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與貝索斯:世界上最有錢的兩人展開太空大戰

2020-12-02 字母榜


埃隆·馬斯克的火星移民夢又前進了一小步。日前他在推特上透露,Starship SN8原型機最早可能會在美國時間12月2日開始飛行。此前,11月25日,SpaceX升空了第16批星鏈衛星,並且成功回收了一枚7手運載火箭「獵鷹9號」。



在馬斯克之前,有能力在私人航天領域進行探索的只有實力超強的大國,近二十年來,這個技術、資金甚至運氣都密集的行業迎來了一些民間player。馬斯克的SpaceX之外,最引人矚目、實力最強的要數亞馬遜公司老闆貝索斯開創的商業太空公司Blue Origin(藍色起源)。


恰巧的是,貝索斯和馬斯克分別是2020年新晉世界首富和第二富豪。據國外媒體11月24日報導,得益於特斯拉股價不斷上漲,馬斯克的身家在今年也大幅增加,在彭博億萬富豪指數榜上,馬斯克目前已超過了蓋茨,升至第2位,身價1280億美元,榜首的依舊是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他目前的身家為1820億美元。


同行是冤家。貝索斯和馬斯克2004年還能一起共進晚餐,然而在一起挖牆腳事件後,兩人再也不一起聊登陸火星的共同夢想了。


據《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自傳》中描述,兩人紛爭的序幕源自一次藍色起源從SpaceX挖角事件。貝索斯明目張胆地從SpaceX挖走了世界頂尖攪拌摩擦焊接專家雷· 米耶科塔(Ray Miryekta)。「傑夫聘用了雷,而且竟敢用他在SpaceX的工作成果申請專利,」馬斯克說道,「藍色起源強攻這些專業領域人才,開出如雙倍工資這樣的條件。我認為這是多此一舉,並且顯得魯莽無知。」


馬斯克


在SpaceX內部,藍色起源被戲稱為B.O.(body odour,意為狐臭),公司甚至設置了郵件過濾器,濾掉所有帶有「blue」和 「origin」的郵件,以杜絕其挖人牆角的行徑。


「我認為貝索斯妄想成為國王,」馬斯克說道,「他有不懈的工作熱情和稱霸電子商務領域的雄心。但說實話,他真不是個有趣的傢伙。」


有來有往,2019年在一次私人演講中,貝索斯則調侃了馬斯克殖民火星的想法不切實際。他當時說,如果「我的朋友(馬斯克)」想去火星,先應該去喜馬拉雅山頂住一年試試。因為和火星比起來,喜馬拉雅山頂的條件可能像「天堂的花園」那樣美好。


從事私人航空事業像是貝索斯的一項業餘愛好,馬斯克則不同,幾乎手中的一切業務都是圍繞移民火星而服務。成立space X是為了發射火箭和宇宙飛船,太陽能公司是解決火星的能源獲取問題,造電動車是因為火星沒有空氣用不了燃油車,做成了市值第一的車企只是「順便」。


貝索斯


論及馬斯克與貝索斯在太空領域取得的成果,space X動作最頻繁也最大,多次完成了重型火箭回收,11月15日還用龍飛船將4名太空人送上了空間站。藍色起源目前呈追趕之勢,雖然最早於2015年11月實現首次火箭回收,但整體發射難度和發射次數還落後SpaceX一大截。不過藍色起源也有一些值得肯定之處,比如同樣取得了NASA的一些發射訂單,還與SpaceX一同加入了美國宇航局最新的重返月球計劃。據外媒7月報導,藍色起源還計劃在2023年實現登月。


兩家私人航空公司都發軔於2000年左右,space x成立於2002年,藍色起源的前身2000年就已經成立。兩家都希望通過降低火箭發射的成本,讓更多人有機會飛向太空。在各自發展的過程中,兩人在火箭回收、全球衛星通信服務、載人航天等業務板塊方面,多次發生摩擦。


每當獲得重大裡程碑式的成就,馬斯克和貝索斯就會在社交網站上隔空互懟,一次次唇舌之戰也是兩家企業白熱化競爭的縮影。兩個爭強好勝的傢伙對於打口水仗樂此不疲,對他們來說,對手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也在激勵他們加快實現夢想。


