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翎客航天CEO:重複使用火箭必須做,這不是為了搶名頭

2021-01-11 澎湃新聞

矽谷鋼鐵俠馬斯克正在開創一個廉價太空時代,他的「共享火箭」發射計劃對外報價相當於5000美元一公斤。

「白菜價」的發射費用源自可重複使用火箭。在火箭民企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翎客航天」)CEO楚龍飛看來,「未來火箭如果不重複使用,真的就幹不下去了,不光火箭幹不下去,由火箭支撐起來的整個行業都不會有大的發展。成千上萬顆衛星的發射市場,一定得基於極低的發射成本。」

這位上任近4個月的CEO日前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時表示,重複使用火箭將是未來行業的入場券,如果業內已有火箭民企成功研製出可回收火箭,第二家企業也該做,即便第100家企業也該做。「重複使用這件事是必須要做的,這不用搶名頭,該不該做不是因為你是第幾個做。」

翎客航天成立於2014年,從事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研發和商業化,面向亞軌道商業發射市場。今年曾進行3次低空飛行及回收試驗,高度分別為20米、40米和300米。

儘管業內專家認為,該試驗只是可回收領域的初步試驗,離SpaceX的水平仍有距離。前行者SpaceX劍指火星的「星際飛船」(Starship)測試原型「星蟲」(Starhopper)在剛剛完成20米和150米跳躍後,10月份瞄準了20公裡回收高度。

火箭如果不重複使用,真的就幹不下去了

在中國的民營航天領域,以可回收和快速復用技術降低發射成本,已成為業內公開又明確的目標。

楚龍飛表示,現階段的民營火箭公司要「靠發射衛星賺錢非常非常難」。一方面是由於火箭研發投入大,另一方面,公眾對火箭低成本化的期待太高,但中國的火箭公司尚未從根本上採用降低火箭發射成本的手段。

「對一次性火箭期待低成本,這是會逼死人的。」他坦言,從人力成本、研發投入、供應鏈方面壓縮成本,空間並不大。一發報價兩三千萬的火箭,最終獲得300萬元利潤已是不錯的數字。

「火箭如果不重複使用,真的就幹不下去了,不光火箭幹不下去,由火箭支撐起來的整個行業都不會有大的發展。幾千顆衛星的發射市場,一定得基於極低的發射成本。」

國際上,矽谷鋼鐵俠馬斯克正在開創一個廉價太空時代。當地時間8月28日,SpaceX宣布,從2020年3月開始,每月至少提供一次拼單發射機會,200公斤的小衛星只需要花費100萬美元,相當於一公斤衛星的發射成本僅5000美元。

楚龍飛認為,中國的民營航天在成功入軌後也要做些長遠的考慮,研製液氧甲烷火箭或可回收火箭以降低發射成本,既有前景且重要。

「重複使用火箭將是未來行業的入場券。」如果業內已出現火箭民企成功研製出可回收火箭,第二家企業也該做,即便第100家企業也該做。「重複使用這件事是必須要做的,這不用搶名頭,該不該做不是因為你是第幾個做。」

以合理的成本創造一種新的能力

中信證券首席製造產業分析師陳俊斌曾認為,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級別,火箭製造發射、衛星遙感等領域投資機會較大。

「千億市場你總得找到自己的定位,不一定要瞄準特別高大上的方向。」翎客航天計劃年底前完成亞軌道可重複使用火箭的結構總裝。楚龍飛表示,雖然現階段亞軌道火箭看上去是小而專的領域,但將來仍有發展前景。

其中之一便是貝索斯旗下商業航天公司藍色起源在探索的太空旅遊。「以合理的成本創造一種新的能力,就會有價值和市場,甚至是新的增量市場,這很難用現在的眼光去評價。」

亞軌道火箭是指能夠飛行在亞軌道空間執行特定任務的一種火箭,一般在距離地球30至200千米的高空飛行,這一高度處於現有商用飛機的最高飛行高度和衛星在軌飛行的最低軌道高度之間。由於飛行速度沒能達每秒7.9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這類火箭不能入軌,包括不能將衛星送入近地軌道。

楚龍飛認為,在可重複使用上,亞軌道火箭相對於入軌火箭更大的優勢在於,前者無一二級分離,幾乎可實現百分之百回收和重複使用。如同駕駛汽車,火箭加滿「油」就能飛上天,完成任務再回收,等待覆用。有的任務甚至不必打開整流罩,完成失重實驗、地面拍攝等任務就能返回地面。

但國家隊的運載火箭在發射場裡「排排坐」,對可回收火箭的探索一直排在日程表中,民營航天也已形成入軌能力。楚龍飛口中的亞軌道可回收火箭,生存空間究竟有多大?

