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讓美國重回太空

2020-12-06 澎湃新聞

北京時間11月16日8:27,在美國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中心,SpaceX的載人龍飛船搭乘獵鷹9號運載火箭,將運送3位NASA太空人和一名日本太空人發射升空。

北京時間11月16日8:27,在美國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中心,SpaceX的載人龍飛船搭乘獵鷹9號運載火箭,將運送3位NASA太空人和一名日本太空人發射升空。龍飛船計劃與國際空間站對接,4位太空人將開展約半年的太空站任務。這也是首次經批准的正式商業載人航天任務,標誌著商業載人航天的重要裡程碑。

點火2分36秒後,龍飛船與一級火箭分離。

點火約10分鐘後,一級火箭成功降落並被回收。

點火12分15秒後,飛船與二級火箭分離。此後,龍飛船獨自踏上前往國際空間站的旅程。

「這是首次有4名太空人,並且通過商業太空飛行器前往國際空間站,這也是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首次批准前往軌道的商業載人太空飛行器,」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Jim Bridenstine)表示,「此次飛行有著眾多『第一』,4位太空人也將在未來半年內取得更多驚奇的發現。」

打破太空飛行器「發射荒」

自從首架太空梭「哥倫比亞」於1981年升空以來,太空梭一直是NASA進行載人航天項目、搭建國際空間站的有力工具。但隨著「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相繼發生事故,加之其餘的3架太空梭逐漸老化,2010年,NASA決定將太空梭全部退役。2011年7月,「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成功執行最後一次任務後,太空梭正式宣告退出歷史舞臺。

在此之後,美國的載人航天陷入了近10年的空窗期。由於缺乏載人太空飛行器,美國太空人只能搭乘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進入國際空間站。費用昂貴不說,「寄人籬下」使得國際空間站中NASA太空人的數量也受到了限制。

不過,NASA顯然不會任由這種情況持續太久,但這次研發的主角由他們自己轉變為商業公司。在決定退役太空梭的同一年,NASA就宣布了下一代商業載人航天計劃。此後,兩家企業——馬斯克的SpaceX與波音公司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而NASA則為兩家公司提供資金支持。

其中,波音公司製造的CST-100星際航線(Starliner)飛船於去年年底進行了無人試飛,計劃與國際空間站對接。但由於任務計時器出錯,飛船燃燒的推進劑超過預期,因而偏離了原定航線,錯過了與空間站對接的機會。就在上周,NASA宣布星際航線的下一次無人測試將於2021年一季度進行,而首次載人飛行預計至少要到明年夏天才能進行。

CST-100星際航線(左)與SpaceX龍飛船(右)

圖片來源:波音/SpaceX

SpaceX龍飛船的研發過程同樣歷經波折。去年4月,龍飛船在進行發動機自動點火測試時,一個閥門故障導致火箭發射的推進劑洩漏,從而引發連鎖反應,導致爆炸。就在當月,龍飛船在返回艙著陸測試中也遭遇了挫折。返回艙配備的4個降落傘中,除去一個為測試系統控制能力而「主動未打開」的,其餘3個未能正常打開,導致返回艙高速撞毀。

不過,在查明並解決了一系列問題之後,龍飛船還是搶先一步實現了商業載人航天的目標。今年5月30日,龍飛船已經載著兩名太空人道格拉斯·赫爾利(Douglas Hurley)和羅伯特·貝恩肯(Robert Behnken)前往國際空間站,完成了Demo-2演示任務的最後一環。經過64天的太空之旅,龍飛船在大西洋成功濺落,兩名太空人安全返回。此次任務的成功標誌著商業航天時代的開啟,並獲得了關於運載火箭、龍飛船、地面系統、在軌飛行、對接、返回、著陸等全流程的數據,為飛船最終認證提供了參考。

今年8月,載人龍飛船返回(圖片來源:NASA)

此後,SpaceX除了等待FAA的最終批准,還進一步改進了之前存在的問題。SpaceX 副總裁漢斯 · 科尼斯曼(Hans Koenigsmann)表示,工程師們發現,再入大氣層時的高溫對飛船隔熱罩造成了過度侵蝕,該公司已經加固了易受影響的部分。其次,在第一次載人飛行時降落傘打開的高度有點低,如今降落傘的高度測量系統也得到了改進。最近,SpaceX 還更換了執行發射任務的獵鷹 9 號火箭的兩個發動機,這使發射延誤了兩周。

經過近半年的等待,NASA於11月10日宣布,FAA對載人龍飛船和獵鷹9號火箭的認證工作已經完成,認為SpaceX有能力運送太空人往返於軌道,並授予SpaceX 6次乘員運輸任務,每次任務將最多搭乘4名航天員,同時向國際空間站運送100千克貨物。這是NASA歷史上首次給予商用載人航天系統認證。