A


馬斯克與貝索斯最早也最頻繁的摩擦,圍繞火箭回收。


第一次衝突源自2013年爭搶火箭發射平臺,馬斯克怒斥藍色起源的招數為「造假的阻擋策略」。


2013年美國宇航局NASA完成了亞特蘭蒂斯號的最後一次發射任務,並將所有太空梭全部退役,NASA決定將之前使用的甘迺迪航天中心39A號發射平臺的使用權拍賣給私人公司。39號發射臺是傳奇,是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的「王座」,誰得到這個發射塔的使用權猶如被加冕了載人航天的「指定繼承人」。


SpaceX首先表示出了興趣,NASA也傾向於租給有合作關係,且有過成功發射經驗的SpaceX。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後來才加入競爭,甚至還拉上了與馬斯克有宿仇的ULA(聯合發射聯盟),宣揚開放租賃的模式可以帶來更多租戶。馬斯克此刻手中已有一些商業發射訂單,基於自身利益勢在必得,他的主張租給單一公司才能最大化有利於航天事業的發展。藍色起源在那時還沒有任何發射,馬斯克認為沒有火箭發射的發射臺租賃都是耍流氓,憤怒的稱其為「造假的阻擋策略」,這場爭奪最終以SpaceX籤下20年排他性租約而獲勝。



2014年,SpaceX和藍色起源關於可重用火箭技術的專利又再次爆發衝突,使兩人關係進一步惡化。


早在2010年6月,藍色起源公司就已經把火箭重用技術的概念註冊為專利。其中包括了在海岸地區發射火箭,在海面無人船回收一級火箭,照顧到火箭飛行軌跡,這樣可以更加節省燃料。2014年SpaceX正在開發一項火箭回收技術時,突然發現受制於這項專利。如果按照專利的要求,SpaceX可能要為使用這項技術向藍色起源支付數千萬美元。


於是SpaceX向美國專利和商標辦公室提出了抗議,舉證日本發明家Yoshiyuki Ishijima已經在他1998年的論文中對這項技術有了完整論述。後來經過大約一年的審核,專利和商標辦公室最終裁定取消了藍色起源的這項專利。Space X再勝一籌。


2015年11月23日,藍色起源首次實現了火箭發射並垂直回收,公司將研發的New Shepard(新謝潑德火箭)成功發射到了 100千米的高空,隨後火箭體完好無損的垂直降落到了預定的地面位置。馬斯克虛情假意的祝賀了對手貝索斯,還不忘高調誇了自家的火箭,公開指出藍色起源進行的發射難度遠遠低於SpaceX。同年12月22日,SpaceX也第一次成功垂直著陸了獵鷹9的一級火箭。


同樣的垂直回收復用技術,新謝潑德火箭VS獵鷹系列火箭,難度係數簡直大相逕庭。如果說謝潑德火箭是一支鋼筆,那獵鷹9就是一柄長劍,從機身尺寸到發射質量再到發射高度,完全不是一個量級。謝潑德火箭只是來到了太空邊緣的100千米高度,甚至都沒達到低太空軌道;而獵鷹9則有能力發射到200千米高空,真正具備將荷載送入太空的能力。


獵鷹9


從時間節點來看,藍色起源比SpaceX剛好提前了1個月實現,以至於貝索斯當時很得意,發推打趣道:歡迎SpaceX加入火箭回收club。


「一箭七飛」,火箭復用記錄上貝索斯又搶先一步。


今年10月13日,貝索斯期下的藍色起源公司又率先創造一項新紀錄:同一枚火箭/太空艙成功實現第7次發射及回收。單從復用次數來看,刷新了全球航天界的新高度。競賽咬的很緊,Space X在一個多月後的11月25日也實現了「一箭七飛」。


兩家雙雙實現「一箭七飛」,既是結合實際情況,也不能排除情緒的成分。


藍色起源目前總計發射13次,只研製了三枚謝潑德火箭,即謝潑德火箭1號、2號、3號。其中謝波德1號,在2015年4月29日成功發射回收時墜毀。新謝潑德火箭2號在2015年~2016年成功發射並回收5次,一箭五飛。新謝潑德火箭3號,從2017年~至今成功發射並回收7次,實現一箭七飛,藍色起源沒有火箭數量和發射次數的優勢,只能在其他指標上刷刷存在感。