「大家都在開拓一個新的市場,現在還是大片荒地,你能圈到多少暫時都幹涉不到別人。」楚龍飛說自己有些理想主義。他不認為眼前的大環境是競爭,真正的競爭在於,未來有企業採用可回收技術並降低發射成本,這才真正對行業企業構成生存壓力。

並非只有造火箭或造衛星,才是做航天

火箭民企星河動力(北京)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劉百奇曾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國外商業航天起步早,已形成產業,中國的商業航天仍是行業。

「並非只有造火箭或造衛星,才是做航天。」楚龍飛表示,那些名稱聽上去或許並不「航天」的企業,在商業市場上更能賺錢,因為「這是一個剛需」。

航天產業鏈是指從上遊衛星製造、發射,到下遊衛星運營、應用等多個環節共同構成的完整鏈條。其中,位於產業鏈上遊的衛星製造環節可進一步分為衛星總體製造和衛星配套製造,衛星發射環節可分為火箭總體製造、火箭配套製造、衛星發射服務等。而產業鏈下遊包括衛星運營及應用等環節,具體又可根據衛星應用領域細分為通信、導航、遙感應用。

根據美國衛星工業協會(SIA)今年發布的報告,2018年全球衛星產業總收入為2774億美元,同比增長3%。其中,衛星製造為195億美元,衛星服務為1265億美元,地面設備為1252億美元,而發射領域為62億美元,佔全部收入的2.2%。

「這是好事。一個大行業,好不好在於它創造了多大的價值。」楚龍飛表示,衛星應用離不開火箭,火箭是基礎設施,「佔比2.2%就相當於花了2元建基礎設施,撬動了100元的GDP,說明基礎設施建得好。」

另一方面,完善產業鏈是商業航天行業變產業的前提之一,企業未來的業務也需要多樣化拓展。楚龍飛表示,例如測控、核心元器件配套是目前民營航天上下遊產業鏈缺乏的重要環節,如果沒有產業鏈支撐,市場缺乏配套機構,那麼負責總體製造的企業也不好過。

