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測控系統是指對在軌運行的衛星進行跟蹤、測量和控制的大型管理系統,通過地面測控站、海上測量船、中繼衛星等方式實現衛星在軌運行管理。
衛星測控直接關係到衛星的安全和壽命。2016年3月底,日本衛星「瞳」的姿勢控制系統發生故障,測控人員向衛星注入錯誤的指令,導致衛星開始高速旋轉,最終在太空中解體。
隨著航天應用的飛速發展,衛星星座系統部署增多,衛星在軌運行不僅是數量大幅增加,星座協同工作模式更是衛星的常規工作狀態,測控系統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商業航天發展和應用同樣離不開測控系統的支持。人民日報在2016年8月15日發布標題《別讓衛星在天上「空轉」》文章,特別指出「地面管理和應用系統技術的創新也同樣不可忽視,它關係著衛星的作用能否最大程度地發揮。因此,要想衛星既發好又用好,今後就要重視和加強衛星地面管理系統的建設」。
36氪近日接觸的「宇航智科」,是一家以衛星測控技術為核心的科技公司。創始人兼CEO 關暉表示,宇航智科的定位是一家聚焦於航天領域的衛星雲服務平臺。
衛星測控涵蓋了數據編解碼、軌道計算、遙控、遙測、通信及數據鏈等相關技術,作用是對衛星軌道、姿態以及星上其他設備進行跟蹤測量與控制,保持衛星按照設計軌道和姿態運行,並及時可靠地發送各類測控數據和業務數據。
宇航智科的技術團隊主要來自長期從事衛星測控技術研究與實踐的一線技術人員,核心骨幹團隊不僅在航天測控領域有多年的研發經驗,還參與了數十次衛星測控的實戰任務。
關暉告訴36氪,衛星測控不是簡單的「測控中心」加「地面基站」。雖然測控系統的算法同樣具備較高的技術門檻,但技術始終是有時間窗口的。
航天作為一個系統性工程,測控系統的落地需要與衛星從製造到發射的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結合。換言之,測控系統的核心門檻在於衛星的全流程標準管理方法,這也意味著團隊背景會是這個賽道最為看重的核心要素之一。
回到產品本身,宇航智科首先解決了傳統測控系統設計缺乏標準化,可擴展性差,內部存在大量數據孤島等架構問題;其次,宇航智科完成了對多軌道多星座的協同測控;最後,建立衛星通信寬帶、地面站信道、存儲設備與計算處理設備等基礎設施會現階段團隊的核心工作。
如上文提及,宇航智科的定位是一家衛星雲服務平臺,即平臺的一端將會接入具備不同功能的衛星或星座。比如遙感、物聯網數據採集與通信;平臺的另一端將接入有衛星應用需求的B端或C端客戶。未來,客戶只需提出需求,平臺就會根據需求調用相應的衛星數據服務並提供給客戶。簡單的說,衛星就是伺服器,而宇航智科就相當於託管運營商或是IDC。如能實現,這將有效降低衛星的應用門檻,拉近航天與用戶的距離,成為太空數據的入口。
在商業落地方面,宇航智科已與國內多家衛星企業開展商業合作,並與海南微星公司籤署衛星測控服務協議,為其對南海海域實施全方位監控,包括漁業資源、海洋生態環境、島礁管理等相關應用提供技術支持。關暉預計,到2018年年底之前,將會有5家客戶超過20顆衛星接入平臺;與此同時,宇航智科也在接觸海外衛星以及海外客戶。
宇航智科的全職技術人員約30人左右,核心技術骨幹都出自體制內,在商業衛星的在軌管理、任務規劃及航天任務仿真技術,衛星運維等整體解決方案上有雄厚的技術實力和豐富的實施經驗。
團隊成立於2015年年底,目前共獲得兩輪融資,包括了由中科國信投資的數百萬人民幣的種子輪資金,由創想天使基金和中科創星聯合投資的千萬級人民幣天使輪資金。目前宇航智科正在進行A輪融資,重點發展測控系統的迭代完善和全球測控站網的建設。