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全球雲層平均高度下降40米

2020-11-26 驅動之家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科學家近日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的衛星數據研究發現,在本世紀前十年中,地球的雲層變得越來越低,大約平均已降低了1%左右。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可能預示著未來全球氣候的變化趨勢。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這項研究得到了來自美國航空航天局的資助和支持,科學家們分析了本世紀前10年的全球雲層頂部高度的變化。研究數據來自美國航空航天局「Terra」衛星上的多角度成像光譜儀,數據測量時間段為2000年3月到2010年2月。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發表於近期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快報》雜誌之上。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全球雲層高度呈現總體下降趨勢,在這10年中,全球平均雲層高度下降了1%左右,大約下降了30到40米。

本項研究首席科學家羅傑-戴維斯表示,儘管由於數據記錄時間段太短,研究結果並非權威性論斷,但是它發出了一種暗示,某種重要的趨勢將會繼續。這需要長期的監測來確定全球氣候變化情況。雲層高度的持續下降,將可能導致地球表面溫度的下降,進而還有可能放慢全球氣候變暖的進程。

戴維斯表示:「我們目前還未確切搞清楚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雲層變低。但是,這肯定是由於循環模式的變化,循環模式決定了高海拔空間中雲層的形成。」

美國航空航天局「Terra」衛星按計劃還將繼續搜集相關方面的數據,科學家們也將持續監測和分析多角度成像光譜儀數據,以確定這種趨勢是否還將繼續。多角度成像光譜儀由美國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研製和運營,是「Terra」衛星上五大重要儀器之一。這部儀器使用9部相機從不同的角度拍攝全球雲層的立體圖像。

美國航空航天局另一項專門研究雲層的太空任務就是雲探測衛星項目。雲探測衛星也是由美國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研製,發射於2006年。雲探測衛星是第一部使用先進的電波探測器研究雲層縱向結構的衛星,可以從太空中實現全面的觀測。雲探測衛星的首要目標就是提供和改進全球氣候模型中代表雲的數據,從而更好地預測雲層變化情況以及氣候變化情況。(文/新浪科技)


美國航空航天局「Terra」衛星上多角度成像光譜儀數據顯示,全球雲層平均高度在2000年到2010年十年中下降了1%左右,大約30到40米


這幅南印度洋上空的雲圖拍攝於2007年7月23日,是利用美國航空航天局「Terra」衛星上的多角度成像光譜儀拍攝而成

 

