之一。
  • 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情況
    一、全球排放趨勢在連續兩年增長後,2019年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33吉噸(Gt)左右。這主要是由於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風能和太陽能光伏)的作用不斷擴大、燃料從煤炭轉向天然氣以及核電(生產增加),發達經濟體電力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劇下降。
  •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放緩但仍未下降,減排可與防治空氣汙染同行
    近日,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發布的報告顯示,21世紀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過3%;2010年以來增加趨勢有所放緩,增長率保持在年均0.9%;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增幅為0.6%,低於2017年的1.5%、2018年的2.1%,增速趨緩。但目前的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還不足以扭轉全球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的趨勢。
  • 德媒:研究顯示地球植被吸碳能力下降
    據德國《科學畫報》網站12月21日報導,人類不斷向大氣層排放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導致地球升溫。為了評估該問題的未來趨勢並規劃必要措施,人們進行了大量計算並建立了模型。報導稱,這是因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一種基本要素:植物通過吸收光能把氣孔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合成為碳化合物,由此構成食物鏈的基礎。眾所周知,二氧化碳濃度升高能促進植物生長,繼而能增強植被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但是,這種施肥效應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得到發展了嗎?
  • 全球溫室效應加劇,罪魁禍首隻是二氧化碳?科學家:別冤枉它了
    hello大家好呀,今天我又來咯,很高興遇見你啦!進來了就點個關注吧!每天都有更新!在現代社會中,綠色生活是全世界都在倡導的生活方式,原因很簡單,地球溫室效應加劇,兩極冰川正在加速融化,給人類的生存帶來的極大的壓力,因此人類想要長久發展,只能從自身做起,儘可能地減緩全球溫室效應的腳步。在我們的認知當中,地球溫室效應加劇的罪魁禍首就是二氧化碳,誰讓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呢?誰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正在逐漸增加呢?
  • 國內能源消費強度呈下降趨勢 單位GDP能耗降低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單位GDP能耗降低——國內能源消費強度呈下降趨勢中國能源消費連續10年世界第一、節能服務一年「節」出3930萬噸標準煤、南方五省區可再生能源電量佔比遠超歐美《中國能源供需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46.4億噸標準煤,佔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23.6%,連續10年居全球第一位。預計2019年、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增速將有所放緩,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47.9億噸和49.4億噸標準煤。煤炭佔比將逐步下降但依舊是主要能源,非化石能源快速增長將成為拉動能源總量增長的主要動力。
  • 研究發現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7%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李雯)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11日發布報告說,初步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範圍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7%。該組織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新冠疫情期間人們乘汽車和飛機旅行減少,在疫情結束後預計排放量會回升。這份報告由「全球碳計劃」主導,多國研究人員合作完成。報告已於11日發表在德國《地球系統科學數據》雜誌上。
  • 中國沿海海平面呈波動上升趨勢 央視:必須高度重視
    近日,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19年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1980—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4毫米/年,高於同時段全球平均水平。從10年平均來看,1980—1989年平均海平面處於近40年最低位;2010—2019年平均海平面處於近40年最高位,比1980—1989年平均海平面高約100毫米。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將1993—2011年定為常年時段,簡稱常年)高72毫米,比2018年高24毫米,為1980年以來第三高。
  • 十年來全球雲層平均高度下降40米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可能預示著未來全球氣候的變化趨勢。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這項研究得到了來自美國航空航天局的資助和支持,科學家們分析了本世紀前10年的全球雲層頂部高度的變化。研究數據來自美國航空航天局「Terra」衛星上的多角度成像光譜儀,數據測量時間段為2000年3月到2010年2月。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發表於近期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快報》雜誌之上。
  • 中國沿海海平面呈波動上升趨勢 導致上升的因素有哪些?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19年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1980—2019 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 3.4 毫米/年,高於同時段全球平均水平。
  • 南京農業大學一項研究表明施肥不當會加劇溫室效應
    空調、汽車的使用會導致大氣溫室效應。記者今日從南京農業大學一項研究中獲悉,施肥不當也會加劇溫室效應。   這個關於「長期施肥對水稻土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的研究成果,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由南京農大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潘根興教授及其研究生完成的,相關論文最近發表在SCI源期刊《農業、生態系與環境》上,《自然中國》網站為此作了專門介紹。   據了解,水有水庫,碳有碳庫。土壤就是一個大的碳庫,儲存的大量有機碳是土壤質量和功能的核心,有利於作物的生長。
  • 自然資源部:中國沿海海平面呈波動上升趨勢 導致上升的因素有這些
    近日,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19年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1980—2019 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 3.4 毫米/年,高於同時段全球平均水平。
  • 全球海表溫度上升趨勢明顯 我國沿海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趨勢
    2019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較2018年高8.5毫米《藍皮書》顯示,1870—2019年,全球平均海表溫度上升趨勢明顯,過去十年(2010—2019年)平均值高於1870年以來的任何一個十年,2019年比常年(1981—2010年,下同)高0.27℃。1955—2019年,全球0—700米海洋熱含量增長速率為3.1×1022焦耳/10年~3.8×1022焦耳/10年。
  • 科學家終於找到引起全球變暖的「元兇」了,網友:二氧化碳太委屈了
    近年來,全球各地的溫度都在不斷攀升,有些地區甚至出現了非常罕見的「魔鬼」高溫,就比如科威特地區,這裡曾經還出現過近60攝氏度的高溫,這也不禁讓人們感嘆,溫室效應是越來越嚴重了。相信大家都聽到過「溫室效應」這個詞,畢竟溫室效應在近幾十年都是一直存在的問題,而這也是人類發展過程中必須要決解的問題。
  • 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 二氧化碳全球排放總量仍不斷增加
    北極星大氣網訊: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最近發布了一份報告,報告顯示,21世紀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過3%;2010年以來增加趨勢有所放緩,增長率保持在年均0.9%;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增幅為0.6%,低於2017年的1.5%、2018年的2.1%,增速趨緩。但目前的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還不足以扭轉全球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的趨勢。
  • 大氣中有多少氧氣和二氧化碳?全球氣候變暖是因為二氧化碳排放?
    城市中各種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比呼吸放出的量大2~3倍,所以每人應具有30~40平方米的森林綠地面積。那麼問題來了,即那麼大氣中到底有多少二氧化碳多少氧氣呢?各類動植物、微生物對氧氣、二氧化碳的呼吸情況不明。森林草地為主要貢獻者,人類工業活動為主要消費者。而且似乎森林草地貢獻大於人類工業活動消耗,與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增強、全球變暖現實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