馬斯克手中可以選用的火箭很多,有多枚復用了三次、四次的火箭,唯獨選用了一枚已經發射了6次的火箭做第7次發射,不排除有和貝索斯賭氣的成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疫情的原因,藍色起源的是這次是發射是2020年以來的第一次發射,而SpaceX今年已執行了23次任務!SpaceX不斷高效、成熟、常態化地進行火箭發射並回收,使圈內外普遍覺得,SpaceX才是真正嫻熟掌握火箭復用、回收技術的頭號太空公司,真正意義的太空先鋒。


B


2019年4月,亞馬遜Kuiper全球衛星寬帶計劃,項目代號「Project Kuiper」(「柯伊伯」項目),將要發射3236枚衛星構建全球網絡,馬斯克@貝索斯,並評論:「抄襲者。」


馬斯克先於貝索斯在2015年1月就宣布了「Starlink」(「星鏈」計劃),率先提出要打造一個覆蓋全球的網絡通信系統,為全球提供上網和通信為主的數據服務。「星鏈」計劃打算發射約12000顆軌道衛星覆蓋全球每個角落,後來這一數量又追加到42000顆。


2019年5月23日,獵鷹9號運載火箭成功將首批60顆星鏈衛星發射向太空,正式開始部署「星鏈」。截至目前,短短一年半的時間,SpaceX已經發射了16批星鏈衛星,每批發射數量都在60顆左右,截至目前共計發射了近955顆,還於近期開始了商業化公測,可以說實現了從0到1。



網際網路全球衛星通信服務,是一項門檻極高的服務項目,往往需要數十億美元和長達幾年的持續投入。從覆蓋局部到全球,從單一頻段到多頻段覆蓋,都要分階段實施。以「星鏈」計劃為例,造一個大型的人造衛星星座,全面組網完畢基本分為三步:首先,用1584顆衛星完成初步覆蓋(主要為北美地區);第二步,用2825顆衛星完成全球組網;第三步用7518顆衛星組成更為激進的極低軌星座。


立體組網之後,能同時滿足高速度和低時延的複合需求。由於衛星數量多,還可以動態的控制數據資源流動,也解決了地面網絡覆蓋不到的偏遠區域的網絡需求。


「星鏈」計劃優點諸多,卻並非獨創首創,知名的其他網際網路星座還包括oneweb、Telesat、波音公司和銥星計劃等。其中最著名的應屬銥星計劃(Iridium),最早於1987年由美國摩託羅拉公司啟動,計劃在7個軌道面均勻分布11顆衛星實現全球覆蓋,參考銥元素77有個電子故此得名,後經論證總數降為66顆就實現了覆蓋。銥星計劃提出的時候前景遠大,只是結局有些唏噓,最終因入不敷出導致了項目破產,後由美軍介入成為了美軍專屬的全球通信網絡。


目前「星鏈」計劃已達到800顆衛星的最低要求,前日向美國部分用戶發起了測試邀請,美國網速測試統計公司Ookla最新數據顯示,SpaceX的「星鏈」衛星網際網路服務的試用速度已突破160 Mbps,超過美國95%的寬帶連接。網絡速度表現也使較多用戶感到驚喜,紛紛在網上曬貼。


貝索斯的「柯伊伯」項目今年7月份獲得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 簡稱FCC)批准,對比下來還沒有進度上的優勢。暫時雖未開始發射,拿到了頻段這一戰略資源等於說箭已上弦,自家也有火箭,準備好之後隨時可以啟動。官方公布的組網步驟分為五個小階段,跟星鏈的三步走異曲同工,一隻腳剛邁出了0的起跑線,還沒落到1。


「柯伊伯」項目處於後發位置,有若干前人經驗可以參考,能更好的避坑和取巧。「柯伊伯」項目只打算覆蓋北緯56度到南緯56度的區域,目標為全球95%的人口提供衛星通信服務,不像「星鏈」計劃那樣立志覆蓋全球每個角落,也不像銥星計劃組網衛星數那麼少。所需的衛星總數相較於星鏈,大幅縮減至3236顆。最終覆蓋面和覆蓋密度雖不如星鏈,但卻有可能花不到星鏈一半的成本解決90%的需求。知名投行摩根史坦利分析師Adam Jonas也認可了該網絡的潛力,說Project Kuiper代表了高達「1000億美元的機會」。