4位太空人

此次被命名為Crew-1的任務共有4名成員參與,他們分別是NASA太空人香農·沃克(Shannon Walker)、維克多·格洛弗(Victor Glover)和麥可·霍普金斯(Michael Hopkins),以及日本太空人野口聰一(Soichi Noguchi)。

從左至右依次為沃克、格洛弗、霍普金斯和野口聰一(圖片來源:NASA)

其中,霍普金斯是首位在太空艙內指揮4人機組團隊的指揮官,他也是首位隸屬於美國太空軍的NASA太空人。此次的駕駛員格洛弗是本次機組人員中,唯一一位首次進入太空的。他也將成為國際空間站建立20年以來,首位承擔全職工作的黑人成員。沃克曾於2010年6月乘坐聯盟號TMA-19進行了首次太空飛行任務。

除了以上3位NASA太空人,日本太空人野口聰一也加入了本次任務。他此前曾乘坐過美國的太空梭及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兩度前往太空。野口聰一成為首位搭乘美國商業太空飛行器的非美國籍太空人,也是史上第三位搭乘3種不同類型太空飛行器進入太空的太空人。

設計亮點

載人龍飛船使用了類似阿波羅飛船的太空艙設計,可以容納7名太空人。霍普金斯將其命名為「適應力」(Resilience)。霍普金斯說,2020年充滿了挑戰,我們需要從太空計劃中獲得正能量。之所以選擇這個名字,是因為它不僅與4名太空人有關,還要為每個人的生活帶來一些積極的東西。

龍飛船太空艙與獵鷹9號火箭

太空艙下方連接的是服務艙,這裡包含了太陽能電池、散熱器、儲物空間等。整個龍飛船直徑4米,高8.1米,使用了16個天龍座推進器用於在軌道上對飛船的運動狀態進行微調,每個推進器在真空環境中可以提供相當於40千克重的力。

載人龍飛船還配備了逃逸系統:8個超級天龍座推進器,每個都能提供相當於7.2噸的推力,從而使載人艙能夠在任務的任何階段迅速脫離,幫助太空人逃生。

龍飛船的內部也充滿了科技感。SpaceX工程師約翰·費德施皮爾(John Federspiel)就介紹稱,公司的設計理念就算將飛船打造為「21世紀的飛船」,其內部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是3塊觸摸顯示屏,飛船的指揮官和駕駛員可以通過屏幕進行操控,徹底改變了用按鈕操控飛船的方式。

Crew-1的太空人計劃在太空中停留197天,遠超1974年美國太空實驗室最後一批機組所創造的84天的美國自身記錄。屆時他們的接替者將登上另一艘載人龍飛船到來。同時,貨運版本的龍飛船還將繼續定期運送食物和補給。

SpaceX載人航天計劃負責人本吉·裡德(Benji Reed)表示,該公司預計將在未來14個月內發射7艘龍飛船,包括3艘載人飛船和4艘貨運飛船。他說:「這些飛船的發射意味著,太空中隨時都會保留兩艘飛船。」

參考來源:

https://www.space.com/spacex-crew-1-astronauts-nasa-firsts

https://edition.cnn.com/2020/11/08/world/astronauts-excited-iss-resilience-launch-trnd/ 

https://www.cbsnews.com/news/spacex-nasa-crew-dragon-launch-international-space-station/ 

