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的意識形態掛帥,商業航天與第二次太空競賽的想像力

2020-08-28 媒介之變

孫佳山 中國藝術研究院

自「斯普特尼克」時刻以來,外太空探索從來就不是和諧的圖景。從2016年開始,火星將進入到近地軌道周期,人類也將在未來10年內再次迎來冷戰後的新一輪太空競賽。而且,無需多言,這一輪發生在後冷戰年代的新的太空競賽,必然有著民族國家層面錯綜複雜的完整脈絡和線索。

2010年初,歐巴馬剛坐穩總統寶座伊始就叫停了小布希時代制定的NASA的「重返月球」計劃。2010年6月28日,白宮正式發布了影響至今並還將繼續發揮深遠作用的新版《美國國家航天政策》,對新世紀以來的美國航天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這項政策調整的實質,是重新平衡美國軍用航天和民用航天、商用航天的比重,在民用航天、商用航天中重新平衡載人航天、機器人太空探索和地球觀測等的比重。

從那時起,美國政府為NASA新投入了60多億美元,用於鼓勵使用商業火箭,並至少將國際空間站的壽命延長至2020年,使NASA的工作重心從「重返月球」中抽離出來。這一政策調整不僅令新世紀以來一直在困擾NASA的經費緊張狀況得到了極大緩解,也在儘可能的範圍裡調整了美國航天政策的頂層設計。

為了進一步釋放民用航天、商業航天的活力,最大程度減輕政府財政負擔,2015年歐巴馬更進一步,籤署並頒布了《美國商業太空發射競爭法案》,該法案涉及到美國民用航天、商業航天的太空探索的各個方面,包括未來10年內美國對國際空間站的承諾、取消對航天私人企業的各種限制並賦予私人太空採礦權等等。根據美國國防與航空航天諮詢公司蒂爾集團的最新調查預測,從2010年到2029年,擬發射到地球或月球軌道或深空飛行路線上的太空飛行器多達2229個。其中,民用太空飛行器和商業太空飛行器基本上平分了總額的77%,軍事和大學太空飛行器分別佔19%和4%;而在民用、商業太空飛行器中,大致有25%是執行國際空間站任務的載人和貨運飛船。

從上述材料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美國傳統的航天運載體系,正在從一個巨大的封閉系統逐步開放,其意義和影響也勢必有著蝴蝶效應般的潛在影響。

對於美國政府的從「重返月球」到開放「私人太空採礦權」的一攬子政策調整,我們在不能陷入到陰謀論式的認知陷阱的同時,還要清醒地意識到這其中也並不是進化論式的單線條式的線性發展過程,在這其中有著複雜的博弈,也裹挾了不同層面的話語資源。

2008年,在經歷了三次試射失敗後,馬斯克的Space X終於成功發射了他們的第一枚火箭,這為他們帶來了NASA的16億美元訂單。以美國的意識形態運作手法,一定要對此進行精心包裹和「易容」。因此,馬斯克早在2012年就在題為《為什麼我們可以打敗中國航天?》的公開信中自豪地宣稱,Space X的「獵鷹」火箭的一次發射報價只需要5400萬美元,低於中國長城公司的「長徵」系列火箭的6000萬美元的報價,並以打敗以廉價著稱的中國公司為榮。在2016年5月6日,在陸地和海上成功回收一級火箭後,Space X實現了人類首次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火箭的回收,這意味著低成本的外太空商業開發越來越具有了現實可能,Space X更是以將通往火星的普通人機票壓低到50萬美元為目標。

而且在好萊塢事實性衰落,原創匱乏的情況下,在意識形態層面,好萊塢的功能也在美國政府的有意識的推動下,開始向矽谷轉移。與冷戰年代相比的最大不同點在於,在這一輪的太空競賽中,跨國資本將扮演著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而靶標就是火星。賈伯斯也曾公開指出,馬斯克在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城市、超級高鐵、人工智慧,特別是Space X的外太空探索領域的持續經營,將佔領未來的文化想像力的高地。美國政府也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通過將原有的冷戰年代的國防工業的技術、資源和人才等一步步資本化,將探測火星等外太空探索任務轉交給以Space X為代表的商業公司,並通過低價技術轉讓、大幅減稅等優惠措施,在暗中支持以馬斯克的商業帝國為代表的各類相關商業項目的創業。

