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 太空爭雄:馬斯克們的商業航天帝國史記

2020-12-06 蝌蚪五線譜

這是〖薦書〗欄目的第103

2018年在航天領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無疑是2月6日,科技網紅埃隆·馬斯克旗下公司 SpaceX 的「獵鷹重型」火箭試飛時,把他的一輛紅色特斯拉跑車送入太空的浪漫舉動——「用自家的火箭向太空發射自家的跑車」,確實也是沒誰了(題圖)。

而截至2018年12月28日,今年美國的34次火箭發射中,有多達20次是由 SpaceX 使用其扛把子產品——獵鷹九號火箭——完成的。這也讓獵鷹九號火箭成為本年度全球航天發射市場中,執行了最多發射任務的單一型號火箭。

馬斯克與獵鷹重型火箭

在馬斯克和 SpaceX 之外,商業航天的其他巨頭們也沒閒著:

由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的創始人、CEO 傑夫·貝索斯(又譯貝佐斯)創立的航天企業「藍色起源」發布了其下一個裡程碑式的重型火箭——「新格倫號」火箭——的載荷用戶手冊,這款與獵鷹重型相媲美的火箭,儘管一度顯得過分低調和神秘,也終於向世人露出了冰山一角。

同樣橫跨多個產業的維珍集團,其創始人理察·布蘭森創立的太空旅遊公司」維珍銀河「,也在2018年12月13日首次讓其「太空船2號」完成亞軌道飛行並安全返回。這號稱是2011年太空梭退役之後,在美國本土發射的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對社會大眾來說,馬斯克等商業航天領域的土豪梟雄似乎是一夕之間就霸佔了媒體的版面;而他們是如何出發的,則往往並不為人所知。

2018年3月,《華盛頓郵報》首席科技記者克裡斯蒂安·達文波特所著的 The Space Barons 一書在美國上架,這部如小說般驚心動魄的當代太空創業史,向我們揭示了馬斯克、貝索斯、布蘭森等億萬富翁為何對太空情有獨鍾、又是怎樣在商業航天領域篳路藍縷、一路走來的。

這本書的中譯本《下一站 火星:馬斯克、貝佐斯與太空爭奪戰》由中南博集天卷引進、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已於2018年12月在中文圖書市場上架。本文就帶你一窺本書的精華內容。

作者:克裡斯蒂安·達文波特(美)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時間:2018年12月太空梟雄的史前史

本書以非虛構寫作的筆法,主要記錄了三位商業航天領域的創業明星的故事:埃隆·馬斯克、傑夫·貝索斯和理察·布蘭森。他們三位,單拿出任何一人,都有講不完的精彩絕倫的人生故事;但他們的發跡史和行事風格,卻又在可比性之外有著迥然可辨的巨大差異。

馬斯克和貝索斯都發跡於矽谷——

馬斯克算是一個連續創業者,1999年,他和弟弟一起創立的 Zip2 就賣了3億多美金;而他最著名的一大桶金來自於隨後創立的電子支付工具 PayPal:2002年他賣掉 PayPal 時,獲利1.65億美元,這也是他2002年創立 SpaceX 初期的主要資金來源。

貝索斯則顯得更為專註:他從華爾街跳槽到矽谷之後即創立了網上書城亞馬遜,它後來逐漸發展為世界人民的「淘寶」,也讓他最終於2018年以千億美元身家登頂世界首富。

目前兩人身價分別為1215億美元和214億美元,排名世界第1和第24

馬斯克和貝索斯都是科幻迷——

在太空科幻領域有兩個系列的巨作:《星球大戰》與《星際迷航》,前者「更注重善惡之爭」,而後者更強調科技與探索。《星球大戰》與《星際迷航》,經常被認為有各自的粉絲群體。

而似乎馬斯克和貝索斯就分別痴迷於其一:馬斯克在給「獵鷹」(Falcon)火箭命名時,是在向《星球大戰》中的「千年隼」(Millennium Falcon)致敬;貝索斯則用《星際迷航》的角色坎帕拉(Kampala)給自己的寵物犬命名。

