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馬斯克」?成都商業航天飛出「新高度」

2020-12-08 騰訊網

王晉朝 四川在線記者 王國平

11月7日15點12分,星河動力(北京)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河動力」)自主研發的「穀神星一號(遙一)簡陽號」商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本次發射順利將國電高科天啟11星精確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星河動力公司實施的首次發射任務,也是中國民營商業火箭首次進入5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是中國商業航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穀神星一號(遙一)簡陽號」商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圓滿成功。(簡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星河動力新一代商業運載火箭創新研發生產基地項目位於簡陽市的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發射成功後,外界期待,這裡是否會走出中國「馬斯克」?而根據知名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史坦利的預計,到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的價值將會達到1萬億美金,這也意味著成都的航天產業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穀神星一號發射成功

有什麼樣的突破?

「穀神星一號(遙一)簡陽號運載火箭」(以下簡稱「穀神星」)是星河動力自主設計的四級固體運載火箭,一二三級採用固體發動機,四級為先進液體上面級,火箭直徑1.4米,全長19米,起飛質量30噸,5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300公斤,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約230公斤。

「穀神星一號(遙一)簡陽號」商業運載火箭。(簡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圍繞穀神星,星河動力開展了多項創新和突破。

首先,穀神星是首款使用矢量發動機的民用火箭。

矢量發動機,即通過尾噴管偏轉,實現火箭姿態的變化控制。

星河動力CEO劉百奇介紹,使用矢量發動機意味著的火箭會飛得更穩,可以更準確地控制火箭姿態,因而火箭飛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會更高。

其次飛行高度再突破。

2019年7月25號,另一家民營商業火箭公司首次實現發射入軌。當時這枚火箭將多顆衛星送入300公裡圓軌道。

穀神星此次高度達到5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這是目前民營火箭目前成功發射最高的一次。

劉百奇介紹,5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是商業衛星一個標準作業軌道。目前民營衛星公司發射的微小型衛星一般在10公斤到200公斤,選擇的軌道基本上都是太陽同步軌道,高度在500公裡到700公裡範圍之間。

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產業顧問李輝進一步解釋說,在300公裡左右,衛星受到微弱空氣阻力等因素影響,會慢慢降軌「掉下來」,這時衛星需要用自身動力維持軌道狀態,會造成使用壽命的減少。而發射的位置越高,對運載火箭的要求、考驗也越高。

第三是精確入軌。

穀神星搭載的天啟11星,是國電高科公司搭建物聯網組網衛星中的一顆。

「將天啟11星送到原有兩顆衛星之間,需要精確入軌。」李輝說,目前從衛星運營方了解到信息看,此次入軌質量非常高。

同時,穀神星還自主研製了低室壓、高比衝、高裝填比的姿軌控動力系統,實現了減重增效;創新採用了面向低燃料消耗的火箭滾動通道簡約控制技術,實現了運載效率大幅提升;首創基於三維實體建模和參數正交化的火箭模態精確預示方法,意味著精度提升一個數量級。

劉百奇說:「入軌是一個火箭公司最基本的門檻,跨過這道門檻才能談商業、談市場。」

成立不到三年

這是家什麼樣的公司?

劉百奇創立星河動力時,其實是國內商業航天發展的第二階段。

從2014年開始,翎客航天、藍箭空間等一批民營商業火箭公司陸續成立。但2018年則被認為是全球商業航天發展全面加速的一年。

2018年2月初,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的「重型獵鷹」火箭將一輛跑車發射到太空。由此拉開了全球商業航天領域激烈競爭的序幕。

同在這一年2月份,劉百奇和四位夥伴創立了星河動力。

劉百奇生於1978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三年,後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從事火箭總體設計工作。

當年4月,國家航天局相關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國家建設航天強國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貫徹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商業航天發展。在政策與資本的推動下,當年國內就有多家民營火箭公司進行了試射。

截至目前,在全國10餘家民營火箭公司中,星河動力是兩家有能力發射火箭入軌的公司之一。

「從全球範圍看,我們是從成立到火箭入軌用時最短的公司,也是全球範圍內從成立到入軌花錢最少的公司。」劉百奇說,公司在成立之初就瞄準「500公裡」的軌道市場,同時公司100多人的技術團隊,有70%—80%有10年到20年的航天從業經驗,「兩方面原因,讓公司快速發展。」

作為一個初創民營火箭公司,靠什麼吸引到這些資深技術人員?劉百奇說,從大環境來說,國家出臺了一些鼓勵政策,這些技術人員敢於從過去穩定的體制內出來創業。其次,資本現在也願意進入到商業航天領域。