在這個意義上,特斯拉、Space X……「泛科幻」的話語邏輯,就是眼下從美國政府到跨國資本都死死抓緊的,能夠保證當代全球資本主義還能相對平穩運行的,幾乎是唯一一根救命稻草。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5年、10年、15年……以火星探測為代表的「泛科幻」話語場,將是中美兩國展開全方位競爭的重要場域,而在這背後,則是誰能夠引領未來的時代話語權爭奪。中美兩國也勢必在這場劍指未來的徵程中,展開激烈的文化話語權交鋒。在好萊塢的創造力已經事實性的日漸衰落,好萊塢電影曾經所起到的意識形態樣板作用,正逐漸轉移到由美國政府和跨國資本所共同扶持和推動的,以矽谷為代表的當代科技神話的光環下,「泛科幻」的邏輯也將成為這個時代的基本邏輯。

正如「斯普特尼克時刻」開啟了冷戰年代的太空競賽,2020年,後冷戰年代的新一輪太空競賽也即將揭幕——這個時代與上一個時代的最大區別正在於,「泛科幻」話語邏輯下的外太空探索會被迅速商業化,並和這個世界的大多數普通人發生日常生活意義的關聯,其衝擊力甚至可能並不在當下就能估量到的範圍,整個人類的文化想像力都可能會受到極大影響乃至重構。