《星球大戰》中的千年隼號和《星際迷航》中的進取號飛船

馬斯克對世界擁有無窮的奇思妙想,通過邁向太空而最終拯救人類只是其中的一個——事實上,馬斯克要造火箭的念頭,不過是來自於一次在下班路上跟同事的「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造火箭應該沒那麼貴啊」,隨即他就計劃在這個領域做些探索。

而貝索斯則從孩童時期開始,就對太空情有獨鍾——他的外祖父曾就職於美國機密武器研發部門「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讓他自幼得到不少「科技與太空」話題的薰陶;他在5歲時在電視上目睹阿波羅11號登月,得到了終生的激勵;他在高中時就憑藉一篇有關零重力對家蠅影響的小論文被邀請到 NASA 參觀;他在普林斯頓大學跟從物理學家、太空夢想家傑瑞德·歐尼爾學習,還在學生社團「宇宙探索及開發學生聯盟」(SEDS)擔任主席——他甚至承認,「也可以說」,創立亞馬遜掙錢,就是為了能夠讓少年時候的太空夢想能夠繼續前進。

有YouTube用戶總結稱,馬斯克是個工程師,貝索斯是個商人,而布蘭森是個冒險家。

關於前兩人的概括是否精確自有公論,布蘭森是冒險家可以說很切中要害了。

布蘭森曾經駕駛熱氣球進行環球旅行、試圖創造開船橫渡大西洋的最快紀錄,他甚至曾經把坦克開上時代廣場並碾壓了一堵可口可樂堆成的矮牆——來宣傳自己家的「維珍可樂」。他是熱愛冒險的花花公子,媒體的寵兒,也一再享受著以驚人舉動佔據媒體版面為開拓事業帶來的利好:他創立的維珍集團,業務遍及航空、鐵路、酒店、傳媒、圖書、唱片、體育等多個行業。他不像馬斯克、貝索斯那樣從心底以拯救地球和人類為己任,只是想要在太空完成新的冒險,同時為維珍集團博得更大的媒體版面。

1998年,布蘭森在紐約市開坦克宣傳旗下新品牌

龜兔賽跑

SpaceX、藍色起源和維珍銀河,這三家從2000年左右起步的民營航天創業浪潮代表企業,不約而同地選擇通過發展可重複使用的發射載具,實現極大降低航天發射成本的目標。被期待形成成本優勢,可以說是當下這波商業航天大潮得以興起的重要推手。

不過三人鮮明的個性給他們各自的航天創業公司帶來了不同的奮鬥目標和公司文化。

馬斯克和貝索斯相較而言「志存高遠」,均著力於發展自己的運載火箭,以地球軌道乃至更遠的太空為目標;布蘭森則一度拘泥於「把人送進太空」——哪怕只有一小會——這個簡單的目標,因此維珍銀河只開發了從平流層進行高空發射、只能做亞軌道飛行的飛行器。這種亞軌道飛行器在短暫進入太空之後幾分鐘,就會在自由落體運動中重新墜入大氣層;這種飛行器所需的速度,與前兩者發射的那種可以進入地球軌道的飛行器的速度相比,相差幾乎十倍。

「維珍銀河」的亞軌道飛行器「太空船二號」

馬斯克和貝索斯,如《下一站火星》一書所總結的,似乎是在進行一場「龜兔賽跑」。

馬斯克在媒體上非常活躍,經常公開談論自己宏大的太空夢想;他甚至敢於對媒體直播有較大風險失敗的火箭試射;SpaceX 以「埋頭苦幹,辛苦耕耘」(Head down. Plow through the line.)為口號,在這場競賽中像兔子一樣一路領先。

而貝索斯則異常低調,低調到外界在很長時間裡,搞不清藍色起源究竟在幹什麼;他只有成功進行火箭發射之後,才會把新聞通稿和剪好的視頻片段發給媒體。藍色起源的紋章上有兩隻探向星辰的烏龜,同樣的烏龜也被他們繪製在飛船艙門上,以標記成功發射的次數。貝索斯喜歡的一句格言也是同樣的調調:「慢就是順,順就是快」(Slow is smooth and smooth is fast.)。

