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航天初創公司,到底有多少?

2020-12-06 騰訊網

如果說20世紀的太空,屬於雙寡頭時代,那麼21世紀迎來的是群雄並起格局。

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空探索、近地軌道空間應用……都在不斷加入新勢力新角色。

毫無疑問,中國是這股新勢力的領銜者。而真正唱主角的只有兩家國有航天巨頭:CASC中國航天科技集團、CASIC中國航天科工集團。

直到2014年政策鬆綁,新胎萌動,一批民營新銳太空力量從此躍躍欲試,為中國商業航天增添不少活躍度、可能性。

這批新銳力量,對於外界來說是神秘莫測的,對於歪果人來說同樣神秘的,但並非完全不可測。

比如,對於一位法國人Jean Deville琴·德維爾來說,就是一種可測可量化的研究樣本。這位長期關注中國航空航天的中國觀察家,最近推出一份「中國版太空新銳力量版圖」。

儘管不屬於什麼官方權威版,也不可能100%囊括所有太空新力量,但確實叫人眼前一亮,甚至大開眼界——原來中國本土也有這樣一批生機勃勃的初創公司,瞄準太空,創新快進,豐滿產業鏈……

https://china-aerospace.blog

41家初創公司入列

這張新力量版圖只羅列了41家,當然不是全部。

中國民營太空初創公司,到底有多少?

各家說法不一。

新華社2018年報導稱:60家左右(援引一家北京智庫:未來航空航天FutureAerospace數據)。

華爾街日報去年曾報導:約有80家中國初創公司競相進入太空。

還有外媒稱:中國商業航天初創公司超過100家。

不管怎樣,這張新力量版圖羅列的41家,都是有頭有臉、有所作為的實力派。

產業鏈正在豐滿發育

從這張產業鏈分布圖可以看出,儘管中國商業航天新銳們起步較晚,不過短短四年裡,商業航天產業鏈開始豐滿發育。

從火箭製造商到衛星製造商,從衛星運營商到應用服務商……航天新銳們都在各自佔位,尋找自己的角色。

上遊:火箭與發動機製造商

(16家入列,排名不分先後)

藍箭航天(LandSpace):2015年創立,主打朱雀一號、朱雀二號。

翎客航天(LinkSpace):2014年創立,主推探空火箭、可復用火箭新航線一號。

零壹空間(OneSpace):2015年創立,主推X系列火箭、M系列火箭。

星際榮耀(i-space):2016創立,主推雙曲線一號、二號火箭。

九州雲箭(JiuZhou YunJian Space):2017年創立,研發凌雲液體火箭。

星途探索(Spacetrek):2017年創立,逐步遞推亞軌道火箭、小型固體火箭、小型液體火箭、中型液體火箭、復用型火箭。

深藍航天(Deep Blue Aerospace):2017年創立,主攻液體燃料+垂直回收火箭。

靈動飛天(S-Motor):2017年創立,主攻高性能、低成本商業航天動力系統:I級發動機、II級發動機、III級發動機等。

星河動力(Galactic Energy):2018年創立,主攻350公斤運力的固體火箭。

天擎航天(Ningbo Space Engine Technology):2018年創立,研製國內民營最大直徑固體火箭發動機。

空天引擎(AA ENGINE):2018年創立,致力成為一流空天動力裝備提供商。

天一華宇航天(SpaceOne):2007年成立,主營航天應用、衛星應用、系統集成、終端設備製造、衛星運營服務。

馭龍航天(Dragon Drive):2012年創立,主攻運力300公斤的DD-1液體火箭,研製DDE系列發動機。

航天科工火箭(Expace):2016年創立,借力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打造快舟系列火箭。

陝西空天動力研究院(SN-AAPRI):2017年創立,植根「中國航天動力之鄉」,打造航空航天動力創新全要素的開放式平臺。

鑫精合(TSC):擅長金屬3D列印,2007年開始涉足航空航天製造研發。

關鍵看新銳力量成績單

各個躍躍欲試的航天新銳們都在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做成中國版SpaceX。不過,先不用看他們說了什麼,關鍵看做了什麼——

