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消息,中國火箭民企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RLV-T5可回收火箭第三次低空飛行及回收試驗,飛行高度300米,落點精度優於7釐米,點火時間50秒。
這是繼今年7月25日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一號」火箭在酒泉順利發射升空後,中國民營航天帶來的又一個好消息。掌握火箭懸停技術和低空回收的公司當今世界只有三家,其餘兩家是傑夫·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和埃隆·馬斯克的SpaceX。在此之前翎客航天已經進行過兩次實驗,此次實驗打破了今年4月份創下的記錄。雖然300米離大氣層還有很遠的距離,但是不得不說中國民營航天又離大氣層進了一步。
不同於零壹空間和星際榮耀,翎客航太你並不是發展傳統的一次性火箭,翎客航天走的完全是SpaceX的發展模式,即發展可回收重複使用的火箭,這也就導致翎客航天在發展初期幾乎是無利可取。而翎客航天的創始人並不像SpaceX和藍色起源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和傑夫·貝索斯是億萬富翁,要知道馬斯克在發展SpaceX的過程中可是好幾次瀕臨破產。而翎客航天要想成為中國的SpaceX,面臨的困難還遠遠不止資本的缺少。
翎客航天缺少專業人才。
SpaceX發展最快的時期是歐巴馬政府削減航天經費後的一段時間,當時的馬斯克從NASA和波音手中挖來了大量工程師。近幾年來中國航天放緩腳步,一些其他原因也導致人才的流失,但在沒有充沛的資金的情況下,一家還不能完完全全看得到未來的民營公司,能否挖來並留住這些高端人才,這裡還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缺少國家的技術支持。
在「奮進號」太空梭退役後,美國不得不面臨的一個窘境,美國的航天員不得不乘坐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飛往國際空間站,而俄羅斯也趁火打劫不斷提高單張船票的價格。在NASA的獵戶座也無法一時上天時,美國政府不得不支持民營航天公司,而且是資金和技術上的雙支持。雖然現如今國家制定了相關政策,放低了民營航天的發射門檻,但是想要國家放開火箭技術恐怕還是一件很難的事。
缺少市場。
現在SpaceX的回收火箭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每次成功發射之後也已經幾乎看不到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這表明SpaceX的商業流程已經相當完善,幾乎壟斷了商業發射這一市場。即使現在翎客航天掌握了相關技術,能不能從SpaceX手裡搶一塊肉還要看翎客航天的價格和成功率。另外,需要航天發射的國家和機構畢竟是少數,這個市場又能容納多少航天公司也值得考慮。
翎客航天所面臨的問題也同樣是中國民營航天集體所要面臨的問題,即使是在風投機制完善的今天,商用航天依然是少數資本家的遊戲。但是回頭看看我們國家曾經發展航天事業和SpaceX曾經面臨過的問題,不正是現在中國民營航天所面臨的問題嗎。雖然好像有很多困難,但方法總比困難多,中國的民營航天人定能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翎客航天不一定會是中國的SpaceX,但中國一定會有自己的「Spac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