穀神星首飛成功,再次引發誰是中國「馬斯克」的討論。

作為Space X創始人,馬斯克刷新了人們對商業火箭的認知。

但在劉百奇看來:「我不認為我們需要成為馬斯克,因為中國商業航天產業的市場環境、發展的思路和美國都不一樣,我們有很多問題等待著我們自己去解決,只要解決了產業的問題,我們就可以成為一個值得尊重的企業,沒有必要去重複馬斯克做的。」

劉百奇坦誠,和國內相比,Space X優勢在於起步比較早,技術上也具有一定的領先性。

「中國民營商業火箭起步雖然比美國晚了整整30年,但是在國家的政策支持鼓勵、資本市場大力加持和創業者的不懈努力奮鬥下,僅發展五年就實現了太陽同步軌道的發射入軌,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績,標誌著中國商業航天時代真的到來了。」劉百奇說。

互相選擇

為何落子成都?

幾乎就在星河動力創立的同時,位於簡陽的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就「找上了門」。

彼時,該功能區剛剛確認產業定位,這是成都市66個產業功能區中唯一以航天產業為主導的功能區,核定範圍168.5平方公裡,定位為成都市航天裝備產業集群發展承載地,打造全國知名的商業航天產業基地。

建設中的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圖 謝明剛)

雙方都是初創,如何建立信任?

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管委會副主任葉明洋介紹說,當時幾次到北京與劉百奇團隊接洽,一方面宣講四川省、成都市以及簡陽三級政府出臺的有關支持政策和功能區的相關配套、規劃,一方面也是考察。

葉明洋說,首先看團隊,星河動力的技術人員都是資深航天工作從業者。再看投資方,當時星河動力獲得北航校友投資基金元航資本的天使輪投資。

星河動力選擇簡陽的原因也很簡單。

「功能區有一整套的航天產業發展規劃,這對我們初創的商業航天企業來說是一塊沃土,功能區從政策、企業發展的物理空間以及資金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準備,所以我們就來了。」劉百奇說。

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效果圖。

今年9月25日,簡陽將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北京)推介會開到北京。發布了《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機會清單》,涉及基礎及公服配套設施、產業孵化器、產業加速器3個類別15個項目。

業內人士看來,此次發布的機會清單,是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打破供需信息壁壘、打造商業航天產業新樣板的一次嘗試。

目前,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已籤約引進航天科技七院、星空年代等知名企業,其中四川航天高新技術軍民融合產業基地已建成投產、星空年代在匈牙利獲頒我國海外首張涵蓋網際網路直播和廣播電視轉播的全牌照。

劉百奇說,目前星河動力功能區的廠房已經建起來了,正在積極開展量產準備相應工作。

萬億美金市場

打造什麼樣航天產業?

穀神星首飛成功,極大提振了投資者以及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的信心。

根據知名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史坦利的預計,到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的價值將會達到1萬億美金,那麼國內的市場將會有多大?

今年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衛星網際網路被納入「新基建」範疇。

對此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已有明確認識:「這將會成為我國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最主要的推手,在未來10年內,我國商業航天90%的業務來源將會與衛星網際網路相關,衛星網際網路將會是商業航天產業格局形成決定性的力量。」

「衛星網際網路要取得商業上成功的關鍵,將面臨兩大問題,一是應用市場的培育,解決收入從哪裡來的問題;二是打造全新的產業配套體系,把衛星製造和火箭發射成本降低到原有的1/5-1/10。」李輝說,這兩個都是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的機會。

而四川擁有廣泛的衛星網際網路應用場景。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也在籌謀整合甘孜、阿壩、涼山等四川偏遠地區應急通訊、森林防火監控、地質災害監控、孤立的村莊學校的低成本寬帶接入等市場需求,共建衛星網際網路創新應用示範區,共同探索衛星網際網路盈利模式。同時以衛星網際網路建設需求為牽引,以全新機制垂直整合國內外頂級創新資源,在成都共同引進和打造可復用商業火箭智能製造、衛星大規模智能製造、應用系統及終端的研發量產為核心的全新衛星網際網路生態鏈,推動成都及四川成為具備國際影響力的商業航天及衛星網際網路產業重鎮。

為此,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進行了提前布局,設立產業孵化器類項目4個,產業加速器類項目6個。同時還將成立「空天技術創新工廠」,計劃通過5年時間,推動國內領先的關鍵技術能力快速形成量產產品,成為國家衛星網際網路工程重要的產業配套基地。

《航空知識》主編、航空專家王亞男認為,從未來來看,中國的航天發射計劃很有可能有一部分的任務會轉為由商業航天企業去承擔,但這一前景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商業航天企業能否健康快速地發展。