https://www.space.com/spacex-nasa-crew-1-astronauts-launch-site-arrival 

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52840482

相關焦點

  • NASA:「我要重回太空」
    當地時間5月10號,NASA宣布與SpaceX攜手一起於5月27號重回太空。>1961年5月25號,美國送了第一個太空人艾倫·謝潑德進入太空。一直到1972年,美國一共送了12名太空人進入太空,在月球表面上行走了6次。這就是著名阿波羅計劃,也是美國曾經最貴的科研項目。1965-1979年美國建了唯一一座自主建立的空間站,服務於阿波羅計劃。而SpaceX則是美國大名鼎鼎的私人航空設備製造商和太空運輸服務商,由埃隆馬斯克在2002年創建的。
  • 馬斯克搞太空葬禮,死在火星上是什麼感覺?
    文/夕揚被稱為「矽谷鋼鐵俠」的馬斯克曾說過:「我希望死在火星上。」按照馬斯克的計劃,可以在有生之年登上火星,永眠火星自然也不是難事!短期內長眠火星還有些許困難,但是把自己葬在太空已經可以實現。本次上天的152個骨灰盒中包含了許多名人的骨灰,例如《星際旅行》飾演Scotty的詹姆斯·杜漢;美國航天局太空人L.Gordon Cooper;參加過阿富汗戰爭的軍人詹姆斯……社會各界,有錢不拒!Celestis公司是怎麼操作的呢?他們把客戶的骨灰裝進硬幣大小的圓狀金屬膠囊,再裝進金屬套筒,用螺栓固定到衛星上。
  • 新龜兔賽跑:馬斯克與貝索斯的太空競賽
    而人類史上與太空的標誌性關聯始於1969年的美國:由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主導的「阿波羅計劃」順利實行,阿波羅11號成功載人登上月球,實現了人類的一大步。  然而緊接著「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災難使得14位太空人喪生,「阿波羅」之後NASA一蹶不振,美國人民對太空逐漸失去了興趣。
  • 馬斯克向「太空年代」致敬,馬斯克難以複製
    這後來成為了美國中產精神的標誌性口號。那艘被翻譯為「企業號」的戰艦,意外地成了美國企業家拓荒精神的最佳註解:世界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探索永無止境。再向前追溯30年,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史詩《基地》剛剛開始連載,成了人類關於星際和宇宙幻想的一部分:宇宙帝國無非是羅馬帝國的太空版而已。馬斯克出生在一個進步主義的時代裡。
  • 星鏈計劃深度剖析:馬斯克明星光環之下,深藏美國精英的太空野心
    那麼既然這麼不現實,馬斯克為什麼還要推動這件事?答案其實已經近在眼前——推動這件事的或許並非馬斯克自己,還有他背後的NASA,以及NASA背後的美國政府。在推動的過程中,美國航天技術將獲得巨大的提升,與此同時又能將其他國家的警惕減少到最小——畢竟馬斯克是個企業家,哪個國家會真正將一家企業和國防安全乃至於國家未來戰略聯繫在一起(除了美國)。
  • 馬斯克將太空人送入太空 美國不需要太空梭了?
    劃重點: 12011年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謝幕,美國失去將太空人送入太空的能力,載人龍飛船讓美國擺脫對俄羅斯聯盟號的依賴。 此後,美國失去了自主把太空人送入太空的能力。 彼時,仍舊沒人誰懷疑美國的航天實力,也沒有人懷疑美國總有一天還是會造出某種飛行器,再次把太空人送進太空。但因為這種戰略能力的中斷,以及俄羅斯聯盟飛船反覆漲價,還是讓美國政府和國會籠罩在被「敲竹槓」的陰影之下。
  • 馬斯克開建超級「太空網際網路」
    本報赴美國特派記者 馬 俊在發射前的最後一刻,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宣布取消原定當地時間15日夜間的「獵鷹9」火箭點火,讓全球航天界同聲長嘆一口氣。「可以隨處連接全球WiFi」美國太空網站15日介紹稱,馬斯克在2014年11月就曾提出搭建全球衛星網際網路的設想。2015年1月,他正式宣布「星鏈」計劃,將用超過4000顆運行在地球低軌道的小型通信衛星組成大型衛星網絡,為全球提供高速網絡服務。
  • SpaceX首次正式載人航天任務發射成功,助力美國重回太空
    當選美國總統發來賀電,SpaceX首次正式商業載人飛行發射成功。龍飛船這款太空計程車,今天正式「開始運營」了。解體後的殘骸掉落在美國佛羅裡達州中部的大西洋沿海處。,而是哲學和政策創新,也為馬斯克這樣的瘋狂創業者崛起創造了生態環境。
  • 薦書| 太空爭雄:馬斯克們的商業航天帝國史記
    同樣橫跨多個產業的維珍集團,其創始人理察·布蘭森創立的太空旅遊公司」維珍銀河「,也在2018年12月13日首次讓其「太空船2號」完成亞軌道飛行並安全返回。這號稱是2011年太空梭退役之後,在美國本土發射的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 馬斯克用42000顆衛星打造的是網際網路還是太空包圍網?
    1993年,就在我們中的極少數人以擁有「大哥大」而驕傲、大多數人腰掛BP機而自豪的時候,美國摩託羅拉公司已經開始打造第一個太空衛星通訊網絡——銥星星座。相比於摩託羅拉,馬斯克的SpaceX則顯得「務實」許多,它在2015年宣布要在十幾年的時間內向太空發射12000顆小衛星,將這些衛星組成一個龐大的星座,以便「讓全世界的人」都有機會使用美國人搭建的太空網際網路。