相關焦點

  • 歐空局最新發布:南大西洋磁場異常,全球平均磁場強度下降了9%!
    科學家們正在使用來自歐空局的「星群」數據來提高我們對這個被稱為「南大西洋異常」區域的理解。地球磁場對地球上的生命至關重要,地球磁場是一種複雜而動態的力量,保護我們免受宇宙輻射和來自太陽帶電粒子的傷害。在過去的200年裡,全球平均磁場強度下降了約9%。在非洲和南美洲之間形成了一大片磁場強度降低的區域,被稱為南大西洋異常。
  • 歐空局最新發布:南大西洋磁場異常,全球平均磁場強度下降了9%!
    科學家們正在使用來自歐空局的「星群」數據來提高我們對這個被稱為「南大西洋異常」區域的理解。地球磁場對地球上的生命至關重要,地球磁場是一種複雜而動態的力量,保護我們免受宇宙輻射和來自太陽帶電粒子的傷害。磁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腳下約3000公裡處構成外核的過熱、旋轉液態鐵海洋產生。作為自行車發電機的旋轉導體,它產生電流,而電流反過來又產生地球不斷變化的電磁場。
  • 全球「第一高樓」足足有275層,超1000米,似穿過雲層!
    要知道,哈利法塔本身就已有828米的高度,而預定的王國塔的高度卻是有1007米的高度,其高度程度可直衝雲霄。今天我們就分享全球「第一高樓」足足有275層,超1000米,似穿過雲層!過高的建築所帶來的危險亦是巨大的,首先所選的材料就得慎重選擇。由於杜拜的氣候問題,沙塵暴等自然災害是常有的事,那麼在選擇建築材料時,就得優先選擇可以抵抗沙塵暴的建築材料。
  • 全球二氧化碳施肥效應40年來呈下降趨勢
    研究發現,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二氧化碳(CO2)施肥效應近40年來呈現顯著的下降趨勢,而養分和土壤水分供應狀況的變化可能是CO2施肥效應下降的原因之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造成大氣中CO2的濃度持續上升。CO2濃度的不斷增加,在通過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的同時,也提高了植被的光合作用速率(即CO2施肥效應),增加了陸地生態系統吸收大氣CO2的能力(即碳匯能力),從而減緩全球變暖的速率。
  • 研究:雲層分布改變或導致全球變暖加劇
    【環球科技報導 記者 程君秋】據新加坡《聯合早報》7月14日報導,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已導致雲層的特性和在全球的分布出現改變,這可能導致全球暖化現象更為嚴重。雲層是地球的溫度調節器,白天能把部分的太陽輻射反射回太空,夜晚則像棉被般具有保暖作用,能限制地球熱氣的流失。但近年來的衛星圖像顯示,許多地區的雲如今飄得更高。參與此項研究的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發表聲明說,這可能加強地球對太陽輻射的吸收,排放到太空的熱輻射則減少了。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將增加,進而導致地球暖化問題進一步惡化。
  • 世界最高大樓完工,高度可達1600米,未來或將是全球最高大樓
    一提起上海,很多人首先都會想到東方明珠這座建築,但是東方明珠這座建築的高度要是與沙烏地阿拉伯的國王塔大廈相比,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了。這座大廈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之一,站在國王大廈的最高層往下看,你的視野會被雲層所遮擋,可想而知這座建築物到底有多高了吧?
  • 珠峰從超過12000米的高度,下降到8848米,是因為風吹日曬嗎?
    地質學家表示珠穆朗瑪峰的原始高度曾超過12000米,而這個位於我國境內的世界最高峰,其目前的實際高度已經下降到8848米,其中還包括了峰頂位置具有一定厚度的冰雪層。也就是說,我們珠峰上標註的8844.33米這組醒目數字,其實指的是珠峰頂端巖石面的海拔高程數據。那麼,珠穆朗瑪峰的高度變化達到數千米之大,難道是因為風吹日曬造成的結果嗎?
  • 生態環境部:十年來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
    大家回顧一下,過去十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是我們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質量快速改善的十年。從這次普查結果數據也能看得出來這十年的變化,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與第一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數據同口徑相比,2017年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等汙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分別下降了72%、46%和34%,體現了我們國家近年來汙染防治所取得的巨大成效。
  • ...在此之前,該客機曾在兩分鐘內發生高度驟降情況,從9297米下降至...
    有媒體報導,在此之前,該客機曾在兩分鐘內發生高度驟降情況,從9297米下降至3733米。據澎湃新聞,針對此說法,深圳航空一名相關負責人表示,飛機驟降的高度和時間數據不準確,「不可能降這麼快」。資深機長陳建國表示,如果飛機每分鐘下降近3000米,飛機會超速解 文/TIER2020-08-09 17:16:40來源:FX168
  • 官方調查報告:科比飛機僅差30米衝出雲層,瓦妮莎再發聲
    官方排除了直升機故障,目前天氣原因與飛行員無疑成為該事故的關鍵而今,伴隨著調查深入,據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的調查報告顯示,科比所搭乘的直升機在墜毀前其實只差30米就可以衝出雲層。據了解,佐巴揚(遇難飛行員)當時告訴空中交通管制人員,他正努力爬升。隨後,他駕駛直升機爬升到了701米的高度,距離衝出雲層只有30米的距離。但他隨後選擇急速下降,最終發生意外。