相關焦點

  • 中國「馬斯克」在簡陽誕生?成都商業航天未來在哪?
    本次發射順利將國電高科天啟11星精確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星河動力公司實施的首次發射任務,也是中國民營商業火箭首次進入5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消息傳來,全國關注,央視新聞更是連續兩天進行長時段深度報導。星河動力新一代商業運載火箭創新研發生產基地項目位於簡陽市的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
  • 「穀神星一號(遙一)簡陽號」商業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飛」出新高度
    這是星河動力公司實施的首次發射任務,也是中國民營商業火箭首次進入5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是中國商業航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星河動力新一代商業運載火箭創新研發生產基地項目,位於簡陽市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但在劉百奇看來,「我不認為我們需要成為馬斯克,中國商業航天產業的市場環境、發展思路和美國不一樣,有很多問題等待我們自己去解決,只要解決了產業的問題,我們就可以成為一個值得尊重的企業。」
  • 追趕馬斯克的中國商業航天拓荒者 | 深網
    與很多行業不同,商業航天具有極強的政策牽引性,相較於2002年誕生的SpaceX,國內眾多的商業衛星和火箭公司,直到2015年以後才隨著政策的開放相繼成立。今年4月,衛星網際網路首次被列入新基建範圍,加之北鬥組網、「天問」升空、龍飛船對接國際空間站等一系列重大航天事件,商業航天重獲關注。
  • 馬斯克獵鷹9重登藍天,中國商業航天正在發力
    2020年8月18日22點31分獵鷹9火箭執行第6次發射,衛星包括58顆最終軌道高度為550km的「星鏈」衛星和Planet公司解析度為50cm單顆重120kg的3顆SkySat遙感衛星,兩型衛星軌道傾角均為53度。
  • 中國商業航天和馬斯克還差多遠?看過這篇科普,你就知道
    現在國際上商業航天領域最大的明星肯定是馬斯克和他的SpaceX,其次就是一些知名度沒那麼高的航天企業了。例如鼎鼎大名的全球首富貝佐斯,他其實也在搞商業航天,而且是一直在和馬斯克競爭,這二位還是互相看不慣那種。貝佐斯搞的航天公司名叫藍色起源(Blue Origin),早在5年前,藍色起源就實現了火箭回收。
  • 深扒矽谷「鋼鐵俠」馬斯克,中國能複製美國商業航天傳奇嗎?
    No.9 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的挑戰吳寶俊:近年來,中國商業航天公司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這帶來了哪些新的機遇?或者說對傳統航天起到了怎麼樣的影響?蘇萌:其實這裡需要區分兩個概念,一個是商業航天,一個是New Space——新航天。新航天的意思是,實現傳統航天不做的模式和不觸碰的技術,通過商業航天的快速試錯,用勇於突破、敢於創新的創新精神進行航天活動,還是有很大的區別。
  • 中國「馬斯克們」的商業邏輯——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解析
    不同於一開始便幻想移民火星的美國的馬斯克,中國的「馬斯克們」的商業邏輯似乎更為務實:在衛星應用市場爆發的前夜,微小衛星組網成為主流,在給衛星產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給小火箭帶來足夠大的市場想像。 「說好的星辰大海,你卻只給了我Facebook」,這句話常被人用於表達在網際網路時代人們似乎喪失了用科學追尋更高遠目標的失望。
  • SpaceX首次正式商業載人飛行成功,馬斯克將改寫人類航天史
    飛向太空太空旅行是很多人的夢想,但是飛出地球想要一覽太空風景,需要通過專業審核的太空人才能做到,而作為「科技狂人」的馬斯克卻不這麼認為,11月16日SpaceX公司載人龍飛船商業載人飛行已經發射升空,發射現場工作人員歡呼,連馬斯克都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 薦書| 太空爭雄:馬斯克們的商業航天帝國史記
    馬斯克與獵鷹重型火箭在馬斯克和 SpaceX 之外,商業航天的其他巨頭們也沒閒著:由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的創始人、CEO 傑夫·貝索斯(又譯貝佐斯)創立的航天企業「藍色起源」發布了其下一個裡程碑式的重型火箭
  • 馬斯克的意識形態掛帥,商業航天與第二次太空競賽的想像力
    2010年6月28日,白宮正式發布了影響至今並還將繼續發揮深遠作用的新版《美國國家航天政策》,對新世紀以來的美國航天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這項政策調整的實質,是重新平衡美國軍用航天和民用航天、商用航天的比重,在民用航天、商用航天中重新平衡載人航天、機器人太空探索和地球觀測等的比重。