寰宇四海,「柯伊伯」項目是目前唯一在數量級上能和 SpaceX 打對臺的衛星群計劃。雖然發射進度暫時落後,但貝索斯這邊有和現有業務聯動的想像空間,不失為另一種強大的優勢。未來亞馬遜雲業務可以上衛星、個人的prime會員增值業務也可以作捆綁,新的流媒體業務Fire TV也有內容倒逼運營商業務的潛力。


星鏈計劃領跑了第一圈,但長跑還遠未結束。


C


今年9月21日,NASA發布了「阿爾忒彌斯」月球探索計劃的正式規劃報告。阿耳忒彌斯在古希臘神話中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妹妹之名,被喻為月亮女神,足見NASA對此項目期望之高。此次NASA不僅自建火箭和一系列航空器,還發包尋求外部公司的合作,這又無可避免的成為藍色起源和SpaceX競相角逐的標的。不過這次,較量從基礎的火箭技術,上升到了技術含量更高的複雜太空飛行器板塊。


2019年5月10日,貝索斯揭曉了藍色起源的月球探索計劃,並親自在展示了月球著陸器藍月亮(Blue Moon)。馬斯克當天發推嘲弄,在Twitter上發布了一張經過修改的「藍月亮」照片,登陸器側面的名字被改成了「藍球」。



與此同時,SpaceX家的星際飛船(Starship)也在緊張的開發之中。2019年1月馬斯克就在社交媒體上曝光了Starship的模擬圖,中間也曾經歷過不小的挫折,今年2月,SpaceX星際飛船原型SN1在一次液氮壓力測試中發生爆炸,直到今年8月4日,全尺寸「星艦」原型機SN5才完成150米跳躍試飛試驗,試飛時間持續約1分鐘。


9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藍色起源和Dynetics的月球著陸器都通過了美國宇航局(NASA)的審查。NASA同時將月球著陸器合同授予了三個競爭對手,分別是SpaceX、藍色起源和Dynetics,合同總價值為9.67億美元。藍色起源獲得了5.67億美元,SpaceX獲得了1.35億美元資金合同。由於承包業務內容不同,不能單純以金額高低論成敗,獲得NASA認可即是勝利,這次兩家可以說打了個平手。


馬斯克與貝索斯都是成功的企業家,逐夢太空也源自二人兒時的神往。時針撥回到2004年,亞馬遜還稱不上是電子商務帝國,特斯拉在人們心目中還不是汽車而是人名;那時二人同桌共進晚餐,聊起火箭還是志同道合的極客密友,如今舊時光再難回去。


藍色起源與SpaceX走出了兩條完全不同的發展軌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創始人的理念為公司注入了不同的靈魂。貝索斯信奉「慢就是順,順就是快」,踐行長期主義,馬斯克則一路高調猛進。


1999年末,美國網際網路泡沫即將破裂前夕,貝索斯上了美國三大電視臺之一NBC的晚間新聞節目。貝索斯堅持燒錢低價擴大市場份額的戰略是他屢受質疑,NBC著名主播布羅考(Tom Brokaw)在訪問中用挑釁的語氣問貝索斯:你知道利潤(Profit)這個詞怎麼拼麼?「當然知道」,貝索斯不假思索地回答:PROPHET(先知,洞察先機)。


多年以來他始終踐行長期主義,終將亞馬遜做成了世界頂級的公司。


與貝索斯風格截然不同的馬斯克,練就了一套「吸睛大法」,是媒體寵兒,也為他的公司帶來了巨大的關注度。


之前美團王興曾評價馬斯克是一個深諳 vaporware(註:「霧件」,指未開發完善便開始宣傳的)之道的人,意指馬斯克的產品和宣傳存在錯位,總是迫不及待地把任何進展公之於眾。人們總能第一時間從直播中見證「獵鷹1號」、「獵鷹9號」、「龍飛船」的發射,哪怕有時也面臨失敗。


最有趣的是,貝索斯與馬斯克二人除了正面競爭,還有一些番外,都淘氣過「行為藝術」。


貝索斯算是為自己的長期主義造了一座紀念碑,他在德州建造了一個由未來學家西爾斯(DannyHills)設計的萬年鍾(ClockoftheLongnow),這台鐘每一百年指針動一下,每一千年布穀鳥才報時一次。