藍箭航天:2018年10月27日,率先發射軌道級的中國首枚民營運載火箭朱雀一號。2019年2月,80噸級發動機噴管順利下線,成為國內首家掌握雷射焊接夾層噴管技術的火箭製造商。

翎客航天:2015年3月,發射兩枚探空火箭:翎空一號、翎空二號。2018年10月,新一代可回收火箭RLV-T5首次點火試驗成功,為首款小型商業化、可復用火箭新航線一號(NewLine-1)打前陣。

星際榮耀:2018年4月、9月,兩次成功發射亞軌道探空火箭雙曲線1Z,為後續的軌道級火箭雙曲線一號先行探路。

零壹空間:2018年5月,發射探空火箭重慶兩江之星。

天擎航天:2018年10月,第一款固體火箭發動機首次地面點火試驗成功。

靈動飛天:2018年11月,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完成地面試車。

星河動力:2018年11月,首款光年系列固體火箭一級發動機熱試車成功。

九州雲箭:2018年12月,凌雲10噸變推力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全尺寸推力室短程熱試車成功。

儘管不是全部成績單,但可以看得出,上遊新銳們都在熱火朝天地研製火箭、發動機。首飛、試射還只是個別事件,大多數卯足勁瞄準今明兩年發射、試車。

2018年:中國民營火箭發射元年,1次軌道級發射、4次探空發射。

2019、2020年:集中發射期,將會扎堆兒進行亞軌道、軌道級發射。

上遊:衛星製造商

(11家入列,排名不分先後)

天儀研究院(SpaceTY)——衛星製造的多產者,提供微小衛星整體解決方案,快速、低價、高集成製造衛星,現已5次部署、超十星。

千乘探索(Qiansheng Exploration)——主打千乘星座,計劃部署20顆衛星。

精航偉泰(ATspace)——自我定位:高可信衛星設計、研發平臺服務商。

零重力實驗室/零重空間(ZeroG Lab)——主打靈鵲星座,研製微小衛星核心零部件。

歐科微航天(SpaceOK)——擅長研發低成本、高可靠微小衛星及配套產品。

國星宇航(ADA space)——專注星聯網運營服務,深挖遙感衛星。

智星空間(Smart Satellite)——側重低成本商業衛星製造,打造低成本星座。

微納星空(MinoSpace)——研製微小衛星系統,實驗衛星+業務衛星。

巡天空間(AstroCruise)——核心利器:衛星電推進系統。

斯北圖(Space TUBE)——專注衛星模塊製造,讓客戶安心聚焦衛星應用。

曦華科技(Xihua Technology)——改造火箭末子級、打造開放式迷你空間站。

看得出來,國產衛星製造商們都在從事微小衛星的研發與製造,從納米衛星、立方體衛星,一直到小型衛星。

畢竟,微小衛星研製周期短、技術含量低、發射成本低,市場需求大。小即是美,顯而易見。

待續:中國版太空新銳力量圖譜(下)