相關焦點

  • 薦書| 太空爭雄:馬斯克們的商業航天帝國史記
    對社會大眾來說,馬斯克等商業航天領域的土豪梟雄似乎是一夕之間就霸佔了媒體的版面;而他們是如何出發的,則往往並不為人所知。2018年3月,《華盛頓郵報》首席科技記者克裡斯蒂安·達文波特所著的 The Space Barons 一書在美國上架,這部如小說般驚心動魄的當代太空創業史,向我們揭示了馬斯克、貝索斯、布蘭森等億萬富翁為何對太空情有獨鍾、又是怎樣在商業航天領域篳路藍縷、一路走來的。
  • 新龜兔賽跑:馬斯克與貝索斯的太空競賽
    、蟲洞、高維空間的描摹充分顯示了人們的想像力。  不過,淨資產值極高的企業家們,一旦同時具備想像力和冒險精神,便不會在太空的投入和探索上畏縮不前:微軟合夥創始人保羅·艾倫、輟學的英國億萬富翁安迪·比爾、維珍航空創始人理察·布蘭森,包括現在太空領域動作最大的埃隆·馬斯克和傑夫·貝索斯都是為了太空夢豪擲千金的富豪。
  • 馬斯克和SpaceX的成功看美國商業航天發展戰略
    馬斯克也公開發表了要實現人類未來移居外星的偉大公司願景。當然,後面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在經歷了四次發射失敗後,SpaceX於2008年首次將衛星送入地球軌道,但同時也燒光了所有資金,正當公司內外交困之際,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送上了一份16億美元的「商業軌道運輸服務」項目合同,直接推動了SpaceX後續的一系列開掛式的成功。
  • 馬斯克達成裡程碑!SpaceX首次商業載人航天任務達成
    當地時間11月15日晚19時27分,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首次為NASA執行載人航天任務,SpaceX載人龍飛船此次搭載了四名太空人,將其送往公開資料顯示,這是Spacex第二次載人太空飛行。
  • 深扒矽谷「鋼鐵俠」馬斯克,中國能複製美國商業航天傳奇嗎?
    全網最高智商綜藝節目《理性派對》第二季,關於馬斯克和商業航天,你不知道、想知道的,都在這裡!因為馬斯克在2002年成立了一家公司,他想做低成本,自己研發發動機,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就已經在跟NASA反覆去打交道了。馬斯克在第4次火箭發射成功了以後,才拿到了NASA訂單,當時馬斯克失敗了三次,在第四次的時候,他都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也已經沒有第五次的錢了。
  • 商業飛船首次載人上太空,馬斯克的SpaceX還有對手嗎?
    8年多之後,美國人再次乘坐屬於自己的飛船進入太空,這也是首次由私營商業航天公司將太空人送入國際空間站。回首望去,SpaceX在商業航天的路上好像已經看不到追趕者了。然而,到2008年的時候,兩家公司都快撐不下去了,Tesla還沒成型的產品出現,而SpaceX的前三次發射都失敗了。
  • 中國商業航天和馬斯克還差多遠?看過這篇科普,你就知道
    現在國際上商業航天領域最大的明星肯定是馬斯克和他的SpaceX,其次就是一些知名度沒那麼高的航天企業了。例如鼎鼎大名的全球首富貝佐斯,他其實也在搞商業航天,而且是一直在和馬斯克競爭,這二位還是互相看不慣那種。貝佐斯搞的航天公司名叫藍色起源(Blue Origin),早在5年前,藍色起源就實現了火箭回收。
  • 追趕馬斯克的中國商業航天拓荒者 | 深網
    作為「太空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這種衛星組成星座後,可以很好的解決全球網絡覆蓋和接入的難題。馬斯克的「星鏈計劃」正是這類項目的代表,此前不久,SpaceX成功發射了第三批60顆星鏈衛星,部署的衛星總數達到了180顆。「我們原本來是2019年10月份就要發射的,但是因為前面有其他任務,一直推遲,擠到了1月12號。」
  • 馬斯克獵鷹9重登藍天,中國商業航天正在發力
    獵鷹9號此前獵鷹九號一級火箭已經回收5次,這個背景下顯得SpaceX的航天計劃頗具雄心,因為低成本發射成為可能,太空探索方面馬斯克走在了前面航天方面的探索費時費力,中國商業航天方面已經有了大量的資金,在衛星的發射、製造和通信都有了投入,已經有相關公司得到了融資。今年5月19日,星際榮耀自主研發的焦點一號重複使用液氧甲烷發動機試車,成功達到200秒。在火箭可回收方面要求必須具備可重複使用的火箭發動機,且必須具備變推力能力,這是一大關鍵技術,也是核心技術。
  • 太空項目:馬斯克與貝索斯都在爭著幹的大生意
    當然,太空的生意除了這個「賣小行星」這種騙人掏腰包的初級版生意之外,人類對太空的想像力以及太空生意有很多。這一成功著陸,意味著屬於SpaceX的商業航天模式正式寫入航天史,同時商業載人航天時代開啟。這個SpaceX 背後的大佬馬斯克,就是那位鼎鼎大名的鋼鐵俠原型。
  • SpaceX首次正式商業載人飛行成功,馬斯克將改寫人類航天史
    「科技狂人」的馬斯克卻不這麼認為,11月16日SpaceX公司載人龍飛船商業載人飛行已經發射升空,發射現場工作人員歡呼,連馬斯克都流下了激動的眼淚。意味著SpaceX已具備商業航天載人飛行的實力。馬斯克的努力讓載人飛行真正的走向了商業化,打破了以往的先例,在未來的太空旅行上今天將成為一個被載入歷史的日子。
