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內參是騰訊新聞、環球時報等聯合打造的通信、科技和網際網路領域的科普欄目,好看,專業,帶你打開眼界。
劃重點:
北京時間5月31日凌晨,SpaceX載人龍飛船將兩名美國太空人送入國際空間站,這是是自2011年太空梭退役以來,美國首次使用國產火箭和飛船從本土將太空人送往空間站。
載人龍飛行的前幾天,另一位億萬富翁布蘭森的航天夢卻慘遭挫敗,他的「發射器一號」火箭點火之後,並沒有進入軌道,而是一頭墜向大地。
同行的挫敗,和SpaceX載人龍的成功發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矽谷「鋼鐵俠」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美國載人航天「爭氣船」
載人龍待發
很多人會說,21世紀以來美國航天事業最低迷的時刻,是哥倫比亞號在天空中燃燒。從專業技術的角度講,應該是2011年7月19日亞特蘭蒂斯號最後一次降落的瞬間。
此後,美國失去了自主把太空人送入太空的能力。
彼時,仍舊沒人誰懷疑美國的航天實力,也沒有人懷疑美國總有一天還是會造出某種飛行器,再次把太空人送進太空。但因為這種戰略能力的中斷,以及俄羅斯聯盟飛船反覆漲價,還是讓美國政府和國會籠罩在被「敲竹槓」的陰影之下。
載人龍飛船此次飛行成功,足夠讓美國人揚眉吐氣,堪稱一條「爭氣船」,而爭氣的另一面,是馬斯克為美國納稅人省了好大一筆錢。
據統計,從太空梭退役之後,美國太空人總共搭載聯盟飛船飛行了38人次,NASA累計支付了30多億美元的船票費。
此前,NASA每次向國會申請經費購買聯盟飛船的船票,都會引發議員們的激烈指責,俄羅斯佔領克裡米亞之後更是如此。載人龍投入使用後,不但票價比聯盟飛船便宜了很多。而且這一大筆錢都是花在美國國內的。
從就業層面來講,按照航天界人均6萬美元年薪來計算,每年只需要飛行兩次就可以創造將近2000個工作崗位。
過渡時期,NASA依舊還是在向俄羅斯購買聯盟號的船票,不過高達9100萬美元的費用,完全是一副把事情做絕的樣子。
載人龍前往發射場
更進一步,既然飛船已經商業化,國際空間站也可以商業化,這也是NASA這幾年一直在努力推動的事情。
國際空間站的運行代價很高,建成以來,NASA每年都要投入20億美元左右的經費來維持。因此,如何對待這個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空間飛行器,美國國內也有巨大爭議。
美國科學院傾向於把它作為一個國家實驗室來維持。NASA打算把它變成一個商業設施,由商業企業來承包運行,如果NASA打算派太空人進駐,直接向運營企業採購在站時長。
基於這種方面,NASA可以每年可以省出20億美元,這部分資金則可用來投入重返月球的「阿爾忒彌斯」計劃,建設月球基地,然後奔向火星……再現「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夢想。
至於合作建設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歐洲、日本該怎麼辦?who cares。
實際上,NASA已經做好了計劃,由一家叫做「公理(axiom)」的企業接手運營,這家公司會自己研製和發射一些艙段,裡面像旅館一樣隔出很多單間,與國際空間站對接,長期運行。
其他國家要是想進站搞科研,可以向馬斯克買船票,再向「公理」訂房間。這就是美國政府對「商業航天」的理解。
對中國和俄羅斯意味著什麼?
