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paceX成功之路
2002年,美國鋼鐵俠埃隆•馬斯克(ElonMusk)繼Paypal公司取得成功後,宣布成立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SpaceX,正式宣告進入航天領域。馬斯克也公開發表了要實現人類未來移居外星的偉大公司願景。當然,後面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在經歷了四次發射失敗後,SpaceX於2008年首次將衛星送入地球軌道,但同時也燒光了所有資金,正當公司內外交困之際,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送上了一份16億美元的「商業軌道運輸服務」項目合同,直接推動了SpaceX後續的一系列開掛式的成功。
2012年10月,SpaceX龍飛船將貨物送到國際空間站;2015年3月,「獵鷹9號」火箭將世界上第一批全電動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12月,「獵鷹」火箭在成功將11枚微型通訊衛星送入軌道後,將第一級火箭成功回收。這是人類第一個可實現一級火箭回收的軌道太空飛行器。2016年7月,SpaceX將一艘貨運「龍」飛船送上太空;同月,SpaceX獲得NASA第二份商業訂單。
目前,SpaceX憑藉其一級火箭回收技術,使火箭發射成本低至5000萬美金,僅為同類火箭的1/3,因此快速佔據了美國商業航天火箭市場.
二、美國航天商業模式和軍民融合發展之路
從SpaceX的成功之路,我們多次看到其背後NASA的身影,除了奉上的大額商業合同,還有大量技術支持,儘管SpaceX的自主技術研發能力非常強大,但畢竟從零開始研究火箭這種高精尖技術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其之所以能快速實現火箭發射的成功,源於NASA下屬的戈達德航天飛行中心、詹森航天中心、、斯坦尼斯航天中心和噴氣推進實驗室提供的多項成熟專利技術,和研發設備,甚至有大量阿波羅計劃時期的核心技術。可以說SpaceX的成功並非偶然,其背後是美國航天整體發展戰略的推動,早在在2006年,美國《國家航天政策》中,就明確了商業航天的指導方針。
商業航天背後更深一層的是美國自冷戰時期就確定的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冷戰結束後,由於國家財政不再給予更多支持,包括星球大戰計劃在內的多個軍備競賽時期設立的項目面臨終止,但是在軍備競賽過程中,這些項目實驗室確實產生了大量科研成果,有些成果不僅可以應用於軍事領域,在民用領域用途也非常廣闊,在此背景下,美國決定實施軍民融合戰略,通過軍方、軍工部門和軍工企業的調整改革,以及軍政部門間和企業間的合作,開啟軍民用技術和資源雙向轉移之門,促進國防建設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國家實驗室出技術,民營企業出資金,共同推進實驗室成果的應用轉化,同步開通軍用和民用兩條產品線,以民養軍,由此美國也誕生了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軍工巨頭,雖然對外都是民營企業,但其背後都是美國軍方的支持。NASA所掌握的航天科技也是實施軍民融合戰略的一部分,在SpaceX之前,NASA的商業火箭合作夥伴正式波音和洛馬公司。
三、中國商業航天啟示
SpaceX的成功告訴我們,政府的支持、市場的規則、資本的力量,是獲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中國商業航天的市場顯然是巨大的,政府和資本的支持也是充分的,因此,我相信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也已經站在了起跑線,一方面政府正積極打破體制壁壘,促進各大軍工院所、國家項目內的核心技術有條件的進行商業開放,選擇擁有技術優勢的市場主體開展軍民合作。另一方面,通過實施政府採購等手段,一批民營高新技術企業有了參與政府項目的機會。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自己的SpaceX也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