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測控企業有足夠多的客戶嗎?

2020-10-04 衛星與網絡

商業航天測控的廣闊藍海市場


文 | 魏興


雖然早在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的時代,商業公司就已經開始參與航天事業,但那個時代的商業公司主要是扮演政府項目的承包商的角色,鮮有純商業的航天行為。阿波羅計劃結束後,世界市場對商業通信衛星,電視轉播衛星,甚至商業天氣預報衛星和商業影像拍攝衛星等的需求越來越大,真正由商業航天公司來製造並發射的衛星越來越多,商業航天逐漸發展起來。


2002年6月美國SpaceX公司成立。18年來,SpaceX公司以其創新的設計,大膽的營銷和宣傳手段,將商業航天企業的活力展現在世人面前。同時,美國政府和國會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鼓勵商業航天事業的發展,大批商業航天公司成立,商業航天市場被徹底激活。這些商業航天公司規劃著,執行著過去靠承包政府項目生活的航天企業不去想也不會去做的事情。同樣,隨著我國鼓勵商業航天政策和法規不斷出臺,我國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商業航天企業,涉及到商業航天的方方面面,不但有各種商業太空飛行器設計公司,商業航天發射公司,也誕生了商業航天測控企業。


眾所周知,幾乎所有太空飛行器的發射和在軌運行,都需要航天測控網的跟蹤,測量和控制,才能保證其正常工作。商業航天測控網獨立於各國政府主導的國家航天測控體系之外,能夠更好地以純商業的姿態服務於商業航天企業。同時,由於航天測控行業天然地需要遍布全球的測控站,因此商業航天測控行業的國際合作是非常普遍的。我國商業航天測控的佼佼者是北京天鏈測控技術有限公司。


很多人有疑問,商業航天測控網會有足夠多的客戶嗎?能夠從商業航天活動中賺取利潤嗎?事實上,商業航天測控行業面對的是一片廣闊的「藍海」市場。而這一市場即將迎來爆發式的增長。


有多少網際網路衛星準備上天?


根據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的統計,截至到2020年3月31日,全球在軌仍在正常工作的衛星共有2666顆,其中美國擁有1327顆,中國擁有363顆,俄羅斯擁有169顆,其他國家總共擁有807顆。而在美國擁有的1327顆衛星中,商業衛星佔到了935顆。最關鍵的是,在美國這935顆商業衛星中,有362顆衛星是由SpaceX公司在過去一年中發射的Starlink星鏈衛星。而從3月31日到這篇文章寫作時為止,又有235顆Starlink衛星被發射入軌。


在可預見的未來,雖然電視廣播衛星,通信衛星,商業天氣預報衛星,商業照相衛星等等商業衛星也將迎來發展,預計未來幾年將有數百顆這些類型的衛星被發射入軌,但是網際網路衛星才是在未來商業衛星佔絕大多數的類型。僅僅SpaceX的星鏈計劃就打算發射4.2萬顆低軌通信衛星。而對於建設覆蓋全球的網際網路衛星星座,除了SpaceX公司以外,還有包括約10家中國企業在內的二十餘家航天企業提出了自己的計劃。而建設網際網路衛星星座,已經得到了全球通信標準化組織的支持和我國政府的支持。


我國政府的新基建政策將衛星網際網路納入了建設目標。2020年4月20日,國家發改委召開例行在線新聞發布會,國家發改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回應了外界對新基建的熱議。伍浩具體指出, 「新基建」中的信息基礎設施包括: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目前提出的低軌通信衛星項目有28個,除了星鏈之外,還有以下星座的前景較為明確:


  • 美國OneWeb公司: 計劃發射650顆LEO軌道衛星。到2020年3月,已經有74顆衛星被發射入軌。該公司在2020年3月27日申請破產後,已經完成了收購和重組,發射工作正在恢復。


  • 美國亞馬遜公司的Kuiper項目:計劃發射3236顆LEO軌道衛星。已經獲得FCC批准。


  • 歐洲O3b衛星網絡,到2019年為止已經發射了20顆中地球軌道MEO衛星。該公司宣布將在2021年開始部署大批MEO軌道衛星,雖然沒有提到具體的衛星數量,但說到通過30000個波束向用戶提供最高達10Gbps的服務。