相關焦點

  • 翎客航天會是中國的SpaceX?
    8月11日消息,中國火箭民企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RLV-T5可回收火箭第三次低空飛行及回收試驗,飛行高度300米,落點精度優於7釐米,點火時間50秒。這是繼今年7月25日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一號」火箭在酒泉順利發射升空後,中國民營航天帶來的又一個好消息。
  • 翎客航天CTO:回收火箭與Space X的差距還較大
    3月27日,翎客航天在山東龍口成功完成公裡級可回收火箭首次自由狀態下的低空飛行回收試驗。4月2日,翎客航天聯合創始人楚龍飛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火箭回收最關鍵的兩個技術難點在這次試驗中得到充分驗證,但火箭重量與Space X等公司比還有較大差距。
  • 翎客航天推動技術快速迭代 民營可回收火箭完成「兩連跳」
    民營可回收火箭完成「兩連跳」  本報記者 楊學聰  2019年4月19日16時許,民營火箭企業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在山東龍口的火箭回收試驗場完成了RLV—T5型可回收火箭第二次低空發射及回收試驗。  至此,翎客航天繼2018年1月份實現RLV—T3型火箭低空回收及平移,2019年1月份實現RLV—T5型火箭懸停飛行試驗後,在國內的火箭回收技術領域又進入了一個新的裡程碑。  近年來,全球民營航天市場發展迅速。2015年,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首次成功實現火箭回收。
  • 民營火箭企業翎客航天完成第2次發射回收試驗 高度40米
    民營火箭企業翎客航天低空發射及回收試驗完成「第二跳」。4月19日16時許,民營火箭企業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翎客航天」)在山東龍口完成RLV-T5可回收火箭第二次低空發射及回收試驗,飛行時間30秒,飛行高度40米,是首次自由飛行高度的兩倍。翎客航天成立於2014年,從事可重複發射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研發。
  • 中國翎客航天成功進行首次自由飛行回收試驗
    中國翎客航天成功進行首次自由飛行回收試驗 2019-04-03 15: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首個可回收民營火箭要來了,翎客航天已完成其首次低空飛行試驗
    日前,在位於山東龍口的火箭回收試驗場,翎客航天完成了RLV-T5的首次自由狀態下的低空飛行回收試驗。翎客航天的資料顯示,RLV-T5全箭高度8.1米,起飛質量1.5噸,動力系統採用5臺可變推力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並聯組成。該箭總體構型、著陸機構等部分核心技術,以及控制算法框架及試驗研製流程,可繼承至翎客航天首型商業運載火箭新航線一號(NewLine-1)。
  • 義大利航天局ALTEC公司代表團與翎客航天洽商合作事宜
    △  ALTEC公司總經理(左一)與維珍銀河公司創始人合影此次與翎客航天洽談期間,ALTEC公司總經理就翎客航天亞軌道可回收火箭RLV-T6表達了極大的興趣與關注從左至右依次為:ALTEC公司總經理助理Hsiu-Jung Chiu、翎客航天創始人胡振宇、ALTEC公司市場銷售總監Cristoforo ROMANELLI、ALTEC公司總經理Vincenzo GIORGIO、翎客航天總經理助理王瑞璟此外,翎客航天還向義大利航天局ALTEC公司介紹了公司目前已全面進入試驗階段的全新一代可回收火箭驗證機RLV-T5,以及全箭常態化變推力點火試驗等。
  • 翎客航天首次完成火箭20米懸停回收 數月後高空飛行
    【文/觀察者網史雨軒】 「在可回收火箭的路上,相信我們一定會創造更多屬於中國的裡程碑。」翎客航天CEO胡振宇表示。 (圖源:微博@翎客航天) 「數月後進行高空飛行」 2日,胡振宇在微博中補充道,此次試驗,火箭首次在平均5級(瞬時6-7級
  • 火箭回收重複使用技術是蘇聯率先實現的?馬斯克:我就看了場電影
    而馬斯克被「神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旗下的SpaceX公司,發明了可回收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獵鷹」9。「獵鷹」9發射之後,芯一級和兩個助推器回收著陸的場景,仿佛外星飛船降臨地球,真的是科幻極了,很多媒體不吝詞藻,將其稱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枚可回收火箭」,但實際上,言過其實了,可回收火箭並非馬斯克的原創。
  • 淺談火箭回收如何融入中國航天,火箭回收具有發展緊迫性要求嗎?
    從墜落物的外觀和字樣可以清晰的辨認出這就是當日在太原發射中心升空的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殘骸。這一事件雖然沒有引起人員傷亡,但是卻引起了廣泛討論。目前為止,我國的所有火箭都是不可回收的,但是可以控制殘骸的落地的大致位置,因此根據每次發射任務情況,相關部門會提前做好人員疏散工作。這次的情況究竟是何原因造成的不得而知,可能是火箭的控制出現問題,也可能是疏散人群的工作出現疏漏。
  • 馬斯克的載人火箭都成功上天了,中國的民營火箭發展到哪一步了?
