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地質學家表示珠穆朗瑪峰的原始高度曾超過12000米,而這個位於我國境內的世界最高峰,其目前的實際高度已經下降到8848米,其中還包括了峰頂位置具有一定厚度的冰雪層。也就是說,我們珠峰上標註的8844.33米這組醒目數字,其實指的是珠峰頂端巖石面的海拔高程數據。那麼,珠穆朗瑪峰的高度變化達到數千米之大,難道是因為風吹日曬造成的結果嗎?
從珠峰的巖石結構來看,存在北坳層、黃帶層和珠峰層這三個主要部分。那麼,珠峰的高度是在什麼時候發生劇烈變化的?這樣的變化又經歷了多久的時間?簡單點說,地質學家說珠穆朗瑪峰的歷史高度曾經超過了12000米,這個數字當然不是拍腦袋得出來的,而是通過已經發生變形的巖石進行了分析和測算。
地質學家通過對北坳層的觀察發現,該區域曾地質上曾發生過劇烈的巖石變形反應,而且,這些區域巖石竟高達大約150%的拉伸率,並推算出來時間應該就發生在1300萬年前的樣子;與此同時,珠峰多地都能發現的變形巖石,則直接證實了珠峰的地理位置,實際上就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北坡的斷裂帶上。
如果大家覺得這樣的說法不夠簡單明了,那麼,我們不妨用具體的數據來進行說明:相信只要有基本數學常識的人都明白,如果一個正方形的邊長是1,那麼當我們將其長度直接拉升到1.5的時候,那麼它的高度就會變成之前的0.67。
同理可得,將珠峰目前北坳層所在高度大約是海拔8000米,那麼,倒推回去它當時的高度應該是11900米的樣子。與此同時,黃帶層和珠峰層的高度加起來理論上也不會低於七八百米,所以,這才得出了珠峰在陡降之前的實際高度會超過12000米。
不可否認,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只有:時間不停,變化不止。所以,地球上的任何存在體都會隨著時間流逝而發生變化。之所以我們很難在當下感知到周圍事物的變化,主要是因為這樣的變化往往都不是發生在一瞬間,而是經過了一段相對更長時間的積累。同理,山的高度當然也會發生變化,儘管大多數山體類地形地貌我們都習以為常,並不會花精力來關注它們變化,但珠峰卻是其中的例外。
事實上,珠峰的高度已經得到數次比較準確的測量,而我國則在1975年實現了珠峰的首次精確測量,並得出了珠峰高程是8848.13米這一得到全世界認可的實測數據。最早在1852年的時候,印度曾通過所謂的待敵測量法得出8840米是珠峰的實際高度,當時間來到1954年的時候,印度的地理學家又再次從區別與之前位置的區域得出珠峰的海拔應該是8848米。
如果你也是一個對地質變化特別感興趣的人,那麼應該也知道我國在2005年的珠峰測量中,得出了珠峰巖石頁面海拔準確高度為8844.43米的這個數據,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數字和1975年的實測結果存在三米多的誤差。
這樣的數據變化,其實主要是因為珠峰登頂處的冰層厚度會在一年四季中發生些微變化,而2005年在測繪上採取的技術手段也要先進一些。並且,8844.43米這個高度之中也沒有包含峰頂冰雪層的高度,就像是我們脫掉鞋子之後的淨身高一樣。
那麼,珠峰從一萬多米降低到八千多米到底的真相是什麼?從地質變化過程來看,喜馬拉雅山的形成時間大約是6500萬年前,而珠峰登頂高度嚴重縮水的時間則發生在大約1300萬年前。珠峰這個多達數千米的高度值減少,並沒有耗費同等的時間長度,而是因為斷裂和之後的地殼運動共同促成了珠峰如今的高度和形態,而原因也不只是跟珠峰自身的重量過大,因為它原本就位於喜馬拉雅山的斷裂帶上。
喜歡挑戰極限大概是人類的本性,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攀登珠峰會讓個人生命受遭到巨大威脅,尤其是從我國境內的北坡路線一直往上。但是,我們的先輩們為了更有信服力的取得世界的認可,在登山設備還很落後的年代不顧個人安危捍衛了珠峰峰頂的主權,同時也創造了全球登山史上的奇蹟。而我們也通過對珠峰的了解,具備了更科學的自然資源利用方式,尤其是像青藏高原這樣的特殊地帶。
高山會因為風吹日曬變低這個說法,可能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想當然地覺得山頂的泥土和沙石,會因為這些自然侵蝕過程隨著雨水衝刷而跌落到山下,儘管並沒有人真的觀察過、或者測量過某座山的高度是否發生了變化。那麼,能不能從真實可靠的山體高度測量數據,以及山體的形成和變化角度,充分印證風吹日曬到底對山體高度的影響有多大?
珠峰遙遠的過去我們人類不曾參與,但是,從近幾十年的數據測量結果來看,珠峰的高度並不存在明顯的數據變化,唯一明顯會受到風吹日曬影響的也只有峰頂的冰層厚度。但是,地球上的大部分高山,其實都不具有珠峰這樣的地質特徵,而珠峰那次最劇烈的高度變化,也主要是因為斷裂帶和自身重量的原因,而與不少人以為的風吹日曬和雨水衝刷沒有太大關聯。
對於大多數不會常年積雪的高山來說,如果雨水衝刷都會對山的高度產生明顯影響,那麼首先就說明了這座山的植被覆蓋率特別差,因為植被最大的作用之一便是保持水土。所以,不管是土地荒漠化、沿河流域環境的惡化,還是山體出現大型滑坡,往往都跟植被的多樣性或豐富性被嚴重破壞密切相關,又或是該區域經歷了震感較強的地震,以及像洪災這樣的自然災害。
但既然我們討論的是普遍規律,當然要拋開這些極端因素,單就自然演化的層面來說,風水日曬的確不足以對山的高度造成明顯影響。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獨自屹立在地表的高山,也會看到那些起伏的高山連接在一起形成的山脈,它們所在的地方會對當地的地貌和氣候都產生明顯影響。
山有高低之分,但它們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因素,分別是火山作用和不同板塊發生碰撞。而山的高度變化也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因素之別:
首先,山的確會受到自然環境的侵蝕,比如山腳流淌的河流和特殊氣候帶來的作用。一般來說,山的海拔高度會跟它的降雪頻率和風力強度成正比,但通常情況下,它們的影響力很難在我們個人比較短暫的一生中突出的表現出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數十年的時間內都難以覺察到周圍山體在高度上的明顯變化。
我們可以從山的形成原理看出,地形地貌的改變其實主要受制於板塊活動,畢竟地球上也不是隨處都是活火山,所以,火山作用對山的形成和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並不具有普遍性。而像大陸漂移導致板塊碰撞就不一樣了,這樣的地質活動發生時總是伴隨著地表斷裂、褶皺、沉積和隆起等情況的發生。
而珠峰所在的喜馬拉雅山脈就始於澳洲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正是這兩個板塊之間的擠壓運動創造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磅礴山脈和世界第一高峰。也就是說,不管是山類地貌的形成,還是其形態發生巨大改變,較大概率都是因為板塊運動所導致,較小概率是火山作用的結果,這可以通過其所在地的地質特徵得到確認,但可以肯定這樣的變化與風吹日曬這樣的自然因素關聯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