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如何「殺出重圍」?

2021-01-11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如何「殺出重圍」?

  2021伊始,中國航天正在步入「商用時代」第二個五年的新徵程。對於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什麼是最重要的一環?2020年,中國商業航天在火箭領域中有哪些技術取得關鍵性的突破?2021年,商業航天領域有哪些機遇和挑戰?

  日前,在騰訊新聞「空天計劃」推出的《星空對話》第三期上,針對這些問題,如是資本董事總經理張奧平、藍箭航天火箭研發部總經理戴政、國科嘉和基金合伙人丁潤強,進行了探討。

  成本是最重要的一環

  對於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成本問題無疑是最重要的一環。戴政認為,中國商業航天技術上的突破和創新都是為了服務其商業價值,未來商業運載火箭的主流一定是「成本最優」後的選擇。

  「無論是選擇液體火箭、還是研發可回收火箭,圍繞商業邏輯所做的技術創新才能可持續發展,最終才能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所有都有賴於運載火箭能把通往太空的入口做得更便宜,流量入口打得更開,這樣所有的商業應用才能進來,形成真正太空經濟的生態。」戴政說。

  丁潤強表示,航天系統裡任何一個突破點的驗證周期都很長。同時因為發射機會、發次數有限,試錯成本很高,導致商業航天每前進一小步都需要紮實的積澱,但機會和挑戰並存,「航天玩家」要把單點突破變成系統性突破,用商業化的力量管理供應鏈,把成本變成優勢。

  技術取得關鍵性突破

  2020年,中國商業航天在火箭領域中有哪些技術取得關鍵性的突破?對此,戴政認為,在民營商業火箭領域,2020年各個民營公司都取得了很多有意義的進展,甚至是有歷史意義的突破。比如藍箭公司,在運載火箭研製過程中,首次在大推力的液氧甲烷發動機中應用了泵後擺技術。

  「它能夠使發動機功率下降,同時讓整個結構更緊湊,有利於整個火箭減重。這項技術應該說在我們國家原來的火箭上,特別是液體發動機火箭上用得比較少。最近在新一代裡面開始應用,我們是首家把泵後擺技術引用到了液氧甲烷這個雙低溫推進劑的發動機上。這也是民營企業給中國航天做的一個技術上的貢獻。」戴政說。

  戴政認為,低軌衛星星座組網經過這樣一個百花齊放的行業局面,越來越多的火箭公司的能力也得到了驗證,少不了社會資本的支持,可以說民營公司在2020年逐漸成為中國航天的有利補充。

  2021年機遇和挑戰並存

  中國商業航天領域得到了社會資本以及政府類資本的大力支持,使其能夠快速「騰飛」。2021年,商業航天領域又有哪些機遇和挑戰?

  丁潤強認為,航天領域有周期長的特點。周期長主要體現在研製周期和驗證周期方面。從研製周期的角度來看,其不光是單點突破,還包含了動力系統和軟體算法。從製備到硬體、軟體等多方面集合在一起,便導致了其研製周期較長。從驗證周期方面來看,試錯成本較高是驗證周期較長的主要原因。

  2021年,丁潤強認為的機遇和挑戰,可以歸納為兩點:第一,單點突破。「舉個例子,2020年初銀河航天發射了通信衛星、長光發射光學的衛星,包括天儀研發的雷達衛星等。這一個個典範在單點突破之外,代表國內民營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在參與,這是第一個機會點。」他說。

  「第二,如何複製單點突破,變成系統性突破。比如我們做一個衛星,雖然從理論上講,其從設計到生產已經不是秘密,國內能這樣做的企業有上百家。但這裡面的難點是,生產成本是否按照可測算的商業價值、商業優勢以及供應鏈進行管理。」丁潤強說,此外,有沒有持續生產的能力。如果一個企業在一年中接到很多訂單,這代表企業有能力能夠重複持續地向甲方交付產品,不單單是只做出一個單品。有沒有可能持續且穩定地向甲方客戶交付項目或產品,這背後考驗的是整個團隊持續的經營能力。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DF537)