藍色起源公司的紋章

2015年之前,雙方競爭的「聖杯」是,誰能夠率先實現火箭的垂直著陸——回收復用火箭的基本技術關隘。

看起來似乎低調的「烏龜」搶先一步奪走了聖杯——2015年11月,藍色起源的「新謝潑德」號火箭,首次在運送飛船進入太空之後,平安實現著陸。

2015年11月,新謝潑德號火箭實現垂直著陸

但僅僅一個月後,SpaceX 的獵鷹九號就做到了同樣的事——而且,新謝潑德號只是一枚高18米的亞軌道火箭;而獵鷹九號是高達70米的龐然大物,是貨真價實可以把衛星送進地球軌道的運載火箭。

馬斯克和貝索斯,也許十年之前還能坐下來喝杯咖啡、聊聊各自的火箭開發計劃,但在2015年底的這一輪爭鋒中,他們均因在推特上逞口舌之快而丟了些許風度。

2018年,「獵鷹重型」火箭,也即把一枚完整獵鷹九號和兩個它的一級火箭捆綁在一起的大傢伙,成功發射;除了太空中漂流的特斯拉跑車,其中兩枚一級火箭幾乎同步優雅著陸的場景也讓人激動不已。「獵鷹重型」的試射成功,讓SpaceX 擁有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實際可用的重型火箭。

2018年2月,獵鷹重型火箭的兩枚一級火箭完美同時著陸

而藍色起源則在踐行「烏龜」精神過程中,憋了個大招。他們從玩具般的亞軌道火箭「新謝潑德」,一步跨越到了重型火箭:正在研發的「新格倫」號火箭,從外觀看比「獵鷹重型」還要高出一截,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將達到45噸,比起獵鷹重型的63.8噸也不遑多讓。它將成為「獵鷹重型」的有力對手。

新謝潑德號、獵鷹九號、新格倫號火箭大小對比

SpaceX 佔據先發優勢,已經開始給「獵鷹重型」大量接單。而馬斯克更號稱將逐漸把研發資源集中在下一款巨無霸火箭型號「BFR」(Big Falcon Rocket)上,這是馬斯克用以實現殖民火星夢想的終極武器。而貝索斯也不甘示弱,與之能夠正面對抗的「新阿姆斯特朗」也已列上日程。

獵鷹一號、獵鷹九號、獵鷹重型、BFR 大小對比圖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馬斯克和貝索斯,在爭奪發射位、挖對手人才牆腳、爭奪在海上平臺著陸專利等方面多有交鋒。但其中最值得說道的,是2014年的一場合縱連橫。

在這場商業航天大潮中,遊戲玩家絕不僅是馬斯克、貝索斯這些新入局的企業家。美國軍工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和波音公司,強強聯手打造了「聯合發射聯盟」(ULA),以此壟斷美國軍方的衛星發射合同——並且在多年中,以極高的成功率證實著自己的實力。

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更早已成為美國航天的象徵,他們同樣在商業航天發射市場有著舉足輕重的話語權。

馬斯克、貝索斯及任何新玩家,都不得不面對這個既存體制,和那些依託巨額政府合同生存的壟斷性「美元玩家」。

自 SpaceX 創立不久,馬斯克就不斷試圖衝破這個市場的枷鎖。

2004年,為了跟前 NASA 僱員開辦的公司獲得同等的競標 NASA 合同的資格,馬斯克不顧「別告你未來的甲方」的勸阻,把 NASA 告到了政府問責辦公室(GAO),並最終成功讓 SpaceX 獲得了 NASA 的合同。

2014年,他又故伎重演,借美俄關係不佳的政治氣氛,以巨頭 ULA 使用俄制發動機為理由,向其發難,以求打破 ULA 對五角大樓合同的壟斷——然而就在此時,藍色起源使了一招「連橫」,向 ULA 提供了自家研製的 BE-4 火箭發動機,解了 ULA 的燃眉之急。

不過馬斯克的主訴求——打破發射市場的壟斷格局——擁有強大的生命力。ULA 感到巨大的壓力,被迫跟隨 SpaceX 進行變革:他們更換了新的 CEO,誓言要把發射價格降低一半。

而最終馬斯克還是贏了。SpaceX 打破了 ULA 的壟斷,拿到了五角大樓的合同;在太空梭退役之後長達1100多天裡無力把太空人送入太空的 NASA,也拋來了幾十億美金的載人發射合同。