萬年鍾內部


SpaceX創立之初,為了引起NASA的注意,馬斯克曾把一個七層樓高的火箭放到一輛定製的拖車上,跨過了整個美國,運到華盛頓。使原本擺熱狗攤的地方,躺著一枚七層樓高閃亮、潔白的大火箭。


埃隆·馬斯克和傑夫·貝索斯既為我們帶來了好的產品和服務,還帶來了好故事。兩人在太空領域的較量仍在繼續,有位名人曾說過,「宇宙就是一幅最大的春畫。」,且看馬斯克和貝索斯後續如何塗寫。


引用:

《在彭博億萬富豪指數榜上,馬斯克已超過蓋茨升至第二位

》,鳳凰網科技

《SpaceX成功挑戰新紀錄:一箭七飛七回收》,騰訊新聞

SpaceX的「星鏈」究竟特殊在哪裡?》,搜狐

SpaceX執行第16次星鏈發射任務 將60顆衛星送入軌道》,新浪科技

《NASA更新2024年讓太空人重返月球的阿爾忒彌斯計劃》,騰訊新聞

《馬斯克與貝索斯的恩怨從何而來?》,新浪財經

《SpaceX首批星際飛船乘客將在2023年1月開始繞月之旅》,TechWeb

《新龜兔賽跑:馬斯克與貝索斯的太空競賽》,新浪科技

《貝索斯的長期主義》,經濟觀察報

《貝索斯公布登月計劃:2024年送人上月球,登陸器叫藍月亮》,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新龜兔賽跑:馬斯克與貝索斯的太空競賽
    今天,在付得起錢的前提下,藍色起源、SpaceX、維珍航空能夠提供普通人去太空旅行的服務,這一切離不開以上提到的企業家們。在《新太空競賽》和《下一站 火星》兩本紀實作品中,兩位分別就職於數字商業新聞網站Quartz和華盛頓郵報的記者記錄了以馬斯克和貝索斯為代表的企業家們,在太空旅遊商業和私人化上所做的鬥爭與決策。
  • 馬斯克和貝索斯顛覆太空探索:誰勝算大?
    馬斯克,傑夫?貝索斯和新太空競賽》作者、科技記者蒂姆?費恩霍爾茨近日接受採訪,講述馬斯克和貝索斯等人正如何試圖顛覆太空探索領域。 SpaceX在2月初發射了它的獵鷹重型火箭(Falcon Heavy),這是太空探索近代史上最好的公關活動之一————不僅僅是因為伊隆?馬斯克的公司將一輛特斯拉汽車送上太空。
  • 馬斯克與貝索斯,誰會先飛到火星?
    馬斯克的SpaceX之外,最引人矚目、實力最強的要數亞馬遜公司老闆貝索斯開創的商業太空公司Blue Origin。恰巧的是,貝索斯和馬斯克分別是2020年新晉世界首富和第二富豪。據《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自傳》中描述,兩人紛爭的序幕源自一次藍色起源從SpaceX挖角事件。貝索斯明目張胆地從SpaceX挖走了世界頂尖攪拌摩擦焊接專家雷· 米耶科塔。「傑夫聘用了雷,而且竟敢用他在SpaceX的工作成果申請專利,」馬斯克說道,「藍色起源強攻這些專業領域人才,開出如雙倍工資這樣的條件。我認為這是多此一舉,並且顯得魯莽無知。」
  • 馬斯克和貝索斯要如何顛覆太空探索?
    》作者、科技記者蒂姆·費恩霍爾茨近日接受採訪,講述馬斯克和貝索斯等人正如何試圖顛覆太空探索領域。讓所有人齊聚一堂的是,一家私人太空探索公司展示其大型火箭帶來的激動人心的前景——以及以極低的成本將超重負載送上太空的潛在希望。美國宇航局似乎已經對獵鷹重型火箭失去一些興趣,這無關緊要;公眾參與進來了。你會覺得,最終宇航局將不得不追隨進來。私人太空競賽已經激戰了好幾年了,地球上最富有的一些人紛紛投入進來,力爭領先地位。
  • 貝索斯與馬斯克太空大戰開始?藍色起源火箭首射,欲截胡SpaceX?
    早在2011年,貝索斯在一次演講就透露,藍色起源的目標是壓低太空旅行的成本,並提高技術的安全性,創建一個人類可以親自探索太陽系的未來。隨按照計劃,該公司可能將在今年推出太空遊服務。即將進行測試飛行的New Shepard號火箭是藍色起源目前的主力軍,這是由藍色起源自己研發的可回收式火箭,以第一位進入太空的美國航天員Alan Shepard命名。