  • 韓國三星公司在2015年宣布正在規劃一個包含4600顆LEO軌道衛星的星座,為全球用戶提供網際網路服務。目前項目正在研發之中。


  • 中國航天科技公司「鴻雁」星座:中國航天科技公司在2016年宣布打算發射300顆LEO軌道小衛星為用戶提供全球實時數據通訊和綜合信息服務。2018年底首顆「鴻雁」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入軌。


  • 中國航天科工的「虹雲工程」,計劃發射156顆LEO軌道的小衛星構建一個覆蓋全球的寬帶網際網路,國及國際網際網路欠發達地區、規模化用戶單元同時共享寬帶接入網際網路的需求。「虹雲工程」的首星在2018年底發射升空,預計全部星座將在2022年建成。


  • 中國吉利公司的車聯網衛星計劃:吉利公司在浙江台州投資建設了衛星產業群,打算部署一個全球低軌衛星星座,為汽車提供車聯網服務(V2X)。目前吉利公司並沒有披露這個星座包含的衛星數量,但是有了自己的衛星生產體系,數量應該不少。吉利計劃在2020年之內發射首批兩顆低軌衛星。


  • 中國華為公司,中國聯通與銀河航天合作推出的網際網路衛星計劃:分為兩個階段,先發射144顆5G衛星,再發射800顆,最終達到2800顆衛星覆蓋全球。銀河航天的首顆衛星已經於2020年1月發射升空。在2020年4月23日,銀河航天的首發星完成了通信應用試驗。


綜上所述,世界各國的商業網際網路衛星計劃已經計劃發射約6萬顆近地軌道衛星。按照LEO軌道衛星平均5年的壽命來估計,全球網際網路衛星每年需要發射更新的衛星就會有數千顆。所有這些發射和在軌運行工作,依靠國家測控網來保證是不現實的,最終都將走向商業航天測控行業。


基於雲技術的「一體化測控」網絡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基於雲技術的一體化測控技術出現了。相比傳統的國家衛星測控網,一體化測控能夠做到能讓客戶使用多種設備從任意地點通過網際網路對自己的衛星進行測控,並且這樣的測控系統擴展方便,新的應用部署迅速,代表了商用航天測控技術的未來。


美國NASA和眾多商業航天企業正在醞釀新一代的商業航天技術,將太空飛行器的一切都轉移到雲技術上,如同現有的SaaS(軟體即服務)雲技術一樣,未來將實現SCaaS太空飛行器即服務的概念(SpaceCraft as a Service, SCaaS)。這個概念的基礎就是將航天測控網也基於雲技術來實現,即TT&CaaS測控即服務(Tracking Telemetry & Commanding as a Service, TT&CaaS)。


我們欣喜地發現,中國就有一家商業航天測控企業,抓住了時代的脈搏,率先實現了TT&CaaS測控即服務。這就是北京天鏈測控技術有限公司(簡稱「天鏈測控」)。


天鏈測控成立於2017年6月,到今天僅僅三年,就已經在全球建成了擁有32個測控站的測控網,保障火箭衛星等任務70餘次,這個發展速度不可謂不驚人。創造這個奇蹟的是天鏈測控的技術團隊。據介紹,天鏈測控的技術團隊來自我國航天測控總體單位,測控系統的實施單位和測控軟體設計及衛星運維單位等業內權威單位,平均從業經驗在20年以上。公司從2018年3月開始服務在軌衛星,到今天僅僅兩年多的時間,提供了20多顆衛星在軌測控任務。他們高效工作的背後,就是一套以SAAS雲服務為基礎的一體化測控系統。


在全球商業商業航天事業發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可以預料,天鏈測控將在這片廣大的市場中如魚得水,迎來快速的發展。