  • SpaceX首次正式商業載人航天發射前夕,馬斯克掉鏈子了
    但馬斯克本人可能要抓狂了,在這個關鍵節點上新冠被檢測出呈現陽性。馬斯克或被NASA禁止進入甘迺迪航天中心按馬斯克以往的習慣,他是非常樂意參與到任務中的各個環節的,包括5月底那次載人發射,他也是親臨一線,並說出"我是項目總工程師,如果此次發射一切順利
  • 馬斯克劍指火星的「水塔」又飛了!這次高度150米
    矽谷鋼鐵俠馬斯克的「水塔」又飛了,這次高度150米。8月28日,馬斯克旗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星際飛船」(Starship)的測試原型「星蟲」(Starhopper)在美國德克薩斯州Boca Chica測試場完成第二次自由懸浮實驗,飛行高度約150米。
  • 馬斯克再創歷史,SpaceX開啟商業載人航天新時代
    在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中心,這個見證了阿波羅 11號的登月者飛船和首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升空的航天聖地,再次見證了歷史性的時刻:人類首次商業載人航天發射就像 NASA 局長 Jim Bridenstine 所說:這開啟了人類航天的新時代。從這一刻起,我們距離太空旅行、重返月球、移民火星,距離那些浩瀚蒼穹中的群星,又邁出了重要一步。01 SpaceX 首次載人航天,馬斯克埋下哪些彩蛋?這一刻,SpaceX 的載人龍飛船已經脫離了二級火箭,獨自在太空中飛行,由飛船的太陽能電池板來供電,向著國際空間站靠近。
  • 馬斯克終於實現航天夢,商業載人航天開始,未來將在亞軌道飛行
    NASA表明,這是搭載美國太空人的飛船首次通過濺落方式返回地球,而布裡登斯廷在新聞招待會上也坦言,這次試飛任務標誌著商業載人航天新時代的開始。當時31歲的馬斯克將目光放在一直心心念念的航空領域上,當時在其腦中已經有一個在火星上建立一套完善健全的生態系統的計劃。但因為火箭成本太過昂貴,不得不暫時放棄這個計劃。
  • 趙越讓到成都航空現場辦公:讓ARJ21飛機飛出標杆、飛出示範
    9月2日,中國商飛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趙越讓到成都航空現場辦公,走進運行風險控制中心工作大廳,了解ARJ21機隊當日運行情況,並與維修系統機務骨幹座談交流,認真聽取大家對ARJ21飛機設計優化的意見和建議,實地了解中國商飛公司客服和支援團隊的工作響應情況。
  • 「龍」飛船商業第一飛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全新設計的龍飛船(Crew Dragon)太空艙於美國東部時間11月15日19時27分從位於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甘迺迪航天中心出發。這是十多年來美國首次由商業航空公司承擔並運營的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標誌著商業載人航天正式步入常規化。美國副總統邁克·彭斯(Mike Pence)出席了發射儀式。
  • SpaceX揭開商業載人航天帷幕,馬斯克終極目標是登陸火星
    (Crew-1)在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搭載四名太空人飛赴國際空間站。圖片來自NASA說到這次首次商業載人航天飛行,要提一下早在今年5月31日SpaceX進行的首次載人飛行,那是一次試驗性質的測試。嚴格講,本次才是私人企業商業載人航天飛行的起點。
  • 建航空航天主要基地 成都要「飛」得更高
    目前,研發投入已逾2000萬美元,按照推進進度,首批「成都造」C919通信導航系統將於明年交付中國商飛。另外,2016年中電科柯林斯還將協助中國商飛進行通信導航系統在中國和美國的適航取證。  從C919機頭部件,到飛機設計研製、製造以及機上產品應用等,眾多「成都造」正強力發展,加快融入燃機與航空產業鏈的全球發展關鍵環節。  小鎮之翼  麗春鎮打造「中國3D航空小鎮」  2014年8月1日,中國商飛四川分公司在成都正式掛牌成立。
  • 馬斯克達成裡程碑!SpaceX首次商業載人航天任務達成
    此次載人龍飛船的發射,也標誌著SpaceX與NASA的商業載人航天計劃正式開啟自太空梭退役後,NASA宣布了下一代商業載人航天計劃,將選擇了兩家私營公司來建造太空人發射系統,將太空人從美國本土運送到國際空間站。
  • 航天的未來在於商業航天
    NASA的教訓給中國的航天提了個醒,舉國體制的、封閉式的軍工化的航天或不能長久興盛,航天的未來在於商業航天。一如大鬧天宮的馬斯克,當初他的航天設想被多少所謂的航天大佬「譏笑」呀,過於當時搞「阿里雲」的王堅,可現在馬斯克三萬多顆衛星的天鏈,讓多少航天精英驚掉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