    之後該產品交付給了一家國家級航天研究所,這是翎客航天拿到的第一個商業訂單。此後不久,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楚龍飛博士,在航天院所工作三年後選擇加入翎客航天,出任CTO。2015年3月,翎客航天在內蒙古發射了翎客一號、二號。通過仿真模擬計算射高,兩枚火箭分別到12千米和68千米。
  • 航天工程師離職風波背後的可重複使用火箭計劃
    記者此前曾從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藍箭航天」)方面了解到,張小平已任職公司,並預備擔任公司可重複使用火箭項目的重要工作。因可重複使用火箭經濟性強、能和傳統航天在役運載火箭形成補充,類似款為美國SpaceX在研的「猛禽」發動機。藍箭航天正將研發此類火箭作為重要戰略,他們已將該火箭項目取名為「朱雀二號」。而對張小平離職事件,該公司於今日對記者稱:無法回應。
  • 我國航天「大豐收」!突破火箭回收核心技術,馬斯克不再獨享神奇
    長期以來,火箭發射都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衛星升空後,火箭就掉到大氣中銷毀掉。不過,有這樣一位人物,他卻別出心裁,創立了 SpaceX公司,實施可回收火箭技術。這一技術自推出以來,成為各航天大國夢寐以求的技術瓶頸。
  • 中國民營可回收火箭第3次發射及回收試驗成功|組圖
    新京報訊 8月10日10時35分,中國民營航天企業翎客航天在位於青海省茫崖市冷湖鎮的火箭基地進行公裡級可回收火箭RLV-T5第3次發射及回收試驗,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此次回收試驗飛行時間50秒,目標高度300米,實際飛行高度302米,落地精度7釐米。
  • 俄也將準備製造可重複使用的火箭?我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而以前那種用過一次就扔掉的火箭,顯然無法滿足人類大規模進軍太空的要求,而一提到可重複使用火箭,人們的腦海裡浮現出來的肯定是馬斯克SpaceX公司如日中天的獵鷹9號火箭,迄今已發射60多次,成功回收了30次多次,有的火箭更是已經3次發射,3次回收成功了。
  • 一文盤點中國商業航天:民營火箭的兩類瓶頸和三大趨勢
    目前,民營火箭公司都在朝著發送衛星的目標而衝刺——藍箭航天的「朱雀一號」已經做了第一步的嘗試,星際榮耀也在研製能夠入軌的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計劃於2019年發射;較早成立的翎客航天,研製的新線一號(NL-1)火箭計劃於2020年進行首飛;零壹空間研製的OS-M型固體運載火箭也將於2019年首次發射,但截至目前,仍未有研製進展更新的消息。
  • 頭部民營航天企業紮根 特色「火箭街區」亮相北京亦莊
    近年來,全球航天經濟規模持續擴張,商業航天已成為帶動全球航天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作為商業航天產業起步相對較早的區域,早在1998年,開發區便迎來航天「國家隊」的代表之一長徵火箭落戶;2012年,又迎來國內首家民營運載火箭研發企業。近兩年,開發區民營航天企業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 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解析:火箭企業不如共享單車燒錢
    「我們現在基本上『打平』就做,在零毛利做這件事,現在的收入是為了保證很好地『活著』。」楊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天儀研究院目前做科研市場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練手」。我不太同意一些民營火箭公司的說法,他們強調發射資源的稀缺是為了突出自身的重要性。拿PPT上計劃發射的衛星數目與實際發射的火箭數量做對比沒有意義。」楊峰並不認可發射資源緊缺的說法,他認為民營火箭對於航天領域非常重要,但重要的地方不是在於增加火箭發射次數,而是在於降低發射成本。  據他介紹,天儀研究院10月底發射的4顆衛星就是在今年4月與「國家隊」敲定的。
  • 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獲重要突破,「這是未來航天事業的一個方向」
    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2天後,於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標誌著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為何要發展「可重複使用」航天技術?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了上海市宇航學會資深航天科普專家、上海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技術顧問陶建中研究員。
  • 俄羅斯突發奇想,開發可重複使用的甲烷火箭,想學馬斯克
    -甲烷完全燃燒,不留菸灰,這對於可重複使用的火箭發動機至關重要。這是由於可製造性:使用氣體總是比較困難。液態氧-液態甲烷燃料的理論比衝比液態氧-煤油燃料的理論比衝高3.4%。俄羅斯想重演馬斯克的獵鷹9號,埃隆·馬斯克最初希望可重複使用的火箭將用於發射同樣由SpaceX製造的各種中繼衛星。馬斯克想創建一個龐大的通信衛星群,然後出售其服務-這是航天業務中最賺錢的領域。在這種情況下,可重用性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