  • 薦書| 太空爭雄:馬斯克們的商業航天帝國史記
    目前兩人身價分別為1215億美元和214億美元,排名世界第1和第24馬斯克和貝索斯都是科幻迷——在太空科幻領域有兩個系列的巨作:《星球大戰》與《星際迷航》,前者「更注重善惡之爭《星球大戰》與《星際迷航》,經常被認為有各自的粉絲群體。而似乎馬斯克和貝索斯就分別痴迷於其一:馬斯克在給「獵鷹」(Falcon)火箭命名時,是在向《星球大戰》中的「千年隼」(Millennium Falcon)致敬;貝索斯則用《星際迷航》的角色坎帕拉(Kampala)給自己的寵物犬命名。
  • 太空項目:馬斯克與貝索斯都在爭著幹的大生意
    最近的電視劇《三十而已》讓普通吃瓜群眾長了不少見識,比如貴婦圈給孩子買一套小行星的命名權,看上去很高大上的樣子。事實上,「給小行星命名」並不是個真正的高大上的生意,比如,https://www.nameastarlive.com 網站上,命名一顆星星也就19.9美金;而中國的網站」星協」則為268元人民幣。
  • 人類有50%機率問這個問題:馬斯克和貝索斯,誰將主宰宇宙?
    不過,我們也不能忘了另外一個人,亞馬遜的老闆貝索斯,他的另一個身份,是藍色起源(Blue Origin)的創始人,幹的事情和馬斯克是一樣的,只是側重點稍有不同。我們現在就來看看,馬斯克和貝索斯,誰有可能在未來主宰宇宙?
  • 地球裝不下馬斯克和貝索斯了,他倆誰會先飛到火星?
    馬斯克的SpaceX之外,最引人矚目、實力最強的要數亞馬遜公司老闆貝索斯開創的商業太空公司Blue Origin(藍色起源)。恰巧的是,貝索斯和馬斯克分別是2020年新晉世界首富和第二富豪。貝索斯和馬斯克2004年還能一起共進晚餐,然而在一起挖牆腳事件後,兩人再也不一起聊登陸火星的共同夢想了。據《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自傳》中描述,兩人紛爭的序幕源自一次藍色起源從SpaceX挖角事件。貝索斯明目張胆地從SpaceX挖走了世界頂尖攪拌摩擦焊接專家雷· 米耶科塔(Ray Miryekta)。
  • 貝索斯、馬斯克和巴菲特的獨特,在於他們對時間的看法不同(上)
    編者按:貝索斯、馬斯克、巴菲特……這些特別成功的人成功之處在哪裡?專門研究學習學的Michael Simmons總結出了最重要的一點,在我們大部分人用一維的視角審視問題的時候,他們卻是用四維的視角去審視的。其中被大家了解得最少的一個維度是:時間。這些人審視問題的時間範圍都非常的廣,從歷史到未來跨越幾百年。正是因為這種長線思維,讓他們能夠跳出急功近利的思維,專注於長期的成功。
  • 貝索斯在計較登月,馬斯克載人火星登陸四年後發射
    隨著我國最近的嫦娥五號登月「挖土」任務引起國際方面廣泛的關注,各國也紛紛發布太空相關的訊息,蹭了一波熱點。而馬斯克的星艦原型測試機SN8這兩天則進行了測試,雖然最終爆炸了,可是馬斯克笑成了傻瓜。翻譯:火星,我們來了!!
  • 貝索斯在計較登月,馬斯克載人火星登陸4年後發射
    而後在2018年,由三個獵鷹9號火箭為基礎的核心助推器組成的獵鷹重型火箭發射升空,把一輛特斯拉給帶了上太空。但是,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始終是沒能比得過馬斯克的SpaceX,貝索斯旨在爭搶NASA的訂單,而馬斯克"男兒志在火星上"。
  • 馬斯克怒懟貝索斯:「抄襲狗」!然而自己卻「後院起火」
    來源:中國基金報馬斯克又開懟了!這次仍然是世界首富貝索斯……美東時間6月27日,馬斯克發推特@亞馬遜CEO貝索斯稱,貝索斯(Jeff Bezos)是「抄襲狗」。這次又是為了什麼讓馬斯克發飆呢?正當人們把焦點放在12億美元的「四折價」上時,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跑出來搶盡了風頭。截至到目前,國外已經有20多家媒體報導了馬斯克稱貝索斯是抄襲狗的事情。