就在載人龍飛行前不久,中國的新一代飛船也取得了無人首飛成功。
中國新一代飛船是一種星際探索飛行器,和美國的獵戶座飛船同級,技術水平比載人龍高出一個檔次。
所以,載人龍的飛行對中國航天沒有顯著的借鑑意義,中國的民營航天企業也遠遠沒有到達可以研製載人飛船的程度。
但是對於富豪來說,還是有機會體驗一把商業太空旅遊的,畢竟每次7個座位,船票肯定會很富餘。再加上一兩年後如果波音的星際航線飛船也投入使用,那麼全球商業載人飛船的運力一下子就會膨脹好幾倍。
不過,美國政府肯不肯讓中國人乘坐美國飛船進入美國參與研製的空間站,就不得而知了。
商業載人運力的提升,對俄羅斯的聯盟號衝擊確實最直接的,這意味著聯盟MS飛船8600萬乃至更高價的船票再也賣不出去了。
聯盟火箭發射聯盟飛船
在國際空間站合作之初,俄羅斯聯盟飛船的票價只有兩千萬美元,隨著美俄在伊朗核問題、烏克蘭問題、克裡米亞問題上一再發生矛盾,俄羅斯報復性地抬高了飛船票價。
由於中國並未參加國際空間站活動,因此外國人不可能乘坐神舟飛船進入空間站,俄羅斯在這個市場上佔據壟斷地位將近10年。
壟斷往往意味著服務質量不好,俄羅斯人的壟斷就更是如此。
聯盟MS雖然設計成熟、飛行記錄良好,但運輸能力太小,這種飛船只能乘坐3個人,如果說載人龍是MPV,那麼聯盟MS就是老年代步車。
另外,這三個座位還不是全都拿來出售,每次飛行至少要有一名俄羅斯太空人參加,有時候是兩名,外國太空人只能搶購極為有限的座位。
如今有了載人龍,誰還會去坐又貴又擠的「耙耳朵」呢。
載人龍只是SpaceX版「太空梭」的墊腳石
兩名首飛航天員
載人龍飛船的載人飛行,為美國人展開了太空探索的全新圖景,但這只是馬斯克打造SpaceX版「太空梭」的墊腳石。
2019年,NASA公布阿爾忒彌斯計劃,提出在2024年以前美國實現載人登月。
「阿爾忒彌斯」這個項目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復刻了60年代的阿波羅計劃,唯一的區別,就是要求兩名登月航天員當中,要有一名美國女性,和後來70年代的NASA月球基地規劃相比差了太多。
NASA在70年代提出了一個宏大計劃,要建立地球軌道大型空間站、月球基地兩大設施,實現人類在月球上的長期生存,太空梭正是用來把大型構件從地球上運進太空、進而送上月球的。
尼克森上臺後,發現越戰已經掏空了美國的國庫,根本沒有錢支撐NASA的想法,而且蘇聯已經放棄了登月計劃、徹底認輸,於是尼克森計劃把NASA整個計劃砍掉,當時的白宮辦公廳主任卻極力勸說尼克森留下了太空梭項目。
仔細觀察太空梭,會發現它實際上是美國汽車文化的產物。
這種客貨混裝的載體,和美國人最喜歡的皮卡在理念上一模一樣,非常適合戶外探險活動的需求。但是因為尼克森撥給太空梭項目的經費不足,所以1設計上存在重大缺陷,這也為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特別是哥倫比亞號事故後,現任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前任NASA局長格裡芬甚至說,國際空間站和太空梭的發展道路「全都錯了」。
「正確」的選擇,就是客貨分離——研製兩大類不同的飛船專門用於載人,星際探索用獵戶座飛船,低軌道往返依靠商業公司。
這聽起來似乎是個好主意,但實際上把NASA有限的財力分散到了三種不同的飛船上,載貨就用重型火箭單獨發射。
但航天探索並不比道路交通,人貨分離發射,會嚴重拉長航天系統部署的周期。太空梭在國際空間站建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沒有它的超大貨艙和運輸能力,國際空間站是很難迅速建成的。
載人龍則是MPV理念,雖然它也能帶一點貨,運載能力和「皮卡式」太空梭不在一個數量級上,而且載人龍的機動變軌能力和太空梭不可同日而語,所能執行的任務,也僅僅是從地面到近地軌道的往返而已。
如果再發生「哈勃」望遠鏡那樣的重要太空飛行器故障、需要在軌維修的事情,載人龍肯定是做不到的。