  • 【馬斯克:SpaceX可能在未來幾周內同時測試兩艘星際飛船】美國太空...
    文 / 冷靜2021-01-04 17:36:51來源:FX168 【馬斯克:SpaceX可能在未來幾周內同時測試兩艘星際飛船】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執行長埃隆·馬斯克表示,SpaceX可能在「未來幾周」內準備好同時測試兩艘星際飛船
  • 星際飛船:馬斯克太空夢的承載者
    「星際飛船外觀看起來就是流銀色,」馬斯克在2018年末發推文說。他說,SpaceX希望在2019年年中之前準備好軌道原型飛船。星際飛船渲染圖:這張戲劇性的渲染圖展示了星際飛船衝出雲霄的狀態,這張圖片於2018年9月發布時被稱為BFR(大獵鷹火箭)。SpaceX公司表示,這艘飛船被設計成完全可重複使用的,將能夠登陸月球以及火星。
  • 美國科技大亨馬斯克詳解火星登陸探索計劃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曾提出雄心勃勃的火星移民計劃。他近日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時透露了更多火星探索計劃的細節。作為火星探索計劃的第一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計劃在2018年發射一艘貨運飛船前往火星,之後於2024年發射載人太空飛行器,並於2025年抵達火星。開闢貨運航線運設備馬斯克在專訪中說,前往火星長達數月的旅行「艱難、危險、難度極大」,但肯定會有人願意前往火星,「就像英國殖民地的建立一樣,有人願意冒險,他們希望成為先遣者」。
  • 馬斯克的太空星鏈搶佔資源,中美競爭不可避免
    圖為外太空 星鏈是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旗下的一個項目,該公司計劃在2019年到2024年之間將發射1.2萬顆衛星搭建「星鏈網絡」
  • 馬斯克與貝索斯:世界上最有錢的兩人展開太空大戰
    謝潑德火箭只是來到了太空邊緣的100千米高度,甚至都沒達到低太空軌道;而獵鷹9則有能力發射到200千米高空,真正具備將荷載送入太空的能力。9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藍色起源和Dynetics的月球著陸器都通過了美國宇航局(NASA)的審查。NASA同時將月球著陸器合同授予了三個競爭對手,分別是SpaceX、藍色起源和Dynetics,合同總價值為9.67億美元。藍色起源獲得了5.67億美元,SpaceX獲得了1.35億美元資金合同。
  • 太空項目:馬斯克與貝索斯都在爭著幹的大生意
    當然,太空的生意除了這個「賣小行星」這種騙人掏腰包的初級版生意之外,人類對太空的想像力以及太空生意有很多。這個SpaceX 背後的大佬馬斯克,就是那位鼎鼎大名的鋼鐵俠原型。他既是在中國投資了500億的特斯拉公司CEO,又是是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CEO兼CTO、特斯拉CEO之外,他還是太陽城公司(SolarCity)董事會主席。
  • 太空狂人馬斯克或想成為火星上第一任總統
    馬斯克為什麼被稱作是太空狂人?這裡就不得不提到馬斯克構想的火星移民計劃,馬斯克從小到大就在從事一些關於太空探索領域的相關研究,馬斯克真正被全球所認識最早是在2009年他提出的火星移民計劃,當時的馬斯克表示,地球不會永遠屬於和適合人類,未來人類需要進行太空移民,而火星是目前來說最好的選擇。
  • 特斯拉動了石油的蛋糕,大鱷視他為眼中釘,可馬斯克夢想卻是太空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了美國作家阿什利·萬斯的《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冒險人生》,於是就和這位「鋼鐵俠」的傳奇經歷來了次近距離相遇。馬斯克出生於南非一個富裕的白人家庭,17歲便離開南非,來到加拿大尋找機遇,最終在美國的矽谷生根發芽。他先徵戰網際網路市場,創辦Zip2到X.com,賺足資本後,又先後創建SpaceX,投資特斯拉,開始火星探索的圓夢計劃。
  • 馬斯克和貝索斯顛覆太空探索:誰勝算大?
    馬斯克,傑夫?貝索斯和新太空競賽》作者、科技記者蒂姆?費恩霍爾茨近日接受採訪,講述馬斯克和貝索斯等人正如何試圖顛覆太空探索領域。 SpaceX在2月初發射了它的獵鷹重型火箭(Falcon Heavy),這是太空探索近代史上最好的公關活動之一————不僅僅是因為伊隆?馬斯克的公司將一輛特斯拉汽車送上太空。
  • 商業飛船首次載人上太空,馬斯克的SpaceX還有對手嗎?
    8年多之後,美國人再次乘坐屬於自己的飛船進入太空,這也是首次由私營商業航天公司將太空人送入國際空間站。回首望去,SpaceX在商業航天的路上好像已經看不到追趕者了。載人航天新篇章美國東部時間5月30日下午3:22(北京時間31日凌晨3:22),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從甘迺迪航天中心的LC-39A發射工位,成功用獵鷹九號火箭發射載人龍飛船,執行第二次演示飛行任務(DM-2),將兩名美國太空人鮑勃·貝肯(Bob Behnken)和道格·赫利(Doug Hurley)送往國際空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