  • 馬斯克取代貝索斯成全球首富,稱賺錢為幫地球物種移民火星
    美國傳媒1月7日報導,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坐擁逾1850億美元身家,取代亞馬遜創辦人貝索斯,成為全球首富。特斯拉股價在7日早段升超過5%,迫近800美元歷史高位,媒體指,馬斯克的身價升至1,885億美元,以15億美元之差力壓貝索斯,取代對方自2017年以來的全球首富地位。在成為首富後,馬斯克在社交媒體解釋,愛財的原因並非人們想像的 ,其實他可以用來消閒的時間很少,也沒有度假屋或別墅那類東西。
  • 全球首富財富再創新高 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和他的「新疆界」
    截至發稿,據福布斯排行榜實時數據,貝索斯個人財富為1975億美元,比排名第二的比爾·蓋茨高近823億美元,穩坐首富寶座。貼著「世界首富」的標籤登上頭版頭條,這對貝索斯而言已然成了家常便飯,尤其這幾年亞馬遜股價奔上了連續暴漲的康莊大道。「近2000億美元的淨資產」,「全世界首位身價達到這一水平的富豪」,「地球上近40年來最有錢的人」,如今這些光環讓貝索斯首富的身份更加閃耀。
  • 特斯拉股價飆升,馬斯克資產超過貝索斯,成世界新首富
    隨著特斯拉股價的飆升,埃隆·馬斯克的淨資產超過1880億美元,取代了亞馬遜的傑夫·貝索斯,成為世界首富。對於正式成為世界首富,埃隆·馬斯克做出了輕鬆的反應。周四上午,這家汽車製造商的股價上漲了6%,而僅僅24小時前,該公司股價在今年首個交易日上漲至4.6%。
  • SpaceX與藍色起源風格相差巨大,馬斯克激進無畏,貝索斯保守求穩
    近日,埃隆·馬斯克旗下SpaceX最近擊敗傑夫·貝佐斯的藍色起源,成功奪得美國空軍價值6.53億美元的太空發射合同。馬斯克與貝佐斯的太空戰現以馬斯克勝利告一段落,但是在未來,他們的競爭將會越來越頻繁,我們的吃瓜才剛剛開始。
  • 人類最強現役運載火箭誕生,馬斯克成功將特斯拉跑車送入太空
    圖片來源:深科技用於太空旅行項目商業、軍用、科研發射還都屬於常規項目,也許太空旅行才是馬斯克的星辰大海。圖片來源:騰訊太空在本次重型獵鷹的發射中,就包含了一輛汽車和一個機器人,可能就是為日後的太空旅行收集科研資料。當然,要想完成如此宏大的計劃,馬斯克的SpaceX除了面臨波音等傳統軍工強者的競爭,也面臨不少後起之秀的挑戰。
  • 和馬斯克槓上了?進軍太空計劃獲批 貝索斯將打造亞馬遜版「星鏈」
    早在2015年1月,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CEO馬斯克就宣布了衛星網際網路服務計劃,這一項目被命名為「星鏈」(Starlink)。SpaceX計劃將約1.2萬顆通信衛星發射到軌道,為地球上的用戶提供寬帶網際網路服務。除了這已經獲得批准的近1.2萬顆衛星,該公司還申請發射3萬顆衛星。美國東部時間8月7日,SpaceX成功發射了第10批「星鏈」網際網路衛星。
  • 藍色起源發射火箭 貝索斯:未來會有1萬億人在太空生活
    目前身家達到1300億美元的貝索斯表示,如果人類不能生活在多個星球上,我們的文明最終將會停滯不前。「我之所以從事這一工作,是因為我認為如果我們不開發太空,我們的文明發展最終將陷入停滯狀態,而這將十分糟糕。我不希望自己的子孫生活在一個停滯的文明中,我們都喜歡一個不斷增長、不斷變化、充滿活力的文明。」貝索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