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鋼鐵俠馬斯克正在開創一個廉價太空時代,他的「共享火箭」發射計劃對外報價相當於5000美元一公斤。
「白菜價」的發射費用源自可重複使用火箭。在火箭民企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翎客航天」)CEO楚龍飛看來,「未來火箭如果不重複使用,真的就幹不下去了,不光火箭幹不下去,由火箭支撐起來的整個行業都不會有大的發展。成千上萬顆衛星的發射市場,一定得基於極低的發射成本。」
這位上任近4個月的CEO日前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時表示,重複使用火箭將是未來行業的入場券,如果業內已有火箭民企成功研製出可回收火箭,第二家企業也該做,即便第100家企業也該做。「重複使用這件事是必須要做的,這不用搶名頭,該不該做不是因為你是第幾個做。」
翎客航天成立於2014年,從事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研發和商業化,面向亞軌道商業發射市場。今年曾進行3次低空飛行及回收試驗,高度分別為20米、40米和300米。
儘管業內專家認為,該試驗只是可回收領域的初步試驗,離SpaceX的水平仍有距離。前行者SpaceX劍指火星的「星際飛船」(Starship)測試原型「星蟲」(Starhopper)在剛剛完成20米和150米跳躍後,10月份瞄準了20公裡回收高度。
火箭如果不重複使用,真的就幹不下去了
在中國的民營航天領域,以可回收和快速復用技術降低發射成本,已成為業內公開又明確的目標。
楚龍飛表示,現階段的民營火箭公司要「靠發射衛星賺錢非常非常難」。一方面是由於火箭研發投入大,另一方面,公眾對火箭低成本化的期待太高,但中國的火箭公司尚未從根本上採用降低火箭發射成本的手段。
「對一次性火箭期待低成本,這是會逼死人的。」他坦言,從人力成本、研發投入、供應鏈方面壓縮成本,空間並不大。一發報價兩三千萬的火箭,最終獲得300萬元利潤已是不錯的數字。
「火箭如果不重複使用,真的就幹不下去了,不光火箭幹不下去,由火箭支撐起來的整個行業都不會有大的發展。幾千顆衛星的發射市場,一定得基於極低的發射成本。」
國際上,矽谷鋼鐵俠馬斯克正在開創一個廉價太空時代。當地時間8月28日,SpaceX宣布,從2020年3月開始,每月至少提供一次拼單發射機會,200公斤的小衛星只需要花費100萬美元,相當於一公斤衛星的發射成本僅5000美元。
楚龍飛認為,中國的民營航天在成功入軌後也要做些長遠的考慮,研製液氧甲烷火箭或可回收火箭以降低發射成本,既有前景且重要。
「重複使用火箭將是未來行業的入場券。」如果業內已出現火箭民企成功研製出可回收火箭,第二家企業也該做,即便第100家企業也該做。「重複使用這件事是必須要做的,這不用搶名頭,該不該做不是因為你是第幾個做。」
以合理的成本創造一種新的能力
中信證券首席製造產業分析師陳俊斌曾認為,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級別,火箭製造發射、衛星遙感等領域投資機會較大。
「千億市場你總得找到自己的定位,不一定要瞄準特別高大上的方向。」翎客航天計劃年底前完成亞軌道可重複使用火箭的結構總裝。楚龍飛表示,雖然現階段亞軌道火箭看上去是小而專的領域,但將來仍有發展前景。
其中之一便是貝索斯旗下商業航天公司藍色起源在探索的太空旅遊。「以合理的成本創造一種新的能力,就會有價值和市場,甚至是新的增量市場,這很難用現在的眼光去評價。」
亞軌道火箭是指能夠飛行在亞軌道空間執行特定任務的一種火箭,一般在距離地球30至200千米的高空飛行,這一高度處於現有商用飛機的最高飛行高度和衛星在軌飛行的最低軌道高度之間。由於飛行速度沒能達每秒7.9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這類火箭不能入軌,包括不能將衛星送入近地軌道。
楚龍飛認為,在可重複使用上,亞軌道火箭相對於入軌火箭更大的優勢在於,前者無一二級分離,幾乎可實現百分之百回收和重複使用。如同駕駛汽車,火箭加滿「油」就能飛上天,完成任務再回收,等待覆用。有的任務甚至不必打開整流罩,完成失重實驗、地面拍攝等任務就能返回地面。
但國家隊的運載火箭在發射場裡「排排坐」,對可回收火箭的探索一直排在日程表中,民營航天也已形成入軌能力。楚龍飛口中的亞軌道可回收火箭,生存空間究竟有多大?
「大家都在開拓一個新的市場,現在還是大片荒地,你能圈到多少暫時都幹涉不到別人。」楚龍飛說自己有些理想主義。他不認為眼前的大環境是競爭,真正的競爭在於,未來有企業採用可回收技術並降低發射成本,這才真正對行業企業構成生存壓力。
並非只有造火箭或造衛星,才是做航天
火箭民企星河動力(北京)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劉百奇曾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國外商業航天起步早,已形成產業,中國的商業航天仍是行業。
「並非只有造火箭或造衛星,才是做航天。」楚龍飛表示,那些名稱聽上去或許並不「航天」的企業,在商業市場上更能賺錢,因為「這是一個剛需」。
航天產業鏈是指從上遊衛星製造、發射,到下遊衛星運營、應用等多個環節共同構成的完整鏈條。其中,位於產業鏈上遊的衛星製造環節可進一步分為衛星總體製造和衛星配套製造,衛星發射環節可分為火箭總體製造、火箭配套製造、衛星發射服務等。而產業鏈下遊包括衛星運營及應用等環節,具體又可根據衛星應用領域細分為通信、導航、遙感應用。
根據美國衛星工業協會(SIA)今年發布的報告,2018年全球衛星產業總收入為2774億美元,同比增長3%。其中,衛星製造為195億美元,衛星服務為1265億美元,地面設備為1252億美元,而發射領域為62億美元,佔全部收入的2.2%。
「這是好事。一個大行業,好不好在於它創造了多大的價值。」楚龍飛表示,衛星應用離不開火箭,火箭是基礎設施,「佔比2.2%就相當於花了2元建基礎設施,撬動了100元的GDP,說明基礎設施建得好。」
另一方面,完善產業鏈是商業航天行業變產業的前提之一,企業未來的業務也需要多樣化拓展。楚龍飛表示,例如測控、核心元器件配套是目前民營航天上下遊產業鏈缺乏的重要環節,如果沒有產業鏈支撐,市場缺乏配套機構,那麼負責總體製造的企業也不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