馬斯克曾經面臨接連失敗的絕望時刻,而他一次次的挺了過來。現在,他和他的公司成為商業航天領域的旗艦,這個一度被認為「不可能」的市場,開始顯得安全而明朗。

隨之而來的,當然是立體化的、更激烈的競爭。

各路玩家紛紛進場——在獵鷹九號和獵鷹重型火箭力所不及之處,一些公司(如美國企業 Rocket Lab)通過開發小型火箭,試圖進佔微小衛星發射的生態位;布蘭森利用「維珍銀河」班底,孵化出「維珍軌道」公司,也試圖在軌道發射市場分一杯羹;把「維珍銀河」仰賴的技術核心「縮尺複合體」(Scaled Composites)公司賣給布蘭森的微軟創始人之一保羅·艾倫,也重拾對市場的信心,以一個用巨型飛機在平流層實施軌道發射的計劃,捲土重來……更不用說 ULA、NASA 等傳統玩家,也都沒有放棄治療。

何況,還有中國

2018年,在 SpaceX 接單量獨霸美國發射市場之時,中國人用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在總發射次數排行榜上,悄然超越了美國。

這是中國第一次在年度發射總數上超過美國:中國38次,美國34次。

由於 Rocket Lab 發射場建於紐西蘭,在有些排名中將該司的3次發射從美國發射數裡拿出來單列了

我們當然應該清醒地看到,這一輪商業航天浪潮起源於美國,美國政府對民營航天的發展以法律、政策、資金等方式予以了大力支持,現在美國商業航天呈現百花齊放的繁榮場面,我們決不能僅憑發射數量的一時領先就輕忽自滿。

但我們也能明白地看到,一大批中國民營航天創業企業,也在努力成長著:造衛星的天儀研究院、九天微星,造火箭的藍箭、零壹空間、翎客航天……他們或許比起美國那幾個巨頭起步晚了一些,但一切追趕,總要有個開始。