相關焦點

  • 2020,中國商業航天的轉折點
    儘管初創公司數量激增,但其中大多數公司仍未超越研發階段,因為開發一枚火箭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邁入2020年代,中國商業航天進入轉折點,即商業公司開始大規模開展業務的時刻。儘管新冠疫情在今年初關閉了中國大部分地區,但事實證明,該國的航天部門具有令人吃驚的韌性,其發射繼續令人刮目相看(截至發稿日,2020年中國進行了19次發射嘗試,3次失敗)。
  • 中國「馬斯克」在簡陽誕生?成都商業航天未來在哪?
    發射成功後,外界期待,這裡是否會走出中國「馬斯克」?而根據知名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史坦利的預計,到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的價值將會達到1萬億美金,這也意味著成都的航天產業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當年4月,國家航天局相關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國家建設航天強國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貫徹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商業航天發展。在政策與資本的推動下,當年國內就有多家民營火箭公司進行了試射。截至目前,在全國10餘家民營火箭公司中,星河動力是兩家有能力發射火箭入軌的公司之一。
  • 中國版「馬斯克」?成都商業航天飛出「新高度」
    本次發射順利將國電高科天啟11星精確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星河動力公司實施的首次發射任務,也是中國民營商業火箭首次進入5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是中國商業航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簡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星河動力新一代商業運載火箭創新研發生產基地項目位於簡陽市的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發射成功後,外界期待,這裡是否會走出中國「馬斯克」?而根據知名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史坦利的預計,到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的價值將會達到1萬億美金,這也意味著成都的航天產業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 中國「馬斯克們」的商業邏輯——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解析
    在4月4日那個夜晚過後,半年多的時間裡,張小平離職事件、藍箭首飛失利、天儀研究院的衛星將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基因帶往太空……一系列事件讓人們感到,中國的商業航天雖然步履蹣跚,但已然起步。 而在軍民融合的背景下,「資本+體制內人才」讓過去只有「國家隊」才能玩得轉的航天領域,近年來誕生了不少初創公司。
  • 梁慶祥:戰術勤快戰略很弱的初創公司快補上商業模式畫布課
    今天跟大家分享商業畫布,讓大家了解商業背後的原理,這是一個如何正確理解商業行為的課程。商業精英需要具備技術能力、管理能力、商業能力,今天下午主要講商業能力,幫助各位在商業能力突破。創業源頭是有一個idea,從想法到上百億的企業需要做很多事情,起初需要進行探索哪些事情可做,然後執行。中國老闆們在戰術上很勤快,在戰略上很弱。我們主要圍繞探索部分進行設計。
  • 中國商業航天發展迅速 商業航天離我們有多近?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總工藝師符志民在近日召開的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透露,由該公司投資的火箭產業園、衛星產業園的產線建成後,將向廣大商業航天企業開放使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是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產業基地。其建設速度與規模,反映了我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情況。在此次論壇上,大批產業項目籤約入駐該基地。
  • 印度私人太空公司完成發動機測試,中國是否也應該發展商業航天?
    如今,這些障礙正在逐步消除,私人發射初創公司Skyroot正在飛躍成為該國第一家私人太空運載火箭製造商,並通過一項新的成功的上級發動機燃燒測試取得了重大技術進步。迄今為止,這家初創公司已經籌集了430萬美元,其中包括來自太空和國防承包商Solar Industries的融資,目前正在重新進行融資流程,以期在2021年之前再獲得1500萬美元的投資。在技​​術方面,Skyroot目前專注於開發其首款運載火箭「 Vikram-I」,該運載工具正在製造中,有望在2021年12月左右的某個時候首次發射。
  • 追趕馬斯克的中國商業航天拓荒者 | 深網
    近幾年略顯沉寂冷清的中國商業航天,再次熱鬧起來。徐鳴早年與傅盛一起創辦可牛,後來可牛與金山網絡合併成獵豹,成為一家「雷軍系」的公司。「只投熟人」的雷軍對徐鳴說「你做什麼我都投你」,徐鳴告訴雷軍他想做商業衛星,但到底是做遙感衛星還是通信衛星,心裡還沒有底。通信、導航和遙感是衛星應用的三個主要方向,雷軍早期曾在航天國企工作,對航天算是非常了解,他告訴徐鳴「要做就做通信衛星,做難的」。
  • 商業航天測控企業有足夠多的客戶嗎?