相關焦點

  • 時空道宇星座測控,開拓商業航天新局面
    在完成星座設計和衛星製造之後,時空道宇也將構建面向商業領域的星座測控系統,將面向多星、多站、多中心構建測控一體化管理,實現星座的自動化、智能化運行。地球站是衛星和地面測控網的通信接入節點,並用於地面跟蹤、測量衛星,具備全天候自動化運行的能力。地球站分布以儘量延長衛星的測控時間為準則,咱們國家的衛星測控站基本上分布在東北、西北和海南組成的大三角地區。對於星座測控,地球站將布置多波束天線或者多副伺服跟蹤天線,可同時實現多顆星座衛星測控。
  • 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解析:火箭企業不如共享單車燒錢
    衛星應用的前景足夠廣闊,但投資人何時入場有不同判斷。  「市場規模有很大想像空間。」中信聚信(北京)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信聚信」)總經理蔣蘊偉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採訪時說,他們經過研究發現,在終端的應用大規模爆發前,商業航天還存在幾個「卡脖子」的基礎設施需要完善發射服務、發射場、測控。
  • 我國商業航天企業已超160家 推動航天科技研發及商業航天的發展
    截至目前,我國商業航天企業數量已超過160家,這是記者24日從首屆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上了解到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資產經營部部長萬彥輝在論壇上表示,截至目前我國已有超過160家商業航天企業,涉及產業包括火箭、衛星等配套和總體製造、衛星測控、地面設備製造、通信衛星及遙感衛星的運營服務。  萬彥輝說,在航天國際合作比如宇航產品出口方面,我國現已進行了50多次國際商業發射,完成在軌整星交付14顆,商業航天正成為我國高科技產品「走出去」的名片。
  • 案例分享 | 商業測運控企業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航天測運控,是商業航天的重要支撐和關鍵的基礎服務。新興的商業測運控產業能不能為行業提供一種可靠的、廣泛的、市場化的測運控服務,決定了商業航天能否自由地放飛衛星和火箭、能否自如地開展業務。在會議期間,與會專家就商業測運控產業的現狀和趨勢,以及天鏈測控作為商業測運控代表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成功經驗、獨特優勢和發展前景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 以測控系統切入,「宇航智科」想成為航天領域的「阿里雲」
    衛星測控直接關係到衛星的安全和壽命。2016年3月底,日本衛星「瞳」的姿勢控制系統發生故障,測控人員向衛星注入錯誤的指令,導致衛星開始高速旋轉,最終在太空中解體。 隨著航天應用的飛速發展,衛星星座系統部署增多,衛星在軌運行不僅是數量大幅增加,星座協同工作模式更是衛星的常規工作狀態,測控系統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商業航天發展和應用同樣離不開測控系統的支持。
  • 中國「馬斯克們」的商業邏輯——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解析
    有投資方人士在5日凌晨的慶功宴上向記者感慨:他們可都是博士啊! 其實,全球商業航天的標杆企業Space X在準備第一次發射時,也有些「狼狽」2005年,Space X的工程師為將長滿棕櫚樹和植被的小島改造成發射平臺,曾用幾個月的時間將樹木砍倒、灌注水泥來支撐發射平臺,並將一輛拖車改造成辦公室。
  • 馭星速訊 | 航天馭星受邀參加「商業發射用戶大會」
    2017年7月6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舉辦長徵商業發射用戶大會,本次大會吸引了政府主管部門、航天系統內衛星研製單位、多家民營航天企業、研究所、大學和金融投資機構等參加,200餘位業內及相關人士齊聚北京,共商商業航天的未來發展之路。
  • 馭星速訊 | 航天馭星受邀參加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
    9月19日,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在福州市圓滿舉辦。航天馭星受邀參加,並榮獲「青年領袖獎」和「最受媒體關注企業獎」兩項大獎。此次論壇以「跨界、創新、融合、生態」為主題,聚焦「新航天、新基建、新業態」,在發布航天相關政策信息的同時,研討當前商業航天發展的趨勢和關注的熱點。
  • 佔全市近3成,北京經開區多家企業進入商業航天TOP30榜單
    近日,2020絲路國際商業航天產業聯盟大會召開,大會發布了「中國商業航天30強」榜單,北京市16家民營航天企業上榜,其中,北京經開區企業零重空間、星途探索、中科宇航、藍箭航天、星河動力榮登榜單,佔全市近3成,顯示了區域商業航天產業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
  • 商業航天提速「升空」
