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涵
後來被奉為「鋼鐵俠」的埃隆·馬斯克1971年出生於南非。在他出生前五年,《星際迷航》系列剛在美國開播第一季:「行至前人未至之地」。
這部劇描述了一個23世紀的未來世界,人類同眾多外星種族一起建立了一個星際聯邦。而聯邦的艦長們,則駕駛著星際飛船探索銀河系,尋找新的世界與文明,「勇敢地前往前人未至之地」。
這後來成為了美國中產精神的標誌性口號。那艘被翻譯為「企業號」的戰艦,意外地成了美國企業家拓荒精神的最佳註解:世界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探索永無止境。
再向前追溯30年,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史詩《基地》剛剛開始連載,成了人類關於星際和宇宙幻想的一部分:宇宙帝國無非是羅馬帝國的太空版而已。
馬斯克出生在一個進步主義的時代裡。就在他出生的這一年,在歐洲漫遊的英國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醉意朦朧中仰望星空,突然萌生了要漫遊銀河系的主意。
這成了後來的經典科幻作品《銀河系搭車客指南》的開端。在這本書裡,亞當斯告誡意外成為銀河系搭車客的人類說,不要驚慌(Don't Panic)。
▲SpaceX發射人類最強運載火箭。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句話如今被埃隆·馬斯克印在了特斯拉跑車的駕駛艙內。此時此刻,它正奏響著大衛·鮑伊於1969年發行的歌曲《太空怪咖》,載著阿西莫夫的微縮版《基地》三部曲,在太空中繞著地球旋轉,再過幾個小時,它將踏上徵服火星的路程。一旦抵達,「這輛車將會在宇宙中飛行超過10億年」。
用SpaceX研發的人類現役運力最強的火箭,運送自己研發的新能源特斯拉跑車進入太空,這恐怕是人類歷史上最大手筆的營銷事件之一。
埃隆·馬斯克似乎要以一種方式,喚醒大家對過去那個太空年代的記憶,無論是70年代風格的海報、70年代的歌曲還是本人以70年代的造型和架勢接受採訪,都透著一股美式英雄主義的風格。
今天,SpaceX的火箭發射成了全人類的盛事,這已不再是埃隆·馬斯克的個人成功,而是一場集體性的冒險主義和樂觀主義懷舊宴席。
一個科技狂人的太空幻想,置於今天這個小心謹慎又恐懼陷入倒退危機的時代裡,顯得尤其蒼涼和耀眼。
馬斯克這一代企業家,出生在人類進步主義時代的末尾。在此之前,人類的科技和商業雖然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卻依然始終保持著不斷躍進的態勢,從徵服海洋、徵服兩級、徵服世界,再到夢想徵服太空。
▲SpaceX發射人類最強運載火箭。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遺憾的是,從80年代開始,美國的進步主義思潮和樂觀情緒逐漸崩塌。取而代之的,是對未來灰色的、不確定性和傷感的判斷。
科幻作品也從曾經的高歌猛進逐漸進入蒸汽朋克和賽博朋克時代,乃至於今天,《三體》描述了與曾幻想的銀河帝國完全不同的人類未來:宇宙不是一片待人類發掘的新大陸,而是一塊充滿了陰謀與算計的黑暗森林。
放在今天逆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看,馬斯克的火箭尤其讓人唏噓。不久前,國內曾有一段對企業家精神的討論。中國的民營企業家曾經也是體制藩籬的突破者,是社會價值的創造者,但到了今天,資本雖然日漸豐裕,但真正具有開創精神與冒險精神的企業家似乎越來越少了。
而馬斯克,正好將老派美國人的企業家精神與新的科技網際網路精神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獨特的企業家魅力。他選擇了壁壘最高的航天技術領域,在這一過程中創造性地利用了美國的資本和政商資源,成就了他的商業大廈。馬斯克並非不可超越,但就目前來看,馬斯克仍然是難以複製的。
馬斯克的成功,證明了企業家以市場手段和冒險精神,能夠在任何領域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而這恰巧也是我們的企業家所需要學習的,相比上市,有更遠大抱負的冒險者才能走得更遠。
編輯:新吾 實習生:嘉木 吳庸 校對: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