    ,商業公司就已經開始參與航天事業,但那個時代的商業公司主要是扮演政府項目的承包商的角色,鮮有純商業的航天行為。18年來,SpaceX公司以其創新的設計,大膽的營銷和宣傳手段,將商業航天企業的活力展現在世人面前。同時,美國政府和國會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鼓勵商業航天事業的發展,大批商業航天公司成立,商業航天市場被徹底激活。這些商業航天公司規劃著,執行著過去靠承包政府項目生活的航天企業不去想也不會去做的事情。
  • 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解析:火箭企業不如共享單車燒錢
    在4月4日那個夜晚過後,半年多的時間裡,張小平離職事件、藍箭首飛失利、天儀研究院的衛星將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基因帶往太空……一系列事件讓人們感到,中國的商業航天雖然步履蹣跚,但已然起步。  而在軍民融合的背景下,「資本+體制內人才」讓過去只有「國家隊」才能玩得轉的航天領域,近年來誕生了不少初創公司。
  • 中國民營航天企業已達123家 佔國內商業航天公司近九成
    5月14日,北京未來宇航空間技術研究院(下稱「未來宇航研究院」)公布《2018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投資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國內已註冊的商業航天領域公司有141家,其中民營航天企業123家,佔比87.2%。
  • 一文盤點中國商業航天:民營火箭的兩類瓶頸和三大趨勢
    自2016年國內火箭發動機的政策發生變化後,中國民營火箭走上了自主研發的道路,比如藍箭自研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及火箭,零壹則轉為自研固體火箭發動機及火箭。經過近三年的發展,中國民營火箭創業公司的數量不斷增加,新關注投資人數量在增加,數家知名基金今年紛紛投注,包括經緯、華創、高榕、晨興、IDG、順為、源碼、險峰、明勢、復興、賽富等在內的知名基金均有出手。
  • 航天的未來在於商業航天
    NASA的教訓給中國的航天提了個醒,舉國體制的、封閉式的軍工化的航天或不能長久興盛,航天的未來在於商業航天。一如大鬧天宮的馬斯克,當初他的航天設想被多少所謂的航天大佬「譏笑」呀,過於當時搞「阿里雲」的王堅,可現在馬斯克三萬多顆衛星的天鏈,讓多少航天精英驚掉下巴。
  • 謀定而後動,北京終將成為商業航天的龍頭城市
    就像當年中國的信息產業從中關村發祥一樣,必須有一個合適的行政區劃站出來充當龍頭,承載中國商業航天的主力企業和主力資源,承載商業航天的主幹性活動。應該說這樣的一個角色,非北京市莫屬。在產業初創的時期,上述幾種企業之間必須有良好的互動機會,簡單說,就是要能夠非常便捷地實施線下交流。這是由商業航天本身的高技術特徵和產業形態的複雜性所決定的。
  • 簡陽市:奮力爭創國家商業航天產業基地
    11月7日15時12分,星河動力(北京)空間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穀神星一號(遙一)簡陽號」商業運載火箭(下稱「穀神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國電高科天啟11星精確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星河動力(北京)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實施的首次發射任務,也是中國民營商業火箭首次進入5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是中國商業航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 冰點|民營航天公司為什麼突然火了
    到了去年,商業航天貢獻了全球航天產業3/4的產值。    從新加坡的科技園到以色列的大學城,造衛星火箭的初創公司冒出頭來,僅美國方面去年一年的商業融資就達到了33億美元。最著名的當屬自主回收火箭的SpaceX公司。它2005年還曾被NASA(美國國家航天局)認為只是送衛星上天的「的士」,如今已經成了NASA的得力合作夥伴。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被民眾在漫威電影裡找到了對照——鋼鐵俠。
  • 低軌道商業衛星的夢想與現實:中國民營商業衛星公司跟美國同行相差...
    這是以商業盈利為目的的私營公司所無法承擔的,但是最近幾年相繼出現多家商業衛星公司成功發射衛星的案例。由億萬富翁支持的美國商業衛星公司自不必說,就連中國也開始出現諸多民營航天公司。難道航空航天領域有足夠的潛力吸引商業公司和投資機構來冒險嗎?
  • 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如何「殺出重圍」?
    原標題: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如何「殺出重圍」?   2021伊始,中國航天正在步入「商用時代」第二個五年的新徵程。
  • 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如何「殺出重圍」?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2021伊始,中國航天正在步入「商用時代」第二個五年的新徵程。對於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什麼是最重要的一環?2020年,中國商業航天在火箭領域中有哪些技術取得關鍵性的突破?2021年,商業航天領域有哪些機遇和挑戰?
  • 中國商業航天和馬斯克還差多遠?看過這篇科普,你就知道
    發展到今天,這兩家都有近20年的歷史了,而我國商業航天企業,大概也就五六年的歷史。 所以說,我國商業航天和SpaceX存在差距,那是可以理解的。那麼,這個差距到底有多大?到底差在哪兒?未來追趕的方向又是哪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