相關焦點

  • 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如何「殺出重圍」?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2021伊始,中國航天正在步入「商用時代」第二個五年的新徵程。對於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什麼是最重要的一環?2020年,中國商業航天在火箭領域中有哪些技術取得關鍵性的突破?2021年,商業航天領域有哪些機遇和挑戰?
  • 奇蹟暖暖潔潔雲殺出重圍攻略 OL搭配
    奇蹟暖暖潔潔雲殺出重圍攻略 OL搭配 作者:佚名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16-05-28 10:39:44  奇蹟暖暖潔潔雲的夢境三月小兔殺出重圍之第一天上班OL搭配攻略:本關攻略並沒有特別的屬性需求
  • 蜘蛛礦池李慧:顯卡礦池如何殺出重圍
    蜘蛛礦池在過去一年多的探索和發展中,快速成長為礦池生態中一股比較強勁的新勢力,尤其在顯卡ETH挖礦方面,一路強勢殺出重圍。蜘蛛團隊今年將在多層次進行礦圈布局,為蓬勃的挖礦事業貢獻更多的力量。蜘蛛礦池近期圍繞顯卡挖礦進行一系列布局。因為在今年BTC的第三次減半之後,產量的減少意味著礦工的收益減半,很多專業礦機的礦工紛紛有了布局顯卡機挖礦的計劃。
  • 2020,中國商業航天的轉折點
    邁入2020年代,中國商業航天進入轉折點,即商業公司開始大規模開展業務的時刻。儘管新冠疫情在今年初關閉了中國大部分地區,但事實證明,該國的航天部門具有令人吃驚的韌性,其發射繼續令人刮目相看(截至發稿日,2020年中國進行了19次發射嘗試,3次失敗)。
  • 殺出封鎖重圍,中國發明了一新材料,外國人:從跟跑到領先!
    自中國的發展走上了快車道,中國逐漸補齊了以往的一些技術短板,國外對中國實施的技術封鎖也一次又一次的被我們打破。就在近日,從成都傳出了好消息,經過我國科研工作者長達10年的研究,又一項被國外在關鍵技術和市場上壟斷的材料,我們不僅達到了國際領先,還成功實現了產業化。
  • 青少兒英語市場爭奪戰進入新局面 英孚「雙翼戰略」能否殺出重圍
    雙翼戰略」能否打破行業僵局,殺出重圍?青少兒英語市場的前景之廣闊毋庸置疑。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報告網發布的《2015-2020 中國少兒英語培訓行業市場分析》,少兒英語培訓市場規模在600億左右,而且每年還在以20%的速度增加。截止到2016年,全國少兒英語培訓機構有近50000家,然而成人英語培訓只有不到15000家。
  • 2021年的商業航空=2020年的電動車?
    2020年5月,SpaceX使用自家的運載火箭 「獵鷹9號」成功發射了自家的載人飛船「龍飛船2號」,把兩名航天員送上太空。這使美國人結束了長達9年沒有載人飛船可坐的尷尬局面,也讓SpaceX成為世界上第一家擁有載人航天能力的商業公司。
  • 中國版「馬斯克」?成都商業航天飛出「新高度」
    本次發射順利將國電高科天啟11星精確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星河動力公司實施的首次發射任務,也是中國民營商業火箭首次進入5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是中國商業航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從2014年開始,翎客航天、藍箭空間等一批民營商業火箭公司陸續成立。但2018年則被認為是全球商業航天發展全面加速的一年。 2018年2月初,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的「重型獵鷹」火箭將一輛跑車發射到太空。由此拉開了全球商業航天領域激烈競爭的序幕。
  • 中國「馬斯克們」的商業邏輯——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解析
    但對於中國的商業航天,特別是其中的民營公司而言,星辰大海固然值得仰望,但更要看好腳下的路。正如一位從業者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所說:商業航天就是要賺錢的。 那麼,對於眾多中國商業航天的拓荒者而言,他們打算怎麼賺錢? 衛星商業化難點幾何? 發射衛星越來越簡單?
  • 藍箭航天:中國版「SpaceX」,中國商業航天的希望所在
    的主人公,離職後正是進入了藍箭航天。2020年9月9日,藍箭航天宣布12億元的C+輪融資圓滿完成,至此藍箭航天已經融資26億元,這一數字在民營火箭企業中位居榜首。也就是創業僅三年的時候,藍箭航天就創造了一個記錄,成為中國第一個能夠發射入軌運載火箭的民營航天公司。
  • 西安、北京、武漢,誰將是「中國商業航天第一城」?
    商業航天作為技術創新性強、經濟質量效益高且軍民屬性兼備的新興業態,是我國經濟發展極為重要的、新的增長極,也是中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必由之路。我國的商業航天浪潮開始於2015年前後,短短數年時間,商業航天企業已初步完成了從衛星設計研製、火箭研製發射到衛星在軌運營及商業化應用的從0到1發展過程。