  • 中國「馬斯克」在簡陽誕生?成都商業航天未來在哪?
    發射成功後,外界期待,這裡是否會走出中國「馬斯克」?而根據知名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史坦利的預計,到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的價值將會達到1萬億美金,這也意味著成都的航天產業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劉百奇創立星河動力時,其實是國內商業航天發展的第二階段。從2014年開始,翎客航天、藍箭空間等一批民營商業火箭公司陸續成立。但2018年則被認為是全球商業航天發展全面加速的一年。2018年2月初,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的「重型獵鷹」火箭將一輛跑車發射到太空。由此拉開了全球商業航天領域激烈競爭的序幕。
  • 馬斯克再創歷史,SpaceX開啟商業載人航天新時代
    就像 NASA 局長 Jim Bridenstine 所說:這開啟了人類航天的新時代。從這一刻起,我們距離太空旅行、重返月球、移民火星,距離那些浩瀚蒼穹中的群星,又邁出了重要一步。01 SpaceX 首次載人航天,馬斯克埋下哪些彩蛋?這一刻,SpaceX 的載人龍飛船已經脫離了二級火箭,獨自在太空中飛行,由飛船的太陽能電池板來供電,向著國際空間站靠近。
  • 從NASA到SpaceX:美國商業航天的隱秘往事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Sputnik 1),拉開美蘇太空競賽的序幕。在美國看來,蘇聯人既然擁有了把衛星送入太空的能力,也意味著隨時可能把衛星換成核彈頭砸向北美大陸,美國國家安全危在旦夕。僅僅幾周後,蘇聯人又發射了第二顆衛星:斯普特尼克2號。這顆星比上一顆重量增加了6倍,更氣人的是,這次蘇聯還把一隻小狗帶進了太空。
  • 中國「胖五」發射成功,美國就在月球「圈地」,太空競賽開始了?
    但另一個事實是,隨著蘇聯解體,那種不計代價和成本的太空競賽思路也被美國徹底拋棄,進入21世紀後,美國砍掉了火箭在內的很多航天項目,把所有的雞蛋都投入到了太空梭項目上,一切都以省錢為目標。新太空競賽裡,藏著兩個金礦除了宏觀層面的國家安全,這一輪太空競賽之所以讓人感覺來勢兇猛,還有更現實的原因——有大把大把的錢賺。先說第一個金礦:商業火箭發射市場。
  • 中國版「馬斯克」?成都商業航天飛出「新高度」
    (簡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星河動力新一代商業運載火箭創新研發生產基地項目位於簡陽市的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發射成功後,外界期待,這裡是否會走出中國「馬斯克」?而根據知名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史坦利的預計,到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的價值將會達到1萬億美金,這也意味著成都的航天產業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 馬斯克的SpaceX 屢屢開拓太空,我國航天私營企業有這樣的實力嗎
    最近,美國的馬斯克及其企業SpaceX的一系列舉動,令世界矚目。美東時間5月30日,SpaceX成功發射載人飛船,將兩名太空人送入太空,正式成為首個掌握載人飛船製造和發射能力的私營公司;僅隔四天後的6月4日,SpaceX將60顆衛星發射升空,完成了第八次衛星發射任務,至此馬斯克的在軌衛星總數接近500顆。
  • 太空飛船試飛,商業飛行即將開始?維珍銀河這次還會跳票嗎?
    此次飛行的測試對象是維珍銀河的太空飛船二號(SpaceShipTwo),這是一艘用於亞軌道(高度20~100km)太空短途旅行的宇宙飛船,目前正處於測試階段,預計商業運營將在未來幾年開始。太空飛船二號的前身是太空飛船一號由莫哈韋航天公司(Mojave Aerospace Ventures)製造。
  • 中國「胖五」剛發射成功,美國就在月球「圈地」,萬億級太空競賽開始了?
    So……相比於上個世紀在美蘇之間展開的那場太空競賽1.0,除了民族情感和獲得壓制對方的戰略威懾力之外,大國之間,這次又在battle啥?更重要的是,「新太空競賽」和我們這些小老百姓的日常,有干係嘛?但另一個事實是,隨著蘇聯解體,那種不計代價和成本的太空競賽思路也被美國徹底拋棄,進入21世紀後,美國砍掉了火箭在內的很多航天項目,把所有的雞蛋都投入到了太空梭項目上,一切都以省錢為目標。
  • 馬斯克和貝索斯顛覆太空探索:誰勝算大?
    馬斯克,傑夫?貝索斯和新太空競賽》作者、科技記者蒂姆?費恩霍爾茨近日接受採訪,講述馬斯克和貝索斯等人正如何試圖顛覆太空探索領域。 SpaceX在2月初發射了它的獵鷹重型火箭(Falcon Heavy),這是太空探索近代史上最好的公關活動之一————不僅僅是因為伊隆?馬斯克的公司將一輛特斯拉汽車送上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