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火箭企業翎客航天完成第2次發射回收試驗 高度40米

2020-12-06 人民日報

民營火箭企業翎客航天低空發射及回收試驗完成「第二跳」。

4月19日16時許,民營火箭企業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翎客航天」)在山東龍口完成RLV-T5可回收火箭第二次低空發射及回收試驗,飛行時間30秒,飛行高度40米,是首次自由飛行高度的兩倍。

翎客航天成立於2014年,從事可重複發射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研發。RLV-T5型火箭於2018年5月完成方案詳細設計並正式投產,全箭高度8.1米,起飛重量1.5噸,動力系統採用5臺可變推力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並聯組成,其總體構型、著陸機構等部分核心技術考慮了繼承性,其控制算法框架及試驗研製流程可繼承至首型商業運載火箭新航線一號(NewLine-1)。

本次飛行試驗是翎客航天RLV-T5可回收火箭第二次低空發射及回收試驗。試驗狀態為飛行時間30秒,飛行高度40米,試驗場風速為3至4級。

翎客航天CTO楚龍飛表示,飛行試驗結束後,測控人員對飛行數據進行分析,數據表明火箭各系統均工作正常,與發射前數學仿真十分接近,再次證明本次飛行試驗獲得成功,也為翎客航天后續百米級和公裡級飛行試驗奠定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飛行高度是首次自由飛行高度的兩倍,回收落點精度優於30釐米,相較上一次試驗提高了近40%。今年3月27日下午,同樣在山東龍口的試驗場,RLV-T5型火箭開展首次自由狀態下的低空飛行回收試驗並取得成功。彼時火箭在升空至20米處完成10秒懸停動作並平穩著陸至回收試驗場中心區域。根據實時回傳的數據判讀,試驗在平均風速5級、瞬時風速6—7級的幹擾環境下實現落點精度優於50釐米的控制效果。

楚龍飛告訴澎湃新聞,對於火箭回收的技術來說,第一次試驗成功只能說明在原理上走通了,但該技術的成熟性和系統的可靠性需通過若干次試驗驗證。「這些試驗每次狀態的改變和優化都是要基於大量數據分析與計算。這次試驗我們主要還是考核全部系統可靠性與可重複性。」

翎客航天目前團隊規模在20人左右,並已啟動亞軌道可回收火箭RLV-T6型研製工作,預計最快於今年年底完成全箭總裝工作。其首款小型商業運載火箭新航線一號面向微小衛星發射市場,計劃於2021年左右實現首飛。