  • 商業航天力量如何插上騰飛翅膀
    2020-08-04 02:54:58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除了像北鬥這樣的「國之重器」外,越來越多的創業企業正瞄準航天商業市場,點燃航天夢想商業航天力量如何插上騰飛翅膀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車輝閱讀提示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人們對航天需求的增加
  • 追趕馬斯克的中國商業航天拓荒者 | 深網
    近幾年略顯沉寂冷清的中國商業航天,再次熱鬧起來。2008年,他拿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學位,畢業後進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工作,任某航天型號總體技術負責人,2016年作為發射場該航天型號01指揮員圓滿完成首飛任務。2017年初,苗建全離開工作了近10年的航天科技集團,決定創辦一家做商業遙感衛星的公司。
  • 2020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2020年12月29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務有限公司協辦,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及國內知名媒體人共同評選的「中科航天人才杯」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等10件新聞入選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樣本艙回收成功」等10件新聞入選2020年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 印度私人太空公司完成發動機測試,中國是否也應該發展商業航天?
    迄今為止,這家初創公司已經籌集了430萬美元,其中包括來自太空和國防承包商Solar Industries的融資,目前正在重新進行融資流程,以期在2021年之前再獲得1500萬美元的投資。在技​​術方面,Skyroot目前專注於開發其首款運載火箭「 Vikram-I」,該運載工具正在製造中,有望在2021年12月左右的某個時候首次發射。
  • 新時代大幕開啟:2021年人類航天五大看點
    2021年,世界航天將迎來一系列高難度任務,將會成為航天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中國正式進入空間站時代人類航天最難的技術莫過於載人航天。1961年蘇聯(俄羅斯)和美國率先突破並全面掌握這項技術,之後一直處於壟斷地位,直到2003年10月15日,中國神舟五號飛船才打破這項壟斷。時至今日,中、美、俄依然是僅有的三個全面獨立掌握各項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 中國商業航天發展迅速 商業航天離我們有多近?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總工藝師符志民在近日召開的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透露,由該公司投資的火箭產業園、衛星產業園的產線建成後,將向廣大商業航天企業開放使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是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產業基地。其建設速度與規模,反映了我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情況。在此次論壇上,大批產業項目籤約入駐該基地。
  • 中美商業航天「搭橋」,促進世界商業航天發展
    編輯:堅果審稿:悠悠據悉,中美商業航天研討會於9月19日如期舉行,兩國能夠在如此敏感的時期繼續召開商業航天研討會,這也算是一個極大的進步,根據會議的演講信息,我們得知中國的商業航天能夠得到政府的支持,這種商業航天的起步比較高,相對於美國的商業航天來說
  • 【CSA通知】2021年中國航天大會(CSC2021)學術論壇徵文通知
    為推進航天學術交流與研討、繁榮學術思想、引領學科發展、促進航天技術發展與創新,中國宇航學會擬組織召開「2021年中國航天大會」 (China Space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背後,商業航天的博弈與使命
    長徵八號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我國首款國家立項的商業運載火箭,具有性價比優、易用性好、安全性高等特點。具備5噸級運載能力的長徵八號火箭將和長徵家族新一代運載火箭一起,共同提升中國航天進出空間的能力;同時,將技術與經濟平衡的長徵八號也將成為商業發射的有力競爭者。而商業航天,正是近年來航天博弈的一大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