福利時間到,這次蝌蚪君聯合博集天卷送出3本《下一站火星:馬斯克、貝佐斯與太空爭奪戰》,感興趣的小夥伴快到下方評論處留言吧。

蝌蚪五線譜

專注做權威、有趣、貼近生活的網際網路科學傳播

相關焦點

  • 馬斯克的意識形態掛帥,商業航天與第二次太空競賽的想像力
    2010年6月28日,白宮正式發布了影響至今並還將繼續發揮深遠作用的新版《美國國家航天政策》,對新世紀以來的美國航天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這項政策調整的實質,是重新平衡美國軍用航天和民用航天、商用航天的比重,在民用航天、商用航天中重新平衡載人航天、機器人太空探索和地球觀測等的比重。
  • 成就了馬斯克的《銀河帝國》,到底有多震撼!
    這不僅是沉寂數年後,「載人航天」這個名詞的重磅回歸,也是全球首次有商業機構做到載人航天。」 正是《銀河帝國》給予了馬斯克宇宙級的視野,讓馬斯克成為了馬斯克。 成年後的馬斯克,非但沒有忘記《銀河帝國》,反而更加痴迷這個「初心」。
  • 馬斯克的商業帝國及其背後的「專利軍團」
    馬斯克將人類一舉帶進了商業航天的新紀程。為他的衝出地球,殖民火星的夢想開啟了重要篇章。載人航天,這個一直以來只有超級大國才有實力探索的領域,第一次被一家商業公司所徵服,而這距SpaceX公司成立僅有18年。
  • 中國「馬斯克們」的商業邏輯——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解析
    在4月4日那個夜晚過後,半年多的時間裡,張小平離職事件、藍箭首飛失利、天儀研究院的衛星將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基因帶往太空……一系列事件讓人們感到,中國的商業航天雖然步履蹣跚,但已然起步。 而在軍民融合的背景下,「資本+體制內人才」讓過去只有「國家隊」才能玩得轉的航天領域,近年來誕生了不少初創公司。
  • 馬斯克的商業頭腦和野心 - 從海上航天發射港說起
    原來埃隆-馬斯克的SpaceX公司在招聘網站上發廣告開始招人了。SpaceX現在可是美國風頭最勁,最熱門的航天科技公司了。該公司幾個星期前用自家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把「龍」號飛船連帶兩名美國太空人給送入太空,並且成功對接國際空間站。這實現了近11年來首次從美國本土,把美國太空人,用美國自己的火箭、飛船送入太空,確實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效應,連總統川普也親臨現場觀看發射。
  • 起底馬斯克商業帝國下的「專利軍團」
    馬斯克將人類一舉帶進了商業航天的新紀程。為他的衝出地球,殖民火星的夢想開啟了重要篇章。載人航天,這個一直以來只有超級大國才有實力探索的領域,第一次被一家商業公司所徵服,而這距SpaceX公司成立僅有18年。前蘇聯/俄羅斯、美國和中國這世界上唯三能夠獨立進行載人航天發射的國家,無一不是歷經幾十年的研發,才最終實現了載人航天夢。
  • 馬斯克向「太空年代」致敬,馬斯克難以複製
    而聯邦的艦長們,則駕駛著星際飛船探索銀河系,尋找新的世界與文明,「勇敢地前往前人未至之地」。這後來成為了美國中產精神的標誌性口號。那艘被翻譯為「企業號」的戰艦,意外地成了美國企業家拓荒精神的最佳註解:世界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探索永無止境。
  • 馬斯克達成裡程碑!SpaceX首次商業載人航天任務達成
    當地時間11月15日晚19時27分,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首次為NASA執行載人航天任務,SpaceX載人龍飛船此次搭載了四名太空人,將其送往此次載人龍飛船的發射,也標誌著SpaceX與NASA的商業載人航天計劃正式開啟
  • 《銀河帝國》真的「坐上了火箭」馬斯克火箭升空帶動阿西莫夫科幻...
    「獵鷹重型」火箭發射成功,馬斯克再次改寫了歷史,全球矚目。值得一提的是,同時被馬斯克送上太空的還有一套微縮版本的阿西莫夫《基地》三部曲,消息爆出後,全球科幻迷沸騰了。  現代快報記者從出版方獲悉,「獵鷹重型」火箭發射成功後,包含《基地》三部曲在內的阿西莫夫《銀河帝國》系列小說銷量隨之暴漲。
  • 商業飛船首次載人上太空,馬斯克的SpaceX還有對手嗎?
    8年多之後,美國人再次乘坐屬於自己的飛船進入太空,這也是首次由私營商業航天公司將太空人送入國際空間站。回首望去,SpaceX在商業航天的路上好像已經看不到追趕者了。然而馬斯克似乎並不打算改變自己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風格。他在今年1月還在Twitter上表示:「我們每年將建造100艘星際飛船,10年內數量就可以達到1000艘,這也就意味著每年的運力可達1億噸。每當地球和火星軌道同步時,就可以同時把大約10萬人送往火星。」另外,馬斯克也在太空旅遊方面頗有想法。
  • 中國「馬斯克」在簡陽誕生?成都商業航天未來在哪?
    發射成功後,外界期待,這裡是否會走出中國「馬斯克」?而根據知名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史坦利的預計,到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的價值將會達到1萬億美金,這也意味著成都的航天產業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劉百奇創立星河動力時,其實是國內商業航天發展的第二階段。從2014年開始,翎客航天、藍箭空間等一批民營商業火箭公司陸續成立。但2018年則被認為是全球商業航天發展全面加速的一年。2018年2月初,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的「重型獵鷹」火箭將一輛跑車發射到太空。由此拉開了全球商業航天領域激烈競爭的序幕。