楚龍飛對澎湃新聞表示,翎客航天最近進行的低空發射及回收試驗是可回收火箭的最後一步,此次試驗主要驗證火箭低空發射及回收技術的可靠性。今年下半年還將在青海開展公裡級火箭回收試驗。如果試驗成功,將是火箭回收技術的關鍵突破。未來如果實現火箭可回收並重複使用,新航線一號的發射報價將在2000萬元以下。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翎客航天推動技術快速迭代 民營可回收火箭完成「兩連跳」
    民營可回收火箭完成「兩連跳」  本報記者 楊學聰  2019年4月19日16時許,民營火箭企業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在山東龍口的火箭回收試驗場完成了RLV—T5型可回收火箭第二次低空發射及回收試驗。而僅僅20多天前,這家公司剛在同一個地點完成了中國新一代可回收火箭的「第一跳」。  從首跳升空至20米處完成10秒懸停動作並平穩著陸、落點精度優於50釐米,到第二跳飛行高度40米、飛行時間30秒、回收落點精度優於30釐米,兩次跳躍間的「跨越」有目共睹。這家2014年成立、從事可重複發射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研發的年輕企業,用「小步快跑」的技術迭代,讓世人刮目相看。
  • 中國民營可回收火箭第3次發射及回收試驗成功|組圖
    新京報訊 8月10日10時35分,中國民營航天企業翎客航天在位於青海省茫崖市冷湖鎮的火箭基地進行公裡級可回收火箭RLV-T5第3次發射及回收試驗,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此次回收試驗飛行時間50秒,目標高度300米,實際飛行高度302米,落地精度7釐米。
  • 翎客航天首次完成火箭20米懸停回收 數月後高空飛行
    此前在2019年3月27日下午4時許,該火箭企業(LinkSpace)公裡級可回收火箭「新航線小寶貝」(NewLine Baby,工程代號RLV-T5)在無系留保護的情況下,起飛至20米高度,實現懸停動作,飛行總共持續35秒,並平穩著陸在回收試驗場中心區域。
  • 中國首個可回收民營火箭要來了,翎客航天已完成其首次低空飛行試驗
    記者 | 韓沁珂1「5、4、3、2、1,點火!」隨著口令下達,公裡級可回收火箭RLV-T5(Reusable Launch Vehicle-Test N0.5)點火升空,至20米處完成了懸停動作,並在數秒後平穩著陸至回收試驗場中心區域。
  • 我國民營可回收火箭RLV-T5完成首次低空回收試驗 專家解析技術特點
    2019年3月27日,@翎客航天 新一代可重複火箭(RLV-T5)成功進行首次自由飛行回收試驗、高度20米、時長35秒。(拖拽/保存可查看原尺寸大圖)(科技日報4月4日報導)我國商業火箭公司翎客航天(LinkSpace)4月2日宣布,其研製的RLV-T5可回收火箭於3月27日完成首次低空飛行回收試驗。據介紹,在位於山東龍口的試驗場裡,該火箭在六級大風中飛行至20米高,懸停近10秒,之後垂直下降,落在著陸場中心。
  • 專訪翎客航天CEO:重複使用火箭必須做,這不是為了搶名頭
    成千上萬顆衛星的發射市場,一定得基於極低的發射成本。」這位上任近4個月的CEO日前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時表示,重複使用火箭將是未來行業的入場券,如果業內已有火箭民企成功研製出可回收火箭,第二家企業也該做,即便第100家企業也該做。「重複使用這件事是必須要做的,這不用搶名頭,該不該做不是因為你是第幾個做。」
  • 中國翎客航天成功進行首次自由飛行回收試驗
    4月1日消息,深圳市翎客航天技術有限公司CEO胡振宇在微博宣布,中國新一代可重複火箭首次自由飛行試驗即將正式發布,隨後該實驗過程的視頻全程被公布在微博上,證實了@翎客航天 新一代可重複火箭(RLV-T5)
  • 頭部民營航天企業紮根 特色「火箭街區」亮相北京亦莊
    近年來,全球航天經濟規模持續擴張,商業航天已成為帶動全球航天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作為商業航天產業起步相對較早的區域,早在1998年,開發區便迎來航天「國家隊」的代表之一長徵火箭落戶;2012年,又迎來國內首家民營運載火箭研發企業。近兩年,開發區民營航天企業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 翎客航天會是中國的SpaceX?
    8月11日消息,中國火箭民企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RLV-T5可回收火箭第三次低空飛行及回收試驗,飛行高度300米,落點精度優於7釐米,點火時間50秒。這是繼今年7月25日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一號」火箭在酒泉順利發射升空後,中國民營航天帶來的又一個好消息。
  • 馬斯克的載人火箭都成功上天了,中國的民營火箭發展到哪一步了?
    之後試驗仍在不斷進行,從開始僅持續幾秒鐘到最後接近100秒。2014年的夏天胡振宇和他的團隊完成了40多次各種工況的液體發動機點火試驗。之後該產品交付給了一家國家級航天研究所,這是翎客航天拿到的第一個商業訂單。此後不久,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楚龍飛博士,在航天院所工作三年後選擇加入翎客航天,出任CTO。2015年3月,翎客航天在內蒙古發射了翎客一號、二號。
