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電視劇《三十而已》讓普通吃瓜群眾長了不少見識,比如貴婦圈給孩子買一套小行星的命名權,看上去很高大上的樣子。
事實上,「給小行星命名」並不是個真正的高大上的生意,比如,https://www.nameastarlive.com 網站上,命名一顆星星也就19.9美金;而中國的網站」星協」則為268元人民幣。
當然,太空的生意除了這個「賣小行星」這種騙人掏腰包的初級版生意之外,人類對太空的想像力以及太空生意有很多。
北京時間2020年8月3日的凌晨2:48,SpaceX 公司旗下的赫爾利Hurley和貝肯Behnken駕乘名為「奮進號」的載人龍飛船Dragon Endeavor,在執行了64天飛行任務後重返地球,成功著陸(濺落)在美國的墨西哥灣,所幸的是航天員身體狀況良好,71分鐘後兩人成功自主出艙。
這一成功著陸,意味著屬於SpaceX的商業航天模式正式寫入航天史,同時商業載人航天時代開啟。
這個SpaceX 背後的大佬馬斯克,就是那位鼎鼎大名的鋼鐵俠原型。他既是在中國投資了500億的特斯拉公司CEO,又是是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CEO兼CTO、特斯拉CEO之外,他還是太陽城公司(SolarCity)董事會主席。SolarCity公司的太陽能系統供應商所建造的電動車充電通道已經在舊金山至洛杉磯之間的101高速公路投入使用。往返於這兩個城市之間的電動汽車駕車者今後可以通過該公司設在充電通道裡的充電設施進行充電。
換言之,馬斯克做的生意正經是屬於我們內地熱議的「新基建」範疇。與普通的基建略有不同。
首先,按SpaceX公司自身的說法,SpaceX的主要目標是通過火箭的重複利用來降低發射成本。比如運送貨物的太空艙「龍膠囊」(Dragon Capsules)就已經使用了三次。2015年以來,SpaceX數十次成功安全地將「獵鷹9號」重型火箭的一級助推器著陸回收。
這次著陸之後,馬斯克本人在此次任務成功後也第一時間發表推特表示祝賀,並且說道:「當空間旅行像乘坐飛機旅行一般普遍時,文明的未來就能得到保證。
與之對應的是,NASA局長吉姆·布萊登斯汀(Jim Bridenstine)表示:「今天我們創造了歷史。這次任務標誌著人類航天的新時代開啟,美國宇航局不再是唯一的硬體購買者、擁有者和運營者,而是未來眾多太空旅行的客戶之一。」
從中我們能夠看出一些端倪:
第一,美國的「航天事業」已經開啟私有化的運營了,馬斯克不僅做了一些NASA原有的工作,而且將NASA也變成客戶了;第二,這一次成功載人是一個質的飛躍,如果把SpaceX比喻為空間運輸公司,之前都是做「貨運」,從現在開始,可以做「客運」了,說得現實一些,乘坐飛船taxi的「太空旅行」馬上可以實現;而說得科幻一些,當人類可以從一個星球到另一個星球,星際旅行很可能帶來星際移民。
還有一個好萊塢式的細節值得關注:9年之前,美國最後一架太空梭退役時,太空人Hurley,親手將一面美國國旗留在了空間站上,後來NASA宣布這面國旗將作為獎品,頒發給第一個將太空人送上國際空間站的美國公司,而九年後, Hurley正是本次執行任務的太空人之一,他取回了當年自己親手留在空間站上的國旗。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原本「國家隊」包括不限於科學家和太空人,都「轉手」給商業公司了。
因此,業界都對SpaceX的未來保持樂觀,認為它還會將更多太空人送往太空。未來的飛行也有望使用本次回收的「龍飛船」, NASA還將允許SpaceX更加深入地參與到深空探索和人員的營救等任務中。公司估值屆時將達440億美元。
未來的機遇在於,除了火箭發射、太空飛船之外,會有更多的領域陸續向民營企業開放,無論是基礎的衛星發射,還是與火箭發射效能提升相關的一些創新,包括新的網絡技術,都有非常大的應用機會。
就目前來看,SpaceX做的還是「空中運輸」的生意,兼顧著「順豐」「貨拉拉」和「滴滴」的業務;這也無可厚非,畢竟這塊「運輸」在全球範圍內是剛需。
同樣對於太空生意有布局的是亞馬遜CEO貝索斯。他在2000年成立了藍色起源(Blue Origin)商業太空公司。提供前往太空的載人或運貨服務,是全球知名的私人宇航公司,雖然比馬斯克行動要早,但是最終兩個人對於「太空漫遊」的路徑出現了分歧。而且經歷了將近20年的時間,貝索斯的這家公司並沒真正實現「太空旅行」。
所以,難怪到了2020年7月,公眾發現貝索斯的太空思路「轉行」了,較之於「太空旅行」,藍色起源不聲不響地搞起了超級發動機,並且已經向航天巨頭ULA 成功交付BE-4發動機。
預計2021年將是BE-4發動機大展雄風的一年,因為屆時藍色起源的未來主力火箭New Glenn 新格倫, 以及ULA的火神 都將迎來首發。
貝佐斯稱,BE-4引擎可重複使用100次,New Glenn的助推器可重複使用25次。同時他們在可靠性方面下了極大的功夫,出現一個結構故障的情況下也能照常運行,即使有一個傳感器壞了,也不需推遲發射。
由此可見,儘管分工略有不同,這兩位大佬的太空夢想幾乎相似之外,在太空搞新基建的思路骨子裡也是相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