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如何「殺出重圍」?
2021伊始,中國航天正在步入「商用時代」第二個五年的新徵程。對於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什麼是最重要的一環?2020年,中國商業航天在火箭領域中有哪些技術取得關鍵性的突破?2021年,商業航天領域有哪些機遇和挑戰?
日前,在騰訊新聞「空天計劃」推出的《星空對話》第三期上,針對這些問題,如是資本董事總經理張奧平、藍箭航天火箭研發部總經理戴政、國科嘉和基金合伙人丁潤強,進行了探討。
成本是最重要的一環
對於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成本問題無疑是最重要的一環。戴政認為,中國商業航天技術上的突破和創新都是為了服務其商業價值,未來商業運載火箭的主流一定是「成本最優」後的選擇。
「無論是選擇液體火箭、還是研發可回收火箭,圍繞商業邏輯所做的技術創新才能可持續發展,最終才能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所有都有賴於運載火箭能把通往太空的入口做得更便宜,流量入口打得更開,這樣所有的商業應用才能進來,形成真正太空經濟的生態。」戴政說。
丁潤強表示,航天系統裡任何一個突破點的驗證周期都很長。同時因為發射機會、發次數有限,試錯成本很高,導致商業航天每前進一小步都需要紮實的積澱,但機會和挑戰並存,「航天玩家」要把單點突破變成系統性突破,用商業化的力量管理供應鏈,把成本變成優勢。
技術取得關鍵性突破
2020年,中國商業航天在火箭領域中有哪些技術取得關鍵性的突破?對此,戴政認為,在民營商業火箭領域,2020年各個民營公司都取得了很多有意義的進展,甚至是有歷史意義的突破。比如藍箭公司,在運載火箭研製過程中,首次在大推力的液氧甲烷發動機中應用了泵後擺技術。
「它能夠使發動機功率下降,同時讓整個結構更緊湊,有利於整個火箭減重。這項技術應該說在我們國家原來的火箭上,特別是液體發動機火箭上用得比較少。最近在新一代裡面開始應用,我們是首家把泵後擺技術引用到了液氧甲烷這個雙低溫推進劑的發動機上。這也是民營企業給中國航天做的一個技術上的貢獻。」戴政說。
戴政認為,低軌衛星星座組網經過這樣一個百花齊放的行業局面,越來越多的火箭公司的能力也得到了驗證,少不了社會資本的支持,可以說民營公司在2020年逐漸成為中國航天的有利補充。
2021年機遇和挑戰並存
中國商業航天領域得到了社會資本以及政府類資本的大力支持,使其能夠快速「騰飛」。2021年,商業航天領域又有哪些機遇和挑戰?
丁潤強認為,航天領域有周期長的特點。周期長主要體現在研製周期和驗證周期方面。從研製周期的角度來看,其不光是單點突破,還包含了動力系統和軟體算法。從製備到硬體、軟體等多方面集合在一起,便導致了其研製周期較長。從驗證周期方面來看,試錯成本較高是驗證周期較長的主要原因。
2021年,丁潤強認為的機遇和挑戰,可以歸納為兩點:第一,單點突破。「舉個例子,2020年初銀河航天發射了通信衛星、長光發射光學的衛星,包括天儀研發的雷達衛星等。這一個個典範在單點突破之外,代表國內民營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在參與,這是第一個機會點。」他說。
「第二,如何複製單點突破,變成系統性突破。比如我們做一個衛星,雖然從理論上講,其從設計到生產已經不是秘密,國內能這樣做的企業有上百家。但這裡面的難點是,生產成本是否按照可測算的商業價值、商業優勢以及供應鏈進行管理。」丁潤強說,此外,有沒有持續生產的能力。如果一個企業在一年中接到很多訂單,這代表企業有能力能夠重複持續地向甲方交付產品,不單單是只做出一個單品。有沒有可能持續且穩定地向甲方客戶交付項目或產品,這背後考驗的是整個團隊持續的經營能力。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