  • 翎客航天CTO:回收火箭與Space X的差距還較大
    3月27日,翎客航天在山東龍口成功完成公裡級可回收火箭首次自由狀態下的低空飛行回收試驗。4月2日,翎客航天聯合創始人楚龍飛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火箭回收最關鍵的兩個技術難點在這次試驗中得到充分驗證,但火箭重量與Space X等公司比還有較大差距。
  • 民營運載火箭是怎麼「飛上天」的?
    編者按: 今年以來,中國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不斷有新動作:4月,凌空天行的「天行Ⅰ-1」火箭完成首次飛行試驗,完成試驗載荷任務;5月,藍箭航天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80噸級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20秒試車成功;6月,零壹空間自主研發的300N雙組元姿控發動機熱試車取得成功
  • 一文盤點中國商業航天:民營火箭的兩類瓶頸和三大趨勢
    目前,民營火箭公司都在朝著發送衛星的目標而衝刺——藍箭航天的「朱雀一號」已經做了第一步的嘗試,星際榮耀也在研製能夠入軌的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計劃於2019年發射;較早成立的翎客航天,研製的新線一號(NL-1)火箭計劃於2020年進行首飛;零壹空間研製的OS-M型固體運載火箭也將於2019年首次發射,但截至目前,仍未有研製進展更新的消息。
  • 中國民營航天發展軌跡
    中國航天事業自創建開始,迄今已走過60多個年頭。目前,我國主要專注於商用火箭的民營企業有星際榮耀、零壹空間、藍箭航天、星途探索、九州雲箭、靈動飛天等11家企業。  2014年國務院又正式發布了鼓勵社會各類資本投資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歡迎各類社會資本投資中國的衛星商業發射、衛星應用等有關領域。
  • 我國多個可回收火箭型號同時研發,先入軌將會是國家隊還是民企?
    而同年的12月21日,spacex的獵鷹9號也完成了火箭回收,並且是世界首次火箭入軌後的回收。而降低火箭成本,則有更多的辦法,比如火箭的可回收利用就是一條非常好的路徑。馬斯克曾說過,火箭完全復用後,那麼主要成本只有燃料成本及維護費用,10次以上復用,火箭的發射成本將節約80%以上!
  • 「七釐米」精確度,中國可回收技術再突破,打破歐美的壟斷
    近日,中國的新型可回收火箭亮相,吸引眾多好奇的目光。9月18日,在第十八屆北京國際航空展上,一枚高達8.1米的小型火箭相當引人注目,這是由北京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帶來的RLV-T5可回收火箭,這家公司也是國內率先實現火箭軟著陸回收試驗和國內目前唯一掌握該技術的團隊。
  • SpaceX已經能把人送上太空,中國的民營航天企業怎麼樣了?
    當地時間11月14日,SpaceX公司將進行該公司的第一次正式載人航天任務,第二次的載人航天任務,第四次的發射載人飛船任務。上敘所說的一,二,四,其實都是一次任務。目前我國民營航天企業發射過最大的運載火箭就是今年11月7日所發射的「穀神星一號」,這是民營航天企業星河動力公司自主設計的四級固體運載火箭,火箭直徑1.4米,全長19米,起飛質量3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350公斤。
  • 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解析:火箭企業不如共享單車燒錢
    他介紹,未來九天微星可能會嘗試「一箭十二星」,而小火箭每發只能攜帶一到兩顆百公斤級衛星。  如果說「國家隊」提供的發射價格「還可以接受」,發射資源又是否存在緊缺的問題?  發射資源稀缺?  「發射資源並不稀缺。『國家隊』今年一共發射40次,中國的民營衛星公司一共發了幾顆衛星?
  • 義大利航天局ALTEC公司代表團與翎客航天洽商合作事宜
    亞軌道火箭一般為單級火箭,採用可回收技術可以實現全箭約95%以上(除整流罩以外)成本的回收,因此,相較於傳統意義上一次性火箭,可復用技術在亞軌道領域的優勢將更為明顯。例如:目前市場報價約600萬的亞軌道試驗火箭,如果採用可回收技術,後續每次發射的成本構成僅包括燃料成本、檢測成本、測控成本、整流罩等不可復用的結構件等成本,合計在50萬以內。因此,將大大提高利潤空間及競爭優勢。
  • 我國航天「大豐收」!突破火箭回收核心技術,馬斯克不再獨享神奇
    比如中國長徵系列火箭,一次發射花費約4億元人民幣,耗資巨大,但到了21世紀,搶佔並利用空間資源,宇宙資源的利用,已成為世界競爭的制高點,但由於航天技術的逐步成熟,使得其發射成本的不斷下降。當今時代,回收火箭技術成為各國研發新發射技術的重點。可回收火箭技術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這項技術最終在我國得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