蘇聯也認識到了太空梭的正確性,同時也發現了它設計上的不合理,其中關鍵點是美式太空梭有一個巨大的黃色外置燃料箱,外殼要用泡沫材料保溫,這種泡沫材料很不結實,發射時容易因為震動而脫落。如果掉下來砸到太空梭本體,容易把隔熱材料砸壞。
幾十年來,NASA一直抱僥倖心理,讓太空梭一直冒著風險飛行,直到哥倫比亞號最後一次飛行,終於釀成慘劇。
蘇聯在美國太空梭的設計基礎上加以完善改進,推出了自己的「暴風雪」號,並且改用能源號超重型火箭發射,不存在外置燃料箱和保溫材料脫落的問題。
遺憾的是,哥倫比亞號事故讓美國放棄了太空梭,蘇聯解體讓俄羅斯放棄了暴風雪號。前者被送進博物館供人憑弔,後者則放在倉庫裡吃灰。
星船的最新構型
馬斯克自己意識到MPV不如皮卡的問題了嗎?顯然,他非常清楚。所以,在NASA的合同之外,馬斯克自籌資金開展了」星船「的研製。
「星船」被賦予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功能:從紐約飛到香港的太空客機、登月飛船、火星飛船……細細品味,這不就是太空梭的初心嗎?而且「星船」的氣動外形在一次次設計演變中,越來越像太空梭了。
所以,「載人龍」是美國航天的一大步。但是對馬斯克來說,很可能只是復活太空梭夢想的一小步。
SpaceX的融資加速劑
SpaceX載人首秀之前,還有一個好消息。
5月26日,官方對外宣布,完成新一輪5億美元的融資,這在美國金融市場動蕩、商業航天企業紛紛凋敝的背景下,更顯得一枝獨秀。
馬斯克的航天創業史,一直在融資,很少談回報,據不完全統計,SpaceX迄今已經融資46.5億美元。
2008年前,SpaceX一直在靠馬斯克自己的錢和NASA的預付款運行。
2008年,馬斯克拿到了第一筆商業投資,2000萬美元,憑藉NASA的強烈採購意向,到2012年5月,估值就達到了24億美元。
粗略的算了一下,SpaceX在早期拿到的投資只有10億美元,期間馬斯克也還一直往裡墊錢,直到2015年,SpaceX用8.33%的股份從谷歌和富達國際融到了10億美元,到2017年,又融資3.5億美元,當時的估值已經達到210億美元。
高估值並未阻斷馬斯克的融資能力,2019年,SpaceX連續發動三輪融資,一共拿到13.3億美元,其中有3億美元來自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教師退休基金會。
2020年2月,馬斯克又宣布,通過出讓股份的方式融資2.5億美元,但具體股份比例並沒有公布。此時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已經估值達到360億美元。
商業航天市場,一邊是SpaceX的滿面風光,一面卻是同行們的焦灼和掙扎,其中包括軟銀對馬斯剋星座項目競爭對手OneWeb的斷供,導致這個大有前途的巨型星座陷入了絕境;維珍銀河公司一方面遭遇發射失敗,老闆布蘭森還打算出售一部分股份。
SpaceX風光的融資史,「鋼鐵俠」馬斯克的背書是一方面,項目本身的進展則是基石,到目前為止,這家公司已經具備了發射、陸地回收、海上回收、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的能力。
截止到目前,包括46.5億的融資,再加上從NASA、國際發射服務市場、美國空軍那裡得到的合同款,流入SpaceX的現金總數預計超過了百億美元。
但是,這些錢夠用嗎?是個問號。
迄今為止,馬斯克研製了三種火箭、三種飛船、一個超級星座,其的火箭研製和發射成本並不算太低,即使靠著NASA扶持和輸血,鋼鐵俠的帳目上也是捉襟見肘。
唯一的辦法,是背靠NASA,憑藉「信賴的承包商、世界唯一私營飛船供應商」光環,不斷向資本市場尋求融資,只要NASA不倒,SpaceX就能從市場上源源不斷的輸血。
關於上市,SpaceX也是有計劃的,不過據公開的報導,馬斯克並沒有整體打包上市的想法,而是計劃把星座業務拆出去上市。(作者:魏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