  • 雲層為什麼重達50噸的卻不會落下?
    不過,當「氣球」上升時,外部氣壓和溫度都在發生變化,導致上面的空氣密度低於下面的空氣,這時「氣球」便會發生膨脹,但在膨脹過程中自身也會消耗一定的熱量,從而導致溫度下降。隨著溫度的降低,水分子會伴隨著空氣中的微塵,從而析出水分,凝結成細小的水滴。當空氣中溫度足夠低時,就會凝結成小冰晶。
  • 深圳航空1架客機飛行高度下降近6000米後返航,乘客:大家都很平靜
    該客機原計劃從深圳飛往西安,7時32分從深圳寶安機場起飛,約20分鐘後從約9200米處開始下降,並顯示7700緊急代碼,後降至約3600米,隨後飛機開始返航。對此,深圳航空回應:8月9日,深航空客330飛機執行ZH9209(深圳-西安)航班,飛機於7時32分深圳起飛,在廣州管制區上升高度9200米時,出現增壓指示異常,機組按程序處置,下降至安全高度,返航深圳,於9時13分落地深圳寶安國際機場,人機安全。12時,深航ZH9209航班更換編號為B-1036空客330飛機繼續執行任務,預計14時15分抵達西安。
  • 潮汐高度平均16米,潮差記錄達21米
    世界上有海的地方就有潮汐現象,但你是否見過潮汐落差平均高度達到16米以上的呢?在芬迪灣就可以讓你大飽這個眼福。芬迪灣位於加拿大,而加拿大位於北美洲的最北端,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海岸線長達24萬公裡,也正是這樣大地理環境造就芬迪灣這個獨特神奇的地方。
  • 國內最接近雲層的建築:比廣州塔還高32米,僅次王國大廈與杜拜塔
    而摩天大樓的高度,也在一次又一次地刷新著。當今世界最高大樓,名義上是沙烏地阿拉伯的王國大廈,實際頭銜卻還是屬於杜拜塔。杜拜塔的高度為838米,而高1007米的王國大廈,實際上還並未建好。而國內最接近雲層的建築是誰呢?它就是上海中心大廈。上海中心大廈的高度達到了632米,比曾經的國內第一高樓廣州塔還高了32米,是目前世界在高度上僅次於王國大廈與杜拜塔的存在。
  • 全球氣候日漸變暖,如果海平面上升500米,地球上的陸地會怎樣?
    其中和人類生活最息息相關的還是海平面的高度,因為現在人類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導致溫室效應的現象正在變得的越來越明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溫室效應帶來的南極冰川融化,有人就提出現在全球氣候日漸變暖,如果海平面上升500米,地球上的陸地會怎樣?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將會給全球很多國家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對於人類的生活更是會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 全球溫度下降到-50℃會是一個什麼後果?
    有網友問如果全世界的溫度都下降-50℃,人類還能存活嗎?地球會回到冰河時代嗎?這是個有意思的話題,我們試著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本身有歧義,我們來明確一下。全世界溫度都下降-50℃是什麼意思?是說全世界溫度都下降到-50℃還是按照現在平均溫度下降50℃?都下降-50℃表述方法有悖常識,可以理解為溫度上升了50℃,這樣就不符合題意。因此下面的回答都以「全球溫度都下降到-50℃」這個定義來展開。全球溫度一般理解為「氣溫」,就是地表空氣的溫度,這是氣象學通用氣候溫度。否則有水溫、土溫、巖石溫度等,無法統一。
  • 中國沿海海平面呈波動上升趨勢 央視:必須高度重視
    1980—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4毫米/年,高於同時段全球平均水平。從10年平均來看,1980—1989年平均海平面處於近40年最低位;2010—2019年平均海平面處於近40年最高位,比1980—1989年平均海平面高約100毫米。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將1993—2011年定為常年時段,簡稱常年)高72毫米,比2018年高24毫米,為1980年以來第三高。
  • 民營火箭企業翎客航天完成第2次發射回收試驗 高度40米
    4月19日16時許,民營火箭企業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翎客航天」)在山東龍口完成RLV-T5可回收火箭第二次低空發射及回收試驗,飛行時間30秒,飛行高度40米,是首次自由飛行高度的兩倍。翎客航天成立於2014年,從事可重複發射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研發。
  • 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高度重視氣候安全
    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氣溫大約上升了0.85攝氏度,在北半球,1983—2012年可能是過去1400年中最暖的30年。1971—2010年間,氣候系統增加的淨能量中有90%以上儲存於海洋,造成海洋上層變暖。自1971年以來,全球冰川普遍出現退縮現象,格陵蘭冰蓋和南極冰蓋的冰儲量減少,北極海冰面積以每十年3.5%—4.1%的速率縮小。
  • 高度稱霸全球4000年的建築:高度還不到9米,卻建造了11000天
    現在地球上各個國家的建築可以說是越來越高了,以前覺得上百米的高樓都是遙不可及的存在,但現在200米的高樓都是非常普遍的存在了,在一些頂級大都市中,更是將350米以上高樓才當作真正意義上的「摩天大樓」。但你有沒有想過,一個高度還不到9米的建築,也能夠以高度稱霸全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