  • 中國商業航天和馬斯克還差多遠?看過這篇科普,你就知道
    現在國際上商業航天領域最大的明星肯定是馬斯克和他的SpaceX,其次就是一些知名度沒那麼高的航天企業了。例如鼎鼎大名的全球首富貝佐斯,他其實也在搞商業航天,而且是一直在和馬斯克競爭,這二位還是互相看不慣那種。貝佐斯搞的航天公司名叫藍色起源(Blue Origin),早在5年前,藍色起源就實現了火箭回收。
  • 深扒矽谷「鋼鐵俠」馬斯克,中國能複製美國商業航天傳奇嗎?
    然而,矽谷鋼鐵俠馬斯克和他所創建的SpaceX卻踏入了以往只有政府才能涉足的「星辰大海」。成立於2002年的SpaceX,僅用十幾年時間就成長為一個商業航天傳奇,究竟是什麼讓它得以快速發展?馬斯克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中國能複製美國商業航天的傳奇嗎?
  • SpaceX首次正式商業載人飛行成功,馬斯克將改寫人類航天史
    「科技狂人」的馬斯克卻不這麼認為,11月16日SpaceX公司載人龍飛船商業載人飛行已經發射升空,發射現場工作人員歡呼,連馬斯克都流下了激動的眼淚。意味著SpaceX已具備商業航天載人飛行的實力。馬斯克的努力讓載人飛行真正的走向了商業化,打破了以往的先例,在未來的太空旅行上今天將成為一個被載入歷史的日子。
  • 館員薦書 | 飛向太空——載人航天簡史
    神秘而廣闊的太空,一直吸引著人類。無論是嫦娥奔月的傳說,還是伊卡洛斯的神話,都象徵著古代人類對於太空探索的無限嚮往。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航天技術的發展,載人航天已經從夢想變為了現實。近年來,SpaceX、藍色起源等商業航天公司正在試圖通過火箭回收等技術手段降低載人航天成本,「太空大航海時代」的帷幕似乎正在緩緩拉開,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普通人也有機會登上太空、遨遊宇宙。
  • 馬斯克獵鷹9重登藍天,中國商業航天正在發力
    獵鷹9號此前獵鷹九號一級火箭已經回收5次,這個背景下顯得SpaceX的航天計劃頗具雄心,因為低成本發射成為可能,太空探索方面馬斯克走在了前面航天方面的探索費時費力,中國商業航天方面已經有了大量的資金,在衛星的發射、製造和通信都有了投入,已經有相關公司得到了融資。今年5月19日,星際榮耀自主研發的焦點一號重複使用液氧甲烷發動機試車,成功達到200秒。在火箭可回收方面要求必須具備可重複使用的火箭發動機,且必須具備變推力能力,這是一大關鍵技術,也是核心技術。
  • 中國版「馬斯克」?成都商業航天飛出「新高度」
    (簡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星河動力新一代商業運載火箭創新研發生產基地項目位於簡陽市的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發射成功後,外界期待,這裡是否會走出中國「馬斯克」?而根據知名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史坦利的預計,到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的價值將會達到1萬億美金,這也意味著成都的航天產業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 航天的未來在於商業航天
    NASA的教訓給中國的航天提了個醒,舉國體制的、封閉式的軍工化的航天或不能長久興盛,航天的未來在於商業航天。一如大鬧天宮的馬斯克,當初他的航天設想被多少所謂的航天大佬「譏笑」呀,過於當時搞「阿里雲」的王堅,可現在馬斯克三萬多顆衛星的天鏈,讓多少航天精英驚掉下巴。
  • 馬斯克再創歷史,SpaceX開啟商業載人航天新時代
    在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中心,這個見證了阿波羅 11號的登月者飛船和首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升空的航天聖地,再次見證了歷史性的時刻:人類首次商業載人航天發射就像 NASA 局長 Jim Bridenstine 所說:這開啟了人類航天的新時代。從這一刻起,我們距離太空旅行、重返月球、移民火星,距離那些浩瀚蒼穹中的群星,又邁出了重要一步。01 SpaceX 首次載人航天,馬斯克埋下哪些彩蛋?這一刻,SpaceX 的載人龍飛船已經脫離了二級火箭,獨自在太空中飛行,由飛船的太陽能電池板來供電,向著國際空間站靠近。
  • 追趕馬斯克的中國商業航天拓荒者 | 深網
    作為「太空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這種衛星組成星座後,可以很好的解決全球網絡覆蓋和接入的難題。馬斯克的「星鏈計劃」正是這類項目的代表,此前不久,SpaceX成功發射了第三批60顆星鏈衛星,部署的衛星總數達到了180顆。「我們原本來是2019年10月份就要發射的,但是因為前面有其他任務,一直推遲,擠到了1月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