    航天專業人士表示,近期多條火箭、衛星生產線紛紛上馬,部分商業航天企業嶄露頭角,並贏得市場認可,說明我國商業航天的市場氛圍已經形成,這對於我國商業航天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業界認為,根據「星鏈計劃」帶來的啟示,中國商業航天事業若想取得成功,需要在火箭可回收、一箭多星發射、衛星的工業化生產等方面加強技術創新,同時開發「火箭研製+衛星研製+發射服務」的垂直整合商業模式,形成明顯的成本和速度優勢。
  • 中美商業航天「搭橋」,促進世界商業航天發展
    ,同時,也探討了商業航天的經濟運行模式,希望能夠讓航天成為一種企業盈利模式,最大限度的促進商業航天發展,兩國專家暢所欲言,希望能夠通過溝通交流,促進商業航天科技的發展。雖然商業航天這個名詞才剛剛興起,但是很多企業都已經看到了苗頭
  • 我國商業航天企業已超160家 - 市場環境 -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截至目前,我國商業航天企業數量已超過160家,這是記者近日從首屆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上了解到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資產經營部部長萬彥輝在論壇上表示,截至目前我國已有超過160家商業航天企業,涉及產業包括火箭、衛星等配套和總體製造、衛星測控、地面設備製造、通信衛星及遙感衛星的運營服務。
  • 石景山園區企業航天測控助力「天問一號」 開啟探火之旅 星辰大海 再鑄輝煌
    園區企業航天測控在這次探火之旅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石景山園區企業航天測控助力「天問一號」開啟探火之旅園區企業北京航天測控技術有限公司為搭載「天問一號」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研製配套了多種地面設備,包括動力測控系統PXI測試組合、測量系統PXI自動測控組合、測控信號轉換裝置、芯級等效器、助推等效器以及整流罩環境測試組合等
  • 中國商業航天發展迅速 商業航天離我們有多近?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總工藝師符志民在近日召開的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透露,由該公司投資的火箭產業園、衛星產業園的產線建成後,將向廣大商業航天企業開放使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是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產業基地。其建設速度與規模,反映了我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情況。在此次論壇上,大批產業項目籤約入駐該基地。
  • 見證中國商業航天新突破
    航天馭星為火箭及其中4顆衛星提供測控服務。為了保障此次任務,航天馭星共調動了新疆精河、寧夏中衛、黑龍江哈爾濱、福建福州、南太平洋某地和江蘇鹽城的五個衛星測控站、一個火箭測控站。航天馭星CEO趙磊在用戶測控大廳技術負責人朱太平說:「此次任務的難點在於多星多站
  • 除了國家隊外,重慶武漢成都長沙北京等衛星火箭航天商業企業多牛
    航天科技我們一般指運載火箭、航天發動機、衛星、通訊等尖端科技領域,在大家的一般印象中,這基本是中國幾家中央企業的專利,例如航天科技集團、航空工業等。但是,你知道嗎?2018年國家明確指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航空航天探索以來,中國湧現出了一大批的超級獨角獸級的探索太空的企業。
  • 馭星速訊 | 航天馭星順利執行九天微星「瓢蟲系列」衛星測控任務
    北京航天馭星科技有限公司為搭載該火箭升空的九天微星「瓢蟲系列」衛星中的6顆衛星提供了商業測控服務,其中瓢蟲一號為百公斤級衛星。至此,航天馭星2018年提供測控服務的衛星數量達到15顆,最近已連續2次為百公斤級衛星提供了測控服務。
  • 航天海鷹攜手騰訊雲發起「衛星即服務產業聯盟」聯合多家企業建設...
    、北京天鏈測控技術有限公司、賽德雷特(珠海)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東方至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國電高科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未來宇航空間技術研究院(排名不分先後)等重點企業、重點機構和專家團隊等本著「生態賦能、聚鏈共贏」的宗旨,共同倡議發起成立的公益性組織。
  • 謀定而後動,北京終將成為商業航天的龍頭城市
    幾年以來,國內的商業航天得到了積極的發展:相當多體制內的航天專業人士放下鐵飯碗,創辦了自己的商業航天企業,而且政府、資本和社會輿論等,都對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給出了樂觀的預期,可期的爆發式成長也將在不久的將來。
  • 瑞典航天公司澳大利亞測控站「不再續約」事件的真相尋找
    ,其澳大利亞分公司管理的一個航天測控站將不再和中國客戶續約。從商業角度說,當然也是一個有價值的合作夥伴。SSC公司與中國航天機構的合作始於2000年。需要知道的是,商業化航天測控並不僅僅是出租現有設備或者利用現有設備提供共享服務。為了服務於經濟規模較大的客戶,測控服務商往往需要新建大型設施,並且籤署較長周期的服務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